查看原文
其他

古人买椟还珠,而你可以买珠还椟啊

2016-09-09 晏凌羊 晏凌羊

前几日,一个读者在微博上晒书,然后发了这么一段,@了我。



 

我哈哈大笑,觉得这读者耿直得实在可爱,然后发给朋友们看。

 

有朋友直接说:若是这本书摆在书店里,但我没看过作者之前写的文字、不认识她的话,翻都不会翻开看。

 

大学同学直接来了一句:这封面真是让我下不去手,我打算买回来以后给它包个书皮。


还有个朋友,是这么说的:




关于封面,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点击蓝色字体可查看),我有解释过这本书面世的来龙去脉,封面的确是我抗争无力后无奈妥协的后果。


来来回回花了好几个月:我发给图书公司一些插图供选择,他们选中的永远都是我最不喜欢的;他们给我送来的设计稿里,他们中意的往往是我最瞧不上眼的。


还有封面的文案,我也觉得写得太浮夸,但图书公司认为那样做更有利于营销。


图书封面是营销利器,市场推广部门觉得选个好封面、写个好文案是他们的分内之事,最终我选择想专业人士妥协,其实也无可厚非。


当然也有读者反映说:封面无所谓,关键看内容。这女孩是看着很舒服的长相,不是网红脸,也算养眼。古人可以买椟还珠,但你可以买珠还椟啊。

 

我把读者的意见转给图书编辑,嗔怒着说:你偏心。你们公司出的其他书,封面都设计得好漂亮,唯独我这一本,好像的确是有点LOW,读者们不买账。

 

编辑大概也有“马失前蹄,后悔莫及”之感,长叹了一声:“唉!”

 

对于此,他真有跟我表达过抱歉,说我文章写得比其他作者好,但不如他们的畅销,是不是真被他做砸了。


我说,也不能这么讲。我觉得自己写得一般,关键是也不大会自我营销。因为懒,几乎没向大V投稿过,也没有卖力吆喝过,只是埋着头写。除了微博、微信,我几乎不玩其他平台,连豆瓣、知乎都不玩,也没刻意迎合过读者的口味,所以不温不火是正常的。一本书是否能畅销,或许跟封面做得如何没啥关系。事已至此,我们只能接纳,说不定,因为封面让读者如鲠在喉,所以即便书的内容写得不好,他们可能也不以为意了。

 

新书封面的模特我不认识,但单从长相来说,我觉得还是挺漂亮的,给人感觉也挺舒服。只是,封面好像确实跟内容不搭。



 

有读者问我:封面是你么?

 

我说:当然不是。我要能长这样……(此处我可意淫一万字)

 

还有一位朋友直言:这女孩很美,但给人感觉不经世故、略显青涩,没有沧桑感。想不通编辑干嘛不用你自己那张照片呢?那张照片有一种女人经历过一些事之后淡然、释然的气质,展现出一种自嘲又自信的中青年状态,比较贴合书名和书的内容。

 

我说:用我的?天哪!你可真敢想!

 

我是真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豪华装修版的照片也就这样,毛坯素颜版就更加拿不出手了(为此,我写过一篇文章《长得不好看是种怎样的体验》)。

 



也许是因为出身农村的关系,自信是我一直缺乏的东西,包括我一直不觉得自己长得好看。为了让自己自卑得心安理得一些,我将深置于内心深处的自卑解释为“有自知之明”。

 

从前,我一直以为,自信是件好事,但是看了太多盲目自信的人及后果,倒觉得自卑不见得是坏事,因为自卑是谦卑的邻居,离自省和反思也不远。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不卑不亢,但是对普通人而言,这是很难达到的境界,需要足够强的实力和智慧。

 

所以,像我这样一个人,不大可能写得出太浮夸的新书推广文案,我甚至都不好意思叫卖。要我吹嘘自己写的书有多好甚至忽悠大家都来买,实在太过难为情。

 

换位思考下,书并不是生活必需品。要是不幸摊上一本内容写得不好的,还不如去买杯20块的咖啡喝。过去我也买过很多烂书,这些书普遍有个特点:封面吹嘘到天花乱坠,内容却写得错漏百出甚至价值观扭曲,能写到人心里去的,少之又少。

 

假设让我开一个咖啡馆,我估计也是这样:你来,我热烈欢迎;不来,我也懒得吆喝。结果,有前辈告诉我:一家普通的咖啡馆要这样开,很大可能是要倒闭的。

 

他还说:一没品牌二没人脉还假清高,这是作死的节奏。每一个大腕在成长为大腕之前,几乎都有一段暗黑的“装孙子”历史,普通人最忌“没有大腕的命,却有大腕的病”。

 

一席话,说得我很是汗颜,所以才有了几乎每篇公众号文章后面的推广以及转发赠书活动。一方面是因为跟图书公司有合同,应该配合宣传;另一方面,书能多卖出去一些,我自己也能赚点小名气(稿费就不提了,因为少到不值一提)。

 

推广新书,还是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扰。

 

有个朋友问我:“你吆喝得这么卖力,这本书能让你赚不少钱吧?每卖出去一本,你提成十五块有么?”


我惊得眼镜都要掉下来:“每本书的成本都要去到将近二十块,我若拿了十五块,那出版社、图书公司、排版设计、印刷厂、书商还赚个啥?”


我说:“没有那么多。”


那朋友再问:“二三十万总有的吧?”


我直接不想说话了。

 

关心这个问题无可厚非,只是一个跟你没有多少交情的人忽然追根究底地问这样的问题,总归会让人感到心理不适。


她关心的,不是这本书能给她带来多少心灵上的共鸣,而是我能从中得多少利。想到即便我跟她实话实说“写一本书,能拿到的报酬还不够我一年的停车费”,她估计也不会信,那我还不如不说。


一作者一本十四万字的书,苦心经营文字,写了两年多,仅售24元(遇上网店打折只卖18元),还有人嫌用纸不是顶好的道林纸。


其实在我看来,只是电子书,也值得起这个价格。


的确,买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消费之一了,甚至比一张电影票还要便宜。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与时间。


二十年间,中国什么都通胀。一线城市房价涨了十几二十倍,衣服、猪肉、白菜、大米都在涨价,就是书和稿费不涨。很多人都觉得文字不如纸值钱,万言不值一杯水。还有人抱怨买书太贵,可我们不和欧美比,就港台版和大陆比,大陆发行的版本也算廉价了。


一个悲哀的事实是:在中国,普通人写书、做书、卖书真的还不如卖手机壳赚钱。如果不靠热爱,不靠蓬勃的倾诉欲,光靠名利吸引的话(稿酬太低、出头太难),很多人估计早甩手不干了。

 

之前说过:所谓热爱,就是不给钱也乐意主动去做的事情。17岁到现在,我码了不下百万字,能发表的寥寥。更多的时候,我都懒得投稿,只是自己写着玩,写完了自己心里也就舒坦了。


我甚至从来都没想过,我写的东西,真的会有很多人喜欢。


这几个月的周末都拿来写故事了,觉得写故事真的好难。能把一个故事讲完都很难,讲得让人感兴趣更难,讲得引人入胜还要输送价值观更是难上加难。我真是佩服那些能临摹出人性、全人类的痛苦和困境的,无一不是大神。


我一直对自己的文笔不满意,有时候写着写着也会深感腻歪。说不定,哪天说搁笔就搁笔了。

 

新书的文章相对比公众号要好看一些,只是没投入什么资源和力量去做宣传,只能靠大家口耳相传啦。也很感谢那些买了书的朋友,感谢你们愿意花时间,花金钱来倾听一个失婚妇女过去三年多来的孤独而真切的思考。


如果您买了书,并认真阅读了第三辑收录的五个故事,能否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一个故事?最喜欢哪一个故事的叙事风格?


如果有好的写作素材,欢迎给我留言。讲讲你的故事,你的心路历程,你的困惑和迷茫,你对人对事的看法......


最后,希望这个世界上写故事、听故事的人都买得起酒。


晚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