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一生未婚,被鲁迅骂得声名狼藉,最后以死翻身、终获敬重

晏凌羊 晏凌羊 2019-12-20


晏凌羊故事|情感|励志


 戳右上方蓝字「置顶」晏凌羊

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全文约需9分钟



她一生未婚,被鲁迅骂得声名狼藉,

最后以死翻身,终获敬重




文/晏凌羊


1


高中时候,语文教科书里收录了鲁迅一篇名为《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像“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之类的金句,直到今天还被广为传颂。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来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死去的进步学生。当时这起惨案是怎么发生的呢?


这就很考验我们的历史知识了。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袁世凯死后,总统黎元洪、总理段祺瑞掌权,张勋为调停“府院之争”搞了一起复辟闹剧。

 

段祺瑞成功镇压张勋的复辟,并欲废止临时约法,但招来了南方五省的反对(即“护法运动”),中国陷入南北分裂。直至1929年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中国才算是进入了民国时代。

 

“三一八惨案”,就是发生在军阀混战时期。当时,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张作霖)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

 

日本人吃了败仗,恼羞成怒,竟联合英美等八国向段祺瑞政府发出通牒,要求政府撤除大沽口的国防设施。

 

在北京的进步青年一听这消息,就群情激奋。他们觉得日本人都欺辱到家门口了,政府居然还磨磨唧唧,非常不像话。因为担心政府会同意丧权辱国的八国通牒,北京群众五千人在李大钊的带领下集会抗议。

 

段祺瑞政府看到来了那么多人,居然下令开枪,当场打死了47人,伤了两百余人。刘和珍作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请愿女学生代表,就是在这场惨案中丧命的。


▲刘和珍出身贫民家庭,但从小非常有反叛精神,她是在江西发起短发运动的第一人,女生留这样的短发被很多遗老遗少斥为“有伤风化”。她受李大钊和鲁迅的影响比较大,是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每次有学生运动都冲在前面。“三一八惨案”当天,她正患病,时不时呕吐,但还是拿着旗帜带头走上了街头,结果被机枪扫射,倒到地上后又被棍棒毒打致死。

 

鲁迅听闻有学生牺牲,死者还是许广平的同学,非常愤怒,就写了《纪念刘和珍君》那样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里面提到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杨荫榆,说她“广有羽翼”。

 

▲图为杨荫榆。后来《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被从语文教科书撤下来了


鲁迅对杨荫榆的反感,从他多次对杨荫榆进行讨伐可以看出来。他说“她(杨荫榆)依附北洋军阀,推行封建奴化教育,肆意压迫学生,激起进步师生的强烈反对”,还说她是“凶兽样的羊,羊样的凶兽”

 

鲁迅其实就是一个文人,但后来因为政治宣传需要,我们把他捧得太高,因此,很多人有这样一个认知:凡是鲁迅骂过的人,都不是好人。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杨荫榆。

 

可杨荫榆真的是一个恶人么?那就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待她了。

 

2

 

杨荫榆是杨绛的三姑母,188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的人家。家中有兄弟姐妹六人,她排行老五,在家里不算得宠。

 

十六七岁时,杨荫榆被母亲许配给门当户对的一个大少爷,但她到了新婚之夜才发现,那个少爷“老嘻着嘴,嘴角流着哈拉子”。杨荫榆无法接受这样的婚姻,逃出婆家,甚至因此惊动了官府。后来,杨家赔偿了点钱,这事儿才算了结。

 

此后,在杨绛父亲的支持下,杨荫榆有机会去上女中,并考取官费留学生去日本留学。毕业回国后,杨荫榆在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同时兼任生物解剖教师。几年后,去了北京女子师范学院当学监(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大学辅导员)

 

后来,杨荫榆得到了一个赴美留学的机会,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她去上海教书。随后,获得北洋政府教育部官员的赏识,于1924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杨荫榆非常强调校风校纪,希望学生们专心学习,不要掺和政治活动。关于她的治校风格,有人说她独裁、粗暴,有人说她“深受学生爱戴”。其他人对她的评价,算是“冰火两重天”。鲁迅更是特别见不惯她,直接退回了该校的聘书,不去女师大任教了。

 

相比北大校长蔡元培、清华校长梅贻琦,杨荫榆在治校能力、平衡关系等方面的确要差一些。


在这里,我们举个例子:1924年女师大秋季开学之际,中国南方受洪水灾害以及江浙战乱的影响,部分学生没有按时报到,甚至耽误了一两个月。杨荫榆决定整顿校风,在学生们都回来后制定一个校规,凡是逾期返校的都要开除。

 

执行校规的时候,杨荫榆却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国文系3名平时对她有不满言论的学生逾期返校,被她勒令退学,而对同样迟到的同乡,她却网开了一面。女师大学生对此非常反感,开始了“驱羊(杨)运动”。

 

1925年,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开除了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

 

出了这种事儿,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停办女师大,召来军警驱赶学生,此举引起文化界哗然。杨荫榆一时成为“活靶子”,遭到口诛笔伐。

 

愤怒的学生用封条封了杨荫榆的办公室并派人把守校门,杨荫榆只能另找地方办公。教育部要求在女师大原址重建国立女子大学,护校骨干刘和珍、许广平等13人被打伤拖出了校门,社会各界人士对此非常愤慨。

 

后来,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不得不恢复女师大,免去杨荫榆的教职。杨荫榆黯然离开北京,去了苏州。

 

1926年, “三一八惨案” 爆发,刘和珍等学生惨死于段祺瑞政府的枪下。当时,杨荫榆已离开女师大半年多。

 

3

 

不得不说,鲁迅对杨荫榆的精准打击,几乎让她身败名裂。

 

鲁迅在文化界是一面旗帜,在当时的文人中间非常有话语权,深受青年学生的追捧。更何况他骂功一流,没几个人能PK得过他。

 

鲁迅生前不敢吱声、鲁迅死后忽然对他大骂特骂的女作家苏雪林,曾经不满地说:“她(杨荫榆)原是已故某文学大师(鲁迅)的对头,而某大师钦定的罪案是从来没人敢翻的。”

 

就这样,杨荫榆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架上。


辞职一年多后,她重出江湖,在苏州任教,但学生们却很不待见她,搞得她“里外不是人”,只能以猫狗作伴。

 


在那段黯淡的日子里,杨荫榆认识了蔡东藩。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他其实也算是个民国名人。他当过公务员,后来实在受不了体制内的黑暗,就以著书教学为生。在短短十一二年里,他连续写出了五百余万字的作品,把秦始皇到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写了个遍。

 

杨荫榆和蔡东藩互相通信,算是彼此的笔友。蔡东藩甚至跑来苏州求见杨荫榆,但杨荫榆被前一段婚姻吓得够呛,立志这辈子独身,都没敢跟蔡东藩碰面。

 

大概是因为吃够了苦头,这个时期的杨荫榆的治学风格有所改变。学校里有一个怪咖学生,喜欢干些引人注目的事,学校说要开除他,杨荫榆觉得这学生若是被开除,前程会被影响,最后因为跟学校意见不合,她竟然辞职了。

 

辞职后的杨荫榆,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创办了女子补习学校,可后来这个学校没办多久,就因为缺乏经费、得不到支援而停办。

 

很快,抗战爆发了,苏州沦陷。侵华日军要杨荫榆出任伪职,给中国人洗脑,遭到她的严词拒绝。

 

杨荫榆在日本留过学,日语讲得流利,就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抗议他们纵容部下烧杀抢掠,军官就勒令部下的兵退还抢到的财物。当时很多女同胞见她说的话比较管用,每逢遇到日军上街找花姑娘,就躲去杨荫榆家。久而久之,日军对杨荫榆老是庇护乡民四邻感到很恼怒,就提出来要征用她的宅,她不答应,双方就此对抗上了。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猜到了:杨荫榆终于还是被日军杀害了。


对于她的死,杨绛是这么写的:“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杨荫榆)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

 

4

 

杨荫榆是个怎样的人?

 

她很无趣,也没啥女人味。她一生没有谈过恋爱,对异性敬而远之。哪怕爱情要掉她头上了,她也会仓皇逃开。杨绛说她从来不喜欢打扮,也看不惯其他女人打扮。当女师大校长期间,她不允许女生戴金饰,不准她们穿绸缎。


她性情孤僻,不大合群,跟家里人相处不好。生病了,她也不大懂得照顾自己。杨绛和钱钟书在苏州结婚时,她前去道贺,却穿了一双当地人很忌讳的白鞋,还着了白衫,引来众人惊诧和侧目,而她浑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她为人做事非常有棱角,不善变通,缺乏平衡的手腕。民国的校长的确不好当,因为那会儿学生们的权力太大了,学生动不动就罢课,但是,那会儿的学生也是最单纯的,你只要懂得引导、懂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下问题,总不至于会跟学生闹太僵。

 

在“民主”、“科学”口号喊破天的年代,杨荫榆无视学生们的诉求,只会用强硬的手段来维稳,以至于最后将自己变成众矢之的、丧家之犬。

 

杨荫榆当时的主张有问题么?还真没太大的问题。


学生的爱国热情值得肯定,但他们手无寸铁,敌人却是“嗜血的刀”,最容易被当枪使,盲干只会造成无畏的牺牲。杨荫榆是希望能保住学生的命,但学生们却觉得她是当局的走狗。

 

就连她的死对头鲁迅,都不主张学生跟当局死磕的。鲁迅曾经在文章里隐晦地表达了这种思想:“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三一八惨案发生那天,许广平要出去请愿,被鲁迅拦下来帮他抄写稿件,然后就此躲过一劫。

 

杨荫榆的悲剧,两分怨运气,三分怨性格,五分怨时代


杨绛写起她,也不免感叹道:“她留美回国,做了女师大的校长,大约也自信能有所作为。可是她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当前的时势,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

 

我一向反感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物时,只一味地褒扬或者贬抑。除却那些极度纯粹高尚或极度阴毒残酷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有错有对、有起有落的肉体凡胎。鲁迅如此,杨荫榆也如此。


也正因为如此,我比较反感无限拔高鲁迅、无限贬低杨荫榆的言论,也反感那些无限拔高杨荫榆,转过来说鲁迅才是贪生怕死的鼠辈,说他之所以骂杨荫榆是公报私仇(杨荫榆开除过许广平)的观点。咱考虑问题,不该这样非黑即白,非左即右。

 

杨荫榆的一生,有功也有过。抗战时期她敢于站出来保护同胞,怒斥日军暴行,气场两米八。

 

血气方刚的年纪,很多爱国青年敢于走上街头抗议暴行,是“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到了一定年纪后,人们开始“前怕狼后怕虎”,开始懂得权衡和算计,往往会变“怂”。很多人也都是在进入中年以后,灵魂变堕落的。


而杨荫榆却跟“他们”不一样,她站出来保护乡邻、怒斥日军暴行时,已经54岁。这种大无畏精神,不是谁都有得起。她被人口诛笔伐了一辈子,最后却拿死亡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壮美的句号。

 

杨荫榆死的时候,鲁迅已经作古。若是他泉下有知,听说杨荫榆的死讯,面上不为所动,内心也会想说上一句“抱歉”吧。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


新来的朋友,点击蓝色字体《晏凌羊的精品文章》或按下方提示操作,可查看羊羊以往的文章。感谢阅读,我们相约明天见。


关注「晏凌羊」

在后台回复关键字“精品文章”

可查看更多有料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点击标题可查看):

民国人物 | 梅贻琦:最好的校长

民国人物 | 苏雪林: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爱骂鲁迅

民国人物 | 吕碧城:没有伴侣的人生不完整?

影视观感 | 一辈子不结婚又会怎样呢?

我的故事 | 我舅舅死了,他终于死了

我的故事 | 我那个被家暴的小姨,再也不会回来了

我的故事 | 我的回乡日记

我的故事 | 宁当城里讨饭狗,不回农村当地主

喜欢这篇文章,就请扫码关注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