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科幻片影史排名第一的片子究竟牛逼在哪?
作者| 非想
公号| 七寸丁
1968年,当金庸的《笑傲江湖》还在报纸上连载时,同年的美国天才怪咖菲利普·迪克写完了一本科幻小说。在科幻电影史排行榜上常年霸榜甚至将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挤在后面的《银翼杀手》原著就出自这本书——《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英文版封面
在这本薄薄的小说里,没有星辰大海、宇宙飞船,没有激烈紧凑的剧情,枯燥的唠叨了一堆看似不知所云的荒唐事,但又为什么有此盛名呢?今天的推送来平行对比下原著小说和这部经典科幻片,在梳理小说的同时了解电影的拍摄花絮和幕后。
小说原著的基础设定
故事时间设定为1992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核战争毁灭了世界,地球充满了放射尘,具体的科幻设定是这样的:
1、地球人纷纷移民火星,剩下少部分居民和被放射污染的特障人。人们甚至需要穿一种铅护档来防止污染辐射。
2、人类制造了仿生人(Android)作为火星殖民的仆人奴隶,但它们纷纷逃离火星返回地球,人类便对这些仿生人进行绞杀,称为“退役”。
3、那个时代人类罹患情感缺失症,这是书中最主要的设定即:麻木的人类已不再为人,当面对仿生人时产生了对存在的质疑。人们一方面使用情绪调节器控制自己的情感,一方面笃信一种名为“默瑟主义”的宗教,传说中的默瑟通过共鸣箱让和人类进行精神融合,在一片荒原中苦行,以此来刷存在感并学会忍耐。
4、地球上的动物大多灭绝,人类假模假样的饲养电子仿生宠物,邻里间以不互相打探对方的宠物而作为基本礼仪。真正的幸存动物被记录在《西德尼目录》中,但价钱很贵,所以主人公——警察里克·德卡德要杀仿生人领取赏金,以养家糊口并购买动物。
《银翼杀手》中的赛博朋克世界
电影版中的地球无疑弥补了小说中忽略的世界设定,这个喷着地狱之火的巨大建筑群就是生产仿生人的泰瑞公司。这是科幻电影史上最好的空间建筑设定典范之一,电影在这种黑暗铁青的冷色调中展开,配合着突如其来的模拟音效,营造出了绝佳的科幻氛围。
然而,这个灵感来源于古玛雅金字塔的奇妙建筑,其实只是一个绰号为“冥府”的微缩景观模型!在CG技术尚不发达的八十年代,电影工作人员利用移轴镜头、LensBaby镜头制造出巨大的浅景深建筑群,夜景则很好的弥补了模型真实性的缺陷,焦外成象的灯火又反过来增添了真实质感。
与象征权威建筑相对的是包含日本、香港等亚洲元素阴雨连绵的堕落都市,巨大的汽艇带有蒸汽朋克的味道,种族的混杂、怪奇的装扮和设备体现了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的特性,可见这部后现代影片在文化内涵上也是有基础的。
其中唐人街上的巨大日本艺伎广告则完全映射了现实世界中八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崛起和西方人“日本化”的隐忧。当时日本甚至喊出了“要买下美国”的牛逼口号,彼时索尼收购哥伦比亚、三菱购买洛克菲中心,到了1989日本人购买美国资产达到顶峰,洛杉矶城区一半的房产被日本人掌握,这就是图中科幻洛杉矶城出现日本广告的背景。
随处可见的汉字统统不知所云,舞蛇女仿生人所在的脱衣舞场附近出现“好的夜里,好你日生好”的字样,突然感觉好污。
青岛啤酒其实不止是中国元素,1903年英、德两国商人合资开办了青岛啤酒公司,而且远销海外,多次在美国的啤酒评比会上夺魁。
街边旺角大排档、制造仿生人眼球的华裔老宅男、哈里森·福特飞车上的“禁止进入”等中国元素也是影片亮点。除剧情设定需要,我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邵逸夫是本片投资人。
再回头来看看小说,书中提到的仿生人为枢纽6型(电影中译为:连锁6型,且名为复制人replicant)已经达到了非常接近人的程度。作者菲利普·迪克一直在铺垫的就是模糊人与非人的界限,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制造各种“存在主义的骗局”,以及展现骗局中人的矛盾。我们来一层层剥开小说中的矛盾和骗局。
首先人类在火星奴役了仿生人,同时又掌握了生杀大权,这是一种人成为神的妄想,但书中的末世人类已经成了生活在放射尘中的弱势族群,这是第一层矛盾。
人类制造了坎普夫量表对仿生人进行移情测试,他们认为仿生人无法拥有同情。这又是一个矛盾:人类既然已经堕落为无情的生物,一边用情绪调节器维持情感,一边又移情于电子宠物,反过来还要执着于对仿生人情感的证明,去抹杀这个“无情”的种群,小说的荒诞之处就在于此。
在强权下不但仿生人被压迫,人类本身也被压迫,这是第三个矛盾点。特障人伊西多尔就是其中的一员,在书中他负责修理电子宠物,最后还收留了仿生人,这个“反智者”在大时代里表现出了最后一抹温情。
电影中特障人的家里充满了各种模型机器和玩偶人,被社会遗弃的他把机器作为移情对象
再有一个矛盾点就要回到书名了,《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相信这句奇怪的话很容易给人留下直观的印象。书中的仿生人和电子羊并没有交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1、仿生人会做梦吗?
做梦意味着什么?即仿生人的移情能力,也就是说仿生人也可能产生情感,这实际是对人类的一种讽刺,用以反衬人的无情。
在影片中主人公曾经杀了一个仿生人脱衣舞娘,而在书中这个角色是一位唱莫扎特《魔笛》的女演员,她在临死前承认说:我真的不喜欢仿生人。自从我来到地球,我的生活完全就是在模仿真人。仿生人在此有了对存在思考的自我意识,而主人公在行刑前满足了她的愿望:为其购买了一副蒙克的名画《青春期》,在此人类第一次对仿生人产生了移情。
爱德华·蒙克(1863-1944)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名画《尖叫》是他的代表作。
书中提到的《青春期》是蒙克23岁的作品,通常被认为表现主义的杰作。画中女孩于午夜惊醒(此画又名为《夜》),空洞慌张的眼神、加紧的双腿试图在保护自己的小秘密——月经初潮,床上的血迹和墙上巨大的变形阴影制造出极大的不安和压抑情绪。《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女仿生人之所以喜欢这幅画,也正昭示这她与画中女孩同病相怜的命运。
2、仿生人与电子羊的梦中相遇代表了什么?
这代表了人在异化后渴望共生的灵肉融合,暴力机关的警察之于违法的仿生人,人类男主人公之于仿生美女,特障人伊西多尔之于其爱慕的仿生人。作者用了一个疑问句,是在认可人要极力避免异化的同时而带有的担忧。
《银翼杀手》片名的由来
谈完小说的标题,我们再来看看电影名,为什么要叫《Blade Runner》,又为什么译为《银翼杀手》呢?
电影制片方觉得,《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又长又拗口,当时一位科幻小说家出版了一本名为《Blade Runner》的小说,故事讲述的是走私商在黑市倒卖医疗器械,Blade指代的是手术刀。编剧觉得这个词很酷,直译为“刀锋奔跑者”、“刀锋行者”的名字和片中警察追杀仿生人的剧情又很契合,于是就买下了这个标题使用权。
起初《Blade Runner》第一版小说的封面上印着一双长了翅膀的跑鞋,台湾译者可能是受了这个启发就最终将电影名定位《银翼杀手》并在之后广为流传。
小说中的两个骗局
下面说到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也和电影中的微妙暗示息息相关,搞懂这一层将会更好的理解《银翼杀手》。
第一个骗局:仿生人曾自建了一个封闭的系统,他们自欺着让自己认为自己是人类,这又出现了另一个隐藏线索:植入记忆。书中的一个仿生人警察误认为自己是人类并大肆屠杀同类,在他们的警察局中主人公无法和外界联系,当他打电话给妻子时发现妻子时另一个人。原著中这个细节也被变相引入电影,这点我在后面会提到。
第二个骗局:书中默瑟主义虚拟空间的宗教体验实际上也是个假象,是核战后一个废弃好莱坞电影棚中的Show,而默瑟本人则是一个过气演员。原文是这么说的:
天空是摄影棚搭出来的,上面还有颜料的痕迹。石头是软橡胶做的,打在人身上不疼。你看不到这一切,是因为你离得太近了;你必须像那些仿生人一样,离得很远很远,他们有更好的视角。他们干得很好,从他们的眼光看来,这次大揭发很有说服力;但他们将不能理解,为什么任何事情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你还在这里,我也还在这里。
读到这段有没有很熟悉,搭建摄影棚世界,颜料涂抹的天空,这分明就是《楚门的世界》,有理由认为这部经典电影的灵感也来自菲利普·迪克的创意。
《楚门的世界》 The Truman Show (1998)
关于骗局,在《银翼杀手》中也隐藏了一个记忆植入的剧情。影片中并没有出现电子羊,但是在男主人公哈里森·福特的梦中出现了独角兽,这个幻想生物暗示了故事的不真实性。女仿生人被植入了儿时的记忆,男主人公发现了这个阴谋并试图以人机恋的移情和英雄主义的拯救反抗体制。这构成了影片的最终精神内涵,可以说也是深得原著精髓。
银翼杀手的上司每次在猎杀仿生人前都会留下一个折纸,包括小鸡、火柴人,在电影结尾折纸独角兽这个道具类似《盗梦空间》中的陀螺,暗示很可能连主人公自己也是仿生人。
此外影片还缔造了一段经典台词,仿生人Boss在强势压制人类后反而产生一种悲悯与虚无的情绪,虽然他可以毫不费力的杀掉眼前的银翼杀手,但体制是杀不死的,在临终之前他说出了这样一段绝望如诗歌般的自白:
我见过你们人类难以置信的事,
我见过太空飞船在猎户星座的边缘被击中,
燃起熊熊火光。
我见过C射线划过唐怀瑟之门那幽暗的宇宙空间。
然而所有的这些时刻都将消失在时间里,
就像泪水消失在雨中一样。
死亡的时刻到了。
在《银翼杀手》三十年纪念访谈上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表示,这段自白是这位演员鲁特格尔·哈尔即兴创作的,临近结尾的神来之笔展现了仿生人渴望为人的悲剧宿命,电影的改编充实了人物的内涵,这对于原著无疑是一种二次创作的伟大超越。
菲利普·迪克其人
菲利普·迪克在这本有点枯燥的书中逐步构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其中包含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控制论与电脑生化、都市扩张与贫民窟、大型企业等元素完全符合科幻中的赛博朋克亚类型,这比威廉·吉布森的赛博朋克经典《神经浪游者》早了近二十年。
菲利普·迪克一生经历了五次婚姻,吸毒嗑药的经历也堪称奇葩鬼才,除了科幻题材,他也醉心于对宗教、哲学、玄学、新诺斯替教的研究,如小说《尤比克》中的佛教中阴身、《高城堡里的人》中提到了中国的《易经》。在饱受争议的创作生涯中也同时获得了高度的认可,曾是屡获星云奖、雨果奖的大赢家。
纵观其作品可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超时代科幻预言者,诸如《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记忆裂痕》《预见未来》等赫赫有名好莱坞电影其实都改编自他的小说。
对于其创作主旨他曾说道:
“我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何谓真实? 许多我的故事和小说里讨论著精神病患的心态和毒品诱发的状态,藉由我能呈现一个多重宇宙的概念,而不是单一的宇宙....音乐和社会学都是我小说中的题材,也是基本的政治倾向。”
作者| 非想;公号| 七寸丁
编辑| 电影四喜男
【 众 筹 推 广 】
发起人:蜗牛、鲸鱼、大象、白马、蟾蜍、麋鹿
( 支持众筹,请戳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