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沉浸在李安新片里,是怎样一种体验?

2016-11-07 看死君 看电影看到死


看死君:昨天,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北京大规模点映。作为受邀媒体,看死君第一时间在博纳影城观看了120帧、4K、3D版,感触颇深。


沉浸在李安新片里,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在我看来安叔的创作方向是非常有辨识度的。他从来没有义务为大家对他的幻想负责,他永远还是那个遵循自我内心的李安。这是一场看似简单的美国秀,却处处涌动着从伊拉克战场沾染而来的讽刺暗流。


▲从来不畏惧挑战的李安导演


关于120 帧新技术的虚假论可以住口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比沉浸更珍贵的体验:一位追求极致艺术的狂热创作者,凭借着对电影的着迷,拼命更靠近灵魂,即便永远无法抵达最深处也在所不惜。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高潮戏


若非要说虚假,这场豪华秀的本质就是一出虚有其表的商业造势,而新技术恰恰符合了这种故事设定,其实更可以看作是对人性的一种极致放大,以及努力尝试摘掉角色面具的原始生命冲动。


正如比利密会啦啦队女友后的那场戏,他惊惶失措地从后台走出来,我们足以非常清晰地看清他羞红的脸,每秒120 帧的肌肤质感。那一刻邻座战友诧异地问道,你怎么了,为何看上去就像刚刚打完一炮?




作者| 看死君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李安说过,如果这片子拍烂了,要骂就骂他,不要骂技术,技术是无辜的。


那么,关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所谓最大的技术争议:4K,3D,120帧,他们分别代表什么?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横版海报


简单来说,4K是画面清晰度,3D是三维呈现方式。而关于120帧:目前国际通用的拍摄技术是每秒 24 帧,也就是每一秒钟的影像由24 张连拍画面组成,这个标准正好符合人类的视觉暂留现象,“你不会意识到有24张照片划过,只知道自己看到了一个流畅完整的画面。”


所以,这次李安是采用了每秒120 帧的超高帧频,进行4K清晰度下的3D拍摄技术。在他之前,只有《指环王》的导演彼得·杰克逊小小尝试过一次,用48帧拍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但当时 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影迷评价也不太高。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众所周知,李安是用人心、情感和欲望创造电影江湖的人,他并不关注技术,前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他第一次尝试3D拍摄技术,而“120帧” 让他在电影还未上映时就遭受许多非议,拍摄过程的技术困难也是难以想象的,手握两座奥斯卡的李安坚持要做这件事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因为见过更好的,所以不愿意将就。


▲片场照,李安与范·迪塞尔


虽然我们习惯了24帧,但事实上,24帧的影片每一帧都会模糊,快速运动的镜头下画面极其不稳定,会有抖动和频闪。而詹姆斯·卡梅隆的60帧拍摄给李安打开了新世界大门,他犹豫挣扎了一年,最终拍板决定直接上120帧。“我的骨子里有个声音告诉我,就是要做120帧。因为信息量很充足,看的时候会更专注,看起来也会更舒服,而且你的亲历感会更强。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流泪的比利


看死君有幸受邀观看了120帧的世界,并且又很幸运的占据了前排中间的震撼位置,直面了120帧,所以,说几点120帧的观影感受。


视觉上极具冲击力,画面稳定流畅,即使在快速运动中也没有丝毫抖动,逼真,舒适。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葬礼时刻


观影过程中,你可以感觉到仿佛镜头和幕布消失了,只剩下最真实的画面。真真正正的“身临其境”,它不再是指心理上消除与观众的距离,而是通过120帧的3D技术消除了观影距离。由于太过清晰,所以演员都是素颜出镜,否则妆容都会被拍的一清二楚,因此在特写画面的时候,你可以感受到饱满的富有生命力的肉体,拉拉队员的肉体、比利林恩的肉体、“活色生香”;在爆炸和动作戏的时候,枪炮弹火、鲜血与打斗,最后则只剩下两个字:逼真。


▲所以演员素颜出镜,否则妆容就会被拍的一清二楚


对于120 帧这个新技术, 大家之前比较关心的观影是否会产生不适的问题,作为当年玩3D游戏玩吐过、昨晚又刷了24帧3D电影《奇异博士》的人,可以非常放心地告诉大家,就我个人而言,接近两小时的观影过程没有不适,比起24帧眼睛可能更省事儿。除了特制眼镜有点儿重之外,并没有其他问题。


▲中场表演与伊战前线交叉叙事~


而一些网友担心的景深、失焦、油画感重等问题均没有出现,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细节被放大,经常会不受控制的注意力分散到一些其他细节上。首映观影的男士们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在真命天女组合上场的时候,只顾着盯着她们身材看的。


而在中场表演战争场面和表演场面相互穿插的时候,爆炸宛若就在眼前,生死搏斗仿佛我亲眼所见,这一段又带给我120帧技术难忘的感官震撼和极强的代入感。


▲伊战前线,生死搏斗仿佛就在眼前


对于120帧的质疑,可能归根到底问题在于:到底是人们的观影习惯跟不上技术,还是技术妨碍了电影艺术。


抛开技术,回到电影本身,《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熬出的汤其实还是我们熟悉的李安味道。



▲斯图尔特与乔·阿尔文对手戏,据说看哭了很多女观众


故事主角是一名19岁的德州男孩比利·林恩,他在加入美军步兵部队后,被派往伊拉克战场。2005年他和同事们在一次交火中大难不死、逃过一劫。 为了展示伊拉克战争成果,布什政府把比利等人召回国, 让他们在感恩节当天的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时,与碧昂斯等娱乐明星同台,同时向他们授予荣誉勋章。


▲华丽丽中场表演,比利被高潮了~


在这一天的过程中,比利与无数的人产生了交集,发生了关系。


想借机赚一笔的黑人经纪,帮忙的乔希,资本主义代表的球队老板、整场没有出现过脸的真命天女、只想和比利睡觉的拉拉队成员、林恩的家人......



▲比利与无数人产生交集,发生关系


影片不停的切换着战争场面和中场表演的这一天,在剧情深入的过程中,比利和这些人交集的同时,慢慢展示着林恩所背负的。而我们也和比利一样开始思考:残酷的战争和荒诞的表演,双面人生究竟哪个是真实的,哪个是真正的归宿,我们究竟有没有选择。


▲究竟哪个是真实,哪个是真正的归宿,我们有没有选择


在与比利交手的形形色色的人当中,有人把他们当成英雄,有人把他们当成玩物,有人把他们当成孬种,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而在被他们影响的过程中,比利也在思考着:自己究竟是什么,自己究竟选择成为什么。他是这群士兵中唯一去思考去反思的人,不过这也是因为他是唯一的一个有选择的人。


▲比利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地方不是美国,而是伊拉克


正如影片最后比利所说:他们对战争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才是一切的主宰。中场表演的这一天比利才发现,在美国这个地方,正是这些不在战场上的人决定了他们是什么,他自己是没有选择的。他能主宰自己命运的地方不是美国,而是战火纷飞的伊拉克,那里对于比利来说才是“安全的地方”。



▲不得不说,李安导演的选角眼光,从未失手


从入伍到中场表演结束,对于比利来说,他才真正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那一刻他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


比利只是士兵们的一个代表,而李安要说的也不是简单的战争片,倘若把今天的美国套用进去,你会发现也是惊奇的适用。比利做的选择是利益和尊严,是离开和留下,但传达的,却是人生的选择;李安拍的是一天,但铺开的,却是整个美国社会的剪影。


▲比利·林恩的小眼神~


对于李安来说,把一个故事讲好并不难,但他仍旧愿意孤注一掷,在许多人不看好的情况下,解决所有的困难尝试120 帧说故事,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看到了电影的未来。李安就像个先驱一样提前了我们太多,去尝试一个“未来”。我也固执的相信,《比利·林恩》是他找到的最能适配120帧的故事。


李安,从没让我们失望。





作者| 看死君;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沉浸中的陆支羽



【 近 期 热 文 】


盗梦附体!奇异博士十大冷知识

这部年度华语力作在东京拿了奖

我们怀念夏梦,是在怀念什么呢

别捧杀驴得水,他们还是门外汉

戛纳金棕榈的良心究竟丢在哪里

这部电影凭什么成为科幻片鼻祖

东京电影节最值得关注的杀手锏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的心头肉

惊奇!这位导演拍限制级有一手

天秤座导演:从阿莫多瓦到李安


【最 新 活 动】


这部作品,道尽了童年阴影的真相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鲸鱼放映室|麦田电影院|看图猜电影

有一张剧照|有一个影人|有一句台词|有一段原声

影史轶事|深度影评|导演访谈|资源共享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