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电影格局,十年巨变

2017-02-24 君伟 看电影看到死

看死君:今天为大家推荐的这篇文章,来自公众号“小众先锋”的君伟;以我看来,在好莱坞陷入创作窠臼、欧洲人文电影濒危的这十年,世界电影的格局着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最初意识到这种变化的便是以戛纳、威尼斯和柏林为首的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



作者| 君伟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首发| 小众先锋


2006年前后,正值“罗马尼亚新浪潮”风头正劲之时,普优的《无医可靠》、卡塔林·米图雷斯库的《爱在世界崩溃时》、波蓝波宇的《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相继在戛纳大热。其后十年,亚非拉与欧洲小国成为小众电影的先锋,在欧洲三大电影节屡摘首奖,受到众多影迷追捧。


▲《爱在世界崩溃时》《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四月三周两天》


作为十年间一个标志性电影变化,亚非拉与欧洲小国电影烙印上鲜明的民族独特审美、现实主义拍摄方式及浓厚的家国情怀,成为当下电影发展最具潜力的地方。

 

民 族 语 言


2006年到2016年,亚非拉与欧洲小国的最大贡献是,它们开拓了电影视听语言的疆域。2006年,“罗马尼亚新浪潮”让世界看到写实主义美学的淋漓尽致,2010年泰国导演阿比察邦·韦拉斯哈古又让大家看到神秘的东方电影语汇,2012年卡洛斯·雷加达斯《光之后》尽展拉美魔幻现实美学。这些影像根植于民族传统与文化历史,补足了好莱坞为全球观众灌输的电影审美。


▲墨西哥《光之后》


十年间,泰国导演阿比察邦·韦拉斯哈走向巅峰。2006年,《恋爱症候群》让西方观众如痴如醉地感受东方神韵,恋爱与疾病在阿比察邦手里幻化出奇妙的化学效应。2010年,戛纳将金棕榈大奖颁给《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这是东南亚首次捧获艺术电影至高奖。该片选择一个将死之人的视角,游走泰国历史今朝,贯通泰国千年文化,“灵魂转世”与“丛林秘境”尽显东方哲思。


2015年,阿比察邦新作《幻梦墓园》回归戛纳,虽然入住一种关注单元,但其风声与口碑甚至比主竞赛影片更胜一筹。神灵下凡、与古今对话、游玩丛林,继续上演阿比察邦根植于泰国本土文化的东方神秘主义。


▲泰国《幻梦墓园》


2012年,墨西哥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凭借《光之后》摘得戛纳最佳导演奖,导演用鬼怪、梦境构筑成潮湿氤氲的魔幻现实小镇,上演对人类社群的终极思考。


智利神棍级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在2013年推出自传式魔幻现实主义力作《舞蹈现实》,宗教、神话、家国历史与个人成长融为一炉,虚实并置。2016年,佐杜洛夫斯基众筹拍出姊妹篇《诗无尽头》,魔幻现实中的自传书写在杜可风的摄影下让人回味良久。


如今已经并入好莱坞体系的墨西哥三大导也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带到更广阔的舞台,2006年德尔·托罗《潘神的迷宫》将西班牙的残酷历史包裹在一个妖怪丛生的童话之中,而2014年,伊纳里多的《鸟人》模糊魔幻与现实,在虚实之间拷问着美国之梦。


▲智利《舞蹈现实》、《诗无尽头》


现 实 主 义


与民族语言并行不悖的另一套电影美学,便是承自“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精神的现实主义影像诉求。迫于制作成本、特效技术,亚非拉与欧洲小国在电影工业不发达的情况下,经常选用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长镜头,描摹身边人的生活与挣扎,表现本土的现实与问题。


▲罗马尼亚《四月三周两天》


这种倾向最为明显的便是2006前后盛极一时的“罗马尼亚新浪潮”。2007年,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讲述非法堕胎的故事,长镜头下克制地呈现女主遭遇。以十年为一个时间节点,在2015、2016年的当下,“罗马尼亚新浪潮”猛将们再次以集体之姿登上世界电影舞台,波蓝波宇的《宝藏》、蒙吉的《毕业会考》、克利斯提·普优的《雪山之家》,三部影片以更为关注当下的视角,拍出如今罗马尼亚面对的种种问题。


▲罗马尼亚《宝藏》、《毕业会考》、《雪山之家》


早在2013年,冰岛影片《马与人》就用朴素的摄影,拍出了冰岛的美,也拍出了冰岛人的WTF幽默,虽然贾樟柯推荐了这部片,但关注度并不大。



2015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大奖颁给冰岛影片《公羊》,冰岛电影走向世界。在这一年,《公羊》、《处子之山》、《麻雀》三部冰岛影片掀起了可能是如今最为年轻的新浪潮运动——“冰岛电影新浪潮”。三部北欧极地电影展现了这一浪潮的特点:低成本制作、现实主义影像、基调清冷、人物固执、对白稀少。冰岛电影的质感,与冰岛的极地气候息息相关。


▲冰岛《公羊》、《处子之山》、《麻雀》


2006到2016年,拉美电影令人惊艳。巴西影片《精英部队》摘得2008柏林金熊,紧接秘鲁影片《伤心的奶水》再度擒熊,2015年,威尼斯首次将最高奖金狮奖颁给委内瑞拉影片《来自远方》。近年更有戛纳大热的《蛮荒故事》(阿根廷)、威尼斯银狮《犯罪家族》(阿根廷)、戛纳最佳编剧奖的《慢性》(墨西哥)、柏林银熊《神父俱乐部》(智利)、柏林银熊《珍珠纽扣》(智利)。这些影片大部分走现实主义路线,讲述拉美政治历史与当前社会现实,在世界影坛颇受瞩目。难怪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阿尔伯托·巴巴拉面对《来自远方》爆冷的局面,说出这样一番话,“从涌现电影人才这个角度来说,拉美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之一”,证明了拉美电影巨大的潜力。


▲委内瑞拉《来自远方》


现实主义传统最具代表性之处,可以说是中东地区。这里有着众多的伊斯兰国家,其中诞生了几位重要的电影大师,比如阿巴斯。由上世纪九十年代“伊朗第二次新浪潮”延续下来的贾法·帕纳西等人,在这十年间依旧生猛。2006年,贾法·帕纳西为女性说话的《越位》在柏林斩获银熊,近十年之后,一部偷渡而来的《出租车》将2015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大奖收入囊中,伪记录风格呈现强烈现实主义传统,车内狭小空间释放伊朗社会百态。


▲伊朗《出租车》


在这十年内,伊朗电影出现了动画片《我在伊朗长大》(2007),家庭历史与国家动荡相结合,在动画的笔触下描写残酷,出现了阿斯哈·法哈蒂摘得柏林金熊的《一次别离》(2011),讲述一对夫妇因出国闹离婚的故事,折射伊朗严酷的现实环境。2016年,阿斯哈·法哈蒂又一力作《推销员》亮相戛纳,摘得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2016年7月5日,伊朗深受全世界影迷尊敬的电影大师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逝世,在无限痛惜之余,也能看到大师的宝贵精神传递在无数伊朗电影人身上!虽然局限重重,但那个国家那些子民对电影的爱是发自肺腑的,他们仍在为电影这门艺术开疆扩土。


▲伊朗《一次别离》、《推销员》


除了伊朗,土耳其也为世界贡献了一位大师级导演——努里·比格·锡兰。2006年,锡兰《适合分手的季节》在戛纳摘得一个奖项,但真正让锡兰进入主流视野的,则是2011年的《小亚细亚往事》,影片通过一起案件带出安纳托利亚高原上各色人等的个人生活与隐秘心思,摘得戛纳评审团大奖。2014年,戛纳迎来盛事,这是雅各布担任电影节主席的最后一届,诸多大导影片入主主竞赛,锡兰文学性与电影性兼顾的《冬眠》力压群雄,夺得最高奖金棕榈大奖,土耳其电影扬眉吐气。


▲土耳其《冬眠》


中东地区另一个存在以色列,也在这十年间做出了不错的成绩,塞缪尔·毛茨的《黎巴嫩》(2009)表现了复杂的中东战争,捧获威尼斯金狮奖。2013年,以色列一部血腥的黑色喜剧《大坏狼》,让超级影迷昆汀·塔伦蒂诺推荐给了世界观众;2014年以色列影片《在她身边》,讲述姐姐与智障妹妹的故事,隐忍克制,真实露骨,贾樟柯看后在微博上力荐该片。


▲以色列《在她身旁》

 

家 国 寓 言


在现实主义创作这一块,亚非拉与欧洲小国因其历史原因和现实问题,包括外敌入侵、殖民压迫、国内政治动荡、经济落后等原因,多数倾向在故事中融入自身家国寓言,描写本民族遭受的压迫和国家经历的残酷历史。


2006年前后的“罗马尼亚新浪潮”影片,几乎都涉及独裁者齐奥塞斯库的统治,如卡塔林·米图雷斯库的《爱在世界崩溃时》,讲述80年代末人民群众对独裁的不满,再如柯内流·波蓝波宇的《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一档电视直播节目,以独特形式回溯革命历程,讽刺荒诞力度让人耳目一新。2015年戛纳首映柯内流·波蓝波宇的《宝藏》,2016年戛纳首映蒙吉的《毕业会考》和普优的《雪山之家》,三部罗马尼亚新作已经不再拘泥于历史和过去,而是向当下的社会问题开火(虽然,很多问题都是历史造成的)。


▲罗马尼亚《毕业会考》


▲罗马尼亚《宝藏》


这十年间,非洲电影也取得发展,不过因为电影工业太过落后,非洲电影人要依托欧洲资金进行创作。在2006年这个时间节点上,阿尔及利亚影片《光荣岁月》和乍得影片《旱季》令欧洲瞩目,前部作品讲述二战期间北非人在法国军队中的故事,五个男主角共享当年戛纳影帝,后部作品用简单的叙事语言讲述了一个非洲地区复仇的故事,获得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近十年之后,毛里塔尼亚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用诗意描摹苦难,带来《群鸟之悲》(2014),展现毛里塔尼亚平民在圣战分子的压迫下的寂静反抗。


▲毛里塔尼亚《群鸟之悲》


拉美,尤其智利,对家国苦难的呈现更为强烈。当年的皮诺切利独裁统治对这个国家造成深深的伤害,许多平民因政治立场不同而失踪,或被埋入沙漠,或被投入大海。2015年智利纪录片大师帕特里克·古兹曼的《珍珠纽扣》,以水作喻,连接天文学、地理学、印第安人历史和智利近代政治史,书序水的温柔与残酷,描写智利的美好与黑暗。到了佐杜洛夫斯基手里,智利政治风云则变成魔幻现实自传的背景,《舞蹈现实》、《诗无尽头》中个体成长与家国动荡浑然融为一体。


▲智利《珍珠纽扣》


2015年获戛纳导演双周单元大奖的哥伦比亚影片《蛇之拥抱》,更是一首写给南美大陆的一首黑白影像诗,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神话与记忆、历史与苦难,在双线历史叙事下,弥漫开一种迷梦般的况味。其间黑白影像中的惊人彩色一幕,双眼开光,原住民与宇宙的连通用影像迷幻般传递开来。


▲哥伦比亚《蛇之拥抱》


在亚洲区域,伊朗电影对本国社会现状的描摹自不再话下。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近年也出现一位重要导演——埃米尔·拜加津,2013年的《和谐课程》、2016年的《受伤的天使》,都在书写哈萨克斯坦少年的故事,导演意欲打造一套“哈萨克斯坦少年三部曲”。


▲哈萨克斯坦《和谐课程》、《受伤的天使》


2006年还少为人知的菲律宾导演拉夫·达兹,在2016年二月份的柏林电影节上带来一部长达485分钟的《悲伤秘密的摇篮曲》,一曲菲律宾波澜壮阔的黑白史诗,一部超长的民族宣言,最终斩获银熊奖;同年九月,这位菲律宾导演另一作品《离开的女人》杀入威尼斯电影节,4小时复仇史诗,力压“近年威尼斯最强”库斯图里卡、欧容、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维姆·文德斯、泰伦斯·马力克等多位大师新作,爆冷斩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2015年委内瑞拉的《来自远方》、2016年菲律宾的《离去的女人》,威尼斯电影节在推动第三世界民族电影发展的道路上,远见卓识、功不可没。


▲菲律宾《离去的女人》


结 语


新世纪以来这将近20年的时间里,要说世界电影格局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在主流欧洲艺术片与美国好莱坞商业片之外,那些以前影史很少触及和书写的国度,蓬勃生发出惊人的电影力量。(篇幅有限,本文暂不展开中国电影部分,望再续。)



作者| 君伟;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首发| 小众先锋,转载请注明



【 近 期 热 文 】


铃木清顺去世,日本电影再无颠覆

奥斯卡遗珠,是很多影迷年度最佳

影史最美反西部片,恐怕非它莫属

没坏透!67届柏林电影节获奖名单

洗脑、性虐、酷刑,殖民地无尊严

情人节预言:这部电影将横扫奥斯卡

少数即正义?奥斯卡竟也有潜规则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鲸鱼放映室|麦田电影院|看图猜电影

有一张剧照|有一个影人|有一句台词|有一段原声

影史轶事|深度影评|导演访谈|资源共享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