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震撼!这部电影不仅仅拍给朝圣者看

2017-06-11 陆支羽 看电影看到死


作者| 陆支羽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对张杨导演而言,拍《冈仁波齐》就像一场灵魂的洗礼;正如他自己所言,在西藏拍电影是他酝酿已久的人生理想。自《飞越疯人院》之后,张杨导演如此不动声色地潜心苦修了四年,他似乎想通过这场任性的“出走”,为自己寻找一个更坚定的答案:电影对他来说,力量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犹记得《掌纹地·皮绳上的魂》入围金马奖的时候,我曾问张杨导演:“很多影迷看了你的《冈仁波齐》和《掌纹地·皮绳上的魂》后,都认为你进入了创作黄金期,你认同吗?”他回答说,他并不在乎自己是否进入黄金期,但至少拍摄这两部电影的过程,让他对电影有了一种重新的认识,对自己也比过去看得更清楚了。


 

西藏这片净土,能否真正清洗朝圣者的心灵尘垢?对于常年畏缩城市的我,或许并不确信宗教的精神魔力。但信仰我是懂的,我也曾亲眼见过独属于藏人的与众不同的神色,那种即便离藏多年、依然心怀故土的坚定的神色。而我也曾在进藏归来的张杨导演身上隐隐感受到那种极具力量的神色。

 

即便有不少人质疑张杨导演是在“消费”藏民文化,但我在看过《冈仁波齐》之后,可以笃定地说,这场关于11个人患难与共的朝圣之路,其实非常忠实而虔诚,即便这一切的初衷是为了拍电影,即便同一个主角的身上背负了太多生死离别的众多朝圣者的缩影。然而那又如何,电影终究是虚构的艺术,但内心的真实体验是不会撒谎的。


 

西藏人讲求万事万物的寓意,尤其崇敬于让他们安身立命的山峦河流,这一点从万玛才旦、松太加等藏族导演自身的电影作品中便可见一斑。而尽管张杨身为汉族导演,但在那漫漫跋涉的那整整一年间,我相信他也曾有过成为藏人的神秘幻想,或者说,西藏很可能是他灵魂的第二故乡。

 

影片《冈仁波齐》的片名直接取自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的山名。与冈仁波齐共享圣地之名的,还有梅里雪山、阿尼玛卿山脉,以及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在梵语中,冈仁波齐又称吉罗娑山;印度教则视其为湿婆的领地,是世界的中心;而在藏传佛教信仰者的心目中,它被认为是胜乐金刚的居所,代表着无量的幸福,很多信徒都会在此处转山,常年不息。


▲ 6月20日,《冈仁波齐》上映

 

这些年,我们已然经历了太多依靠藏地电影“清洗灵魂”的时刻。在田壮壮导演的《盗马贼》中感受过命运的蓬勃挣扎,在杜家毅导演的《转山》中见证过精神的魔力,在万玛才旦导演的《静静的嘛呢石》中体验过文明的变迁。而直接记录或讲述沿途朝圣者的电影其实并不多。或许,松太加导演拍于七年前的那部《太阳总在左边》算是一例,但该片的精神内核并不在此,而且他所呈现的更是一位孤独的朝圣者。


相比之下,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无疑是对前往拉萨的朝圣者群像的一场无比虔诚的致敬。在这支朝圣者队伍中,除影片的男主角尼玛扎堆外,还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等不同角色,他们每个人都各自怀揣着不同的希望与梦想,都有着不同的辛酸往事,正如现实生活中无数孤独朝圣者的一次集结。在很多影迷眼里,《冈仁波齐》难免诟病之处也正在于此,这样的集结看起来似乎很不现实。


 

但我们终究不能否认的是《冈仁波齐》的电影属性,影片中的这群朝圣者,既是现实中众多朝圣者命运平行交织的缩影,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命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生境遇的彼此碰撞。正如人所言,在他眼中,《冈仁波齐》更像一部把真实还原到极致的剧情片。

 

纵观全片,沉默是大多数。我们听到的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念经吧”,简单、质朴、有力,满怀着朝圣者的初心。当他们一次次弓下身跪拜、叩首、匍匐前行的时刻,对于银幕外有信仰的观众而言,无疑也是一种时间的修行。尤其对我们这些被快节奏、拥攘的城市生活折磨得遍体鳞伤的人而言,遇见《冈仁波齐》这样的电影,无疑是遇见了观影生涯中真正值得思考的时刻。



犹记得影片中有句老者的重要台词,说“现在犁地的小伙子太心急,氂牛都累坏了”。这让我想起松太加导演在他的《太阳总在左边》中的那句“坐车,太快了”,还是走路好。虽然用意略有不同,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中很多人可能根本无法耐心看完两个小时时长的《冈仁波齐》,而影片中的人物包括张杨导演本人,是真的整整花费了一年的时间,长途跋涉了20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假如不是有足够的信仰,我不相信有任何其他导演能做到。

 

影片结尾处,当朝圣者们终于艰难地抵达冈仁波齐,面对遍布经幡的白雪皑皑的山峦,他们内心的感受注定是难以言说的。即便那样的景象在我们眼中早已不是前所未见的旷世奇景,朝圣者们的内心或许也并不奢望靠这场旅程能改变多少现实,因为即便献上生命,宗教也无法造给你神话。



但总会有那样一些时候,精神力量会真正彰显出来,并且足以直面命运的困顿与不安。正如朝圣途中经历的新生或死亡,都至终成为人生献礼被铭记于心。那些沐浴过雨水、经受过烈日、体验过风暴的时光,让我恍然意识到,或许张杨的导演真正想致意的是这群坚定的朝圣者,而并非宗教信仰本身。

 

不同于《掌纹地·皮绳上的魂》所展示的魔幻式西部往事,影片《冈仁波齐》尽管也有不少自然奇观呈现,但影片中更多的时刻还是将目光投注于人物,在孤独的凝视中赋予时间以力量。这场朝圣,无疑也属于张杨导演的电影朝圣。至少我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这股力量都将支撑着张杨导演拍出更好的作品。


▲ 张杨导演

 

而可能很多人至今难以想象,昔日拍惯了城市生活小品的张杨导演,为何会一下子发生这么大的风格转变,为何会选择去拍《冈仁波齐》这样高难度的、很可能引起极大争议的作品。张杨的这场巨大转变,让我越来越相信,人生之中恐怕是会有一些关键时刻的。


举几个迷影的例子。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当年为何决定放弃纪录片创作,转而投入到精雕细琢的故事片领域;比如,伯格曼、贝拉·塔尔、大卫·林奇等大师为何都曾在创作巅峰期尚未透支的状态下便提出“退役”;再比如,阿巴斯或者伍迪·艾伦,我们总以为会一辈子只拍伊朗或纽约,却不曾想过他们也会将镜头瞄准法国、罗马、巴塞罗那、日本甚至中国。

 

而张杨的转变看似跨度很大,但更像是他重寻自我内心的一场回归;换句话说,是他精神源泉的一次激发式的喷涌。这并非“灵感的闪电”,而是心灵的归宿。



在影片正式上映之前,我们不妨先睹为快,来看一下关于《冈仁波齐》的幕后故事,见证信仰的力量。这部短片除先导预告外,附带了《冈仁波齐》幕后花絮,带我们见证这场2500公里长的朝圣之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512wny451&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作者| 陆支羽;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



【 近 期 热 文 】


滚!神奇女侠不是任何人的女朋友

是枝裕和生日,谢谢你给我们慰藉

灵魂相认那一刻,请交出你的肉体

啃完人肉,还有更刺激爆款电影吗

告别戛纳,等片源的日子才刚开始

比起这个导演,国产动画都太幼稚

杰克船长越来越丧,丧如德普自己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活色生香|花园 | 吉光片羽

看死观影团|鲸鱼放映室|看图猜电影

影史札记|台词时刻|影人访谈|资源共享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