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敦刻尔克一役,诺兰失守了吗

2017-07-25 小宇宙 看电影看到死

看死君:诺兰大神的《敦刻尔克》已于7月21日在北美上映,口碑爆棚。尽管引进内地还得等到9月1日,但很多小伙伴已经按捺不住飞出去看了。我们常驻香港的小宇宙在认真刷了两遍后,写下这篇略显犀利的影评,供大家观影前预先参考。


在我看来,小宇宙并非“诺兰黑”,而是在首肯《敦刻尔克》商业上成功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与思考。



作者| 小宇宙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在第二次看《敦刻尔克》前,一个还没有看过的朋友问我,你觉得《敦刻尔克》有Human touch吗?我突然语塞,然后很勉强的回复道:“算是有一点吧”。这大概就是我对于《敦刻尔克》的看法,要说感人吧,好像也不够感人,要说宏大吧,好像也不太宏大,冗长的铺垫后直接上了一个主旋律(其实片长只有100分钟)。



不得不说,我对北美影评媒体的权威性产生了疑惑,究竟是因为大家太久没有看到出色的好莱坞战争片了,还是因为某些诺兰粉丝的脑残具有严重的传染性,使得他们对于《敦刻尔克》这么一部还算不错的战争片打出了几近完美的评分。


你当然可以说诺兰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挑战现实主义的战争题材勇气可嘉,可是这把双刃剑在我看来实在是弊大于利,诺兰之前的那些缺点在《敦刻尔克》里完全地暴露出来。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拧巴的行动,诺兰的《敦刻尔克》也处理的十分拧巴,不三不四。历史本身就是被胜利者书写的文字,是大逃生,还是战略保留实力,从来没有人说的清楚。而这样历史的暧昧性实际上是有利于艺术创作者选取自己的角度进行创作的。



在我看来,不论是“逃生”下的人性(《索尔之子》《朗读者》),还是“战略保存实力”的战斗(《拯救大兵瑞恩》),只要诺兰选取其中一个角度进行拓展,都是有可能创作出一部佳作的。然而诺兰有点贪心,能力不够还两者都想要,最后搞得哪个角度都说不清楚,也都没有好好呈现。


▲《索尔之子》


▲《朗读者》


▲《拯救大兵瑞恩》


诺兰是那种蛮会讲故事,但是不太会写故事的商业片导演。回想一下他剧本里面的人物,特别是近几年的电影主角,实在是有一些扁平。你想想《盗梦空间》里面莱昂纳多和《星际穿越》里马修·麦康纳两个父亲,救家庭救妻子救女儿,单一的执念从头支撑到尾,没有任何回味。观众被感动的很大原因是诺兰一个劲的告诉观众,“你看他们多可怜他们多坚持到底啊,你快看啊你快看啊,你看久了肯定就被我感动了”。


▲《盗梦空间》莱昂纳多


▲《星际穿越》马修·麦康纳


诺兰一直在做情感强度的加法,但实际上,这样的情感是没有深度和复杂性的,对于单一主角的电影来说可能还奏效,可是一放到《敦刻尔克》这样一部三条线索多人物的群像戏里,导演并没有足够的时间篇幅去加强人物这样的情感浓度,导致整部电影看下来,人物塑造的特别单薄,根本没有几个人物能被观众记得。



特别是在民用船只拯救军人这条线里,基友,父子和被救军人的关系呈现的极其差劲,看他们对话我几乎都要犯尴尬症。诺兰确实应该再去好好上上台词课,有些导演一句话一个细节就塑造一个人,给他一分钟他就能把一个角色立起来,然而诺兰是用了十分钟的对话都不一定能让一个角色深刻起来。即便是群像电影,也可以让每个角色生动令人印象深刻,“碎片化的人物塑造”不是人物扁平苍白的借口。



在另外一个情节里,面临谁出游船的抉择里,我恍惚看见了《黑暗骑士》里最后蝙蝠侠和小丑对峙面临的抉择,然而也是因为台词时长限制使得这一部分草草结束。这样的情况在电影中常常出现,再前一秒你会觉得,对了,这就是诺兰了,然后下一秒,就没了。


诺兰单场的场面调度也确实乏善可陈,在空军线中,战机之间的对抗的大场面调度完全可以更多,而且多次出现的淹水情节中,密闭空间求生的呈现也非常平庸,想想《泰坦尼克》里的场景,《敦刻尔克》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即便诺兰希望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突发状况来呈现绵延不绝的危机悬疑感,但各个情节点之间缺乏除去剪辑点以外的内在联系使得电影缺少张力。和危机一样绵延不绝的还有汉斯绵延不绝的配乐,整部影片几乎铺满了配乐,连对话场景都不放过,我不禁怀疑这究竟是一部加长音乐录影带还是交响乐表演。

 

诺兰在剧本上出现的问题,其实不是在《敦刻尔克》里才出现了的,但为什么之前没有那么明显地暴露出来呢,很大原因是在诺兰之前的设定是十分讨巧的,人物角色情感仅仅服务于他对于他所谓塑造的结构性功能性。缺乏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隐藏在所谓“烧脑”的结构和剪辑手法的外套里。



而在被他粉丝捧起来的所谓他在“形式”上的创新(《记忆碎片》这样的剪辑手法),在我看来不过是玩一玩“trick”而已,当做商业片的噱头还可以,你要说这是影像形式的尝试和创新,不好意思我无法苟同。几十年前的戈达尔,Chris Marker等人在形式和时间与电影语言的探索里,不知道走的比他超前多少。

 

另外,诺兰的电影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像公式,不像电影,诺兰心里一定住着一个物理学家或者是数学家。他设计的如同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的电影作品给某一些热衷解题的少年带来了所谓“烧脑”的解题快感,却没有带来电影影像语言的快感。影像语言暧昧奇妙的如同时间般的魅力被框架式的讲述方式所消解。



当然,《敦刻尔克》还是不错的商业片,诺兰确实也是位不错的类型商业片导演,但是要把他称为“诺神“,说他是伟大的作者电影艺术家,不好意思,过誉了。


举个十分恰当的比喻,这感觉就像说五月天是很棒的流行摇滚乐队吧,歌迷还不愿意,死命说他们是伟大的摇滚艺术家一样。有些偶像,还真是被脑残粉给毁了。不要抱太高的期望,反而会有惊喜,期望太高被蒙蔽了双眼,也是没法真正的享受电影的乐趣。


在某篇影评下面评论里看到一句话“《红辣椒》和《盗梦空间》都是在讲梦,但是《红辣椒》让我感觉更像一场梦”。如果一定要我说《敦刻尔克》里最有电影感的镜头,我只能选择电影第一个镜头,士兵行走在空城,德军的劝降页纷飞。和平的美梦在那一瞬,被刺破了。诺兰的敦刻尔克电影梦,也停在了这里。



 

作者|小宇宙;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



【 近 期 热 文 】


敢爱敢恨的余秀华,“演”得很寂寞

丧尸片鼻祖去世,活死人依然横行

 B 站“阵亡”后的第一个周末,恍惚

你愿意成为《大护法》的自来水吗

膜拜这部神作前,你需要喝个半醉

要不是小黄人太萌,这系列早完蛋

都说奉俊昊扑街了,我不这么认为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活色生香|花园 | 吉光片羽

看死观影团|鲸鱼放映室|看图猜电影

影史札记|台词时刻|影人访谈|资源共享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