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座小金人联手!告诉你什么是媒体良知
看死君:有人将《华盛顿邮报》的三大主创称为“黄金圣斗士”,斯皮尔伯格+梅姨+汤姆·汉克斯,简直就是“九座小金人的强强联手”。作为年度最重磅的美式主旋律,在有的影迷眼里,或许只不过是奥斯卡榜单中的一笔;但对于另外一些影迷或者媒体人而言,它的意义不止于此。(文末福利)
友情提醒:本文涉及剧透,请大家谨慎阅读。
作者| 易青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当报业的黄金岁月风流云散,铅印的新闻纸页零落成泥,曾经满载的新闻自由理念,是否依旧光采熠熠,镌刻人心?
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垂垂老矣,其新作《华盛顿邮报》围绕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著名的“五角大楼泄密事件”展开,试图揭露那群媒体人的生态,探讨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透示着一股惶惑之感。
电影强大的主创阵容,成为十足的看点。男主角凯·布莱德利由影帝汤姆·汉克斯出演,这也是在电影《间谍之桥》后,他与斯皮尔伯格的再度合作。布莱德利身为《华盛顿邮报》报社总编辑,性格严苛刚毅,极力与同行竞争,还志在将越战机密文件公之于众。
女主角凯瑟琳·格雷厄姆由“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在丈夫离世后接管报社,出任董事会总裁及发行人,欲壮大家族报业,将与清一色的男同事协商、斡旋。此外还有老戏骨布鲁斯·格林伍德加盟,出演名噪一时的国防部长。
现如今,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在即,届时《华盛顿邮报》将与《敦刻尔克》《三块广告牌》等争先角逐。而“梅姨”也获得最佳女主角提名,如若问鼎的话,将是传奇性的三封影后。汤姆·汉克斯虽然没提名让,在最佳男主角提名中也有着极大竞争力。
序幕,丹尼尔·艾尔斯伯格从枪林弹雨的越南战场归来,多次往返兰德公司,翻阅文件,为下文泄密发生埋下伏笔。此时导演为做简约的史实背景,故穿插一段段影像资料,涉及四届美国总统对民众的系统性撒谎。电影的叙事结构则有如机械般细密精巧。
而《招股书》有关投资人可撤股条约,被报社董事会主席兼发行人格雷厄姆首先提及,要紧事项引在前头,日后果真变为格雷厄姆发行新闻的后顾之忧。编辑部人员意在报道总统尼克松女儿大婚,不料撞上《纽约时报》曝光局部越战机密文件,以至于成为社会舆论焦点。
导演安排两条线索并行,有分有合,一条线索叙述董事会商酌公司上市事宜,另外一条线索铺叙编辑部对新闻事件的采写。两条明线初次是如何自然合拢?
当成功上市消息传到编辑部,人人为之欢庆之余,实习生则将线人艾尔斯伯格的联系卡片悄然交给记者本·巴格迪肯,推动主要情节的平稳发展。此后事态发酵,两条线索逐渐演变,一为报社管理层对新闻内容的尺度把控,二为编辑部对越战真相的挖掘,总编辑布莱德利与格雷厄姆成为事件旋涡的中心人物。
编辑部将得以获取大量机密文件之际,又碰到发行人这个关卡。布莱德利与之磋谈,形成重大的矛盾冲突点。格雷厄姆出于保全报社考虑,《纽约时报》殷鉴在前,审慎为宜。
而布莱德利则以为国防部长政客都是她的座上宾,惮于情面,不能结怨。前面剧情也有关锁照应之处,当布莱德利试图说服格雷厄姆向国防部长索取文件,就被直言拒绝。面对政治掣肘、法律禁令的联合清剿,刚刚上市《邮报》一着不慎,将有倾覆之虞。二人所做的突围之举,有如冒险。
布莱德利和格雷厄姆有对抗、磨合、妥协之处。前者体现的是理想性,后者体现的则是社会性。不同于前者纯粹地追寻媒体人的责任与道德操守,将新闻自由与公众知情权都置于第一位;格雷厄姆一直是处在两难境地,源于社会认知、内心的深彻与复杂促使着她与尼克松政府做出生死博弈。导演赋予格雷厄姆的一种政治觉醒与女性权益,与美国七十年代女权运动浪潮有所呼应。
尾声,官司打赢,事态复归平静,导演并未寂然打住,有如宕开水纹,反对“水门事件”轻轻描上一笔。漆黑一片的大厦里,保安骤然发现不速之客闯入偷盗的痕迹。
历史上,正是由于《邮报》记者偶然认识“深喉”,报道“水门事件”始末,掀起舆论哗然,尼克松总统最终在1974年被迫辞职。这表现了电影疏密有致的叙事节奏。
电影的成熟工整之处,尚不止于此。纵观斯皮尔伯格老到的镜头调度,简直信手拈来。飞机上,艾尔斯伯格与国防部长、科莫将军的简短交谈,巧妙的三角站位,揭示紧张、分化关系。律师克拉克之于布莱德利,有如国防部长之于格雷厄姆,都在一段激烈对话中有俯仰角度的安排,强势弱势立现,导演很会在上面做戏。
四人互通电话则是电影高潮所在。多人视角的凌厉剪辑,镜头的空灵旋转与俯拍,再配以水平镜头的缓慢推进,阴冷黯然的灯光打过来,格雷厄姆的眸中噙满泪水,神情犹疑、激亢、渐渐坚定,强大演技得以爆发。
其实整部电影的打光和色调都趋于一致,晦暗、昏黄、阴幽,结合多处室内的密闭布景,传达着一股紧张、凝重的呼吸感与律动。
而“五角大楼泄密事件”仿佛一面棱镜,折射的是新闻自由和联邦政府安全之间的矛盾。值得深思的是,美国最高法院最终裁定政府败诉,其关于报社刊登文件的禁令无效。
美国高院的判决正是基于三权分立制度的表现,三权分立的架构之下,法院和政府之间存在制衡关系。总统权力是受控的,只能敛手坐观《时报》、《邮报》的新闻披露,搅动社会反战游行风波。
影片《华盛顿邮报》几乎处于一股冷峻的压抑之中,潜藏的热情在结尾处有如火山喷涌,堪为一部出彩的社会写实电影。它并未着眼于捋清机密文件的泄露始末,而是试图探讨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实际关系,与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意义。
时移世易,新闻自由何止让美国总统一度头疼,它也是我们的死穴。只有看到国内近年来的调查记者稀零,媒体面对重大新闻失声、公信力丧失的真实现状,才能深深理解剧中这群人物行为的伟大,值得为之致敬。这部电影犹值得媒体人的观看与思量。
影迷福利:想看请在后台回复“华盛顿邮报”。
作者| 易青;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 近 期 热 文 】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活色生香|花园 | 吉光片羽
看死观影团|鲸鱼放映室|看图猜电影
影史札记|台词时刻|影人访谈|资源共享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