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赣没拿奖,但这并不是戛纳最后的夜晚
看死君:昨天,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公布了最终获奖名单,毕赣《地球最后的夜晚》遗憾落选。
尽管《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各大评分榜上名列前茅(比如,在集合戛纳所有评分的“综评榜”上,此刻依然高居第七,远比最终获得一种关注大奖的、排名第21位的《边境》要厉害),也着实收获了不少惊叹与赞美,但美好的愿望终究不敌现实。按某位影迷的调侃说法,戛纳再次上演了“无视民意”的任性戏码,习惯就好。
说句题外话,这么看来,李沧东的《燃烧》在这个榜单上冲到第二名,似乎并不是什么好事;即便场刊破纪录拿到惊人的3.8分,终究也没有太大参考价值。
当然,也不乏有人说,“毕赣没奖反而是件好事,都冷静冷静,沉淀沉淀,不然真要吹成神,才第二部长片,着什么急”。话是没错,但难免也有不少人猜测,毕赣没拿奖的很大原因还在评委口味,以及一种关注的评判标准及定位。
反观其他几部获奖影片,无论是登顶一种关注大奖的瑞典奇幻之作《边境》,还是拿下最佳导演的《顿巴斯》、评委会特别奖的《死人和其他人》,以及分别荣获最佳演员、最佳编剧的《女孩》和《索非亚》,尽管无可否认都是佳作,但真的每部都比《地球最后的夜晚》厉害么,其实并不尽然。奖只是奖,一切还有待时间见证。
今年一种关注单元的评委会主席是曾经凭借《切·格瓦拉传》拿过戛纳影帝的美国演员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从他的口味来看,显然不会喜欢《地球最后的夜晚》。有句话说得对,想拿戛纳的奖,总是有风险的;七分靠实力,三分靠运气;努力拍好电影之余,是否能让评委觉得心投意合,便是你需要承担的风险。
戛纳一种关注单元评委会主席: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他最新的角色是《复仇者联盟3》里的收藏家,也是《边境杀手》系列的男主
尽管如此,我们今天还是想好好来聊聊毕赣《地球最后的夜晚》,静下心再来重新审视一下:这部电影究竟是否值得“载入影史”这样的高度赞誉;除了那个60分钟的惊世长镜头之外,是否还有更多值得挖掘的动人之处;以及这部虽闪耀各大榜单、却注定在戛纳留下遗憾的华语新作,是否的确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653yqy1v9&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作者| Madison(戛纳)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毕赣《地球最后的夜晚》媒体场放映那天,我像往常那样,过了烦人的安检之后,直奔二层,想要去抢占二层正中间第一排的位置,却被工作人员叫住。
回头一看,是码得整整齐齐的两大箱3D眼镜。正如之前的传言一样,毕赣的这部新作,是一部3D电影。
然而就在德彪西厅黑屏,周围不明真相的外国记者都带起3D眼镜的时候,银幕上出现了一行字:“这不是一部3D电影,但我们邀请您在合适的时间加入我们”
在一片夹杂着笑声、掌声和摘眼镜的骚动之后,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影片《地球最后的夜晚》是毕赣继《路边野餐》惊艳全世界之后的第二部长片作品,项目公布的那一天起就备受关注,这其中不仅仅因为毕赣天才导演的身份,更因为从小姑父陈永忠升级为汤唯、黄觉、李鸿其、张艾嘉的卡司阵容,也因为全面提升的项目预算。
所有人都好奇,有钱的毕赣,会交出怎样的作品。
影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黄觉扮演的罗纮武,从12年的牢狱生活中脱身之后,只身回到家乡凯里,寻找12年前自己曾经爱过、也从未忘记过的女人——汤唯扮演的万绮雯。
有趣的是,影片的中文名《地球最后的夜晚》来自Robert Bolano的短篇小说,而英文名[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的灵感则来源于著名戏剧家Eugene O’Neill的舞台剧。这样的命名方式无独有偶,处女作《路边野餐》的名字便来自毕赣最喜欢的电影《潜行者》原著小说。毕赣在标题上的小心思,有争议,也不乏向大师靠拢的野心。
事实证明,这部命运多舛,历经数次重拍补拍的电影,获得了情理之中也意料之外的成功。影片的前60分钟,因为缓慢的节奏和背对观众的叙事手法,导致不少外国记者退场;但当影片进行到中段,当黄觉饰演的男主角走进一家影院坐下,全场记者跟随大银幕上的黄觉戴上3D眼镜之后……再也没有人挪动过自己的屁股。
此时,出现在眼前的先是硕大的《地球最后的夜晚》的Title,中文和英文不同的景深,提示着观众,接下来的所有画面都是以3D格式呈现。
然后就是那个被外媒称之为,比《路边野餐》的45分钟长镜头还要更好的,长达60分钟的3D长镜头。
与《路边野餐》一样,《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的这个超级长镜头,同样是主角臆想中的梦境,这次毕赣选用3D的形式呈现。在毕赣看来,3D这种呈现方式,就好像照向回忆的一面镜子,景深的功能,拉近了回忆与现实的距离。
这种“2D转3D”的新鲜手法,在文艺属性的电影维度下,我们且不说后无来者,至少前无古人。毕赣在电影上的野心,确实不可小觑。
但回想《路边野餐》那个惊艳世人的长镜头,影像的粗粝感和瑕疵是不可规避的话题。都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但毕赣并不这么认为,他就好像一个赌气的孩子,将自己前作《路边野餐》里留下的那些遗憾,都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全部弥补了回来。
无论是精致的美术还是流畅的运镜,或者是复杂数倍的调度,都足够让人惊叹。这期间历经用吊索下山、演员在两个场景中的飞奔转场、难以控制的马匹、打不进去台球就要重来一遍的揪心时刻,如此复杂的调度,甚至还让人看到了著名匈牙利长镜头大师米克洛斯·杨索的影子。
当然,长镜头从不会那么简单,一个微小的失误就会全盘皆输,从头再来。对于《地球最后的夜晚》这样,长镜头长达一小时的影片来说,错误成本更是高得可怕。
据黄觉透露,在拍摄这个长镜头的时候,留给整个剧组的时间已经不算宽裕,两天排练,两天拍摄,一天只能拍摄三条,一切都是争分夺秒。第一天拍摄,三条全部失败。
第二天,第一次失败;只剩最后两次机会,而一张卡只能拍摄64分钟。在一个关键点,一名演员必须要把一颗台球精准送入球袋的时候,又出现了突发状况。汤唯在走位的时候不小心碰到桌上的台球,预设的摆放位置被打乱,白球与目标球之间,被另外一颗原本不应在此的球挡住。
当那位演员顶住巨大压力,终于将球送入球袋的时候,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那位演员出画之后连骂脏话,来宣泄这巨大的压力。
就是这倒数第二次的机会,成功了。一直在监视器后面的王家卫曾经的御用,昔日在《花样年华》《2046》等光影经典中立有汗马功劳、见过无数大场面的70多岁的灯光师黄志明老师,在一个年仅29岁的年轻人所塑造的影像空间中,落下了眼泪。
这样的影像世界当然也不是机械化的镜头长度所堆积出来的,在外媒评价中,提及最多的一个形容词,便是”Poem Film”,即诗电影。诗电影并不是一种电影类型,它就像字面上文学与电影的融合一样虚无缥缈,并没有特别的定义。文学和电影看似处处相连,但又格格不入,诗电影就是在这之中找到了某种奇妙的联系点,用影像作诗。
此前,著名的诗电影导演都来自前苏联,安德列·塔可夫斯基、谢尔盖·帕拉杰诺夫等等大师的名字都在此之列。毕赣的长镜头抓住了老塔那种难以捕捉的荒芜和曼妙感,虚无缥缈的烟雾、被水浸泡的房间等等等等,都是老塔电影中反复出现过的元素。
当然,这样的诗电影的剧情必定也是虚无缥缈的,在官方手册中出现的剧情简介,想必大部分记者看完之后也很难将其与自己所见联系起来。
没有接受过科班剧作教育的毕赣,在剧本写作方式上和其他编剧导演有很大不同。制片人最忌讳的现场改剧本,甚至大刀阔斧的伤筋动骨,在毕赣这里都是家常便饭。
在最开始的设想中,《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黑色电影。按毕赣的话说,气质上借鉴的是比利·怀尔德的《双重赔偿》。在第一稿剧本完成后,毕赣开始一点一点地,将自己的剧本拆分重组,这个行为持续了整个拍摄过程。
对于演员来讲,每天拿到手上的剧本都是新鲜事;夸张点说,毕赣的工作方式,让我想到同样也入围了本届戛纳的戈达尔。在今年的主海报上与贝尔蒙多接吻的安娜·卡里娜就曾说过,戈达尔从不给他们剧本,所有的对白都是在开拍前一分钟才会写好,给到他们。
回溯《地球最后的夜晚》拍摄的第一天,毕赣中途就停止了工作;影片中的演员前后拿到了数版剧本,每一版都大有不同;影片前后历经三四次补拍,都是毕赣自己对先前拍摄不满意的弥补。李鸿其说,自己第三次被毕赣叫回的时候,已经有点受不了了,但毕赣和他讲了一句话,我只想让这部电影好,不想留下任何的遗憾。
就是这样的执着,成就了这部电影,戛纳映后长达七分钟的掌声,外媒的盛赞,全部都来得顺理成章。
但电影从来也都是遗憾的艺术。在技巧上,毕赣的确做到了无可挑剔的登峰造极,但无法忽视的是,毕赣依然被框在了《路边野餐》的创作思路当中。相似的元素,相似的剧情,相似的人物,一切都似曾相识。这也让《地球最后的夜晚》更像是一部“8位数投资”的《路边野餐》。这也许是毕赣的舒适区,也许是毕赣对上一部作品并不完美的自我补偿;但毕赣的下一部,急需突破自我。
氤氲的雾气朦胧,潮湿而迷人的黑色电影的色彩,再次刷新电影史认知的60分钟3D长镜头,毕赣在死磕下《路边野餐》之后,逐渐走上正轨。15日的戛纳首映让《地球最后的夜晚》成为今年主竞赛之外的最大爆款之一,也让毕赣再上一个台阶,在这座南法小城被世界所认识。
作者| Madison;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 71 届 戛 纳 电 影 节
完 整 提 名 名 单
【主竞赛单元入围 Compétition】
5月8日《人尽皆知》阿斯哈·法哈蒂,伊朗/西班牙 ★开幕片★
5月9日《审判日》A.B Shawky,埃及 △
5月9日《盛夏》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俄罗斯
5月10日《喜欢轻吻快跑》克里斯托夫·奥诺雷,法国 〇
5月10日《冷战》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波兰
5月11日《影像之书》让-吕克·戈达尔,法国
5月11日《江湖儿女》贾樟柯,中国
5月12日《太阳之女》伊娃·于颂,法国
5月12日《三张面孔》贾法·帕纳西,伊朗
5月13日《幸福的拉扎罗》爱丽丝·洛尔瓦彻,意大利
5月13日《小偷家族》是枝裕和,日本
5月14日《夜以继日》滨口龙介,日本
5月14日《黑色党徒》斯派克·李,美国
5月15日《开战》史蒂芬·布塞,法国
5月15日《银湖之底》大卫·罗伯特·米切尔,美国
5月16日《燃烧》李沧东,韩国
5月16日《犬舍惊魂》马提欧·加洛尼,意大利
5月17日《迦百农》纳迪·拉巴基,黎巴嫩
5月17日《刺心》扬·冈扎乐兹,法国 〇
5月18日《小家伙》谢尔盖·德瓦茨沃依,哈萨克斯坦
5月18日《野梨树》努里·比格·锡兰,土耳其
【非竞赛展映 Hors Compétition】
5月13日《大浴场》吉尔·勒卢什,法国
5月14日《此房是我造》拉斯·冯·提尔,丹麦
5月15日《游侠索罗:星球大战外传》朗·霍华德,美国
5月19日《杀死堂吉诃德的人》特瑞·吉列姆,美国 ★闭幕片★
【一种关注单元入围 Un certain regard】
5月9日《顿巴斯》谢尔盖·洛兹尼查,乌克兰 ★开幕片★
5月9日《朋友》Wanuri Kahiu,肯尼亚 △〇
5月10日《边境》Ali Abbasi,瑞典 〇
5月10日《伙伴们跪下》Antoine Desrosières,法国
5月11日《我最爱的布料》Gaya Jiji,叙利亚 △
5月11日《死亡天使》Luis Ortega,阿根廷 〇
5月12日《女孩》Lukas Dhont,比利时 △〇
5月12日《天使脸庞》Vanessa Filho,法国 △
5月13日《芒多传》兰迪塔·达斯,印度
5月13日《去死吧怪物》Alejandro Fadel,阿根廷
5月14日《收割者》Etienne Kallos,南非 △〇
5月14日《小瘙痒》Andréa Bescond/Eric Métayer,法国 △
5月15日《地球最后的夜晚》毕赣,中国
5月15日《幸福》瓦莱丽亚·戈利诺,意大利 〇
5月16日《索菲亚》Meryem Benm'Barek-Aloïsi,摩洛哥 △
5月16日《死人和其他人》João Salaviza/Renée Nader Messora,葡萄牙/巴西
5月17日《在我房》乌利胥·柯雷,德国
5月17日《这个世界温柔的冷漠》Adilkhan Yerzhanov,哈萨克斯坦
【午夜展映 Séances de minuit】
5月10日《北极》乔·佩那,美国
5月11日《工作》尹钟彬,韩国
5月12日《华氏451》拉敏·巴哈尼,美国
5月16日《惠特尼》凯文·麦克唐纳,美国 ♢〇
【特别展映 Séances spéciales】
5月9日《死灵魂》王兵,中国 ♢
5月10日《十年泰国》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Chulayarnon Sriphol/韦西·沙赞那庭/狄也·阿萨拉,泰国 ♢
5月11日《人生的另一天》Raúl de la Fuente / 达米安·纽诺,葡萄牙/巴西
5月12日《伟大的神秘马戏团》卡洛斯·迭戈,巴西
5月13日《教皇方济各:言出必行的人》维姆·文德斯,美国 ♢
5月14日《对抗曼德拉和其他人的国家》Nicolas Champeaux/Gilles Porte,法国 ♢
5月16日《横渡》霍曼·顾皮勒,法国 ♢
5月17日《对风说》Michel Toesca,意大利/法国 ♢
【影评人周单元 Semaine de la critique】
【长片竞赛】
《神游症》阿格涅什卡·斯莫琴斯卡,波兰
《瑞士人克里斯》Anja Kofmel,瑞士 △
《迪亚曼蒂努》盖布里尔·埃布朗兹/丹尼尔·施密特,葡 〇△
《一天》Zsófia Szilágyi,匈牙利 △
《战中女人》本尼迪克·埃灵格松,冰岛
《野性》Camille Vidal-Naquet,法国 〇△
《先生》Rohena Gera,印度 △
【长片展映】
《狂野生活》保罗·达诺,美国 ★开幕片★ △
《我们的战役》Guillaume Senez,法国
《舍赫拉查德》让-贝尔纳·马赫兰,法国 〇△
《盖》Alex Lutz,法国 ★闭幕片★
【导演双周单元 Quinzaine des réalisateurs】
【长片竞赛】
《候鸟》西罗·格拉 / Cristina Gallego,哥伦比亚 ★开幕片★
《阿敏》菲利普·福孔,法国
《不留痕迹》黛布拉·格兰尼克,美国
《买手枪》Julio Hernández Cordón,墨西哥
《高潮》加斯帕·诺,法国
《冥王星时刻》章明,中国
《玩家》玛丽·蒙日,法国 △
《失忆摩托》Agustín Toscano,阿根廷
《曼迪》帕诺斯·科斯马图斯,美国
《未来的未来》细田守,日本
《世界属于你》Romain Gavras,法国
《佩特拉》海梅·罗萨莱斯,西班牙
《世界边界》纪尧姆·尼克卢,法国
《身边》穆罕默德·本·阿提亚,突尼斯
《卡门和罗拉》Arantxa Echevarria,西班牙 〇△
《自由了》皮埃尔·沙尔瓦多利,法国
《寂静》Beatriz Seigner,巴西
《萨摩尼路》Stefano Savona,意大利
《空间》Ognjen Glavonic,塞尔维亚
《多余的恩典》Gianni Zanasi,意大利 ★闭幕片★
【金马车奖】
马丁·斯科塞斯,放映《穷街陋巷》+大师班
注:
△表示导演第一部长片,能角逐金摄影机奖
♢ 表示纪录片,能角逐金眼睛奖
〇表示LGBT题材相关电影,能角逐酷儿棕榈奖
蓝 白 红 手 绘 装 饰 画
看 电 影 看 到 死 微 店 85 折
今年是基耶斯洛夫斯基逝世22周年,看死君联合插画设计师李新,结合基氏著名的《蓝》《白》《红》三部曲,独家设计了一套手绘装饰画。
大家可以扫下图二维码或戳“阅读原文”购买!目前八五折优惠,三天内发货。
【 近 期 热 文 】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迷颜|电影节|花园|吉光片羽
纸上马戏团|影人纪念日|鲸鱼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