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律人成长引航”系列之法学院榜样人物(第三期)【王玎师兄】

2017-02-18 法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研工办

“法律人成长引航”系列之

法学院榜样人物(第三期) 王玎师兄

定位明确,步伐坚定


编者按:

如何在纷繁的研究生生活中把握学习的主旋律?

如何学会自主学习?

如何在读书中找到乐趣?

“法律人成长引航”系列之榜样人物在本期将为大家介绍一位“学霸”师兄,通过分享他的经历以及对读书写作的经验和看法,希望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


人物简介

王玎:法学院2016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研究生。本硕均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曾获2014年曾获蔡定剑宪法学优秀论文提名奖、蔡定剑宪法学优秀学生奖;2015年获第七届应松年行政法学奖学金;2016年6月获中国政法大学第十三届学术新人奖。独著:《行政程序违法的司法审查标准》,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论禁止双重危险规则》,载《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01

问:师兄在毕业之后就选择直接读博,并没有选择出国和就业,请问师兄对于考博这方面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答:读博士现在面临着考录难、毕业难、就业难的三难问题。考录难是指现在考博的压力非常大。学校刚刚改革,很多同学并不符合考博的条件,同时面临很激烈的竞争;毕业难是因为学校在毕业前要求发表2篇C刊,同时要写出不低于十五万字的毕业论文,很多同学无法按期完成学业;就业难是因为北京现在各高校的人才已经趋于饱和,而且还有很多海归博士,我们面临着很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因此,读博其实需要慎重选择。是否选择读博,我觉得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家的兴趣和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如果说想在教职岗位从事科学研究的话,读博士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如果还没有考虑好以后的就业和人生的规划,我觉得读博其实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它还可以给大家带来三年学习和思考的机会。如果想考公务员,我觉得硕士毕业以后直接考公务员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但如果去律所,我觉得读博的意义就不是很大了,因为律师这个职业还是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总之,考博和读博并不轻松,是否选择这条路还是要结合自己的规划。


02


问:踏入研究生生活,每个人可能都面临着论文写作、课堂展示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请问我们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些事情呢?


答:有很多同学都面临这方面的困惑,我认为,最关键还是在于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将自己未来的毕业去向和感兴趣的领域相结合。若有读博深造和进入教学岗位的打算,那就要将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论文写作和阅读书籍的领域。若自己所不愿从事但班级或老师的要求,面临选择做的情况时不要疲于应付,要做好做精。若实在精力有限,不能胜任,也是要学会拒绝。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学会拒绝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阅读经典是兴趣使然,而应付论文等学习任务又是完成学业的硬性要求,二者不可偏废。如果能将兴趣和任务相结合最好,比如就自己感兴趣的书写一篇读书报告,就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做一个报告、写一篇论文。倘若兴趣和任务不能结合,那么做读书报告和Presentation等也不是无用之事,至少可以将它当做一件锻炼口才和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机会。在漫长人生的道路上,并非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的兴趣使然,关键在于只要自己选择了去做,那就要用心对待,将它做精、做好。

03


问:请问我们应该怎样去阅读学术类书籍呢? 


答:针对不同的书籍著作,做笔记的方法都应当是不同的。有些书籍是可以概括全书的中心思想和观点,但有些书籍是难以做到的,比如教材类的学术著作就难以提炼出中心思想和内容。阅读的次数肯定是越多越好,因为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对同一问题可能会有新的认识和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的关键还是在于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是不能产生共鸣,这样的阅读是没有效果的;但是如果每日仅空想一些问题,而未根据相关的问题查阅论文和相关资料,那么我们的认识和思考只能停滞不前。


读书笔记应当记录的是自己在阅读这一著作时所产生的困惑以及思考和认识。此外,在阅读的同时,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平,掌握他人对著作和作者的评价、意见,有助于我们深化和拓展对这一专著的理解。

04


问:我们都知道师兄的论文写作能力是非常强的,希望师兄给我们分享一些论文写作、发表的经验。


答: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有发文的需要,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面临着毕业和就业的要求,迫切程度更高。现在很多C刊的杂志在选文用文的时候主要还是会考虑文章的质量。而现在的硕士生同学,在学习当中的面临着很大的课程压力,还有很多同学忙于实习、工作、行政事务等,很难沉下心来去研究和思考问题,对某一问题产生较为全面的认识。如果有一个选题之后,也很难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它进行论证。因此,我觉得发表论文困难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论文质量的问题。这就要大家平常多阅读、多思考,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论文水平。相信如果论文水平是达到一定的层次的话,那在C刊发表文章也是不成问题的。

05


问:关于论文写作,很多同学感觉论文写作的空间不够,很多问题已经被研究过了,请问师兄对于论文选题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答:我想并非如此,现实中还有大量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同学苦恼于找不到合适的题目,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去尽力寻找题目。具体来说,一个好的选题至少需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有问题意识,二是有创新可能,三是有研究可行性。其中最困难的是形成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意识需要建立在了解社会现实和法治实践的基础上,并运用法学思维去从中提炼出法律问题。对于在校的同学而言,了解社会、接触实践的机会有限,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大量地阅读书籍、论文、案例、新闻等,从中获取客观的事实素材,并运用法学思维去思考、追问,这样才能抓住真问题、产生新点子、提出新办法。总之,把握论文选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法治实践的行动和运用法学思维的思辨。

06


问:选择到一个较好的题目时,发现搜集到的相关素材比较少,应该怎样解决呢?


答:这可能是大家学习和研究中的一个误区。所谓素材,不是基于问题意识已有的、现成的、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从国内外的法学规范、法学原则、相关理论、相关案例、相关事实中,提炼、归纳出的材料。如果基于同一问题意识,前人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那么我们再进行讨论研究意义就不大了。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新颖的论文选题,就应当从规范、案例、理论、价值等多个角度、层次去挖掘素材、寻找论据论据,其实挖掘素材的过程就是寻找论据的过程。

07


问: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外文资料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阅读外和提炼观点呢?


答:英文文献与中文论文在体例结构上没有太大区别。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发现英文文献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比如,与中文论文一样,英文文章的摘要部分是文章核心观点和作者主要思想的概括和提炼,引言部分一般会为交代背景、选题、观点、大纲、方法,结语部分会总结、重述文章的结论和作者的观点。通过对摘要、引言、结语部分的浏览就可以大致了解英文文献的核心内容。当然,语言的学习没有捷径,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多多进行阅读、分析,这是一个积少成多、熟能生巧的过程。


如果要翻译外文文献并发表的话,首先需要征得原作者的同意。如果在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将论文直接发表的话,其实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抄袭行为。我觉得对英文素材的研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刚才谈到论文的选题需要有研究可行性。想要研究外文文献的话,必须要具备一定基础的外语能力,如果说这方面能力不足的话,那还是尽量不要去碰它。另外,从期刊杂志的引用率来看,纯粹的比较法研究论文的引用率其实并不高。因此,一些核心期刊的杂志其实是不倾向于录用这种对域外经验的介绍的文章的,及时它完全是用一手资料写成的。而期刊编辑期望看到和发表的比较法文章,它必须是结合中国现实问题,并且能够对中国相关理论带来启发和借鉴的比较法文章。

08


问:在论文选题时,老师都提倡要写小题目,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像政体、国家机构一类的题目不适宜来写作呢?


答:论文的选题并非要避开这类题目,而是需要在这类题目中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具体的问题切入。因为宪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制约公权力和保障私权利,而政治体制、国家结构是宪法中安排公权力架构、分配公权力要素的主要内容,如果选题刻意避开这类问题,那就等于自己限缩了自己的选题空间。因此,关键是要找到其中的真问题。比如,《宪法》第三十条规定在我国行政区划中,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但在实践中,市管县成了原则,省管县成了例外。此外我国的市有直辖市、副省级市、较大的市、设区的市、县级市,甚至还有镇级市,这么多的层级和种类是否符合宪法规定?都是值得研究的有关国家结构、政治体制的真问题。

09


问:应该该如何培养对法学的兴趣呢?


答:作为法学研究生,尤其是公法学研究生,需要具有一定的求索意识、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型经济形态、社会现象对现行法律体系带来的冲击,面对社会利益多元、价值多样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面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公法学人应当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法治实践,在此基础上带着问题意识和理性精神去学习理论、充实自己,在理论和实践中来回穿梭,探寻真理。因此,换句话说,对现实问题的关心可以激发我们对法学研究的兴趣。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研工办法治天下   学问古今

欢迎关注法学院研工办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鲁谷辰  范不凡

文字来源:林敏静  张雪娇

图片来源:崔  咪

点击“阅读原文”登陆法学院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