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求是学刊》2017年第1期要目 | 法宝期刊

《求是学刊》是黑龙江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74年,前身为《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改名为《求是学刊》(双月刊),并公开发行。《求是学刊》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来源期刊;系第三届全国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第三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学报;第一届北方优秀期刊,第二届北方优秀期刊,第三届北方十佳期刊;容获黑龙江省精品期刊奖,第二届黑龙江省出版奖,首届黑龙江省出版奖优秀期刊奖;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教育部首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教育部第二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刊建设”工程。

《求是学刊》2017年第1期要目

【国外学者专论】


1.在什么意义上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以《逻辑学》为“基础”的--对正义逻辑的评论


作者:罗伯特·B·皮平;高来源(美国芝加哥大学;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内容提要: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不同于之前的政治学。它没有单纯地讨论什么是最好的政权,而是对具体的现代制度进行思考;在对现代制度的思考中包含着对现代制度的参与者的自我理解本身的分析;并不讨论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主流传统,而是讨论抽象权利、道德义务,以及黑格尔称之为德性或伦理生活的社会秩序。对这些显著特征的理解,应该从其《逻辑学》中寻找答案。


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逻辑学》


【时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物辩证法与马尔库塞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


作者:马拥军(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容提要:马尔库塞早年试图把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与马克思的辩证法结合起来,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现象学。尽管对此在存在的抽象性和孤立性的分析表明在当时他的"辩证现象学"就超越了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现象学,但马尔库塞对恩格斯的误解表明他并没有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真谛。把马克思的方法置于近代以来的认识论语境中就可以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方法论与"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无关,作为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扬弃,唯物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现象学。


关键词:辩证法;唯物主义;现象学;马尔库塞


3.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实现的历史观变革


作者:叔贵峰;段晓昱(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青年黑格尔派在其所从事的宗教批判中,用"实体""类"以及"唯一者"等意识形态替换了上帝,从而将基督教的宗教历史还原为人类理性的历史,这便使思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在青年黑格尔派批判宗教的过程中逐步地确立了起来。马克思正是对青年黑格尔派主观臆造的"意志形态"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将历史发展的根据还原为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从而建构起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关键词:唯物史观;理论前提;青年黑格尔派;历史观演变


【经济理论与现实:金融问题】


4.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促进机制研究


作者:王旭;姬美光(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2013年新三板的全面扩容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境提供了新出路,然而并非所有处于融资困境的中小企业都可以顺利借助这个新型的股权交易系统满足融资需求。基于协同理论,辨识在新三板挂牌过程中的各参与主体,并依据其功能与其他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成子系统,通过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协同效应的特征,构建中小企业利用新三板融资的促进机制。


关键词:协同理论;新三板;融资;促进机制


5.P2P网贷市场中虚拟社会资本对个人信用的引致影响


作者:王博(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内容提要:P2P网贷市场的迅速发展,在有效缓解民间借贷供求紧张状态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信用风险。虚拟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在互联网环境下重构的社会资本形式,具有虚拟性、寄存性、多源性等主要特征,存在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其可在P2P网贷活动当中,对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产生积极的影响。虚拟社会资本的存在,能够通过提供更多的决策信息来有效防范信用风险,能够通过进一步完善信用测度的内容体系来实现个人信用风险的度量,能够通过对借款人的监督和激励来提升个人信用水平。但同时,也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化解其负面作用。


关键词:虚拟社会资本;信息不对称;行为选择;信用风险


【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6.基本原则及制度本质乃解释的基点


作者:崔建远(暨南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法律基本原则或法律制度的本质要求在许多情况下都是解释法律或法律行为的基点。法释〔2016〕5号第7条赋予调解书直接引发物权变动,颠倒了实体法和程序法关于实体为里、程序为表的根本原则,应予修正。解释合同法第402条关于"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的规定,应当甚至必须依据代理制度的本质要求,于是,该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不由外贸代理人承受就是理所当然的。确定合同法关于解除权及其行使的规定的性质和效力,不如放弃强制性规定、任意性规定的思考、衡量的路径,改采依据合同解除制度的目的及功能、诚实信用原则、交易习惯,考量个案案情,综合多项因素进行判断,然后得出结论,这将更为现实,更为允当。


关键词:基本原则;制度本质;调解书;法律关系;解除权行使


7.司法体制改革不能忽视的四种关系


作者:董玉庭(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当下,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正处在全面深化的过程中,改革已然从理念走向实践,更从宏观走向微观。如何理性审视司法改革、明确司法改革的设计基础,是制定具体司法改革方案的前提。反思我国当前的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尊重司法现实与制度批判之间的关系、发现司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这些问题的关系、明确司法改革目标与实现目标的路径的关系、体制内视角看待司法改革和体制外视角之间的关系。唯此,才能使我国的司法改革真正实现目的与结果的统一。


关键词:司法改革;制度设计;理论批判


8.挑战与应对:犯罪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及其研究


作者:张文龙(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


内容提要:犯罪全球化表现在不同的维度,其对民族国家政治秩序和刑事司法体制形成了挑战。当代犯罪全球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范式对于思考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但它们也存在某些缺陷和不足。在应对犯罪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既面临挑战,也面临机遇,只要深化刑事司法制度改革,通过加强犯罪治理制度的创新研究,积极参与全球犯罪治理的制度建设,就能够有效应对挑战,并对人类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


关键词:犯罪全球化;全球犯罪治理;中国;挑战;应对


【理论法学新动向】


9.论施密特的具体秩序思维


作者:张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施密特将法分解为规范、决断和具体秩序三个基本要素,具体秩序是规范生成与适用的背景,是决断的制度性条件,因而是法的最终概念。具体秩序生成于社会内部,其形式载体是制度,实质内涵则为正常情形下的整体状态,包含功能主义秩序和伦理实质两部分。具体秩序思维可以通过概括条款得以贯彻,实现对形式主义的扬弃,但这引发了法律不确定性问题。施密特主张通过"共识性"方案解决这一问题,但却为纳粹意识形态介入法律提供了通道。尽管如此,施密特的法理论在深化对于法律本质的认识上的智识努力仍是值得肯定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法"的多元视角。


关键词:具体秩序;制度;伦理实质;概括条款;法律不确定性


【古代文学研究新视界】


10.明清两淮盐业经济影响下的区域文艺创作与消费


作者:李传江(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地域文化研究所)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两淮盐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影响了区域文艺创作与消费。社会资本相对集中在少数盐官和盐商手中,他们常常利用资源优势供养文人、兴建书院、观评戏曲、刊藏书籍等。两淮盐业诗歌的创作数量激增,逐渐表现出家族性特征,也更易于被刊藏流传;相关的戏曲创作、观演及评点活动等常常表现出以幕府为中心的群体性特征,乾隆朝的扬州曲剧删改活动更是以不同级别的盐官为主体;而区域小说创作则能够从更广、更深层次反映两淮盐业的盛衰发展状况等,盐商们也常出资刊藏小说尤其是大型类书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


关键词:两淮;盐业经济;文艺创作;文艺消费


11.戏曲选的批评学建构探析


作者:李志远(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内容提要:戏曲选是一种重要的戏曲批评形态,蕴藏着重要的戏曲批评学价值。综观流传至今的戏曲选,可以发现戏曲选主要是通过附录、序跋、戏曲选正文中的批注性文字或符号、戏曲选的戏曲作品主体构成和戏曲选对作品的分类与先后排列实现戏曲批评,建构起独具批评特色的戏曲选批评:选评合一,强烈的戏曲辨体意识,多样的戏曲类别区分。


关键词:戏曲选;戏曲批评;批评形态


【明清史研究】


12.明代告示传播机制与舆论功能


作者:展龙(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内容提要:明代官方告示的生成过程、传播路径和制度规定已趋完善。一方面,明代告示经由皇帝、中央部院、地方政府以至乡村、城镇、边关的相互传递,实现了传达政令、宣扬规范、示警戒谕、纯化风气之目的,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社会的有效管控;另一方面,明代民众对于官方告示遵从、抗拒、批判、赞誉等舆论反响,充分彰显了民意民愿对权力意志、官方舆论的调适和干预能力,而官方对于民众反响的诸般回应,则进一步催生了明代国家与社会、官方与民众复杂多变、多元互动之关系。


关键词:明代;告示;舆论;传播


13.明初文人妇女观的建构与反思


作者:王雪萍(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


内容提要:明初文人妇女观保守与落后的传统认识,来源于相关妇女问题研究的推演,是一种外在层累建构,其根本缺陷是未从明初文人妇女观念本身去做整体分析。实际上,明初文人在认同妇女贞节观念的同时,还有对夫忠妇贞伦理秩序的倡导,对节妇敢于担当的崇尚,亦有对重情烈妇的赞美。其背后思想基调一方面是强调"男外女内"的社会秩序,通过烘托妇贞固化妇女的家庭本位,从相反层面激励男子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主张社会个体的独立性,通过挖掘明初贞妇的睿智、果敢和勇于担当,凸显她们的独立品质;此外,还有对妇女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性的认同。正是由于明初文人妇女观的长期孕育,才有明代中后期妇女解放思想大幕的开启。明初文人妇女观的曲解建构反映出传统阶级二元论思想在史学研究中的挥之不去,也再次警醒妇女史研究需要时刻把握妇女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妇女观;旌表制度;贞节观念;明初


【欧美问题研究】


14.论美国法律平等保护的局限性

    ——从黑人争取基本权利的视角观察


作者:石庆环;方瑞华(辽宁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文章从黑人争取基本权利的角度切入,考察和研究了美国法律平等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进而从法律平等的视角来思考美国社会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同时,作者还着重从制宪者们的"人民观"、最高法院法官的保守主义政治倾向、总统对待奴隶制和黑人境遇的矛盾心理与摇摆态度,以及"白人种族与文化优胜论"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挖掘了阻碍美国黑人得到法律平等保护的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


关键词:美国;法律平等保护;黑人;公民基本权利;民权运动


15.语言的转换与思想的呈现


作者:王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内容提要:汉译西方哲学已经形成自己的历史,并有丰硕成果。汉译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句法方面:不同文字如何转换?在语义方面:如何呈现不同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在这两个方面,通常遇到的问题是:有相应的文字,但是是否通过语言转换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文章以being的汉译为例讨论:汉语中有对应的文字,而没有对应的思想;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相应文字的转换来呈现相应的思想。应该把being译为"是",从而体现西方哲学中有关语言和逻辑的考虑,呈现那种最宽泛的知识论意义上的哲学认识。


关键词:系词;being;是;存在


16.面对死亡的生存态度

    ——卡尔·雅斯贝尔斯的死亡观


作者:金寿铁(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容提要:与其他存在哲学家不同,卡尔·雅斯贝尔斯的死亡观并没有囿于关于死亡的总体的、存在概念的定义,而是直面死亡,探讨人对死亡的各种态度。围绕这些不同态度,他进一步深入分析了人之中死亡所无法摧毁的可能根据,即生存的自由这一人的不死的可能性根据。雅斯贝尔斯把死亡界定为人的存在无可逃避的边缘境况,并揭示了人面对死亡所能采取的两种态度:第一,可以把死亡体验为灰飞烟灭、化为乌有,从而把死亡当作虚妄的终结来了结;第二,可以把死亡体验为超然于生与死的东西,从而把死亡当作借以体验无制约的东西的契机。最终,对死亡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每个人对死亡抱有怎样的意识,采取怎样的态度。作为单纯的此在,我们必然会死,但是,作为意识到自身自由的生存,我们绝不会死。


关键词:死亡;生命;边缘境况;生存态度;不安;不死


17.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与行业劳动报酬研究


作者:李心愉;蔡志洲(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基尼系数呈回落趋势,但数值仍然偏高,如何继续改善中国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分配差异,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内部、不同国民经济行业间以及不同地区间各种收入的动态和静态比较,指出通过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扩大非农产业就业是当前中国改善居民收入和分配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劳动报酬;民营经济


18.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


作者:程娜(辽宁社会科学院)


内容提要: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着共同的利益诉求;而在节能环保与生态治理领域,两国也具有长期合作的基础。这是双方未来围绕绿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强化能源与环境方面经济技术合作的前提。然而,双方在合作关系上的非对等性,特别是当前两国间相对紧张的政治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日间在节能环保领域经济技术合作的未来发展走向。有鉴于此,增强中日双方在能源与环境领域的资源与产业间的互补性发展、逐步建立两国间以企业为主导的新型合作模式、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共识弱化政治因素的干扰,将是两国间围绕绿色经济的发展,在节能环保与生态治理方面强化经济技术合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绿色经济;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经济合作


19.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经典化

    ——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及其作品为例


作者:綦天柱;胡铁生(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内容提要:当代大众文化语境是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该语境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传播手段层出不穷,文艺日趋娱乐化,新型大众文化及其全新的意识形态运作方式令既有的文学经典化之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已死"的呼声不绝于耳。而三十余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其创作中,采取与时俱进的积极态度,结合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坚持个性化发展,既为当代大众文化与文学经典化之间的矛盾做出了合理的诠释,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


关键词:大众文化语境;当代文学;经典化

本号倾情奉献

  •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抵押权”下载《抵押权裁判规则及实务要点解析》

  •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判例”下载《65000字实务干货:77个判例详解合同效力的审查认定规则(2016)》

  •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最高院”下载《最高院指导性案例裁判要旨汇编》

  • 关注“北大法律信息网”,回复关键词“商品房”下载《干货:商品房买卖合同实务问题解析系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