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律适用》2018年第23期要目 | 法宝期刊

法律适用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期刊全文。“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174种期刊,其中核心期刊66种,非核心期刊51种,集刊51种,英文期刊6种。截止2018年11月30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76925位作者的222229篇文章。诚挚邀请更多法学期刊入驻“北大法宝”,广泛传播,服务社会,共塑品牌。

联系邮箱:journal@chinalawinfo.com。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法律适用》2018年第23期要目


特别策划: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研究

刑事缺席审判与特别没收程序关系辨析                            

黄风

中国特色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构建

——以比较法为视角

杨宇冠 高童非

国际追逃追赃视野下的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                  

王晓东

刑事缺席审判程序的立法进程                                           

喻海松

论刑事缺席审判中当事人到案后的重新审理程序 

薛剑祥 周庆琳

法学论坛

证券区块链金融:市场变革、法律挑战与监管回应   

万国华 孙婷

论民事虚假诉讼的类型化体现及规制

——基于北京市司法实践的考察                                       

田海鑫

诉讼财产保全责任险何以助力解决“执行难” 

何启豪 常鑫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民法庭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完善    

龚浩鸣

法官说法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背景下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建设与海事破产法制的完善

章恒筑

涉刑事轮候查封不动产的执行

赵光强 张绍忠

法律解释方法应用的实证研究                                          

王筑红

会议述评

中国执行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韩煦 孙超

【特别策划: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研究】


1.刑事缺席审判与特别没收程序关系辨析


作者:黄风(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内容提要:刑事缺席审判和特别没收程序在某些情况下是难以兼容的,需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境外的状态尚未确定,外逃人员处于或可能进入引渡或遣返审查程序,向境外被告人送达诉讼文书或与之联系遇到障碍,涉案财产已被转移到境外并且需要借助国际合作加以追缴,或者缺席审判进程可能旷日持久并且涉案财物不宜长期封存或扣押时,应当站在国际刑事合作和有效行使司法权的高度,权衡利弊得失,作出合情、合理、合法的选择与安排,先行或者独自采用特别没收程序,挤压外逃人员在境外的生存空间,并以此营造国际刑事合作的氛围和契机。


关键词:刑事缺席审判;特别没收程序;追逃追赃;国际刑事合作


2.中国特色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构建

——以比较法为视角


作者:杨宇冠;高童非(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内容提要:缺席审判是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重要内容,研究域外缺席审判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缺席审判制度是法学界面临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缺席审判作为刑事诉讼的特别程序是刑事审判的例外情况,是对被告人出庭权、质证权、辩护权等诉讼权利的限制,因此适用该程序需要有正当的理由,如被告人自愿放弃出庭权等。在及时有效打击犯罪维护司法利益的同时保障当事人的合法诉讼权利是构建我国缺席审判制度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此,应当确定缺席审判的程序,使之符合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在庭前程序中需要明确缺席审判的启动、法院对缺席起诉的审查以及对被告人发出通知等问题。在庭审程序中应当保障缺席的被告人的答辩和陈述权利、获得辩护权利、与证人对质权利等,贯彻无罪推定的原则。此外,还应当为缺席审判被告人设置救济程序,包括上诉和重审等程序。


关键词:刑事诉讼;缺席审判;反腐败;正当程序


3.国际追逃追赃视野下的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


作者:王晓东(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


内容提要:我国确立缺席审判制度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国际追逃追赃、威慑预防贪腐犯罪逃匿的需要,面对国际追逃追赃的现实困境,应当明确缺席审判的具体条件,合理设置缺席审判案件罪名范围、赋予律师强制辩护等程序保障,以实现劝返、遣返、引渡等多措并举的国际追逃追赃全覆盖模式。缺席审判制度作为刚刚设立的刑事法律制度,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的财产没收程序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在国际追逃追赃中不可或缺,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更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关键词:刑事诉讼;缺席审判;反腐败追逃追赃


4.刑事缺席审判程序的立法进程


作者:喻海松(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刑事处)


内容提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增设缺席审判这一特别程序,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潜逃境外的缺席审判程序的适用范围、程序具体设置、诉讼权利保障以及中止审理和被告人死亡案件的缺席审判程序等相关问题作了系统规定。本文在回顾刑事缺席审判程序立法进程的基础上,对相关重点问题予以梳理探讨。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修改;缺席审判程序;立法进程


5.论刑事缺席审判中当事人到案后的重新审理程序


作者:薛剑祥;周庆琳(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二庭)


内容提要:本次刑诉法修改,规定了刑事缺席审判程序,这是我国刑事诉讼立法第一次确立缺席审判制度。作为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补充,缺席审判程序有着不同于对席审判程序的特点,更是有着与生俱来的局限。为了确保缺席审判能够切实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实现司法公正,需要设置与对席审判程序不同的制度与救济。缺席审判虽有其成立的理论基础和价值,但与对席审判的重大不同是被告人有可能在审判阶段或审判结束后出现,并对已经经过的缺席审判提出异议。为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是允许当事人提出异议并对案件重新审理。我国立法应当借鉴域外经验,结合本国的司法传统设置异议权行使的条件、方式,并设置科学的重新审理程序,以建立相对完善的缺席审判制度。


关键词:刑事缺席审判;救济;异议权;重新审理


【法学论坛】


6.证券区块链金融:市场变革、法律挑战与监管回应


作者:万国华;孙婷(南开大学法学院;南开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作为智能互联网时代金融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区块链给证券市场交易结构、市场结构、公司治理等方面带来的变革,使现有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面临巨大挑战。法律监管既可以是新技术应用的催化剂,亦可能构成金融科技创新的障碍。证券区块链在适用互联网金融监管一般原则的同时,应厘清技术与法律的关系,汲取域外有益经验,结合国情及法律体系现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监管思路和框架,对证券区块链监管做出科学合理的回应。


关键词:区块链;证券市场;法律挑战;监管回应


7.论民事虚假诉讼的类型化体现及规制

——基于北京市司法实践的考察


作者:田海鑫(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内容提要:北京市民事虚假诉讼主要发生在民间借贷案件、离婚案件、分家析产案件、继承案件、合同案件以及劳动争议案件等领域,同时,冒名虚假诉讼的出现也为识别和规制虚假诉讼提出了新的挑战。虚假诉讼可分为侵害案外人型、侵害公益型、侵害其他当事人型。虚假诉讼多体现为给付之诉,但在特定案件中也体现为确认之诉或形成之诉。虚假诉讼在审理中普遍以调解的方式结案,但执行程序和非讼程序也为虚假诉讼提供了空间。法院对虚假诉讼的规制应当从事前、事中、事后全面展开。


关键词:虚假诉讼;类型;冒名诉讼;规制


8.诉讼财产保全责任险何以助力解决“执行难”


作者:何启豪;常鑫(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理论上回答诉讼财产保全责任险何以助力解决“执行难”。其逻辑简单明了,即以保险的方式作为财产保全担保,通过分散财产保全的风险,显著降低财产保全的门槛,极大缓解了“保全难”从而得以协助解决“执行难”。诉讼财产保全责任险既非财产担保,也非信用担保,而是通过责任保险方式对保全错误赔偿责任的风险分散。但与传统担保方式相比,诉讼财产保全责任险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好地实现诉讼保全制度对于担保功能的要求。同时,保险人积极与法院开展合作,体现出公权与私权合作的特性,使得诉讼财产保全责任险产品具有一定的公法效力。另外,对于该保险产品削弱传统担保方式的作用,可能会增加恶意保全的担心,保险人借鉴法院决定是否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经验进行风险审核,并积极采用风险定价、保险合同(条款)设计、损失预防服务等事前和索赔管理等事后调节技术对被保险人(保全申请人)的道德风险予以有效防控。


关键词:诉讼财产保全责任险;执行难;公权私权合作;保险社会治理;道德风险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民法庭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完善


作者:龚浩鸣(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


内容提要: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民法庭应立足司法职业平台,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本文以法社会学和法律史学为视角,通过分析乡村矛盾纠纷的演化态势、B市M区法院涉农村纠纷案件类型和调查问卷,考察乡村治理现状、剖析人民法庭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的客观限制,并通过借鉴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乡贤作为治理中间层、“教谕调停式”司法及“礼法结合”三项成熟的治理机制,提出人民法庭立足本职和延伸职能的“双轨制”参与社会治理新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人民法庭;社会治理;路径完善


【法官说法】


10.“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背景下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建设与海事破产法制的完善


作者:章恒筑(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事审判第四庭)


内容提要:最高人民法院在2016年3月提出了建立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战略部署并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国内一些造船航运企业破产,凸显了海商法和企业破产法的冲突以及海事法院和地方法院工作协调中的一些问题,境外如韩国韩进航运等造船航运企业破产对我国的海事司法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解决海商法、企业破产法的冲突,推进海事法院与地方法院在相关工作中的沟通和协调以及积极参与造船航运企业破产的跨境司法合作,构成了海事破产法制的重点工作,海事破产法制的完善也是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重要内容。结合浙江等地法院的区域司法实践,应加强海商法学和破产法学理论和实务界对海事破产法制的协同研究,加强统筹规划,从修改海商法及企业破产法等相关立法、加强司法解释和指导监督、积极参与跨境破产司法合作等方面协同推进国际海事司法中心的建设。


关键词:国际海事司法中心;海事破产法制;协调推进


11.涉刑事轮候查封不动产的执行


作者:赵光强;张绍忠(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审委会;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


内容提要:近几年,金融机构的大量债权清收进入法院执行程序,且通常都有抵押房产。这类案件的执行关键是启动评估拍卖程序,评估拍卖程序快慢决定了银行债权的实现进度。通常案件执行是有序推进的,特别是《关于首先查封法院与优先债权执行法院处分查封财产有关问题的批复》有效地推动了大量抵押房产的快速处置。然而,当抵押房产存在公安机关的轮候查封时,该抵押债权的实现顿时变得遥遥无期,执行法院、不动产协助机关、公安机关甚至申请银行都显得无能为力,本是优质债权却拖成了不良债权。前几年非法集资案件与房产这两大热点结合引发这类案件比较多。实际上,这看似复杂的问题并非不能解决。而是涉及多方法律关系,需逐一厘清,关键要论证两点:一是买受人在司法拍卖中公开竞价拍得的房产,存在公安机关轮候查封的情况是否能够过户。二是房产上存在民事抵押权与刑事追赃程序时,申请执行人的抵押权是否能够优先受偿。


关键词:刑事案件;抵押权;轮候查封;不动产执行


12.法律解释方法应用的实证研究


作者:王筑红(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


内容提要:“法无解释不得适用”已经成为共识,法律解释方法也日益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重视,并以其特有的内涵不断发挥着指导司法裁判的作用。虽然法律解释学说硕果累累,但法学家“关于法律”与司法人员“根据法律”的不同思维,使得法律解释方法应用的理想状态和司法实践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法律解释方法的实践应用存在诸多失范问题。本文在实证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基础上,探寻法律解释方法发展规律,结合司法改革举措,对提升法律解释方法应用水平提出建议。


关键词:法律解释方法;实践应用;规范说理;机制保障


【会议述评】


13.中国执行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作者:韩煦;孙超(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综合办公室,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综合办公室)

《法律适用》是最高人民法院主管、国家法官学院主办的应用法学理论刊物。最高人民法院胡云腾大法官担任编委会主任,国家法官学院院长黄文俊担任主编。《法律适用》现为最高人民法院首批A类学术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A刊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来源期刊,RCCSE核心期刊,CHSSCD(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由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北大法宝”全文收录


欢迎扫码获取法宝介绍和试用


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