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评论》2018年第6期要目 | 法宝期刊
《中国法律评论》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期刊全文。“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176种期刊,其中核心期刊67种,非核心期刊51种,集刊52种,英文期刊6种。截止2018年12月31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77456位作者的223860篇文章。诚挚邀请更多法学期刊入驻“北大法宝”,广泛传播,服务社会,共塑品牌。
联系邮箱:journal@chinalawinfo.com。更多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中国法律评论》2018年第6期要目
【特稿】
2018年《刑事诉讼法》最新修改解读
樊崇义/第1页
【专论】
卷首语
卓泽渊/第1页
财税体制改革与财税法治化
熊伟/第13页
法治国家建设与现代财政改革
熊伟/第14页
中国税收征管法的重塑与再造
叶姗/第26页
法律正义下的增值税制
杨小强/第35页
国家治理视阈下预算权配置的反思与转型
陈治/第45页
纳税人基本权利的保障与实现机制:以个人所得税为核心
汤洁茵/第52页
【思想】
挑战与回应:关于法律实证研究的若干阐述
左卫民/第64页
法律实证研究的方法坐标
张永健;程金华/第73页
领导意愿、机构能力和司法公开
唐应茂/第90页
法学中的实验方法
刘庄/第103页
【影像】
法律人珍本遗墨一瞥
孙笑侠/第113页
【判解】
平台经济用工与新业态劳动关系
阎天/第119页
网络劳务是对劳动法的挑战吗
王天玉/第121页
新经济形态下的用工关系
陆敬波;孙天锋/第125页
劳动关系概念:危机、坚守与重生
阎天/第127页
关于闪送平台劳动关系认定的思考
徐增鹏/第130页
网络平台用工模式对社会风险分担机制的冲击及其化解路径
范围/第132页
劳动法律体系亟待完善与重构
周国良/第136页
【批评】
“法”的故事的另一种讲法
金敏/第140页
第五代的蒙太奇:华语电影与汉语法理学
亓同惠/第160页
【策略】
数字货币的前世与今生
姚前/第169页
区块链如何监管:应用场景与技术标准
赵磊/第177页
区块链治理之现状与思考:探索多维价值的复杂平衡
苏宇/第186页
数据主权的兴起及其双重属性
翟志勇/第196页
本期聚焦两大重点话题
· 财税体制改革与财税法治化
· 法律实证研究理论与实践
· 平台经济用工与新业态劳动关系
· 区块链法律问题
卷首语
本期卷首语由我刊编委、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卓泽渊题写,题为《全面深化政法改革刻不容缓》。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其中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法改革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任务与时代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政法改革是政法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集中概括,是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急切需要,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多重要求,它需要我们以极大勇气和坚决行动去进一步全面深化。
特稿
2018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在京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北京师范大学“首席专家”、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特聘教授樊崇义针对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门撰文《2018年<刑事诉讼法>最新修改解读》。
樊教授认为,此次修改具有诸多亮点,在多项制度改革中做出重大突破,同时也提出一些问题,期待今后立法中能得以解决。
专论
财税体制改革与财税法治化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财税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预算、税收、政府间财政关系是其重点领域,分别涉及财政权力的横向配置、政府与纳税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平衡,紧紧抓住了政权建设的牛鼻子,其成就如何,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影响至深且远。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税改革必须建立在法治轨道上,法治成为新时代财税改革的“操作系统”。改革求变,法治求稳,二者需要达成平衡,在特定情境下甚至需要妥协。因此,财税法治化所关注的不仅是形式意义上的“法定”,更要重视法治本身的规律性,在实质法治的意义上,观察其如何影响现实中的财税改革,包括支持,也包括制约。
基于财税法治化的立场,本期专论栏目由武汉大学熊伟教授主持,约请国内知名财税法专家,除对财税改革进行整体评价外,还分别从财政预算权的开放性配置、纳税人基本权利的保障与实现、税收征管程序的重塑与再造、基于法律正义的增值税设计等角度,全面深入总结新一轮财税改革,既有财税制度优化方面的探讨,也有基于理念的方向性建构,希望为读者提供丰富信息,激发进一步的思考。
武汉大学法学院熊伟教授《法治国家建设与现代财政改革》一文,指出法治国家与现代财政是我国新时代建设的两个基本目标。法治建设与财税改革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现代财政制度以法治诉求为其实质要义,在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财税改革与法治国家建设的关系。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聘教授叶姗《中国税收征管法的重塑与再造》一文,针对《税收征管法》修订中的理念问题和核心问题进行思考,认为理念重塑应该以税收征管法治化的理念回应税收征管现代化的制度诉求,而制度再造应以均衡保护国家税收利益和纳税人权利为要旨:合理安排税收征收程序、规范设计法律责任和争议处理机制。
中山大学法学院杨小强教授《法律正义下的增值税制》一文,思考增值税是否符合法律正义?通过引进拉德布鲁赫公式、消费能力、中立性原则以及税率结构等理论上分析,说明增值税仍然是一种优良税制,可以逐步达到正义标准。正值我国进行增值税立法之际,以法律正义理论为指引,全面反思增值税制的问题点,廓清增值税的科学本质与固有瑕疵,现在是一次机会。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陈治教授《国家治理视阈下预算权配置的反思与转型》一文,认为基于国家治理要求,预算权配置应当契合参与性、有效性、问责性的目标定位。然而,在预算法立法及实施过程中,预算权配置存在封闭运行、缺乏结果导向、权责配置失衡的问题。应当开放预算权配置格局,建立预算权利规范体系;强化预算权配置的结果导向,完善绩效预算运行机制;扩展预算权配置的问责渠道,强化人大预算问责机制,由此达致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汤洁茵副教授《纳税人基本权利的保障与实现机制:以个人所得税为核心》一文,指出个人所得税的课征是国家与个人之间就财产权分配的直接对话,也形成了征税权与私人权利的相互碰撞。基本权利应当形成防御国家征税权的重要壁垒,防止因国家课征个人所得税而使个人的基本权利无法实现或彻底丧失。基本权利的实现单纯依靠国民自身已远远不足,税收也成为国家促进社会权实现的重要工具之一。但个人所得税促进民生福利的功能仍不应当受到过度的强调,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工具。
思想
法律实证研究专题
四川大学法学院左卫民教授撰文《挑战与回应:关于法律实证研究的若干阐述》。近年来,学界对于法律实证研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当前关于这一研究范式还存在一些比较集中的质疑值得回应。法律实证研究是一种法学研究范式,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与具有“血缘关系”的经验研究存在较大差异。
法律实证研究的研究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改革研究,其研究成果蕴含着相当的理论价值。在探索、发展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手段的同时,当下大量采用的描述性法律实证研究方法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法律所研究员张永健、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程金华撰文《法律实证研究的方法坐标》。本文界定法律实证研究的基本内涵,并系统区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的异同。其重点是利用研究主题和分析方法这两个标杆,对法律实证研究在方法论上进行坐标定位。法教义学是法律实证研究最有名的“邻居”,社科法学是其最显赫的“亲戚”。
社科法学和法律实证研究相互交融,都有对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进行定性或者定量分析的内容,但是并不完全相互包含。法律实证研究不仅包含了对“法律+X”进行实证分析的“实证社科法学”,也包含了仅对法律进行实证分析的“实证法学”,前者更符合英文读者的胃口,后者则更需要利用中文发表高水平的作品。
北京大学法学院唐应茂副教授撰文《领导意愿、机构能力和司法公开——北京、上海、广东裁判文书上网率的初步研究》。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法院的裁判文书上网率不高,在全国省级法院中排名靠后,其原因不在于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书上网要求的权威度不够,而在于该要求不能得到持续执行。
此外,裁判文书上网的意愿不足、能力受限都是北上广法院上网率不高的原因。就后者而言,北上广法院审理的案件量大、案件复杂程度高,制约了裁判文书上网的能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助理教授刘庄撰文《法学中的实验方法》。法学作为社会科学,其理论命题必然从社会生活中总结而来,也应当接受经验证据的进一步检验。这种从经验到命题,又从命题到经验的研究方法(或“猜想与反驳”的方法),被视为实证科学发展的关键甚至唯一路径。
实验方法是一种总结经验并用经验证据论证或反驳命题的方法,在包括社会科学内的各类实证科学中得到普遍使用。与以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相比,实验方法更具科学的精确性和可验证性。在法学中,实验方法可以应用在研究法律实施效果、研究法官决策等领域。
具体地,实验方法可以分为人工可控实验、自然实验、田野实验等。我们常强调要加强立法和司法的科学性。提高科学性,需要调查和研究,需要不断用实际生活来检验法律。实验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种研究方法。
影像
本期影像栏目题为“法律人珍本遗墨一瞥”。复旦大学孙笑侠教授应我刊之约,把其斋“五书堂”有关中国法学的部分藏品和大家分享,以人物出生日期为序介绍了郑天锡、张君劢、顾维钧、周鲠生、王世杰、张志让、吴经熊、杨兆龙、李浩培诸位先生经手的签名本和信笺等珍本墨宝。
借此重温诸位法学家非凡的人生故事,同时也向所有中国法学前辈表达敬仰之情。
判解
平台经济用工与新业态劳动关系
多年以来,我国劳动关系领域持续博弈,劳动立法运动风起云涌,已然成为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一道奇景。然而,处在暴风眼位置的劳动关系概念,却从未获得《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立法的明确界定,实务上大多依照行政规范性文件作出判断。
近年来,互联网平台经济蓬勃兴起,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催生出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等新型劳动身份;另一方面刷新了劳动的交易形式,衍生出劳动关系认定、劳动风险分配等法律和社会问题。
如何在繁荣经济的同时促进社会进步?如何在新经济形态下明确劳动关系的内涵?为了回应这些追问,《中国法律评论》特别邀请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阎天组织本期案例专栏。
问题源于生活,评论高于生活。
本期专栏讨论均依托真实案例和判决,选取了“李相国闪送案”“陶新国e 代驾案”“杜乾磊网约车案”“甘甜网约车案”四个新业态下的典型案例,不但邀请学者撰文,而且特邀处在劳动争议一线的仲裁员、审判员和律师加入讨论。判解栏目的六篇文章分作三组,分别从公共政策、司法角色和风险分配的角度讨论劳动关系的界定。
第一组 公共政策之论
王天玉 陆敬波、孙天锋(陶新国e 代驾案)
第二组 司法角色之辨
阎 天 徐增鹏(李相国闪送案)
第三组 风险分配之思
范 围 周国良(陶新国e 代驾案、杜乾磊网约车案、甘甜网约车案)
批评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金敏副教授的《“法”的故事的另一种讲法》, 是对苏力教授于1998年在《读书》上所发表的《“法”的故事》一文的商榷文,对苏力教授质疑许慎“灋……平之如水”词源释义进行了再质疑,提出了对“法”的故事的另一种见解。
西南政法大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亓同惠的《第五代的蒙太奇:华语电影与汉语法理学——从叙事构建主体性认同的比较分析》一文,认为在“第五代”这一代际限定时域之内,在构建规则与秩序层面的主体性认同的论域之内,华语电影和汉语法理学可以从叙事的层面上彼此比对、反思和促进。
从叙事策略上看,华语电影偏好的策略是“断点”和“延宕”,汉语法理学偏好的策略“定向”与“封闭”。从叙事类型上看,华语电影视是一种“民族-生活”意义上的“寓言”, 其实践基础是“德性”;汉语法理学是一种“国家-社会”意义上的“契约”,其实践基础是“理性”。为追求主体性认同,华语电影是“为身份认同而斗争”,汉语法理学是“为规则认同而斗争”。
策略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总经理、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撰写《数字货币的前世与今生》,从现代密码学的演进脉络追溯了数字货币的技术起源,剖析了数字现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创新思路,探讨了加密货币技术的优点、缺点及重点研究方向,并针对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崛起,讨论了各国的监管应对,分析了当前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理念、技术监管和前沿焦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磊撰写《区块链如何监管:应用场景与技术标准》,从区块链基本内涵入手,向读者阐述何为区块链、区块链应用场景分析、区块链的核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区块链如何监管,认为监管应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结合区块链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分行业进行监管;二是针对区块链,制定专门的技术标准,以实现区块链技术的规范、统一。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助理教授苏宇撰写《区块链治理之现状与思考:探索多维价值的复杂平衡》,分析了区块链的发展现状、国内立法和政策取向、挑战与应对,作者认为,区块链治理面临区块链技术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价值内容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治理逻辑的内外冲突和复杂利益关系之间的协调平衡等挑战,需要探索一种专业监管、内容丰富、多方参与、深度互动、平衡多维价值的治理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翟志勇副教授撰写《数据主权的兴起及其双重属性》,通过对欧盟和美国有关数据主权的立法介绍,来分析数据主权问题在法律层面的呈现方式,以及透过数据主权的法律面向,思考数据主权在何种意义上独立领土主权以及数据主权和领土主权的关系问题,并进一步从数据主权的角度思考传统主权理论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法律评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法律出版社主办。本刊依托法律出版社拥有的学术和实务优质作者资源,致力于推动法律学术与实务的融合,是学术精英与实务专家的共同平台。秉持中国法律“思想之库府,策略之机枢”之理念,关注社会、经济、民生的法治问题,检视法治缺失、疏失、减损、冲突,立足治理,提炼、激发、阐释法律思想,弘扬法律精神,凝聚法律智慧,研拟治理策略,为建设法治中国服务,为提升法治效能服务,为繁荣法学服务。本刊设有“对话”、“专论”、“思想”、“判解”、“影像”、“批评”和“策略”等栏目,为中国立法、行政和司法进步提供多元思考的智慧资源。本刊将立足大中华,结合两岸优势,关注四地动态,融汇法治精英,借鉴国际经验,促进两岸四地法律实务及法学交流和进步。
欢迎扫码获取法宝介绍和试用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