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要目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期刊全文。“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247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111家,非核心期刊56家,集刊71家,英文期刊9家。截止2021年6月30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94212位作者的262023篇文章。诚挚邀请更多法学期刊入驻“北大法宝”,广泛传播,服务社会,共塑品牌。联系邮箱:journal@chinalawinfo.com。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习近平法治思想专栏】
作者:王广辉(武汉学院法学院)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党的领导
2.习近平法治思想对社会信用体系的理论支撑及指引
作者:谭波、刘昭辰(海南大学法学院,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深化法治改革、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社会信用的概念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已经从侧重经济领域演进到兼具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两种属性。社会信用体系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个重点领域逐渐融入社会治理体制,取得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信用泛化”“道德‘越界’”等问题。为解决相应问题,应当坚持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对“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社会治理法治化”等问题的重大理论观点全面贯彻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此推动社会信用体系法治化,进而为健全社会治理规范体系、社会治理现代化服务。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社会信用体系;信用治理
【法治中国】
3.集体土地入市法律问题再探讨
——以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为中心
作者:柳经纬、戴国朴(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
内容提要:集体土地入市的“市”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市场的“市”,二是城市的“市”。2019年《土地管理法》修改,删去第四十三条,改动第六十三条,被认为是“破除”了集体土地入市的法律障碍。然而,《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第六十三条源于《宪法》第十条关于城乡二元土地公有制的规定。因此,只是修改《土地管理法》并不能满足集体土地入市改革的法律需求,要使集体土地入市改革“于法有据”,还需修改《宪法》第十条,做到“于宪有据”。
关键词:集体土地入市;土地管理法;宪法依据
4.论监察体制机制的去地方化
作者:周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监督权独立是有效反腐的前提条件。监察体制机制地方化会导致同体监督,形成地方利益集团,有损于监督权独立,从而不利于反腐工作的顺利进行。监察体制机制非地方化是中国的优良法治传统,应当发扬光大。应当通过设立监察委员会分会、实施异地管辖、确认巡视组对监察机关的监督以及监察人员行使职权受中央国家机关保护等“去地方化”措施来强化现行监察体制机制的独立性。
关键词:监察体制机制;去地方化;监察权独立
5.紧急状态的宪法检视与实施
作者:刘琳璘(河南警察学院法律系)
内容提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纷纷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政府采取了封城、停工、停课等多项临时性、强制性举措以应对危机,但在实施中出现诸多问题,紧急状态的秩序维持与宪法实施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紧急状态理论需建立在宪法框架之下受宪法的约束与规范,方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世界各国宪法文本中大多规定了紧急状态条款,并制定了专门的《紧急状态法》。当前我国的紧急状态制度尚存在一些漏洞和短板,应从修改宪法紧急状态规范、加快紧急状态法律体系构建、加强人大实施监督等方面推进我国紧急状态的宪法实施,以有效应对未来各种突发公共危机。
关键词:紧急状态;宪法实施;公共安全
【部门法学】
6.涉华经贸协定下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国际法问题
作者:张乃根(复旦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我国缔结的双边经贸协定或加入的多边经贸协定下知识产权相应规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回顾涉华经贸协定下知识产权保护的由来及发展,有助于理解我国履行国际义务在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等国内立法的国际法问题,并由此认识以往被动接受欧美发达国家提出或建立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规则的历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主张推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统筹国内与涉外法治,协调推进国内和国际治理,主动地从自己做起,通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共商共建共享,向国际社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公共产品”,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涉华经贸协定;知识产权;国内履约;国际规则
7.中国犯罪论体系研究范式的变迁
作者:马荣春、高坤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扬州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中国犯罪论体系研究范式是中国犯罪论体系研究所选取的哲学立场、所确定的价值取向和所采用的学术方法等的集合体。主观主导范式、权力主导范式和本本范式分别是中国四要件犯罪论体系研究范式的哲学立场层面、价值取向层面和方法论层面;三重分立范式、权利主导范式和教义学范式分别是中国阶层式犯罪论体系研究的哲学立场层面、价值取向层面和方法论层面。融合范式、社会回应功利范式和学科群范式应分别构成中国阶层式犯罪论体系研究范式在哲学立场层面、价值取向层面和方法论层面的新走向。由融合范式、社会回应功利范式和学科群范式集合而成的研究范式将导引中国阶层式犯罪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犯罪论体系研究范式的更替是中国犯罪论体系发展的结构性描述;中国犯罪论体系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展望是促进中国犯罪论体系进一步发展的一次学术总检讨。最终结论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性需要影响着哲学思潮的变动,哲学思潮的变动又牵动着犯罪论体系的演变,而哲学立场则是犯罪论体系的根基性因素。于是,犯罪论体系的研究应回应社会发展的历史需要,同时响应相应历史阶段的哲学思潮。
关键词:犯罪论体系;研究范式;哲学立场;价值取向;方法论
8.论商法典的地位
作者:苗延波(中欧文化研究院)
内容提要:商法典在国家法律体系、私法体系、社会生活、商业活动、国际经济和国际商务中,均具有重要的,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时代呼唤商法典,时代呼唤现代化的、与世界同步的商法典。
关键词:商法典;地位;作用
9.公司决议的溢出效力分析
——兼评《民法典》第八十五条
作者:王运鹏(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公司法人的意思表示不同于自然人,其意思决定与对外表示具有可分离性。决议承载着公司法人的内心意思,决议实施行为可以认为是公司法人内心意思的表示,故决议承载的公司意思不仅仅影响决议行为本身,还会溢出影响到决议实施行为。又基于法律行为效力需要依据要件进行独立判断,决议行为与决议实施行为的效力判断也具有独立性。由此,决议行为与决议实施行为既有关联性又有独立性,关联性与独立性的冲突表现在交易法上的不确定性和组织法上的瑕疵连锁效应。我国《民法典》第八十五条是应对决议溢出效力的规范,分析发现其既欠缺规制瑕疵连锁效应的内容,也缺乏消除交易法不确定的学理支撑。无权代理说应是消除交易法不确定性较为妥当的理论学说;适当地切断溯及力是域外解决瑕疵连锁效应的可参考经验。
关键词:意思表示;决议行为;法律行为;公司决议;溢出效应
【司法制度研究】
10.论检察民事公益诉讼的“刑事化”及其消解
作者:张嘉军(郑州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包括纯民事公益诉讼和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两种类型,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在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一制度在实践运行中却呈现明显的“刑事化”,这是其制度建设不完备、工作惯性思维以及对胜诉率的追求等现实原因所致。而且“刑事化”倾向会导致存在量刑轻型化、增加检察机关的负担以及不利于公益诉讼部门的成长等隐患。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应在因应新时代转型发展需要基础上,改变固有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降低其级别管辖标准、强化证据收集手段、增加案件发现线索、明确证明标准以及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等,消解检察民事公益诉讼的“刑事化”,建构特色鲜明和范围明晰的检察工作新领域。
关键词: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刑事化;消解;新领域
11.容缺受理之正当性、性质与完善路径
作者:喻少如、胡志衡(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内容提要:“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许可制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容缺受理制度作为行政许可创新之举,具备实质正当性,是对《行政许可法》漏洞的填补,并服务于行政裁量和整体政府改革。行政许可的受理环节属于行政机关的程序裁量权范畴,可以进行附款。推动容缺受理制度在条件、范围、程序以及后续监管问题上完善,落实服务与合作的理念,将更好地提高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和行政活力。
关键词:容缺受理;行政许可;正当性;性质;完善路径
12.论认罪认罚量刑情节适用的均衡模式
——基于“刑事一体化”视角的分析
作者:刘茵琪(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抑制适用模式”和“提倡适用模式”是认罪认罚量刑情节适用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基于不同的价值立场,分别从客观、主观及载体三方面对“认罪”“认罚”的含义进行阐述,但忽视了刑事一体化视角下内涵界定的统筹协调。从均衡制度适用的视角出发,“认罪”情节应具备客观折中性、主观悔罪性与载体交叉性的特征,“认罚”情节应富含客观折中性、主观理性与载体独立性的特点,且两情节间应保持适用的“半”同步与效力的“半”刚性。
关键词:认罪认罚;量刑情节;刑事一体化;罪刑法定;诉讼效率
13.刑事值班律师阅卷权研究
作者:林艺芳(湘潭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我国值班律师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其是否具有辩护人地位。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值班律师履行的是法律帮助职权,而非辩护职权。但是这并不妨碍其具有阅卷权,阅卷权并非辩护人独享。为了保障无辩护人的被追诉人的知情权以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顺利运行,值班律师具有阅卷的必要性。阅卷应当成为值班律师可选择适用的权利。完善值班律师的阅卷权,应当进一步明确其阅卷的时间起点、丰富其具体方式、界定其案卷范围并完善其便利条件。
关键词:值班律师;阅卷权;辩护人;法律帮助;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法治文化】
14.中国法理学教材改革新论
——以新中国法理学教材70年为研究对象
作者:付子堂、郭小东(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理学教材的名称经历了多次演变,具体表现为苏联化的“国家与法的理论”(1949-1980年)、独立化的“法学基础理论”(1981-1991年)和国际化的“法理学”(1992-2019年)。在教材的语境下,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从强调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国家与法的理论存在本质区别的多元论转变为一元论的法的一般理论,从社会法理论转型为分析法理论。法理学教材的体系相应地突破了“纵”的体系,转变为以“横”为主的教材体系。在教材名称和体系变化的同时,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发生了三次逻辑嬗变,具体表现为照搬苏联的“斗争法学”、移植西方的“权利义务”和回归本土的“法理中心”。法理学教材建设,应当注重结合教学实践,实行“分阶段”改革;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回归经典,关注现实”,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应当注重融合交叉学科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助力中国法理学走向实践,这是中国法理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使命。
关键词:法理;法学教育;教材改革;实践法理学
15.清末收回利权运动与立宪运动合流中的官民“权”“利”结构重塑
作者:李耀跃(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提升国家动员能力以有效维护国家主权是清末国家现代化的动力之一。收回利权运动契合了国家动员社会力量维护经济主权和利益的富强之道,并且在与立宪运动合流中贯穿着官民之间的“权”“利”互动。国民权利话语在维护国家利权的“救国”叙事中获得国家认可和保护,为清末形成君主立宪共识提供了价值基础,进而在“预备立宪”制度框架下成为社会各界获取权力的正当性话语资源。通过“利权”和“权利”所衍生的议题,新式绅商作为国民利益团体代表参与国会请愿和地方治理,在援引新政法令谋求权利实现的过程中重塑着新政下的权力结构。四川保路运动所触发的官民冲突及解决方法则暴露了清末“预备立宪”制度框架的脆弱性。寻求国家富强之道的社会团结需要催生了君主立宪制度改革的社会共识,而社会却缺乏持续重塑国家权力结构的稳定性力量以支撑权力与权利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收回利权运动;立宪运动;国民权利话语;国家权力结构
-END-
责任编辑 | 吴珊
审核人员 | 董倩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点击相应图片识别二维码
获取更多信息
北大法宝
北大法律信息网
法宝学堂
法宝智能
点击「在看」,就是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