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法学》2022年第1期要目
“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261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116家,非核心期刊57家,集刊79家,英文期刊9家。截止2022年1月31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94838位作者的270691篇文章。诚挚邀请更多法学期刊入驻“北大法宝”,广泛传播,服务社会,共塑品牌。联系邮箱:journal@chinalawinfo.com。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采购热线:010-82668266
【专题·《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专家研讨】1.“以人民为中心”人权理念的话语表达赵树坤(1)2.论“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标准与路径张爱宁(15)3.中国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毛俊响(35)4.论“加强人权法治保障”陈佑武(54)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权的理念、实践与启示彭芩萱(64)【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6.陕甘宁边区妇女婚姻权利观念的兴起杜娥(76)【学术前沿】7.“深度伪造”背景下人格权保护的困境与应对冯婉淇(97)8.各国人权行动计划比较:功能定位、阻碍因素及实践意义许尧(115)【实证研究】9.“人权”词语在裁判说理中的适用——基于471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邵珠同、袁南(132)
【专题·《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专家研讨】
1.“以人民为中心”人权理念的话语表达
作者:赵树坤(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国人权事业通过百年奋斗探索,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关于人权的重要论述指引下,“以人民为中心”人权理念最终得以确立。基于小康话语、发展话语、法治话语、性别平等话语等多重表达,“以人民为中心”人权理念内涵不断充实,话语表达日益丰富和多元。从发展的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话语尚需立足从“生存”向“生活”的实践转向,继续向全方位权利话语拓展;围绕“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夯实人的主体性人权话语根基;透过话语背后的历史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实践进行话语凝练。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小康;发展;法治;性别平等
2.论“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标准与路径
作者:张爱宁(外交学院国际法系、人权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残疾人的人权样态是衡量一个国家实际人权保障水平的标尺,是检验一个政府尊重、保障和实现人权诚意的试金石。中国是《残疾人权利公约》第一批签署国和早期批准国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残疾人作为社会大家庭平等成员的地位;强调对残疾人的特别保护;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就推进中国残疾人人权保障事业而言,充分实现残疾人的无障碍权,是保障残疾人能够事实上享有普遍性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前提;秉持包容性平等理念,切实采取特别措施,实际投入资源,根除不利于残疾人的社会文化,提供“通用设计”的产品、环境、方案和服务,提供“合理便利”,以实现机会均等是关键。
关键词:残疾人;包容性平等;无障碍;通用设计;合理便利
3.中国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毛俊响(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全球人权治理是以人权为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的全球治理。中国是二战后全球人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对于中国在全球人权治理中的角色,西方学者有不同的观察与结论,如规则遵守者、规则破坏者、规则变革者等。但是,从主体影响能力、规范生成能力和行为示范能力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权治理的规范性力量。作为一种新兴的规范性力量,中国在全球人权治理中有着与某些大国不同的行为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理念,初步形成了推动全球人权治理朝着公正、合理、包容方向发展的整体性治理方案。
关键词:人权;全球治理;规范性力量
4.论“加强人权法治保障”
作者:陈佑武(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
内容提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人权法治领域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具有划时代意义、世界性意义与全球化意义。法治是人权保障的重要环节,人权保障则是法治的根本目的。加强人权法治保障表明当代中国法治的人权保障价值与人权的法治保障方式呈现高度融合的态势。只有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之中,才能将当代中国的人权事业与法治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关键词: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人权;法治;全面依法治国
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权的理念、实践与启示
作者:彭芩萱(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人权研究院)
内容提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秉持人权保障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上述理念指导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依法保护公民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带领全国人民解决了困扰中国社会已久的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步迈向共同富裕和民族复兴;深度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推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丰富人类文明多样性。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求是创新的人权理念和卓有成效的人权实践基础上,宜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完善中国特色人权话语,推广中国特色人权经验,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权道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人权保障;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人权道路;人权话语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实践】
6.陕甘宁边区妇女婚姻权利观念的兴起
作者:杜娥(广州仲裁委员会)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大力推动妇女解放运动,促使边区妇女婚姻权利观念的兴起。空间理论为研究边区妇女的婚姻权利观念提供了新视角。在边区特定的空间背景下,封闭的村庄、象征革命的延安城等不同空间与不同妇女群体的婚姻观念存在互动关系。在这种多元的互动关系之中,农村妇女、革命女性和进步女青年等不同群体对婚姻权利观念有不同的认知,这些差异也取决于她们的受教育程度、革命觉悟,以及现实利益考量。在实践层面上,婚姻权利观念的推动也受到边区现实条件的制约。新旧空间交叠之下的边区,在新旧观念的剧烈对抗之中,农村妇女、革命女性和进步女青年,以及男性农民和军人,都有着不尽相同的婚姻诉求,这使得边区的婚姻立法和司法政策在实践中不断调适,以协调理想与现实的多元诉求。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妇女解放;婚姻权利观念;空间理论
【学术前沿】
7.“深度伪造”背景下人格权保护的困境与应对
作者:冯婉淇(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内容提要:“深度伪造”技术只是侵犯人格权益的手段,通过“深度伪造”技术制作的视频在视听呈现上使用了他人的肖像和声音,在作为不实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他人的名誉造成损害。面对被侵权人识别障碍、侵权责任认定困难、被侵权人的举证负担沉重等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修正肖像权“可被识别”标准,细化表演者权内涵,从而扩大权利人识别的范围,更周全地保护潜在被侵权人。另一方面,须在事前对使用“深度伪造”技术的行为人课以更高的义务。
关键词:深度伪造;换脸技术;人格权;肖像权;名誉权
8.各国人权行动计划比较:功能定位、阻碍因素及实践意义
作者:许尧(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从1993年维也纳世界人权大会到现在,已经至少有58个国家制定和实施了86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通过对各国人权行动计划的分析,可以归纳出政策创新、政策整合、政策补充、社会转型、秩序重构、落实承诺等六种功能定位。从各国情况来看,不制定行动计划的主要原因包括:政府意愿不强、无法在各方主体之间达成合意、存在无法计划的人权问题、存在其他替代途径等。而制定和实施人权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为,能够向国际社会宣示本国政府的人权态度、解决或缓解国内重大人权问题、突出和强化国内相关政策的人权意义、推进国内人权机构和机制的建设等。
关键词: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人权政策;功能定位
【实证研究】
9.“人权”词语在裁判说理中的适用
——基于471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
作者:邵珠同、袁南(重庆百君律师事务所,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内容提要:“人权”语词是法律文本的构成要素,也是裁判说理的论理依据。样本裁判文书呈现出逐年递增、出现率趋稳、层级下移、适用合议制、民事案件占比高、绝对权保护等分布特征,并类型化为“XX是人权”“XX行为(不)符合尊重和保障人权”等九种适用方式,以及价值宣示、论证补强和漏洞填补三种适用功能。通过增强裁判说理的回应性、明确说理依据的适用方式、发挥典型案例的指导作用,激发司法裁判的人权教育功能,将人权保护理念转化为人们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规范,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人权;语词分析;裁判说理;人权教育
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人权法学》期刊,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西南政法大学主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权发展和交流中心协办,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人权法学》编辑部编辑出版。《人权法学》秉持“中国立场,全球视野”的理念,兼怀中国人权实践和全球人权事业,观照人权之价值、制度与文化,倾力人权实践,通透人权法理,研拟人权策略,以期汇聚中国人权智识,服务人权教育、研究、实务、资政与传播,积淀中国人权文化,厚重中国人权之根基。
-END-
责任编辑 | 陈楠
审核人员 | 高亚男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关注下方公众号,获取更多法律信息
点击「在看」,就是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