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年北大的毕业致辞,说得都太好了!

来源 | 北京大学出版社

又是一年盛夏时节

又是一年骊歌声起

2023届的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

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

毕业季的隆重庆典与激情

见证着每一位毕业学子的青春年华

老师们的温暖言语与叮咛

祝福着每一位毕业学子的似锦前程

2023年北京大学的毕业典礼

老师们的致辞金句频出

这些寄语

是母校对远行征途人的最后嘱托

惟愿各位学子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第2至第16则致辞,按照学院名称首字母排序)


#01

星辰为引  博雅知行

北京大学2023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龚旗煌

博大雅正,要立大志、做栋梁。

博大雅正,要能吃苦、肯奋斗。

博大雅正,要知世界、进文明。

博大雅正,要懂感恩、有大爱。

龚旗煌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2023届的同学们顺利完成了学业,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程。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你们的家人和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由于疫情原因,前几年一些同学在毕业之际未能参加线下的典礼,当时学校承诺会给大家参与的机会。今天,就有部分毕业生回到母校参加典礼,欢迎你们!


大学时光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同学们的北大生涯更是镌刻了不平凡的青春印记。在北大,你们与这个伟大的时代同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再次喊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在党的百年华诞时发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在北京冬奥的志愿服务中展现了“冰新一代”的昂扬风貌,在世界大运会火炬的首站传递中跑出了青春风采。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薪火在你们手中接力传承,你们以蓬勃的朝气不断为北大注入新的活力。


这段时间,我看到大家穿着学位服在校园里“打卡”,你们的相册里记录着在北大的点点滴滴,更有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今年是北大建校125周年,在国家天文台的支持和帮助下,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博雅星”,这是对北大校庆的隆重贺礼。学校专门制作了“博雅星”的主题纪念品,作为毕业礼物送给大家,这是专属于2023届毕业生的年度定制款。


未名湖畔、博雅塔下,承载着大家美好的青春记忆;今后,浩瀚宇宙中的博雅星光,也将为大家提供前行的闪亮坐标。


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发扬北大人博大雅正的精神气质,写好人生新的篇章。在这里,我想给同学们提四点期望:


1.博大雅正,要立大志、做栋梁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同学们即将开启的新征程,正是中华民族圆梦复兴的新阶段。未来二十多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答卷,将由你们来书写,大家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这是我们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重要办学理念。一代代北大人正是在报效国家的历程中,成长为祖国建设的骨干和栋梁。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先生是北大地质地理系1958级校友,他在多年研究国土开发、区域发展的工作中,手写了300多万字的调研资料,提出了“点-轴”理论和“T”字型空间战略,被写入国家国土总体规划,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他曾说,“讲出一两重的话,我的资料至少一斤重”,“我的价值观就是对国家负责。”这正是北大人的情怀和担当。


125年前,在民族危亡之际,北大因兴学图强而创办,北大人的人生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当前,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提出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许多新的重大使命,希望大家志存高远、勇担重任,积极投身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卡脖子”难题,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2.博大雅正,要能吃苦、肯奋斗  

志向决定人生的高度,而是否能吃苦则决定你能否到达应有的高度。“向上攀登的路,比站在顶峰更令人心潮澎湃。”你们的学长、第一位来自中国的“世界棋王”丁立人校友的这句感言,就是对披荆斩棘、苦尽甘来的深刻注解。


2015年,北大第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奔赴雪域高原。在迄今长达八年的“援藏接力”中,面对远离家人的孤独和环境的艰苦,一批批北大医学人没有退缩,而是知难而进,用医者仁心为“老西藏精神”注入全新的时代内涵。北大第一医院肾内科的许戎医生说道:“这是一份不可替代的感情,也是一段不能忘却的经历,它加深了我对医学、疾病、患者的理解,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在雪域高原与环境和病魔抗击的每一个日夜,都见证了北大人吃苦耐劳、战天斗地的奋斗足迹。在新的征程上,同学们要发扬青春的斗志,保持奋斗的激情,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希望大家不仅锻炼过硬的本领,更注重培养硬核的精神,迎难而上,迈向新的人生高度,用实际行动续写北大人的奋斗华章。


3.博大雅正,要知世界、进文明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今年是北大的“国际战略年”,学校提出“以开放促一流,与世界共发展”。如今,北大的国际交往日渐频繁,海外“朋友圈”不断扩大,我们既深刻感受到不同文明的魅力,也更加体会到文明之间唯有尊重与包容、携手与互助,世界才能有更美好的前景。


青年是文明交流的使者,很多同学都在北大多元文化交融交汇的浓厚氛围中,读懂中国、连通世界。你们当中的法国籍同学钱美利,在主修国际政治专业的同时,辅修了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她带着对世界和中华文明的热爱,投入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北京大运河遗产监测公众参与活动,以及中国-乌兹别克斯坦“旅游促进减贫、就业与女性发展”等合作项目,让“沟通人文,理解世界”的人生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北大学子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难民署、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为增进人类的共同福祉注入青春力量。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是北大人的崇高理想。希望大家以拥抱世界的格局,秉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与各国人民真诚交流,在互学互鉴中建好“连心桥”,为促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作出新贡献。


4.博大雅正,要懂感恩、有大爱  

疫情期间,你们的家长、老师,还有学校的许多工作人员都全力以赴,为大家提供温暖和守护,做好坚强的后盾。同学们也克服困难、友爱互助,高质量完成学业,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个人都了不起。


今年5月4日,樊锦诗先生回到母校,把毕生积蓄和奖金1000万元捐出,在北大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樊先生说:“我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得益于母校‘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的熏陶和许多前辈师长们的谆谆教导、悉心培养,才使我有能力为敦煌石窟作了一些贡献。今天我捐赠给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这点捐款,是我应该给母校做的奉献。”大家被樊先生质朴而又饱含深情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现场一次次响起热烈掌声,向她的大爱致敬。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希望大家始终带着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铭记家人和师长的关爱,铭记那些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人们,永远热爱祖国和人民,在人生的正道上行稳致远。


同学们,星辰为引,博雅知行。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你们这代人的青春足迹将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同向同行,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就是你们的人生坐标。我希望,大家永葆北大人的赤子情怀和实干精神,德才均备、体魄健全,在广阔的舞台施展才干,在壮丽的山河建功立业,在奋进的时代奏响你们这代北大人的胜利凯歌!


同学们,母校永远祝福你们、牵挂你们、支持你们,无论你们毕业多久,无论你们身在何方,北大是你们永远的家!期待不断听到大家的好消息,也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致辞来源:“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


#02

立足新起点 迈向新征程 拥抱新时代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23毕业典礼

贺灿飞

立足新的起点,你们应以理性综合思维为指引,以通用技能为依托,沿着学科的脉络追寻自己的兴趣与成就。

迈向新的征程,你们应不忘北大城环人构建人地和谐格局的拳拳初心,牢记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的使命任务。

拥抱新时代,你们应立足中国国情,兼具国际视野,培养参与全球治理所需的能力和素养。

贺灿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和家长们:


大家上午好!


在晴空日丽的六月,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23届毕业典礼。看到即将步入新征途的同学们,我由衷地为你们感到骄傲和喜悦。在此,我谨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向78位本科毕业生、54位硕士毕业生、74位博士毕业生送上最衷心的祝贺!也向辛勤培育你们的父母、师长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在你们迎接毕业季的当下,适逢北大地理学科建立70周年。栉风沐雨七十载,扬帆逐梦正当时。回首过去,一代代北大地理人将个人际遇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熔铸一体,以双脚丈量万里山河,用双手绘就时代蓝图,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今天是你们踏上人生新征程的一天,也是从北大地理前辈的手中接过接力棒,踏浪前行的一天。在求学的岁月里,你们经历了三年新冠疫情带来的生活模式、教育模式与思维方式的变革,却能坦然面对,乐观应对,投身奋战于抗疫前线,与学校学院共克时艰;你们也见证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辉煌成就,见证了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吹响的新时代新征程的嘹亮号角,生逢其时因而重任在肩。在未来的路途中,你们也必将用行动延续北大地理前辈的荣光,在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干,在光明的前景里实现梦想。在此,我有几点嘱托与大家共勉。


立足新的起点,你们应以理性综合思维为指引,以通用技能为依托,沿着学科的脉络追寻自己的兴趣与成就。与其他学科相比,我们的学科能够提供丰富的交叉学科知识,也要求受教育者具备系统性、多元化的技能,这给予你们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以我们的几位优秀院友为例,生态学专业院友李超扎根于基层脱贫一线,潜心白山黑水,以知行合一的勇毅践行家国情怀,在龙江沃野上播撒青春热血与蓬勃力量;城市规划(原)专业院友陆轩专注于内容生态构建,焕新街头巷隅,从学生时代汲取创新融合的先进思想,赋予城市空间睿智的洞察与绚丽的想象;环境科学专业院友李其林投身于环境产业布局,聚焦绿色低碳,朝向生态化、低碳化、资源化稳步发展,主动创新生态环保,参与宏观经济治理。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领域,城环人以学科为锚点,点亮认识自己与融入社会的人生航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青春热忱与豪迈力量。“在前进的过程中,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同学们,当你探索人生的方向和自己的理想时,当你们对自身与外界感到迷惘,不妨用贯穿地理学的综合与辩证思维去辨析,从时空交织的视角去探索,以“经国”、“济世”、“育人”的使命校正内心的航向。


迈向新的征程,你们应不忘北大城环人构建人地和谐格局的拳拳初心,牢记为美丽中国建设添砖加瓦的使命任务。“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北大城环人始终知行合一,主动担当,在紧扣时代命题、立足国家需求、保障人类福祉与地球健康的价值导向引领和塑造下成长。我们致力于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国土空间规划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留住绿水青山;根植于生态系统碳汇机制探究,缓解气候变化危机,促进“双碳”目标实现;深耕于空间格局优化与产业转型研究,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助推城镇高质量发展;聚焦于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及其健康效应研究,为人类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站在新征程的新起点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城环人的身影和努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产业革命,还需经济地理的深入研究;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亟待环境科学的精准探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生态学的大力支撑;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呼吁国土空间规划持续探索;推进各类自然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贯彻落实全面节约战略,需要自然地理的精准统筹。可见,新时代新起点,时有所需、国有所需,城环人应有所为、必有所为。


拥抱新时代,你们应立足中国国情,兼具国际视野,培养参与全球治理所需的能力和素养。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元、相互关联且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不论是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区域失衡还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性的挑战必须依靠全球性的合作与规划,需要与不同领域、文化与价值体系的人们进行有效互动。以亚马逊流域森林保护为例,发达国家着眼于全球气候的稳定,限制当地人对森林的砍伐,而当地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加大开发力度。立场偏差与利益博弈为“地球之肺”带来盲风晦雨,亟需更高维度的解构与更多元素的聚力。未来的全球公民需要“能够体察本土、全球和跨文化问题;能够理解并欣赏他者的观点和世界观;能够参与开放、得体并有效的跨文化互动;能够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负责任的行动”。这一全球胜任力的概念,与我们的学科核心素养高度契合,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自然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为研究基础,人文地理学和规划学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为应用考量,从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交互中汲取时代智慧,在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公共空间开发规划与更多学科前沿探索领域中贡献力量。城环学院同样在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上不遗余力,建设多个教学科研合作平台,实现从“跟跑”向“并行”,部分“领跑”的战略性转变。同学们,全球化的舞台在转型,你们的前景也无比光明,正是胸怀寰宇、对话世界的良好契机,锤炼学识卓著、致真唯实的本领风范,希望你们在实践中努力成为具有“适用于任何领域的智慧”的人才,具备“在不可避免的、不确定的情况下学会运用判断,即学会变化、适应、融会贯通、批判、发明”的能力。


树高千尺,只因根植沃土;江流万里,唯其源起山川。愿走出燕园的你们,即便褪去书生青衫,依旧心系城乡社会发展;即便迈入陌生领域,不忘怀揣城环学人意趣。愿你们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先辈的精神品格融入于气韵里,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最后,再次祝贺大家毕业快乐!


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愿你们鹏程万里,乘风破浪。








致辞来源:“北大城环”微信公众号


#03

提升自我,改变世界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23毕业典礼

赵杨

在飞黄腾达时,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渺小;在日暮途穷时,一定要坚信自己的价值。让我们不断努力,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让未来的自己变得更好,让未来的世界变得更好。

赵杨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

(向上滑动启阅)

各位亲爱的同学、老师、家长、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隆重举行毕业典礼,以庄重的仪式为毕业生同学的汉院之旅划上圆满的句号。首先,我代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向31名硕士毕业生和8名博士毕业生表示热烈祝贺!祝贺你们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学位,赢得了可以骄傲一辈子的荣光。今天,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份喜悦与幸福的还有你们的老师、家长和亲友。让我们为他们鼓掌:感谢老师们为学生进步付出的努力与汗水, 感谢家长和亲友们为孩子成长付出的辛苦与心血。


毕业,标志着一个学习阶段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几年的硕博时光,相对于人的一生,也许并不算长。然而,对在座的每一位来说,学术研究中的酸甜苦辣却足以影响终生。毕业后,无论你继续做学术,还是从事其他职业,如果你已经充分浸染了北大的精神和气质,那么我相信,任何时候你都不会忘记做好两件事:一是认识并提升自己,二是了解并改变世界。


《道德经》言:“知人者智,知己者明”。《韩非子》说:“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认识自己绝非易事,这是我们一生的任务。如果你对自己的认识感到迷茫,有两条基本原则,对你或许有所帮助。


第一条原则,坚信自身的价值。不管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还是所谓各界精英,都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力量,都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了一个角色。刚刚走向社会,新环境和新岗位有可能让你无所适从,甚至悲观失望,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此时我们既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和勇气,又要有“不以一时一事论英雄”的豪气与潇洒,坚信自身价值,坚定前进的方向。


第二条原则,知道自己的渺小。无论我们取得多么大的成绩,都要保持一颗谦卑之心,敬畏之心,不忘记低调内敛,苦练内功,就像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诗句所言:“最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We come nearest to the great when we are great in humility)。狂妄自大、自我膨胀只能通向灾难与毁灭,只有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才让我们不断前行。


坚信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的渺小,是认识自我的出发点。这两点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自信而不自负,自谦而不自卑,自爱而不自私,自强而不自弃。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才能不断提升自我。让今天的我有别于昨天的我,明天的我胜于今天的我。只有这样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我”,才能不断取得进步,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对自我的认识是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完成的,外部世界为自己提供了参照,也是我们自身的价值尺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认识世界的两条途径,是我们一辈子的追求。变化多端、纷繁复杂的世界,充满了各种谜团和诱惑,既让我们见识精彩,也让我们感到无奈,特别是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人们无时无刻都被这万花筒般的世界牵引着,就像一叶扁舟漂泊在一望无际的大海,稍不留神便会失去方向和目标。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在宇宙面前,我们渺小无助如一粒尘埃。然而,从身体结构到头脑意识,从森林古猿到今天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个超强的小宇宙,同样拥有巨大的力量。如若不然,我们何以提升自我,又何以改变世界? 


同学们,你们即将走出北大校门,即将开启崭新的人生。在飞黄腾达时,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渺小;在日暮途穷时,一定要坚信自己的价值。让我们不断努力,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让未来的自己变得更好,让未来的世界变得更好。


谢谢大家!







致辞来源:“北大汉院研会”微信公众号


#04

要摆脱好学生标签

不再追求外在肯定

北京大学法学院2023毕业典礼

高薇

丢掉“好学生”心态,不再依赖他人的评价,不再追求外在的肯定。愿你们有成熟的心智,能够对人对事作出冷静独立的判断。每个人都坚持走他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权威吓到,不受时下观点牵制,也不为时尚潮流所迷惑。

此外,你大概还需要拥有一种,历经磨难仍能一往无前地正视现实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高薇  北京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同事们、来宾们!


大家上午好!


各位毕业生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顺利完成学业,即将开启新的人生旅程。今天在这里能够作为法学院的教师代表致辞,我感到非常的荣幸。


我和今天在座的很多同学相识、相熟。本科生同学们,想必你们还记得“什么是‘国际’‘经济’‘法’”这道必修课的期末考题。硕士生同学们应该也会记得课堂上我对你们的苏格拉底式提问。在国际经济法专业,我不久前刚刚参加了博士生同学们的论文答辩。作为师生我们有缘同行,有幸在此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学习和成长。我感谢你们!


诗人里尔克说,夏日盛大,南方气候让果实成熟。夏季是繁茂的季节,也是毕业的季节。希望在座的同学们如果实般成熟,为世界带去美好。


曾经有人问一位功成名就的学者,在著作等身、成果卓著的此刻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学者微微一笑,说希望能够回到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从零开始,探索未知。同学们,可见今天是你们人生中的大日子,是最可珍惜、最为宝贵的时刻之一。新枝嫩芽,是长成参天大树,还是开出鲜艳娇媚的花朵,让人充满想象,充满期待。


人的道路是有差别的,有的平坦宽阔些,有的狭窄泥泞些。无论未来你要过的是哪种人生,我都衷心地希望,你们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做自己的主宰。让这样的旅程就从今天开始,让今天真正成为决定你人生的“毕业时刻”。


你也许会问,所谓主宰,是指实现财务自由吗?是指成为业界领袖,拥有领导力吗?很遗憾,都不是。我所说的,是一个自我实现的旅程,而“毕业”是要在踏上旅程前,完成一次重要的心态和身份转变,获得一种成熟和确信,一种对自我及人生使命的全新认识。


为此,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有关模拟法庭的。


模拟法庭是法学院教学中的一个特色。我从2014年就开始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学生们参加各种国际模拟仲裁比赛。每一年都有新队员入队,也有老队员离队。每一年,我都能看到一群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全心专注于他们所发现的国际仲裁的新世界,每个人又都带着对这个发展极为迅速的法律领域的新认知奔赴下一程。


有一首“Vis之歌”是这样唱的:


“我日以继夜,研究案例;我埋头写作,迎接晨曦;勤勤恳恳,从不休息;社交生活,不见踪迹。我口若悬河,条分缕析;我有问必答,知己知彼。春季的维也纳,是仲裁的圣地;四方的学子,因为Vis走到一起;你刻苦练习,拼尽全力;携手并进,齐心协力;挥斥方遒,书生意气⋯⋯”


这首歌不仅勾勒出了模拟法庭的场景,也道出了它的持久魅力以及为什么它会成为许多法律人学习生涯中最引以为傲的记忆。


但是,人生不是模拟法庭。在真实世界里,无论是处理法律案件还是处理其它问题,都不存在给定要素和分析框架,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也不再以命题、解题、辩论和争个你赢我输的方式去展开。真实世界不需要一个只会答题、善于做题的答卷人,而是需要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和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的智慧之人。


能否做到这些,决定在你。每一次毕业都意味着获得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做自己人生的出题者和答题者吧,在真实世界中去设计、发展、创造,去实践。


这几年北大在模拟法庭比赛中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绩,这大概也是学院让我来致辞的原因之一。可凡比赛必有高下。成败得失可能只是命运的玩笑。过程就是结局。比起奖杯,我更乐于看到同学们能够自信地成长,学到很多为他们未来法律职业生涯奠定基础的重要经验,找到未来的职业方向。愿我们日以继夜的努力,能够为你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视野开阔、专业过硬、有理想有信念的栋梁之才。


第二件事情,有关我们共同从事的法律事业。


一个人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而同样幸运的是,能够掌握正确的方法,并借助才能和坚持去实现它。


在毕业时刻,让我们再一起来对法学教育做一点思考。


1936年,北京大学教授、我国国际经济法专业的奠基人芮沐先生在《明日之中国》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法律教育问题几点”的文章,他认为(转述):


本国法律教育之最大弊端在于着重知识之灌输而不及方法之教授。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在尽量增加实际上之智识,而是要让人在复杂和不断增加的智识中有统辖它的方法。


大学教育的目的,当使人能够独立地思想,而不是仅记忆事实。要对法学有真正的认识,必须有理论的、系统的知识预备。但仅对法条有表面上的认识,也是绝对不够的,还必须对法律的精神,其内在构造有深切的研究。


在芮先生这篇论文发表了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你我都是“今日之中国”法学教育的亲历者。作为教师,面对同学们,我在思索,在过去的几年,我是否为你们做好了知识的预备,教授了方法,贡献了我迄今为止学习和研究法律的全部成果。而对于未来,芮先生当年的话大约仍有两点启示。第一,法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是建造法律大厦的基石。第二,比起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掌握法律的思想方法、理解法律的精神。而法治又依赖于以法律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我想说的第三件事情,是如何摆脱掉“好学生”的标签。


在座各位,你们是一路努力过来的,努力学习,所以才考入了北大。在北大的日子,继续努力,才收获了今天的毕业证书。你们每个人都非常优秀。


但在今天,我愿诸位都能有一种清醒,并带着这种清醒去走下面的路。那就是,别让北大光环成为你的束缚,要用真才实学去披荆斩棘。


我希望诸位,丢掉“好学生”心态,不再依赖他人的评价,不再追求外在的肯定。愿你们有成熟的心智,能够对人对事作出冷静独立的判断。每个人都坚持走他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权威吓到,不受时下观点牵制,也不为时尚潮流所迷惑。


你也许要问,在变革时代,面对疫情、战争和技术对心灵的撞击,我们如何能够保持信心十足?黑格尔可能会说,你需要拥有一种哲学,一种对自身以及未来的洞察,这种洞察能够让人直面失业的困境,以及社会的巨大变迁。在艰难时刻,激励人们的是思想,思想能把最危险的处境变得意味深长。


此外,你大概还需要拥有一种,历经磨难仍能一往无前地正视现实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你当成为自己的指引。自由,从来不是别人给的。你们要从学生变成自己的导师。所有过往,皆为序章。当你们今天走出会场的那一刻,请把过去的勋章留在椅子上,轻装上阵,明天开始新的努力。


各位同学,你们恰逢盛世,拥有无比优越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成长空间。你们风华正茂、恰逢其时,祝愿各位能够在这个大时代中勇立潮头,做出一番事业,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不负时代之盛、国家之期!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以一种毕业生所应有的成熟和理性,以健康的身心和饱满的热情,去拥抱未来,去好好生活。愿你们,千山万水走遍,归来依旧是少年。祝福你们!


谢谢大家!







致辞来源:“北京大学法学院”微信公众号


#05

直面湍流 奋斗不息 驶向精彩人生

北京大学工学院2023毕业典礼

段慧玲

面对湍流,不妨从雷诺数的定义中获得启示,不断增强内心的韧性。

应对湍流,要时刻掌握结构底层的调控办法,紧跟科学前沿谋发展。

穿越湍流,要在乱云飞渡中看到变与不变,在时代主线中成就理想。

段慧玲  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

(向上滑动启阅)

各位家长、老师,亲爱的2023届毕业生们:


下午好!


七月的燕园热气蒸腾、热情洋溢,万物繁盛、万般可期。新燕启航,这是独属于毕业生的最美时节。


今天,我们在百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工学院2023年毕业典礼,诚邀老师、家长共同见证114名本科生、122名硕士生、72名博士生修成学业、圆满毕业,即将开启全新灿烂的人生篇章。在此,我谨代表工学院全体教职工向各位毕业生同学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福!向帮助陪伴支持他们成长的家人们、师长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今天,借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我想与同学们重温一个工学人熟悉的概念 ——“湍流”。湍流是自然界、工业界、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上至茫茫宇宙、下至奔腾河流,从每架高速飞行的飞机到我们呼出的每一口气,每一刻都有“湍流”发生。


“湍流”变化莫测、复杂多维,困扰力学界长达一百多年,基本机理至今仍未完全弄清,被誉为力学中的最后难题。量子力学奠基人海森堡就曾说过:等他去世后希望在天堂得到两个问题的启示,第一个是关于相对论,第二个是关于湍流。而他只确定能得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可见,湍流之于工学、特别是力学的地位。


同时,湍流研究的基因镶嵌在北大工学人的基因里。在国家面临外敌之际,我们敬爱的周培源先生从相对论转为研究湍流,因为这是当时航空卫国的必需技术。1952年,周培源先生在北大创立了国内第一个力学专业,奠定了今日工学院的发展根基。如今,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科技支撑力量。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共同经历的世纪疫情也是人类经济社会历史中的一场大湍流。在这样不确定性密布的时代,求稳渐渐成为青年人的共识,佛系似乎成为一些人选择的标签…于是,在教学科研生活中经常有学生提问,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状态。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人生就像一条滚滚流动的大河,湍流不止而且永不停息:


人生中,湍流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加速向前时,你面对的流动状态就由层流转捩为湍流。攀升高度时,对流层的复杂湍流状态会导致颠簸和失速,让人倍感心惊。


人生中,湍流的成因会非常复杂。同学们在择业成家时面对的不确定性可能是湍流,身处社会发展大势的未知性可能意味着湍流,更不必说主客观多重因素耦合的随机性事件。


总而言之,人生与湍流的关系是相伴相生的。就像在几年共度的时光里,毕业生同学们就同工学院一道,创造了携手穿越以疫情为代表的湍流的先例。蓦然回首,这一过程布满荆棘,但毕业生同学们能够直面疫情挑战,在学业事业上取得的成就无疑令人倍感振奋!


我们的本科毕业生中,有参加建党百年重大活动广场合唱的玄宁,向党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有参军入伍两年的肖维;有创立“万户”学生科创团队,带领团队开发《从零制作无人机》课程的董豪泽;有在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中获得男子64公斤级季军,践行“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理念的朱永健。研究生毕业生中,有将科研事业和自主创业相结合的创业者熊明磊;有学校的射箭队队员、多次获得校级国家级赛事奖牌的翟锦鹏。


在同学们的见证和支持下,北大工学院也迈上了事业发展的新台阶。在北大建校125周年,总书记“五·二”讲话发表5周年的历史节点,新奥工学大楼揭牌,学院各项事业发展迈上新阶段。自此,在校师生有了创业奋斗的逐梦家园,毕业生校友有了寄托情思的精神家园。


从这样的共同课题、共同基因、共同经历里,可以归纳出三点共同理念,帮助大家在未来面对人生的湍流:


一是面对湍流,不妨从雷诺数的定义中获得启示,不断增强内心的韧性。


从学校走进社会大课堂,前路上的艰难困苦不可避免。大家会承受来自外界的评价,感受对比形成的心里落差。特别是身处周期低谷之时,希望大家能回忆起在北大经历的“挫折教育”,调动攻克高数难题时培育的逆商,正视生活挑战、永葆生命韧性。


这里我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些内核素质。比方说,保持情绪上的钝感,调节心理的应激机制,给自己制造多一点的空间时间去思考,给予外界更为积极的反馈;建议大家克服精神内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时常默念“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允许一切事情的发生,用开放的心态接纳生命中的一切相遇。


二是应对湍流,要时刻掌握结构底层的调控办法,紧跟科学前沿谋发展。


同学们知道,在相当长时间里,计算流体力学是湍流研究的主要手段;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种崭新范式正在加速湍流奥秘的阐释,工学院就有老师做相关底层工作。工学院的学科教育可以说在潜移默化中赋予了同学们类似的思维方式。面对未来知识大繁荣大爆炸的愿景,离开象牙塔的大家不可避免遇到认知危机、能力危机。这时,大家不要自怨自艾,而是主动求变,将求学中掌握的底层能力迁移至AI时代的未来技术。


面向未来,建议大家掌握运用以AI for Science为代表的崭新认知范式,深度赋能本专业本领域业务;建议大家主动思考哪些能力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批判性写作、创造性思维、战略性视角等,以此抵御人工智能快速进化下的职业危机、生存危机;建议大家培育终身学习的习惯,打破舒适圈、接触新事物,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三是穿越湍流,要在乱云飞渡中看到变与不变,在时代主线中成就理想。


跳出疫情导致的湍流后,同学们会发现,我们身处在新的时代主线中。过去,一代又一代青年听党话跟党走,圆满完成了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代主线的历史任务。如今,接力棒已经传到你们的手上。


你们面对的世界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尽管世界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危机也在四处潜藏…如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关键一环就是像湍流研究一样,找到混沌中不变的标度率并以此为指引,定位好人生的航向。


今年,工学院的研究生毕业生中,有二十多人奔赴国防军工单位就业,成为新型举国体制下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的冲锋队,多人签约选调生扎根基层、服务民生,在直抵百姓身边的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虽然大家未来的选择不尽相同,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任务面前,我们将再次携手,穿越新的湍流。


身处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就要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这一立场观点为毕业生同学们如何穿越人生的湍流提供了最根本的遵循,树立了最伟大的理想。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话题中,在人的一生中,处于巡航的平流层是少数,穿越湍流密布的对流层是常态。


在一次又一次航程的起降中,衷心希望我们的毕业生同学可以继续秉承“工之道,实为本,新为上”的工道精神,直面人生的湍流,奋斗不息,英勇无畏,成为可以穿越自己人生湍流的明星,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栋梁!


谢谢大家!








致辞来源:“ 北大工学”微信公众号


#06

君子和而不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3毕业典礼

唐士其

希望各位同学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追求君子之和而不是小人之同。作为国关人,我们对君子和而不同理应有更深的认识。国际关系与人际关系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如果每一个国家都能秉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求同存异,相得益彰,那么我们最终就能为自己和他人争取到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唐士其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向上滑动启阅)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要向今年毕业的各位同学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同时也为你们送上最诚挚的祝福!在过去的两年或四年里,各位同学都度过了一段极不寻常的时光,与共同经历者结下了珍贵的友谊,这些都会成为你们一生中难以磨灭的记忆。当然不能不承认这段时光中也留下了不少遗憾,比如大家都上了太多的网课,以致可以数清老师额头上的皱纹,却想不起自己同学的面容,但让我们尽可能记住那些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力量的瞬间。


毕业意味着人生一个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真正的人生刚刚开始。此时此刻,我想送给大家的是六个字:“君子和而不同。”


这六个字很多人耳熟能详,而且常常挂在嘴边,但要真正了解它的含义,并且在生活中践行,却也不那么容易。句中的“和”与“同”大致可以分别理解为和谐与雷同。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先贤都意识到,一个美好的世界来自不同部分的和谐,而不是所有部分的雷同。所以《国语》中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西方思想家也认为,好的艺术乃至政治都在于不同组成部分,特别是对立两极之间的和谐而非全体的一致。


因此我们就先说说君子之不同。君子与小人之别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基础。也可以说,中国传统的教育目标,就是把尽可能多的人变成君子。其实,去掉“小人”这个词的贬损含义,它指的就是普通人,一般人,君子则是与之不同的人。这种不同并非生而有之,而是有志成为君子之人努力与普遍人区分开来,并且保持和扩大这种区分的结果。所以荀子说:“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孟子也说:“尧舜与人同耳。”但是,“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孟子一生担心的是成不了像舜那样的人,至于普通人意义上的成败得失则绝不会有一丝挂怀。


君子与众人之别并非绝对的区分。一个人,当他意识到应该超越众人,并且为此而努力,就步入了君子的行列,但这并非不变的结果,亦非努力的终点。真正的君子必须朝乾夕惕、恐惧修省、穷深研几、切磋琢磨、自强不息,不断自我超越。“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总是担心没有学好,学到了又担心不能保持住。由此可以看出,君子之不同,更重要的还不是与众人不同,而是与“昨日之我”的不同。“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现在再来说说“君子之和”。我们都明白,并非任何一堆不同的东西放到一起都能构成和谐。所以,和谐乃是不同事物之间出现的某些结构和关系,而它们又指向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同”。没有这种“同”,“和”就无从谈起。对于和谐中的同与不同,《中庸》中有一段话可以供我们参考:“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子之道,最简单的普通人都能懂、都能做,但最高深的,就连圣人也未必知晓。重要的是,最艰深的原则乃是由最简单的道理生发而来。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的要义。同样是《中庸》中的话:“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所以君子之同,在于与己同、与天同、与道同、与圣人同,但也与众人同。换言之,君子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但又不能孤立于世,而是必须让自己融入社会之中。所谓的“融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了解时代的基本方向,即融入时代大潮;二是了解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也就是融入最广大的民众,与他们同甘共苦,同向而行。这也就是与时代同前进,与民族共命运。至于君子与众人之不同,不在于他们的情感和追求与众不同,而在于他们的情感与追求更崇高、更精粹、更远大,也在于他们对时代的大方向有更清晰的自觉,对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有更明确的理解,同时有更坚定的意志和更强大的行动能力。就此而言,和而不同意味着一种高阶对低阶的超越和包容。


君子与众人同心同理,但能做到众人所不能之事。这种能力,来自孟子说的“反求诸己”:“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我爱别人而得不到别人的亲近,就看看我是不是真的关爱别人;管理众人而得不到大家的服从,就看看我的方法是否有问题;对人礼貌而别人不予回应,就看看我是否不够恭敬。


因此,“和而不同”意味着君子既非遗世独立,自成一统,亦非完全混迹于世,自我放弃。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庄子说得更简洁:“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自强不息的君子既要坚持自我,又要关照社会。我常常想,“和而不同”可能是中国士人的最高境界。它意味着人们认同你、尊重你,把你作为朋友和最可信赖的人,但又知道你与他们的不同。他们能够了解在什么事情上可以寻求你的帮助,在什么事情上不能触碰你的原则。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答正好说明了这种和而不同的境界。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元朝的陈天祥就此认为:“凡在君父之侧,师长朋友之间,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可者献之,否者替之,结者解之,离者合之,此君子之和也;或巧媚阴柔,随时俯仰,人曰可,己亦曰可,人曰否,己亦曰否,惟言莫违,无唱不和,此小人之同也。”


希望各位同学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追求君子之和而不是小人之同。作为国关人,我们对君子和而不同理应有更深的认识。国际关系与人际关系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如果每一个国家都能秉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求同存异,相得益彰,那么我们最终就能为自己和他人争取到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最后祝大家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致辞来源:“爱国关天下”微信公众号


#07

钥匙就在阳光里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23毕业典礼

刘俏

改变对风险的偏好,相信未来是好的并对未来持坚定的乐观态度。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相信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艰巨的马拉松。

将思想和智识的成长放置在一段更长的时间、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这将提升你认知的格局与高度。

刘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同学们、远道而来的各位亲友、尊敬的同事和朋友: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是三年来我们第一次举行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线下毕业典礼。1279名2023届北大光华各个项目的毕业生,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未来领导者”国际本科项目、Global MBA、Guanghua-Kellogg EMBA项目的同学,相聚在百年讲堂,共同庆祝大家在一段特殊的日子,在这个美丽而鼓舞人心的地方所取得的成就。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光华管理学院对2023届各个项目的新晋毕业生们表示最诚挚和最热烈的祝贺!同时,我希望你们把掌声送给你们的家人、朋友、同学、师长……感恩这一路陪伴你们、支持你们、鼓励你们的人们,邀请他们一同分享这份毕业的激动与欢喜。

毕业意味着暂时的别离。“明天会变成什么?会变成一束鲜花,一颗流星,一个愿望;会变成一个誓言,一句祝福,” 一个结局伤感的童话,一段美得令人叹息的音乐?作家赫尔曼・黑塞曾寓意深长地说过,“明天会变成你余下生命的第一天。”

开启生命的下一个篇章,一定会有一种新的生活接纳你,它既带着欢快、诱人和丰饶的气息,更可能经常交织着焦虑、悲凉和不期的考验。我们正处于历史上一个令人不安的时刻:旧有的秩序和规则正在逐渐瓦解,我们熟悉并且得心应手的规律和法则正在失效;发展不平衡、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社会阶层固化等掣肘人类文明演进的痼疾未见明显改善,而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或是再全球化(re-globalization)等用意不详甚至可疑的宏大叙事却难以掩盖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正陷入失衡与重构所带来的混沌甚至是混乱这一事实;别有用心的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经过互联网加速和放大滋生出系统性造谣的土壤,恶意传播的虚假错误信息不断侵害大众的认知,人们经常无法在重要的实证事实面前形成共识,使得本属理性的争论变成情绪性的宣泄甚至是刻意制造的对立,一场大众对价值理性的信任危机正在出现并开始蔓延;科学作为工具理性高歌猛进,信息、知识和各类“问题”的答案几乎是唾手可得,人们慢慢爱上那些让他们拱手让出思考能力的便捷与舒适——然而系统和全面的思考是我们在这个历史的重要时期必须肩负起的道德责任……

“你不需要气象员,就该知道吹的是什么风”(You don’t need a weatherman to know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 Bob Dylon)。面对完全不可预测的未来,作为微弱个体的我们都能轻易感受到时代大潮和周遭环境剧烈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和裹挟。在这个充满危机和挑战的历史时刻,我们比过往任何时候都更应该强调大学教育的价值以及它给大家带来的改变:我们的教育旨在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模式和分析问题的框架体系,赋予你“定义美好”的能力、“建设美好”的愿力和坚决果断行动的勇气,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我相信我们的教育已经塑造了今天的你,而且它还将继续滋养你未来的成长——以有意义的方式不断成长一直都是我们应对时代的波诡云谲,治愈这个远非完美的世界最好的方式。

启程在即,未知的生活奔涌而至。我愿意祝福大家一帆风顺,拥有快意人生,像古龙小说里描述的那样,“骑最快的马,爬最高的山,吃最辣的菜,喝最烈的酒,玩最利的刀……”。但是,我不得不说,你的未来不可能是一马平川,那些奋力打拼过程中的孤独感、疲惫感甚至是挫败感,会经常伴随你左右。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日子里,你会经常疑惑,怎样才能过好那有着超过一百万种可能性的一百万分之一的人生?

独特的思想和智识的形成是一个永久的谜团。现在风光无限的AI大参数模型ChatGPT以上千亿个参数,投入庞大的算力去学习海量数据,所形成的也不过是对当下最近似的描述;即便不断调整上千亿的参数去反复迭代,这个大参数模型能否感知人性的温度,习得生而为人的高贵,通过不断进化获取“定义美好的能力”,从而指导你渡过充满价值和意义的一生?

我们不需要反复调整上千亿个参数来获得指导人生的大模型,但我们需要回归到常识,回归到那些穿透时间、穿越山海的朴素规律。如果遵循大家在金融学最基础的课程里学过的现金流折现模型(The DCF model),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模型,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理解为一个人未来所创造的所有价值的净现值之和。在这个小参数模型里,贴现率(discount rate)的大小是决定价值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或者参数:贴现率越小,表明我们越在乎未来,我们越愿意在当下付出更大的努力、更高的代价,以更大的勇气去拥抱不确定的未来,因此,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就会越大;贴现率越大,表明我们越在乎当下或是短期的利益,我们的生活越有可能充斥着算计与交换,经不起来自未来的审视。基于这个关于人生价值的小参数模型,我给大家一个建议:调低你用来折现未来价值的贴现率。

调低贴现率参数的取值,意味着改变对风险的偏好,相信未来是好的并对未来持坚定的乐观态度。不同的风险偏好决定了人生的不同态度,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选择的结果。时代越喧嚣,岁月越曲折,对长远的未来充满信心就越加珍贵。当下正弥漫着对中国经济的各种悲观情绪:房地产和大基建的投资周期接近尾声;人口和劳动力红利渐行渐远;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结束,驱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开始下降;传统经济增长动能已经式微,而新的增长引擎尚未就位……然而,正如比尔·盖茨那句很有名的话所说的,“人们总倾向于高估未来一到两年的变化,而严重低估未来十年可能发生的变革。”事实上,支撑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结构性力量正在形成:虽然我们完成了伟大的工业化,AI和大数据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业已形成的丰富产业生态带来了“再工业化”的可能性——即任何产业都可藉数字化转型再做一次。“再工业化”将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提升和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巨大可能性;投资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之间有着恒定的正向关系,这是经济学研究里一个重要的实证事实,据我们的估算,推进碳中和的实现在未来三十年需要近三百万亿元的投资,折合为每年投资8-9%的GDP,这将足以填补传统投资下降留下的缺口,支撑全要素生产率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把短期困难视为常态并过度外推,你将失去创造历史一种新的可能性的机会——悲观者注定失去未来。

选择一个较低的贴现率,意味着你愿意做一个长期主义者,相信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艰巨的马拉松。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人迷恋短期的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愿意用未来置换现在的财富,为了短期利益去做空自己的灵魂;我们这个时代同时有太多的人听不到或者是装作听不见远山的呼唤,始终不愿走出当下的舒适区,无论它有多荒谬。他们总是选择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前进,他们就像是鲍勃·迪伦在歌中唱的那样,“她从不会摔跤,她根本没地方可以跌倒”(She never stumbles, she’s got no place to fall)。真正的长期主义者愿意延迟满足,他们既有现实主义的关切,又自带理想主义的光芒;他们相信所有的一切,甚至最撕心裂肺的痛苦、漫长黑夜里孑然独行的长路、那些口嚼碎玻璃站在悬崖边的绝望,都是生活的馈赠,是帮助他们成长的礼物;他们相信长期坚持的力量,笃信“你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你所鄙视的人”(You cannot leave this world to the people you despise);高光时刻,他们可以是《指环王》里最明亮的星辰埃兰迪尔(the light of Earendil),而在人生至暗时刻,他们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内心那匹野马,并耐心为它寻找能够驰骋的草原……

调低贴现率,也意味着将思想和智识的成长放置在一段更长的时间、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这将提升你认知的格局与高度。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人们思想和智识形成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们惯常接受的“真知灼见”、包括那些我们已经贴上“真理”标签的科学知识都是暂时和相对的——它们受限于这些理论或是观点的提出者所秉持的价值主张。把思想的形成和智识的成长放置到更为广阔的时空,我们将彻底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会有新的、来自不同方向的真理被揭示出来”这一事实。理解这一事实,我们能够自觉避免自己轻易陷入思想上的偏执,对不合己意的观点或是认知全面排斥;理解这一事实,我们更能够学习去和那些与你想法不同的人接触,将彼此的不同观点或是见解交给时间去检验,并随时准备着改变自己固有的想法。不愿聆听不同的声音,坚持捍卫自己在知识和观点上的自我正义,是人在思想形成和智识成长过程中自我设置的最大陷阱。

2023届的毕业生们,完全不可预测的未来正迎面而来。我希望大家能够调低用来折现未来价值的贴现率,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一个充满阳光的人,一个好人,不抱怨、不解释。真正的强大不在于能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没有注定实现的梦想,但却应该有为了梦想所做的最美好的努力。请记住,开启未来的钥匙在阳光里。

再次祝贺大家!毕业快乐!







致辞来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信公众号


#08

乐观者赢得未来,悲观者赢得当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23毕业典礼

姚洋

普通人如果想成功,就必须同时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和一个悲观主义者——在想象未来时保持乐观,在对待眼前的工作时保持悲观。

世界不会给我们准备完美的结局。接受不完美是成就伟大事业的起点。

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向上滑动启阅)

同学们、家长朋友们、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在大疫之后,我们迎来了2023年毕业季。


国发院今年毕业生总数为723人。其中,经济学博士16人,经济学和管理学硕士16人,DPS金融管理博士27人,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87人,工商管理硕士(MBA)162人,本科生33人,经济学双学位248人,经济学辅修专业134人。我代表国发院全体教师和行政人员向全体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今年也是我们DPS博士同学第一次参加毕业典礼。他们人到中年,百战归来再读书,非常不易,我向27位DPS金融管理博士表示特别祝贺!


今年毕业的本科和博士同学,四五年的学习时间里有三年都在疫情期间度过;其他同学也经历了同样的艰难时光。同学们无怨无悔,克服了千辛万苦,与学院一起共渡难关。我代表学院向每一位同学表示衷心感谢!


社会有高光时间,也有低谷,以及承前启后的转折时刻。今天的中国,大体上处于这样的转折时刻。大疫已然结束,但经济的恢复尚待时日,社会和家庭也需要疗伤的时间。


在这样的时刻,信心是最为宝贵的东西。但是,信心来自于何方?


我想,信心只能来自于一颗对未来的乐观之心。乐观者赢得未来。


我认识许多企业家,他们都是乐观主义者,对未来、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经历过逆境,但他们总是能够重整旗鼓,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重新出发。支撑他们的,就是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对自己的事业坚定不移的信念。


乐观当然不是盲目的,面对未来的中国,我们有理由乐观。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科技革命的当口,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几乎点对了所有“科技树”:中国在AI应用、新能源,以及电动汽车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三个领域将主导未来几十年的世界经济,因此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然进入世界经济的引领之列。不仅如此,中国在量子通讯、光子芯片和核聚变等未来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第一阵营。因此,未来的几十年,将是中国千年以来的高光时刻。


回望一千年前,正是北宋仁宗时代。那是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是农耕文明的巅峰,是中华文明的巅峰。今天,我们已经来到一个新巅峰的脚下。同学们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社会的主人,将肩负起中华文明再次登顶的重任。你们何其幸运!


但是,仅有乐观的心态还不足以让一个人完成伟大的事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对脚下的路,同学们要有遭遇最大困难的心理准备。


悲观者赢得当下。企业家是乐观主义者,他们为企业指明方向;但要做好企业,他们必须要有一个悲观主义的总经理,帮他们把困难想足,并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些困难。


以此观之,我们普通人如果想成功,就必须同时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和一个悲观主义者——在想象未来时保持乐观,在对待眼前的工作时保持悲观。这当然会让我们不时陷入痛苦之中,但人,就其先天生物性而言,本来就是矛盾的集合体;在后天的完善过程中,人的一大任务就是调和这些矛盾。


我曾经让毕业生去做一个堂•吉诃德,但那不意味着要大家去做盲勇之士。在你登顶的路上,不妨时不时停歇片刻,回望一下走过的路,也展望一下前面的路。如果自信你走得对,就继续走下去;如果发现走错了,也不要自怨自艾,要学会与自己和解;更不要抱怨社会,还要学会和社会和解。


世界不会给我们准备完美的结局。接受不完美是成就伟大事业的起点。


所以,让我再次告诉大家:乐观者赢得未来,悲观者赢得当下。


是与各位毕业生同学共勉。







致辞来源:“ 北大国发院”微信公众号


#09

接纳自己,轻装前行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23毕业典礼

裴坚

牢记院史,轻装前行。

立足专业,顺应变化。

接受缺憾,接纳自己。

热爱生活,拥抱世界。

裴坚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家长、嘉宾、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C座新楼相聚,举办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你们的人生就像这座新楼一样即将开启新的篇章。在此我代表化学学院,祝贺2023届所有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迈向人生新的阶段!看着台下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初次见到你们的场景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很多同学我在高中阶段就认识你们,见证了你们的成长。但很快你们就要奔赴世界各地,“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行将离别,作为老师,作为你们的学长,我还有很多话想对你们说。


第一、牢记院史,轻装前行。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在校期间,大家也共同为化院庆祝了110周岁生日。百余年前,我们的前辈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探索现代科学,在京师大学堂创办格致科化学门。百余年间,一代代北大化学人始终牢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使命,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追忆这段院史,不是想让同学们向人夸耀自己出身高贵、光环加身,而是希望大家从厚重的历史中汲取力量,拥有追求卓越、挑战自我的使命和勇气,成长为这个民族最有担当、有作为的一代人。


第二、立足专业,顺应变化。化学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和转化过程,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关于“变化”的科学。我们习惯于在微观世界探寻物质发展和变化、生成和消逝的规律,却在很多时候忘记将这种规律应用到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对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事实上,变化是常态,不变只是暂时的。北大是常维新的,在大家求学的四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给足了空间去求真,去探索。我相信大家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化学学术水平的提升,思维模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具备了应对时代变化的能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希望大家能将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常做常新。


第三、接受缺憾,接纳自己。北大是一座永远的校园,她小心呵护着每个人的理想主义,让我们养成了对一切不完美事物挑剔的习惯。如今,你们中的很多人就要离开校园了,在很长时间里你们身上都会刻着这样的烙印。但是,同学们,生活本来就是问题叠着问题,世界本来就是矛盾连着矛盾,我们在追求解决方案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对他人少一分求全责备、多一分宽容理解;对自己少一分懊悔遗憾,多一分坦荡从容。无论是学习,教书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冯友兰先生说,能够这样做,人就不必拳拳于个人得失,也不怕失败,就能保持快乐,这就是所谓“尽人事,知天命”。我想,无论是“内卷”还是“躺平”,能领会这个道理,内心自洽、接纳自己是很有必要的,是必须的。


第四、热爱生活,拥抱世界。自然科学从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获得了日益迅速的发展,到今天包括化学在内的各个学科已经高度专业化,专业到不同实验室甚至同一实验室的不同人之间,都可能互相搞不懂对方的研究。可是,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各种自然过程和自然对象分成一定的门类,只是最近几百年来为了认识自然界所采取的一种方法。而世界本身并不是像各个学科一样可以截然分开,一部分归化学管,一部分归物理、数学或者其他学科管。同学们,我们沉浸在实验室和学校太久了,不要忘记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很多元,也很矛盾,生活不只有眼前的仪器,还有我们身边的朋友,还有诗和远方。记得疫情期间,学工老师给学院报过同学们申请出校的事由,有的想去欧美汇上一节舞蹈课,有的想去美术馆看一场展览。当这些事情无法给予审批的时候,我们和大家一样难过,因为那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如今恢复了从前的烟火气,恳请大家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多一份对身边人的关心和爱护,用你我的热情拥抱这个多彩的世界。


同学们!千言万语,说不尽对你们的嘱托和挂念。衷心祝愿大家在热爱自己,关心家人今后的道路上奋蹄扬鞭、不断进取,我们在化学学院盼望着听到大家的好消息。希望大家常回家看看!


祝愿你们天天快乐!


谢谢大家!







致辞来源:“化学你我”微信公众号


#10

做一个真正的士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3毕业典礼

董志勇

做一个真正的士,就要有坚守初心、直道而行的“真精神”。

做一个真正的士,就要有见微知著、理性思考的“真本领”。

做一个真正的士,就要有立己达人、兼济社会的“真情怀”。

董志勇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总务长,经济学院院长

(向上滑动启阅)

尊敬的各位老师、嘉宾、校友、家长,亲爱的2023届毕业生们:


大家下午好!


又是一年盛夏时节,又是一年骊歌声起。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个承载了无数青春记忆的美丽燕园,一同见证2023届的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开启新的人生篇章。经历了三年的疫情考验,我们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这场典礼的来之不易。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向各位毕业生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全心支持、教导你们的家长和老师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再过一会儿,同学们头顶的帽穗就将从右边拨到左边。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意义非凡,它意味着你们将成为真正的学士、硕士、博士;更进一步说,你们将从属于一个共同的群体,那就是“士”的群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这个再简洁不过的称谓,是对知识分子最高的礼赞和褒奖,它意味着深厚的学识、正直的品格、卓越的能力、崇高的理想与恢弘的胸襟。在孔子的眼中,它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在太史公的笔下,它是“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而最为传颂不衰的,则是这样四句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果我们将视野拓展到大洋彼岸,会发现在西方的语境里也有一个对应的词汇,来形容今天的你们,那就是“精英”,我们只需要回溯这个词的英文词源,就能立刻知晓它沉甸甸的分量,那就是“被选择的人”。相信诸位已经感受到,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士”或“精英”都不约而同地承载了社会的至高期许,浓缩了一个民族、一种文明对光明未来的展望。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当下人们所说的“精英”或“精英主义”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褒义词,而是得到了更为复杂的诠释。美国学者桑德尔就曾尖锐批判精英群体的文凭主义。在他看来,精英群体将成功完全归功于自身努力,却忽视了时机、运气和他人的帮助,这是一种“精英的傲慢”。


从功利的角度说,桑德尔描述的这群人,无疑称得上所谓的“精英”群体;但是我想追问在座诸位,这样的人能否担得起古往今来人们孜孜以求的“士”的称号?问题的答案自在人心。这样鲜明的反差,让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士”这个称呼的真正指向。它当然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比如同学们身着的学位服,以及金灿灿的学位证书;同时,它可能也并不等同于你们已经或即将获得的财富,比如聪明的头脑、光鲜的工作、优裕的生活。真正的士,不在于占有多少资源,而在于承担多少责任。我由衷地希望,从北京大学、从经济学院走出去的你,要做一个真正的士人。


做一个真正的士,就要有坚守初心、直道而行的“真精神”。


毕业不仅意味着自我身份的转换,也意味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如果将燕园的生活比作未名湖,水平如镜、波澜不兴,包容着一切风浪与噪声;那么燕园外的生活则更像一条奔涌的大河,你将独自流经三山五岳,其间当然有清流急湍、茂林修竹,但也会有泥泞坎坷、杂草丛生。学生时代的你,能够不假思索地吟唱出“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但当你面对生活的压力、环境的浸染、外界的阻碍,还能否坚守住这份纯净的初心?你将秉持原则,还是见风使舵?你将忠于职守,还是尸位素餐?你将勤奋进取,还是阿谀奉承?你将迎难而上,还是避重逐轻?所有这些看似轻巧的回答,在行动中都并不简单,这可能需要你有事倍功半的准备,有流汗流泪的牺牲,甚至有逆风而行的决心。


幸运的是,你们并不是“孤勇者”,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恢弘历史中,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峥嵘岁月里,从不缺少埋头苦干、舍身求法的人,正是他们的精神坚守,推动着中国穿越革命的枪林弹雨、改革的历史洪流,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作为他们的后辈,你们当然是人格独立的个体,也有选择的自由与权利,但是在做出选择前,请记得,“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做一个真正的士,就要有见微知著、理性思考的“真本领”。


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大数据科学的高速发展不仅深刻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的情感交流与信息传递过程。许多你们从父辈那里接受的“真知灼见”、从师长那里接受的不言自明的“真理”,都可能被实质性地改写甚至推翻;而许多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社会的重大公共议题,例如效率与公平、合作与竞争、短期利益与长期福利等,则将继续、甚至更为迫切地需要你们的回应。

作为“士”的群体,特别是从北京大学这所世界一流学府走出去的士,诸位同学已经掌握了更丰富的知识、更前沿的技术、更开阔的视野,因而你们更有机会也更有能力,为他人、为社会、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更大的可能性。2020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一道创办“林班”,因为我们都坚信,经济学是经世致用的学问,只有理论的自主创新,方能引领实践的真进步与真超越。如今,第一届“林班”已经开花结果,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将与在座的诸位同学一起,共同直面、诠释、破解社会经济难题,勇敢、理性、科学地发声。希望大家无论将来从事任何职业,都能用自己的心力、眼力和脚力,为时代创造新知识,为经济构建新模式,为社会引领新风尚。


做一个真正的士,就要有立己达人、兼济社会的“真情怀”。


多年的经济学专业训练告诉我们,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是,这决不是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成为社会唯一的生存法则。提起亚当·斯密,你们一定对他的《国富论》和“看不见的手”印象深刻;然而,在另一本风头稍逊的著作《道德情操论》中,他却这样写道:“无论何时,有智慧和美德的人都愿意牺牲个人私利,来成全他的社群的公共利益。”


过去几年间,北大经院以经济学综合实践、思政实践等课程为依托,带领同学们走遍祖国南北,深入乡村基层,在青山绿水中思考时代命题,在田间地头上体味劳动艰辛。我也衷心地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北大经院的同学们能够继续知行合一,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向中国现实的土壤,将自己的智慧与热忱全部投入到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当中,像一滴水汇入大海,像一颗星点缀夜空。永远不要因为学业、事业的一路高升,而与真实的世界和大众脱节;永远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我们为何出发。请大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深情寄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在这个充满鲜花和掌声的日子里,我何尝不想为同学们送上诸如一帆风顺、心想事成这样的祝福?但是我们彼此都清楚,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未来迎接你们的,不仅有无边的风月,更有难越的关山;不仅有“时来天地皆同力”的春风得意,更有“欲渡黄河冰塞川”的艰难险阻。大历史时代的不确定性,已经为你们的奋斗之路平添了一些坎坷;而奋斗目标越是远大,坎坷就越是多见,毕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要真正摆脱精英的傲慢,不仅需要在得意时谦卑,意识到自我的成功亦有他人的帮扶、时运的助力;更需要在失意时坦然,避免将自我的失败转化为对他人的嫉妒、对环境的抱怨。这种面对人生起伏的淡定从容,是刻在我们民族历史深处的韧性,正如有人总结说,当灾难来临时,西方人的传说是能够救人于水火的诺亚方舟,而我们祖先的故事却是直面艰险的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假如一定要送给年轻的你们一些祝福,那么我想应该是,祝你们在漫漫的人生路上,“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无比笃定地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一定能够用实际行动,诠释士人的真精神、真本领、真情怀和真气度,做一个舒展的、大写的北大经院人。同学们,就让我们相会在更美好的明天!


祝大家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致辞来源:“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


#11

在得其大中走向丰沛的人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2023毕业典礼

孙庆伟

今天,你们将出门远行。生活一定会修订你们曾在这里描画的梦想。但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忘记或嘲弄自己有梦的年华。活着,去爱,去背负,去创造。坚守并不服,无论成败,你们都将是我们的骄傲。

孙庆伟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秘书长

(向上滑动启阅)

各位亲爱的同学们:


祝贺你们顺利毕业!


2023年毕业的你们,对北大考古而言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因为,你们是北大考古走过百年岁月之后的首届毕业生,你们是北大考古开启新百年征程的探路者。


仍然记得四年前,我作为学院院长在开学典礼上致辞,与各位二〇一九级的同学共勉,我对初入燕园的你们说——“考古学如诗”,希望同学们努力去发现考古的“诗心”,努力争取成为一个“蕴含诗心”的考古人。四年后,作为你们的班主任,受邀参加大家的毕业典礼,我倍感欣喜,与大家又多了一层奇妙而美好的缘分;对此我也十分珍惜,因为这也是四年来,才又一次有机会站在学院的讲台上,跟毕业的同学们再唠叨几句。


有心的同学也许会注意到,对你们前几届毕业的学长,我在2018年毕业典礼上和大家谈的是“在焦虑中走向创造的人生”,2019年则寄望毕业同学们“在未完成中走向开放的人生”——是的,正因为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尽管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是很多时候,因为我们处在共同的时代,又会面临很多共同的人生处境。不论你在大学期间取得成绩是否足够的优秀,不管你找到的工作是否足以让你感到满意,如何过好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都将是每一个同学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之后,无法回避的话题,更是伴随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终身课题。毕竟,在我看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是教育的重要一环;但“立德树人”,才是大学教育的本质。因此,我不怕大家说我“老生常谈”,也不惧被人诟病“好为人师”,而是真诚地跟大家交流和分享一些关于人生的经验体悟。人们常说,不经历磨难,不足以谈人生。我隐约担心,大多数北大的同学,一路走来的人生都太顺利了;而人类学名著《金翼》则道出了一句人生的真相,“没有人能始终平稳顺利地度过一生”。因此,也只是希望如果在未来,你可能遭遇焦虑、无力、挫败或迷惘的时刻,如果还能回忆起曾经有所触动的只言片语,作为老师就已经十分欣慰了。于是我思虑再三,决定今天跟大家谈一谈“在得其大中走向丰沛的人生”。


之所以此为题,是因为今年对考古文博学院而言,还有一层极为重要的涵义。今年恰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二〇〇九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的十周年,这封信收入了《习近平书信选集》第一卷第一篇。前不久,学院同学们坐在一起,重读总书记这封饱含深情的温暖来信,回顾这些年来总书记关心考古文物事业的深厚情缘,大家纷纷感慨,在总书记的亲自关怀和指导下,新时代十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地位空前提升、发展空前繁荣的十年,全体考古人都在砥砺前行,以大踏步的速度努力赶上时代。从以前的“冷门绝学”到如今的“经世显学”,从过去人财物匮乏“无人问津”的行业,到现在新生代考古人已成为各大平台争相引流的“团宠网红”,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考古学界都感叹:“中国考古学新的春天来了!”“中国考古学新的黄金时代的大幕开启了!”因此,我们发自内心的羡慕各位毕业同学,你们作为新一代的考古人,真是躬逢其盛、学逢其时,在新时代的大舞台上可以大展拳脚、大干一场,争取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生逢这样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不知道各位毕业的同学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我想说的准备,不仅仅是知识的准备、专业技能的准备、健康身体的准备,更是精神和思想上的准备。这也是为何在今天这个喜庆而庄重的时刻,我想跟大家一起再重温一下总书记十年前那封弥足珍贵的回信,从中汲取更多前进的精神力量。特别是总书记在回信中,引用了欧阳修《易或问》“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这句古语,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思维,更体现着关爱青年的深厚情怀,对我们走好人生之路有着深远的启示。此前,我曾专门写了一篇学习体会,主要谈考古学科如何“得其大者”。其实,无论是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还是学科的发展壮大,抑或是个人生命的成长,都要善于把握好“大”与“小”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致广大、尽精微”。


得其大者,需先“大其格局”;格局有多宏阔,我们人生的疆域就会有多宽广。“格局”已经成为当下的高频词,不过,我想说的是,如果仅从世俗“成功学”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的“格局”,其实反而降低了“格局”的“格局”。对学科而言,格局之大小,非谓其规模,而在于是否肩负时代使命、心系“国之大者”,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否紧密相连。“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是北大人的格局;“扬阐吾国文化,兼改定往史之计”,是百年前北大国学门考古研究室的格局;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则是新时代北大考古孜孜以求的新格局。对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格局之大小,或在于是否能够不断拓展“人的疆域”——只要我们不断地与过去的经验对话,与更多的他者相遇,与自己在未来重逢,就能够超越“一己之知”的局限,去追寻更丰富的外在生命体验,治愈更可能遭遇的精神内耗,到达“未知而没有边界的远方”,进而不断拓展我们生命的广度。而考古学的本质与此相契,是随时随地向“异时空”的敞开和交互,在双重意义上开拓着我们人生的疆域。此时此刻,我不禁怀念起离开了我们已经快两年的刘绪老师——这位“考古学界第一好人”,想起了那个始终保持温暖、朴实、平和的刘老师,想起了那个一生处处为别人着想、一以贯之的周全细心的刘老师。刘老师是一位天性善良的好人,在他的身上,带着与生俱来的爱。“仁者爱人”,这恰是刘绪老师这位北大考古“大先生”的大格局最真实的写照!如果我们愿意相信,一个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到过的人,经历过的田野风雨,丈量过的山河大地,成就了你现在的格局。那么,我也有理由相信,各位毕业同学,你们的生命格局,早已深深内嵌于浩渺的考古时空之中,你们的生命底色,也早已打上了“阐旧邦以辅新命”的使命印记。


得其大者,还应“大其关怀”;关怀有多深切,我们对文明和自身的理解就会有多深厚。一门学术、一个学科的价值根基,离不开具体知识背后的深切关怀。没有关怀的知识是冰冷的,也是缺乏生机的;没有大关怀的学问是细碎的、断裂的,也是行而无文、流传不远的。因此,考古的目的是为人的,“透物见人”,既为的是了解古人,同时也为了关照今人、陶冶新人。希望同学们毕业以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不应轻易遗忘北大考古“扎根田野”的现实关怀。回望七十年前,北大考古专业设立之初,就把田野考古作为专业之本、育人之基,率先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学科宗旨。也许未来你的工作不再有田野考古“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的清苦,但如果不再根植于大地中国、不再根植于基层实践,我们的成长,将会失却最丰腴的养分和最科学的肥料。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不论时代如何剧变,都应该对这个世界秉持“温情敬意”的人文关怀。北大考古专业创办伊始,新中国第一代中国考古学人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批判地反思“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唯材料论的实证思维,提出要“透物见人”,致力于探讨考古材料和遗存背后鲜活的人类文明。今天的我们,面对人工智能已经到来的世界,更应以对人类文明保有更多的“温情与敬意”,以人文思想的广度和深度阐释文明,以人文艺术的想象力书写文明。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人是研究的目的,人文关怀是包括考古在内的人类任何事业之“本”,科学技术始终只是人类进步之“用”。


得其大者,更要“大其心量”;心量有多无限,我们的生命就会有多充沛。中国文化有重“心”的传统,释道儒三家各有“心学”,而佛家更有“心量”之说。在我看来,心量是人类生命精神的容器,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只有不断扩充自己的心量,才能从个人的“小我”中超拔出来,才能生发出充满张力的“大生命”。考古学是过往人类文明的容器,涵盖了“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赋予了我们独有的时空观,为每一位考古人注入了不一样的“心量”。小到堆积里的破碎陶片、断壁残垣,大至宇宙的千古八荒、天地鸿蒙,在审视“俯仰之间已成陈迹”的人类遗存中,可以让我们从更广阔的历史时空和观察视野,来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方位、把握自身在时代中的位置,从而始终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对文明的敬畏,从人生各种有形无形的限定中突破出来,从日常各种顺境逆境中跋涉过来——这就是我们考古人所蕴藏的“心量”,业已悄然浸润着我们的生命历程,并等待着我们去体悟、去激发、去扩充。相信未来总有某一刻,你会为樊锦诗先生“我心归处是敦煌”的“心量”所击中——让我和大家再分享一下樊先生的关于人生幸福的话——“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所有的一切必然离去,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那个自我”。


最后,祝各位同学成大格局、具大关怀、修大心量,以当下之小我成就整全生命之大我,在得其大中走向丰沛的人生!








致辞来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


#12

责任与机会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2023毕业典礼

陈大岳

在数字经济时代,展现在你们面前的是无限可能,衷心希望你们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达到自己能力的极限。你们所能达到的高度不仅代表着我们教育工作的成绩,更体现你们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你们投身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这既是责任所系,也是机会所在。

陈大岳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

(向上滑动启阅)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2023届同学顺利毕业。我谨代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也向陪伴你们走到今天的家长朋友们和老师们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感谢!

你们从此走出校园,开启建功立业的新征程。在数字经济时代,展现在你们面前的是无限可能,衷心希望你们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达到自己能力的极限。你们所能达到的高度不仅代表着我们教育工作的成绩,更体现你们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你们投身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这既是责任所系,也是机会所在。

先说责任。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国家比起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落后许多,短短四十年间,我们国家迎头赶上,甚至在某些指标上反超西方。作为追赶者,我们比西方人工作更努力更吃苦。1997年我曾在博客中写道,“在我成长过程中,建设富强国家始终是我们前一辈人最崇高的理想。”这里前一辈人是泛指,今天我可以找到一位具体的上一辈人,为上面这句话做一个很好的注解,“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这一代的中国人,每一个人都必须加倍努力工作,多想想国家的荣辱和民族的前途”。说这话的是我的舅舅陈正祥教授,这番话是1994写的,我最近才在他的书中读到。他还说,“放眼世界,局势激荡。我呼吁广大汉文化圈人民的大团结,用较大的经济、文化联合力量,迎接非常艰难但也可能转运的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位长期生活在港台的老人于1980年说的话,同时期的北大学生则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两者意思是相通的。

再说机会。当我们奋力向前的时候,我们要经常反问自己,我们的努力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我们是否用好了时代给予我们的最好机会?什么是最好的机会?我认为,为我们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就是抓住了最好机会。过去四十年我们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给许多普通人脱颖而出的机会。现在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国家不仅要成为第一大经济体,还将是创新的国度,科学中心和文化中心。时代为你们提供了宽广的事业平台,参与其中,何其有幸。“不仅可以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而且,你们将目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实现,并且能够自豪地说,在民族复兴伟业中,也有我的一份贡献。”(林毅夫语)

我现在的最大愿望就是争取活到2049年,目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实现。今年是我大学毕业四十周年。当年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年轻人,我们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约定二十年后来相会;带着美好憧憬,在本世纪初“我们和心愿再一次约会”,约定《二十年后再相会》,从改革开放一直走到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说,在实现我们国家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我是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如今你们登场了,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你们手中。正如毛主席所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时候,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过去三年疫情期间,同学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如期完成学业。今后的道路你们还将面临更多挑战,会有很多困难、困惑。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保持信心,事不避难,功不唐捐。有人顺势而为,也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为从坚忍不拔的奋斗中,你将为自己带来荣誉。但更重要的,你将为全人类带来光荣。”(古代希腊奥运会格言)作为识途老马,我们也都经历过犹豫、徘徊,1980年5月《中国青年报》还曾刊登读者来信:“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引起全民大讨论。我周围不乏唱衰中国的声音,一些同龄人因此选择滞留海外。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四十年间中国迅速崛起,曾经的迷茫和困难都已经被翻越。

人生不是锦标赛,评判成功的标准也不只有一个维度。人生道路非常宽广,同学们不仅可以成长为数学家、科学家或教育家,还可以是政府官员、人大代表,或者企业家、慈善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造福社会的各个方面,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祝贺你们今天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头衔。大家可能在辨别“硕”或“博”的含义,而我想提请大家注意“士”的含义。在中文的语境中,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称为“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有更大担当,道德文章尽可能完美。现在社会多了几分浮躁,职场要比学校复杂。有人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你们将面临各种考验和诱惑。希望大家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利益面前能坚守道德底线,维护知识分子共同体的荣誉。在世俗意义的成功之后,像古代圣贤追求“三不朽”那样,追求更高境界的成功。

我们还有一个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是非常正确的目标导向,同学们眼光可能停留在“五十年”,而我要提请各位注意的是“健康”这个词。请大家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保持健康。

最后,我以数学校友会理事长的名义邀请大家常回来看看。在各位即将离开校园的时候,数学大楼终于完工了。大家今后回来搞聚会活动会很方便,也欢迎大家在离校之前到智华楼参观一番。另外,学院的校友网正在改版,今年九月新版即将上线,其中一个栏目是“数风流人物”,记录校友们的成就。希望同学们见贤思齐,最好把自己的名字也添加进去。学校的使命就是培养人。今年我们庆祝数学学科成立110周年,110年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数学人。我们的毕业生与全国人民一道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了自己全部力量。他们的成就与祖国山河同在,并不会因为洋人的表扬而添彩,也不会因为洋人的批评而逊色。例如,樊映川先生编写的《高等数学讲义》成为几代理工科学生学习数学的经典课本,王选先生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为汉字早日进入计算机时代开辟了道路。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北大数学学子活跃在世界舞台。201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我们学院2名教师和6名校友应邀作报告,202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我们学院6名教师和8名校友应邀作报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智华楼必将大师云集,英才辈出,我们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必将稳步提高。在数学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北大数学必定率先实现一代伟人的指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祝同学们鹏程万里,前程似锦!

谢谢大家!







致辞来源:“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微信公众号


#13

理想 奋斗 责任 品德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2023毕业典礼

刘春明

耕耘理想之田,不忘初心。

耕耘奋斗之田,克难奋进。

耕耘责任之田,担当作为。

耕耘品德之田,向上向善。

刘春明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

(向上滑动启阅)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亲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燕园,共同欢送现代农学院2023届11位毕业生。在这里,我代表学院向各位毕业生表示衷心的祝贺,向悉心培养你们的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你们的亲友致以诚挚的感谢!


过去3年,新冠疫情给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和科研带来许多冲击,不断考验着大家的勇气与毅力。值得庆幸的是,你们接受了挑战、战胜了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在改革时代的浪潮下越发成熟,步伐更加矫健。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当前,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在时代洪流下成长成熟起来的你们即将投身新的工作岗位,即将融入于中华民族发展富强之路。我相信在北京大学度过的岁月已经为你们插上隐形翅膀,你们会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昂首阔步,在祖国辽阔天空上自由飞翔。我和在坐的每一位老师会随时聆听你们的消息,为你们的每一点进步自豪!

新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同时,乡村振兴的宏伟篇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浪潮中蓬勃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毫无疑问,新时期是农学人的历史选择期,也是你们的使命担当期。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向上,则国家向前。你们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时代为青年提供建功立业的广阔空间,也赋予青年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走向社会的漫漫长路中,必然伴随着迷茫与挑战。全球经济下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社会中的压力让“躺平”与“内卷”的讨论愈演愈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有机遇也有诱惑。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大家脚踏实地,在青春的田野上砥砺耕耘,将自己的小我与祖国、人民的大我相融合,在支撑国家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同时成就自己。在这里,我有几点思考分享给大家。


一、耕耘理想之田,不忘初心。成长中的彷徨与迷茫,可能来自投机取巧的诱惑,可能来自出人头地的渴望,可能来自屡战屡败的挫折。在快节奏的压力与激烈的竞争下,我们要常常回首来时路,重温赤子心,问一问自己当初为何而出发。在浩瀚大海中奋楫扬帆,要以理想信念为航标锚定青春航向。只有航向清晰,方能行稳致远。农学人的初心,在于脚踩泥土,又仰望天空,怀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投身于朴素而伟大的事业中去。牢记理想与信仰,将会给你笃定与力量。


二、耕耘奋斗之田,克难奋进。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青年要“自找苦吃”。在你们当中,有的前往城镇乡野一线作为基层公务员为民服务,有的留在校园作为博士后向学术更高处继续攀登,也有的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自主创业展现北大人的风采。我希望你们能在市场经济最前沿、“三农”工作主战场、社会治理第一线上大展身手,让奋斗成为青春的鲜明底色;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三、耕耘责任之田,担当作为。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既为你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你们的能力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不仅需要宽肩膀,也需要铁肩膀。你们要不断增强担当的意志和韧劲,提高担当的能力和本领,主动担苦、担难、担重、担险,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


四、耕耘品德之田,向上向善。你们刻苦学习,不断地汲取知识和技能,但绝不能忘记向内心深处找寻精神的力量,一定要悉心维护内心中的净土,坚守价值、坚持原则。青年形成和确立三观,就像穿衣服扣扣子,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离开校园,希望大家扣好走向社会的第一粒扣子,做到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同学们,“深耕一寸,苗长一尺”,双脚沾满泥土,心中才会充满力量。毛泽东同志曾历时32天、行程700公里调研,写下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告诉我们“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大家都能够迈稳步子、夯实根基,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推动国家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澎湃春潮,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书写大我人生。


同学们,“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时代召唤青年、塑造青年、成就青年,青年感知时代、融入时代、推动时代。我期望你们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在青春的田野上砥砺耕耘,收获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再次道一句,毕业快乐!


谢谢!







致辞来源:“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微信公众号


#14

把握好自己,把握住时代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3毕业典礼

侯士敏

“把握好自己”,探寻内心,主导命运航向。

“把握住时代”,顺应潮流,奔赴星辰大海。

侯士敏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向上滑动启阅)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欢送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我谨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向各位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你们经过了大学四年的学习和成长,如今终于迎来了毕业的高光时刻,即将开启人生新的篇章。这不仅仅是你们个人的成就,更凝聚着老师、家人对你们多年的教导、支持和鼓励。我代表学院向为同学们的成长和进步辛勤付出、无私奉献的老师们和家长们表达诚挚的谢意!也向莅临典礼现场的电子学院、计算机学院、集成电路学院和智能学院的同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在过去的两三周里,你可能度过了最为“放肆”的一段大学时光: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上完了最后一堂课,参加完了最后一次班会,与哥们儿、闺蜜们拍完了打卡照,跟舍友撸完了散伙饭……你的周围洋溢着等候领取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幸福,充满着短暂卸掉学业压力后的轻松笑语和每当想到就要分别时难舍的鼻子一酸。这一切都在悄悄提醒你——你的本科阶段真的就要结束了。


今天,你是否还记得,2019年8月17日,当你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在家人的陪伴下、乡音的祝福声中迈入燕园时,对北大、对未来的憧憬是什么呢?此时此刻,我很想问:当初你们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实现了吗?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和你们分享两个话题:


第一,“把握好自己”,探寻内心,主导命运航向。


对于刚才的提问,如果你的答案是“我的四年目标基本都实现了”,那么我想说,你已经成功做到了“把握好自己”。那什么是“把握好自己”?就是你觉得需要弥补熬夜伤身时,能自觉早休息;就是你觉得需要加强运动时,能自行安排每周几小时的体育锻炼;就是你觉得需要加强科研时,能主动联系导师、寻求课题上的指点迷津;就是你觉得需要加强组织领导能力时,能主动加入合适的社团、学生组织;当然,还包括你觉得自己心理压力过大时,能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自我调节排压……


与此相反,那就是你曾经觉得自己需要做、应该做或者想要做,然而当过了四年再回首时,却发现所有的这一切你都一一放过没有做,我想这就算是没能把握好自己。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自我把握。如果大学四年间,你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做到了把握好自己,我相信即将走出校园的你已经走在了同龄人的前列。对于这样的你,我想要说的是“go ahead,please!”未来请继续把握好自己,把一个又一个的“我想要做什么…”变成“我已经做成了什么…”。而如果对于大学这四年的目标你的回答大多是否定的,那我想对这样的你多一些提醒:人生要尽可能少一些被动,学着多一些主动。有时候把握好自己就是迈出第一步。万事开头难,当你迈出了第一步,不自觉的第二步就会跟上,然后就有第三步、第四步……这样一步一步地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每天都有可能面临“翻车”事故,而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每天都是在书写故事。

如果你与当初设定的目标有所偏离,也请不要气馁,因为人生本就是一场前进、跌倒了、再前进的旅程,成长的烦恼和小确幸如影随形。毕业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下一段人生旅程新的起点。毕业后,你们可以为自己重新设定目标,也可以调整自己的目标。每一个新的起点,都意味着一个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一种新的可能、一分新的希望。当你们迎向人生新的起点时,请记住:把握好自己,秉持真诚之心,无惧风雨,勇往前行。


第二,“把握住时代”,顺应潮流,奔赴星辰大海。


现在我们正处于信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当全球的大模型热潮如同北京最近的热浪席卷而来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正置身于两个时代交替的重要关口?如果说你们入学的2019年还是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话,那2023年的我们可能正在步入大模型时代。


2000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幅、加速地推进了人类的发展进程。2010年,以美国苹果公司为代表的高技术企业率先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出现,催生了一系列新的互联网巨头;中国的A(阿里)T(腾讯)+B(字节跳动)M(美团)B(百度)等在此期间成长为国际知名的大厂。自2019年以来,中国在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与突破。5G技术商用化、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区块链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以及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亮点。你们目睹了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见证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这些科技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塑造了新的经济格局。而当下,你们又正处在大模型时代的浪潮之中。你们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把握住时代”,是你们作为北大信科学子应有的抱负与担当,更是你们作为北大人应有的使命与初心。


正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北京大学,125年来始终肩负着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的使命。学院的老师们也寄望你们能够成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心怀“国之大者”的栋梁之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北大信科的毕业生,你们承载着更多的期盼,请积极投身于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浪潮吧!作为北大信科的毕业生,你们掌握了基础知识,锻炼了基本技能,你们有潜质、有意识,更有责任去创造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成果,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贡献力量。


同学们,今天,你们站上了人生的新起点。无论你们选择继续深造,还是从此告别学生的角色,我相信你们都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智慧、勇气和才能去应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希望你们怀揣对自己的信心和对时代的敬畏,永葆对梦想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昂首阔步!希望你们坚毅地挺立行业潮头,勇攀科学高峰,突破技术极限,续写新一代北大信科人的辉煌篇章!


无论你们身在何处,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你们永远的家,理科一号楼、二号楼的灯火永远为你们点亮,老师们永远关注着在外拼搏的你们——你们的成绩是我们的骄傲,你们的冷暖是我们的牵挂!愿你们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让青春在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历程中绽放绚丽之花!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祝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23届全体毕业生!祝愿你们毕业快乐,心有所“信”,前程似锦,展翅高飞!


谢谢大家!







致辞来源:“大信科”微信公众号


#15

生逢大时代

去为时代的真问题寻找答案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23毕业典礼

戴锦华

今天,你们将出门远行。生活一定会修订你们曾在这里描画的梦想。但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忘记或嘲弄自己有梦的年华。活着,去爱,去背负,去创造。坚守并不服,无论成败,你们都将是我们的骄傲。

戴锦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向上滑动启阅)

今天,你们毕业了。


我不知道,对于你们,这是一个来得太早的少年终结式,还是一个来得过迟的社会成人礼。


我肯定知道,这是一个大日子。一个作为孩子推移于成年人世界的成长期的结束,一个漫长的接受教育并在应试结构中句读你们的生命时段的终结,一个作为个人、作为社会人的岁月的正式开启。可以说,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天享有“学生”——这个鲜明又含混的称谓——的日子。今天,你们将终了或实践这种身份曾携带的社会与成人世界的无尽希冀、期待,今天同时也是社会与成人世界的要求、指令与约束的日子,你们将步入社会。


隆重,喜庆而庄严。我们相聚于此,祝贺你们、恭喜你们、送别你们。这是我个人生命中的第四十一次。每逢此时,身为一名教师,我会体认着生命的饱满和欣悦,我会经历年长者的情不自禁的祝福与泪目的时刻,无限喜悦,又无名惆怅。


我不知道,对于你们,这是一次挣脱或是一次丧失。也许,这是一次挣脱。自此,你们不必再每时每刻应对即将到来的测试、考核,不必再倒计时地迎接学生生涯无尽的攀升与滞留,不必一次再次地去揣度、去思忖父母、老师们的意愿、期待与标准。今天往后,你们可以、也必须作为你们自己、作为个人去构想、去践行你们自己的人生,你们将迎接无数的可能与未知,你们将和此前无数似在远方、似在近旁的他人一样,一起去构筑、去保卫我们的社会。也许,这是一次丧失。你们挣脱学生身份的诸多束缚、规训与要求的同时,你们也丧失了这一身份所携带的诸多有形无形的特权、保护与倾斜。身为学生,身为一名北大学生,你们或许早已意识到,你们事实上身居某种“世界中心”,成为关注与期待的焦点,成为呵护与照料的对象。明天,你们将结束北大学生的特权身份,你们将毕生背负起北大人之于中国、之于社会、之于世界的责任。你们将离去,你们将登程,你们将启航。不再有特许,不再有容让,不再有“天然”享有特别给予的理解和瞩目。自由,从来同时意味着放逐;自由,也同时意味着承担。因此,恭喜你们赢回自由的时刻,祝福你们成为一个有承担的社会人。至少,承担起你们自己,承担起你们自此铺陈和展开的人生。


今天,我不能再简单地说,我羡慕你们。


因为你们将迎向一个分外纷繁、变动不居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再度引发了巨大浪潮,绝非仅只是又一次的科学进步或社会前行,而且意味着全面冲击与世界性资本、生产、劳动重组。你们将直接面对着这场重写社会、乃至文明面目的冲击。盼望你们将参与对世界未来面目的勾画,而不被历史之手粗暴地涂抹;盼望你们将回答这未来已至的设问,而不为设问的力量所吞噬。


因为作为在中国崛起的时代出生并长大的一代人,你们将身历中国正置身其间的全新、也许是繁复的、绝非曼妙写意的国际环境。你们对自己的生命与身份的追问与确认,同时将成为对自己的中国身份和当代中国人身份的追问和确认。无论你们是否情愿,无论你们是否自觉。


我想再次重复我自己的判断,你们,生逢大时代。于我,也曾一次再次引用电影《一代宗师》的一句台词:“大时代,无非是一次选择。我选择留在属于我自己的时代” 。于我,那意味一份坚持,一次对诱惑的拒绝,一段饱含爱的守望。而你们的选择,意味着去创造属于你们自己的时代。照我的一己之见,我们正经历着文明史、中华史前所未有的时段,没有先例可援引,没有已知和预设的答案可参照。犬儒式的回答: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无助于我们和你们去应对我们置身其间的生存与现实。我们——包括我和你们——正遭遇着知识、认知范式意义上的未知与无知,我们同时要自觉对抗信息茧房所制造、所强化的有知,乃至“真理在胸”、别无选择的幻觉,去对抗数码沙海的无尽流淌所营造的“对无知的激情”。所幸,意识并承认我们的无知,是获知和创造的开始。如果你们能、你们愿,你们将为自己、为中国、为世界创造先例,对时代的真问题提供答案。

我,我们,这些将留在、终老于大学校园的人们,我,我们这些选择驻留在代沟此端的年长者,深知属于我们的时代已然、间或早已终结。但我们依然在眺望、瞩目别样时代的开启。我们期盼、祝愿你们的未来,因为你们就是我们的未来。祈愿你们的完满和成功——不是、不仅是社会度量上意义的成功,而且是生命意义上的丰盈。愿你们直面现实,愿你们坚强、勇敢。青春的勇气,是北大人——我们共同的名字,也是参与、开启中国现代史的称谓——所给予你们最大的传统和馈赠。勇敢面对挑战、勇敢地迎接挫败;不拒绝生命的改写,不规避与社会的谈判,但设定自己的底线并守住它。同样,我要再次重复自己:人生的功课,也许是从学会“输得起”开始,从成为一个“输得起的人”开始——至少,我自己毕生修习这门功课,并获益于此。


愿你们坚强、坚忍。人生很长,人生很短。人的生命因短促而灿烂。享有你们的生命,热爱你们的生命。你们是生命树上伸展中的枝条,因此与我们:树身、根系,也许是脱落中的树皮、落叶相连。我们始终会感知你们的梦与怕、喜与痛、爱与恨。因你们,我、我们不惧怕衰老和死亡。愿你们持有爱、赢得爱,愿你们始终能体认自己、感知他人。毕竟,相爱,我们不完美的肉身之人的相爱而非形形色色完美的纸片人或自我幻象间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去争取、有机会去获得的微型奇迹。


始自昨日、直到永远我们共同持有北大人这个骄傲的名字。你们作为北大元培人更独具一份荣耀。今天,你们将出门远行。生活一定会修订你们曾在这里描画的梦想。但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忘记或嘲弄自己有梦的年华。活着,去爱,去背负,去创造。坚守并不服,无论成败,你们都将是我们的骄傲。








致辞来源:“北大元培人”微信公众号



#16

为天下用或自得其乐

北京大学中文系2023年毕业典礼

刘勇强

人生在世,或为天下用,或自得其乐,应该都可以从先人的生活经验、情感和智慧中得到某种启发。孔子说,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就是这个道理。

刘勇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向上滑动启阅)


也许是到了可以在这种场合说几句话的年龄,系里不只一次让我在迎新或毕业典礼上致辞,我都推脱了,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次应承下来了,只是觉得再三推脱不合适。其实,还是不知道说什么好。孙悟空曾诘问过一个樵夫:“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我主要是在稗官野史中讨生活的,神仙话说起来底气不足,甚至可能流于野狐禅。所以,还是给大家讲三个宋代的小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出自李廌在《师友谈记》里记录的苏轼口述。苏轼从凤翔还朝,英宗想把他召入翰林院为知制诰,这是起草皇帝诏令的要职。宰相韩琦不赞成,认为:“苏轼之才,是远大之器,将来自当为天下用,但有赖于朝廷的培养,使天下之士都仰慕钦佩,希望朝廷任用他。到那时再提拔,没人会有异议。如果现在就重用,天下之士未必信服,只会给苏轼造成拖累。”英宗又问:“既然知制诰不合适,让他修起居注总可以吧?”也就是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韩琦说:“修起居注与制诰差不多,也不应现在就授予。”他建议在馆阁中给苏轼一个靠上的职位,以后再擢升。因此,苏轼得授直史馆。当时,欧阳修是参政,相当于宰相的副手,担心有些不喜欢韩琦的人跑到苏轼那里去搬弄是非。苏轼却说:“我明白韩公的好意,这正是古人所说的君子爱人以德。”  


李廌上面的记载漏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在苏轼授直史馆前,韩琦还要求他经过相关考试。英宗认为不知道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才需要考试,苏轼有什么不能的?但韩琦坚持要走程序,苏轼最终以“三等”的成绩通过了。苏轼曾在制策考试中得过一个“三等”,因为当时二等以上虚置,而“三等”据说自宋初以来,只有吴育与苏轼两人得过,是很牛的。这回考试《宋史》本传上说“复入三等”,想必也不简单。这个细节见于苏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为什么在李廌的记录中没有?我理解是苏轼谦虚,没有特别对他炫耀。所以我们看到的英宗、韩琦对话,都是就事论事的。进一步想象,我们无法确认有没有韩琦的仇家在苏轼面前添油加醋、挑拨离间过。从苏轼的正面叙述看,对韩琦没有任何怨言,反而有充满敬意的肯定,我以为这至少表现出了苏轼坦荡宽广的胸襟与自信。


诸位走上社会,早晚也会面临职位升迁变化之类人事问题,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应指望一步登天。排除可遇不可求的贵人相助和属于不可抗力的小人使坏,在正常情况下,苏轼的态度是值得效法的,也就是正确对待个人的发展,不计较眼前得失。只要不断历练,提高水平,积攒人品,老天就有可能和欧阳修说的一样,“放出一头地”。


第二个故事出自施德操的《北窗炙輠录》,我经常说起,致力于推为经典。故事讲的是一个卖饼小贩,赚的钱只够吃饱肚子,却以吹笛为乐,每天收摊回家,就吹笛子,邻居们年年都听得到他嘹亮的笛声。他隔壁住了个富人,观察了很久,觉是可以对他投资,便对他说:“你卖饼那么辛苦,为什么不换个行业?”他说:“我卖饼很开心,为什么要换?”富人说:“卖饼虽然也不错,但赚的钱有限,万一遇到生病之类的大麻烦,靠什么救急?”他想也有道理,就问富人有什么建议。富人说:“我给你一千缗钱,你来经营怎么样?平时你可得温饱之乐,一旦碰到患难,手头也有余钱,比你卖饼所得肯定多了去。”他开始不同意,经富人反复劝说,才答应了。他果然赚了很多钱,但从此却听不到他吹笛子了,每天听到的都是他数钱的声音。他非常后悔,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就把钱都还给了富人,仍旧卖饼。小说最后一句是亮点:明日,笛声如旧。 


17世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中有一篇《鞋匠与金融家(或译“财主”)》,与这篇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没有能力做比较文学研究,不知道它们为什么如此相似?如果有某种影响的话,宋代的这篇小说应该是原创;但是否还有更早的渊源,就不得而知了。它表明,这个故事触及了一个人类自古以来就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就是物质追求与精神快乐之间矛盾。不是说赚钱不好,赚了钱也可以有别的、甚至更高的精神享受,我们不必采用二元对立的绝对思维作简单的抑扬取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以牺牲精神快乐为代价的,那就得不偿失了。诸位走出校门后,用钱的地方会越来越多,这个问题相应地也会日渐突出,必要时,也许可以反思一下这个古老的故事。


第三个故事出自洪迈的《夷坚志》,讲的是朱邦礼家有个女仆张二姐,容貌丑陋,朱邦礼让她在厨房做粗活。后来有个读书人刘逸民来拜访朱邦礼,朱邦礼赏识他的能言善辨,留他做了家教。刘逸民为人老实本份,朱邦礼经常称道他的人品,并让张二姐侍候他的日常生活。这也是因为张二姐长得难看,不会引起人的猜疑。再后来,张二姐的雇佣期满了,告辞而去。不久,刘逸民也走了。十几年后,朱邦礼进京参加省试,偶然在市场上闲逛,忽然听到有人叫他,回头看,却并不认识。那人邀请他到自己住的地方,换上官服正式拜见。原来他就是当年的刘逸民,已通过科举考试,在京城做了官。正聊着,一个女人盛装出来,在庭前向朱邦礼行礼,好像新娘子拜见长辈一样。朱邦礼起身避让,刘逸民请他坐下受礼,说:“您是老主人,何必谦让?”朱邦礼一问才知,这个女人是张二姐。刘逸民说:“自从离开府上,我因为没有人帮我背书箱,正好碰见她,就与她结伴同行,觉得她又勤快又老实,便留在了家里,更感到她性格温良,善解人意,可以同甘共苦,就结为了夫妻。我们有缘走到一起,多亏了您,这份恩情实不敢忘。”他们设宴款待朱邦礼,还送了很多钱表示感谢。


这个故事情节简单,似乎不足以成为经典,但明代的詹詹外史、很多人相信就是冯梦龙,却独具慧眼,把它编入了《情史》的《情缘类》,突出了刘逸民与张二姐的缘份,还在故事后面发表议论,引了一句堪称经典的谚语:“热油拌苦菜,自家心里爱。”并说:“业已相得,即王谢姬姜,弗与易矣。”意思是若两情相悦,即便王公、美女都不能替换。由此可见,在美满的婚姻中,人品、性格高于外貌、身份,只要有缘、有情,就是生活伴侣的不二人选。诸位也许已经有了意中人,也许还在等待有缘人,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有所困惑时,不妨体会一下个中情味。


上面三个小故事分别与职业理想、物质追求、感情期待有关,虽然不具备座右铭的警策,也不一定全面。事实上,我并没有刻意挑选,只是偶然记起,随意发挥,但我相信,人生在世,或为天下用,或自得其乐,应该都可以从先人的生活经验、情感和智慧中得到某种启发。孔子说,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就是这个道理。我一向在古代小说中获益良多,也愿意借花献佛,就用这三个故事祝福诸位前程远大、精神富足、生活幸福!


谢谢!








致辞来源:“北京大学中文系”微信公众号


毕业致辞中哪一则哪一句最戳你?

在留言区展开来说说

-END-


责任编辑 | 刘卓知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往期精彩回顾


《消失的她》院线爆火,现实案例原来是她!

张明楷:重刑不是灵丹妙药,小康社会刑罚不能再持续严厉

桑本谦:生活中很多忙碌不过是伪装的躺平 | 毕业致辞

高薇:北大法律人要摆脱好学生标签 不再追求外在肯定——北京大学法学院2023届毕业典礼致辞

马怀德:作答人生考题——中国政法大学202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校长致辞

毕业季︱法学院隆重举行2023届毕业生欢送典礼

罗翔引起轰动的中国政法2023毕业致辞|内附无删减版视频



关注下方公众号,获取更多法律信息


点击「在看」,就是鼓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