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走基层看检察③|走进神木
5天,8站,20个检察履职点跨越一千多公里8家中央主流网络媒体13名重点新闻网站的记者4名特邀网络正能量人士“检护民生·高质量发展中国行”新媒体走基层看检察大型采访活动陕西行正在进行!
让我们和新媒体记者们一起走进第二站——神木检察
设置保护网、设立碑界,增强周边居民保护长城意识
“这个卧虎寨城墙是明代万历年间建成的。” 5月21日上午,新媒体采访团来到明长城卧虎寨,在城墙前,神木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副主任、文旅局文物科科长刘妮如是说。透过现存的残垣断壁,还是可以遥想远去的边塞烽火岁月。2020年3月,神木市检察院检察干警在摸排、走访过程中,发现山峰则卧虎寨堡寨门、墙体、马面出现受损的情况,针对长城文化遗址毁损情形,该院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市文旅局组织修复。“通过在长城周边铺设木栈道、设置保护网、设立碑界,进一步增强周边居民保护意识。”神木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高爱华说道。
与文旅部门联合保护长城历史风貌
“收到检察建议后,我们高度重视,对具体问题逐项进行整改,如铺设木栈道、设置保护网。目前,神木市辖区内长城遗址均已开展围网工程,长城沿线11个街镇均设立了长城保护工作站,我们还专门聘请了62名长城保护员,组织了专门培训,加强对长城遗址的巡查、保护。”神木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副主任、文旅局文物科科长刘妮说道。今年,神木市检察院开展长城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回头看”专项活动,对辖区内的多处长城遗址点位进行了实地踏勘,逐一查看了长城墙体的保存状况,周边环境的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督促推动矿山生态修复治理
玉米地、沙棘林、紫花苜蓿……在前往神木市矿山生态修复公益诉讼示范基地的路上,种满了各类生态修复作物。地下流金,地上现绿,这是神延煤炭生态治理取得的丰硕成果。2021年9月,神木市检察院在履行公益诉讼职责过程中,发现西湾露天煤矿部分复垦区域存在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的问题。陕西省检察院和榆林市检察院高度重视,实地调研查看,组织开展座谈,与煤矿共同研究矿山修复、生态治理措施。此后,神木市检察院向有关行政机关制发了检察建议。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西湾露天煤矿制定了详实的矿山地质环境与土地复垦方案,因地制宜打造“绿色矿山+产业发展”典范模式。目前,已累计治理投资约8514.79万元,排土场复垦完成193.7570公顷,种植乔木2万多株、灌木170万多株。2021年至今,西湾露天煤矿连续三年保持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名录称号。
近距离感受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样板
“土地是我们的生存之本,我们在土地复垦中,要优先养土,增加土壤肥力,现在我们看到的紫花苜蓿,它不仅有着‘蛋白之王’的美称,是优质的牧草,并且具有非常好的固氮作用,有效提高土壤氮元素含量。”在参观西湾露天煤矿排土场时,神延煤炭服务保障中心刘慧辉介绍道。从开发初期的一片沙海,到如今的青翠葱茏,乌金开采实现由“黑”变“绿”的转变。灿金的玉米、油绿的黄瓜,野鸭水鸟追逐嬉戏,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在这一转变中,司法机关发挥了重要作用。榆林市、神木市检察院等地方政法系统坚持检察监督与社会治理双向发力,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检察监督和司法执法协作工作机制,以神延煤炭西湾露天煤矿为试点,建立生态环境修复司法实践基地、矿山生态修复公益诉讼示范基地,系统考量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景观打造等,助力西湾露天煤矿成为陕北地区集生态修复、宣传普法、示范引领、职工教育于一体的矿山生态修复示范样板。
共办结长城保护类案件17件
陕西省神木市长城文物资源丰富,境内存有战国秦隋、明三个时期长城遗址共550处,长约302公里。近年来,神木市检察院结合地域特色,立足检察职能,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保护古长城遗址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共办结长城保护类案件17件。戳视频,看检察履职故事。
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