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笔谈④|朱德全: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政策框架:国家理想与推进逻辑

朱德全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01-09

点击题目下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关注我们。

编者按


为进一步加强教育政策研究,更好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在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教育经济宏观政策研究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研究院的支持下,我们特别邀请全国知名教育政策研究专家围绕“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展开笔谈。笔谈按作者姓氏笔画排序。

朱德全,西南大学教授,教育学部部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请输入标题     bcdef

原文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二期“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笔谈


基金项目: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研究院委托项目“学界有影响力研究成果评判”。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政策研究的有效性来讲,好的政策研究必定能促进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顶天”与“立地”,即顶层设计与底层跟进。但什么样的政策研究才能推动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顶天”与“立地”?要有效推动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相关政策研究在政策设计上,必须参照国家理想与教育实情;在政策建设上,必须统筹制度框架与教育规律;在政策推进上,必须关照供需关系与实践逻辑。

(一)国家理想与政策研究: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

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是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因此其相关政策必须体现国家意志与政治逻辑。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中国梦”,力主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大又提出了“完善终身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要求和“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伟大目标。这种战略设计与政策改革是对“学到老,活到老”的中国教育哲学的当代实践,也是新时代人类知识与技能迅速更新趋势的积极应对,更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人类发展美好理想的大胆探索。

基于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国家理想,当前我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政策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研究范式:一是“法理探究”的理论思辨,即运用法理学知识,探究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二是“知识考古”的历史回顾,即通过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政策的回顾,反思当下的政策建设与改革;三是“利益相关”的博弈分析,即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分析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背后的利益与权力博弈;四是“拿来主义”的比较借鉴,即通过对他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政策的比较研究与借鉴,为我国相关政策建设与改革提供启示;五是“问题解决”的政策建议,通过实证调研与分析,明确我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各种政策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

当前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各种政策研究精彩纷呈,但是每一种教育政策研究的范式都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人类理性是有限的,教育政策研究要完全坚持韦伯“价值中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未必可能。因此,不论是教育政策研究的实证方法、解释方法还是批判的方法论,都不能完全还原政策本身的意蕴。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思考,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是抓住主要矛盾。这就必须从政策顶层设计的逻辑起点入手,分析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国家理想与政治逻辑,从国家理想的“应然”层面找到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风向标与着力点。

(二)制度框架与教育规律: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机制

本体论是方法论的基础,无论是何种范式的教育政策研究,都必须回归到教育政策的制度框架和教育规律的本体上。事实上,政策建设本来就是教育政策研究的核心内容,常用的文本分析、内容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等教育政策研究都以政策框架为基础。但是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政策不同于一般的公共政策,它具有政治性、社会性和教育性等多重属性。因此,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政策建设也必须回到教育本身,尤其是要重点考查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内部规律,特别是教育的公共性、发展性等问题。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研究必须在教育实情与教育规律的指引下,不断建构和完善从国家、社会到地方“三位一体”的制度框架。

“大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最基本的教育实情。当前我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着发展基础条件十分薄弱、政策法规建设进程缓慢、组织机构发展严重不足、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偏低、人力资源配置比例失衡、现代化技术支持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这些现实条件是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也是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政策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所以,基于这样的教育实情,首先要加强我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政策制度建设。尤其是要逐步建构从国家、社会到地方的“三位一体”的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政策法规体系,以破解制度性困境。一是尝试建立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规,完善基层法律体系;二是在修订《职业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等法的过程中,不断渗透和补充终身教育的内容;三是在“尝试”和“修订”的基础上,出台国家的《终身教育法》,并完成《图书馆法》《博物馆法》等配套法案建设。

在政策法规建设的基础上,还必须理顺政策制度相关的体制机制,确保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性。一是废除“多头领导”,成立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委员会作为最高领导机构,并在各省、市、县、乡(镇)建立相应机构,形成一个“上下协同”的领导系统。二是消解“条块分割”,充分协调各级教育领导与管理部门,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非正式教育相互补充的“协同治理”格局。三是大力推行“学分银行”和“学业互认”。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历资格框架,并促进各类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制度,推行学分银行,允许学习成果相互转换,相互认可;建立并完善终身学习的质量保障和认证机制,不断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革新教育评价的制度与技术,完善终身学习、培训成果的评估鉴定体系。

(三)推进逻辑与供需改革: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落地

好的研究不仅能够解释问题,更能够解决问题,所有好的教育政策研究最终都必然指向问题的解决。现代社会的分权化、部门化与碎片化特征明显,“去中心化”是新时代教育治理的实践逻辑。因此,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政策的实施要变革政府的“单中心”模式,实现“多中心”协同治理,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改革,建构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立体化推进路径,实现“强国”办“强教育”的国家理想。

一是出台系列“学习活动与行动计划”,唤醒社会大众的学习意识。首先,各级各类学校要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推行“为学生一生发展做准备”的教育变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推出“好书推荐”、“好书诵读”、“书友会”、“农家书屋”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与阅读活动,推动全民学习。最后,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电影院等社会机构开展“学习开放日”、“主题活动日”、“专题讲座”、“免费广场电影院”等活动,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与学习服务。

二是实施各种“关爱与帮扶计划”,保障特殊人群的学习权利。一方面,要特别关注特殊年龄人群的学习机会、学习场地与学习资源。譬如,应对老龄化社会,为老年人口提供学习机会,在社区开办“老年教室”;关爱孤独老人,建立“老年学习交流中心”;关爱青少年成长,设置“青少年社区学习中心”;鼓励儿童接近自然,建立儿童“自然体验学习中心”。另一方面,还应特别关注广大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成员,努力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传送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服务。

三是启动多种“模范与示范工程”,激励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首先以模范学习型城市、模范学习型社区、模范学习型企业、模范学习型机关等建设为重点,抓好各类“示范性学习型组织”建设;其次,组织开展“百姓学习之星”、“社区学习之星”遴选活动,抓好“先进学习典范”的评选与表彰,适当表彰并大力宣传;再次,以“示范性学习组织”和“先进学习个人”为基础,开展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民间赛事”和“项目品牌”,并积极组织赛事、大力宣传学习品牌,形成全民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良好社会风尚。


特  稿

特稿 | 崔允漷 周文叶 董泽华 张静: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测量工具的研制

“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笔谈

“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笔谈①|王大泉:教育立法研究对教育立法实践的影响分析

“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笔谈②|卢晓中:对教育政策研究的若干思考

“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笔谈③|朱旭东: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研究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