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 本刊特别开设专栏,纪念杜威访华100周年
本刊2019年第2期特别开设专栏
纪念杜威访华100周年
编者按:从1919年5月抵达上海,至1921年7月回国,杜威在中国居住了2年多时间。杜威在华的这两年多时间,开启了他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划时代意义的学术历程。杜威访华成就了教育思想的西学东渐的高峰,其教育思想深入中国教育改革的语境,助推中国教育走过一段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教育改革依然回响着杜威的声音,因此,重温杜威访华及其与中国教育改革的关系,不只具有教育学术史的意义,更具有现实教育改革的意义。值此杜威访华100周年之际,本刊于2019年第2期特别开设专栏,向杜威致敬。敬请期待。
向杜威致敬:纪念杜威访华100周年
特稿
1. 刘云杉:兴趣的限度:基于杜威困惑的讨论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摘要:兴趣论题是杜威与实用主义力求在旧教育的刻板教条与新教育的浪漫随意之间持守中道,将客观与主观、实践与思考、潜力与现实两方面融会在一起培养孩子品格的“居间”之道。然而进步主义教育的实践陷入社会改良方法论上的“内在否定主义”。如何将抽象的二元对立的原则变为简易可行的教育?这不仅是杜威的困惑,也是此后教育改革的困惑。本研究将杜威的文本置放在其学术脉络、进步主义教育的思想渊源以及实践的来龙去脉之中,结合社会变革的背景进行仔细的考察辨析,挖掘呈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社会改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讨论思想批判、科学实验、社会改造,及其落实于教育之中的可能与限度。
关键词:兴趣;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教育与社会
专题
(特约主持人:张华)
2. 张华:论杜威与中国教育改革
张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兼任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摘要:杜威五四运动期间对我国的历史性访问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与教育的民主化进程。他直接参与了1922年新学制与新课程改革,以及新教育改革。在我国面对启蒙与救亡两大历史主题的紧要关头,杜威的选择是:以启蒙为目的,为救亡而努力,像中国人那样思考,追求东方教育民主。在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两大思潮的对垒中,杜威选择了“第三哲学”,由此促进了中国式自由主义的发展。杜威的民主思想和教育哲学与我国百年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存在内在联系。杜威依然“活在”今日中国,创造性阐释杜威对我国在信息时代实现“东方启蒙”和“东方教育民主”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杜威;中国课程改革;启蒙;救亡;东方教育民主
3. 冯加渔:民主的多重面向:杜威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中文译名的世纪流变
冯加渔,教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摘要:百年来,中国学者在译介杜威名著Democracy and Education时,对其书名翻译多有不同,前后有近十种译名之别,致使杜威民主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多重面向。从20世纪10-20年代流行的译介“平民主义与教育”到30年代流行的译介“民本主义与教育”再到40年代起流行的译介“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Democracy and Education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是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发生着某种转译嬗变,以契合时代发展需要。总的来说,该书在中国长达百年的译介传播并非只是一次比一次更逼真复现杜威文本思想的过程,而是在时空交错的历史长河中伴随转变着的社会情境一次又一次不断被重新阐释的过程。在新时期,还需注重结合当前社会情境对Democracy and Education转化性阐释,以适应时代变革图新需要进而揭示其当代意涵。
关键词:杜威;民主;民主主义;民主主义与教育
4. 仲建维 涂悦:外来的杠杆: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杜威
仲建维,教育学博士,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摘 要:一百年前,胡适等想借助杜威这杆大旗,作为外来的杠杆帮助撬动中国的新教育改革。杜威访华推动了中国杜威教育学派的形成,由此实用主义教育话语深入中国的教育改革语境。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兴趣推动中国民间性的教育改革活动十分活跃,从而造就了一些经典的教育改革和试验事件。杜威热在华持续五六年,之后随着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和杜威式教育改革和实验屡受挫折,杜威热迅速退潮。站在杜威访华百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来审视和反思,可以看出,对杜威思想的误解和误用始终伴随着杜威热的兴衰过程。
关键词:杜威;实用主义;中国杜威教育学派;新教育
5. [美] 伦纳德·瓦克斯(许建美译):孔子与杜威对话:1919—2019
伦纳德·瓦克斯(Leonard Waks),威斯康星大学哲学博士,前美国杜威协会主席,曾任教于美国普渡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天普大学,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聘教授。
摘 要:当杜威于1919年抵达中国的时候,在他的哲学立场和儒家传统之间进行公正平等对话的时机尚未成熟。彼时,杜威声明鹊起,而儒家传统却急剧衰落。杜威受到了当时领军学者的热烈欢迎,而同时“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公然流行。与过去不同,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大国,儒家传统也再次复兴。杜威和孔子对话的时代已经到来。儒家的道德自我修养理论可以补充杜威的教育方案,而杜威的积极学习策略则可以填充儒家在科学和技术教育上的鸿沟。杜威在中国的系列演讲中就曾经涉及中国的科学和技术教育问题。
关键词:杜威;孔子;自我修养;积极学习
6. [美]杨志翔:论中国之行对杜威多元文化观念及其民主思想的影响
杨志翔(James ZhiXiang Yang),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 University of Oklahoma)教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BNU-HKBU UIC)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摘 要:1919年至1921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大师约翰·杜威,应其中国弟子之邀,对当时正被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进行了为期约两年三个月的访问。访华期间,杜威的足迹遍布了中华大地11个省,为中国学术和教育界贡献了约200场的演讲。杜威离开中国后,他的这些演讲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取名为《杜威五大演讲》。在民国时期,尤其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和民主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的课程、理念与学制,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此,从事杜威研究的学者已有相当丰富的研究与论述,值得关注的是,杜威访华,并非仅仅是中国学界和教育界一边倒地去主动接受西洋文明,相反这一文化盛事是在双向交流(two way communication)的路径下完成的。在访华之后,杜威本人的思想观念也因其中国之行而发生了微妙的转变。相较于前者,此一议题相当长的时间内乏人问津。有鉴于此,本文专注于探讨中国对杜威之影响。在此文中,笔者主要依据杜威的相关著作以及其他学者研究杜威的论述,力图解析杜威的中国之行是如何塑造(shape)他对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与民主政治的观点与态度。希望此文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对中国对杜威的思想与活动之影响的关注与兴趣。
关键词: 杜威;五四运动;双向交流;文化多元性;民主观点
7. [美]尚恩·J.罗尔斯顿(冯加渔译):杜威在华经验考述(1919—1921):中国是如何改变杜威的?
尚恩·J.罗尔斯顿(Shane J. Ralston),世界首家区块链大学伍尔夫大学的学术顾问兼哲学导师,学术专长为实用主义哲学,特别是着重于研究杜威的政治哲学和教育哲学。
摘 要:在1920年代初期,将杜威称作国际主义者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毕竟,他业已到访过日本、俄罗斯、墨西哥、土耳其和中国。在所有这些地方当中,他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两年两个月(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并且书写最多的也是他在中国的经历。令人遗憾的是,太多的文献都在谈述杜威如何影响中国。作者在这篇短论中将聚焦于中国是如何影响杜威的。特别需要指明的是,作者解释了杜威构思经验(提供了一个他称之为“经验形而上学”的名目)的过程,以便弄清杜威是如何体会他自己的访华经验的。
关键词:实用主义;中国;杜威;经验;文化;美中关系;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