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大过节的,本不想扫大家的兴。
但受到最近日本红曲米事件的触动,觉得还是有必要讲讲艾叶的安全性问题。
每逢清明,艾叶总会成为一种用于祭祀、食用的重要食材。
在我国药食同源的文化中,艾叶和红曲米一样,扮演着既是食材,又是药材的角色。
这样兼具食材与药材的角色,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作为食材,艾叶有药补的效果;作为药材,艾叶非常安全。
如此错误的认知,让很多人容易过量服用这类药食材。
比如发生在日本的这次红曲米保健品事件中,不幸去世的几位受害人,都是在认为红曲米非常安全的前提下,大量服用导致肾损伤而死亡。
相比之下,艾叶的使用场景更广,所具有的毒副作用也不遑多让。
艾草——百草之王
与作为食用色素的红曲米一样,绿色的艾叶也常被用于给食物增添绿色,加上本身具有一种略带苦味的香气,很多“绿色食品”中都有它的影子。
比如蓊绿欲滴、模样诱人的青团,就是用艾叶汁拌进糯米粉里捣制之后,再以豆沙或咸蛋黄等为馅制作而成的。
由于大多数青团是用艾叶制作,又有艾团的别名。
据说青团最早出现在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南方地区很多家庭都要蒸青团用于祭祀,所以又被称为清明团子。
除了用于制作清明节食用的青团,艾叶也被大量用作日常食材,如炒饭、炖汤、煎煮鸡蛋、泡茶等。

依次为:艾叶炒饭、艾叶鸡汤、艾叶茶、艾叶炒蛋
艾叶实际上是艾(又名艾蒿、艾草)的叶,艾是一种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
在中医看来,艾是一种良药,古代医药著作《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对其均有记载。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除了艾叶,艾全草均可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1]
作为口服药,艾常被用于治疗虚寒性的妇科疾患,也被用于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虚寒胃痛。
除了口服,艾还被广泛用于中医理疗,例如煮水洗浴、洗头、足浴,制作药枕、药背心。
当然,艾最被常用的一种理疗方式,是大名鼎鼎的艾灸。
中药师将艾叶晒干、捣碎得到“艾绒”,然后制成艾条,供艾灸使用。
中医认为,艾灸可以“透诸经而治百病”,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除寒湿、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等功效。
艾灸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国时期,曹翕就撰写了历史上首部灸法专著《曹氏灸方》。[2]
《本草纲目》认为:“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

各种形式的艾灸疗法
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也有“以艾灸病人四床角,各一壮,令不相染”的记载,所以艾叶也被用于烟熏消毒,以预防瘟疫传染病,就是所谓的“艾熏”。
同样以艾条为药材,艾灸偏重“灸”,而艾熏偏于“熏”。

艾熏
百度百科说:“艾熏具体对于腰酸背疼腿抽筋有着西医所达不到的效果。”
由于极为广泛的应用场景,因此艾草又有“百草之王”的美称。
不过,所有上述这些神奇功效,无论是用于服用、外用还是艾灸,目前尚未被设计可靠的双盲大样本临床试验所验证。
艾叶的肝毒性和生殖毒性
虽然中医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但艾叶的毒性,常常会被人忽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艾以叶入药,味苦,无毒。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胎。”
然而现代科学发现,艾叶不但具有很强的肝毒性,还具有不容忽视的生殖毒性。
在由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3]一书中,研究者详细阐述了各类常用中草药的不良反应,包括中毒的原因、机制及防治措施;此外,该书还列举了一些因常用中草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实例。
书中对于艾叶的毒副作用是这样描述的:
书中还列举了服用艾叶中毒后导致死亡的案例。
病例1:一患者服艾叶后出现黄疸、出血、肝脏重度受损,终致死亡。
病例2:一患者以陈艾6根(约80克),空腹煎服,10分钟后感头昏,30分钟后感胸闷,呼吸急促,抽搐,面色苍白,抢救无效死亡。
此外,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本草》(1999年)也记载了艾叶的毒性:
“艾叶油小鼠灌胃LD50为2.47ml/kg,腹腔注射为1.12ml/kg。艾叶所含挥发油对皮肤有轻度刺激作用,引起发热潮红,口服能刺激胃肠道分泌,口服干艾叶3-5g可增进食欲,但大剂量可引起胃肠道急性炎症,产生大量恶心呕吐,若大量吸收后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出现谵妄、惊厥及肝损害等。由于神经反射性的变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损,可招致子宫充血、出血,妊娠时甚至流产。” 
2012年8月,一篇名为《妊娠期常用中药用于小鼠的安全性评价》[4]的动物研究报告发表在科学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研究发现:“艾叶在早期妊娠阶段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不但显著降低了实验对象的体重增加、增加了死胎率,还可能明显增加致畸性。”
除了以上研究,大量关于艾叶的长期毒性实验都指向:艾叶挥发油中的侧柏酮,具有明确的肝毒性及神经系统毒性。
这种常被传统医学用于治疗妇科及中老年疾病的药物,却具有不容忽视的肝毒性和生殖毒性,细思恐极。
除了直接服用产生的毒副作用,作为深受国人喜爱的理疗模式,艾灸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样不容忽视。
致癌物艾灸
除了国内频发因艾灸导致烫伤的安全事件,艾灸的致癌性更加值得关注。
201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室内进行针灸时,可能产生大量的有害苯系物及甲醛
“有烟艾灸产生的苯系物最多,是无烟艾灸的6倍。同时,微烟艾灸甲醛产生量最多,在室内,苯系物总浓度为535.17μg/m3,甲醛平均浓度为157.93μg/m3,16种PAHs总浓度为12.86μg/m3。这其中甲醛的浓度已经超过了安全标准。”[5]
另据一个2016年的研究发现:
“在艾灸诊室中,PM2.5浓度为224.28微克/立方米;即便在室外,PM2.5浓度也高达90.45微克/立方米。”[6]
这是什么概念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空气质量指导值:室内PM2.5浓度值不应超过15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值)。
也就是说,艾灸诊室中的PM2.5浓度是WHO建议值的15倍,在室内则为6倍。
所以,无论是艾灸所产生的苯系物、甲醛,还是室内PM2.5浓度,均严重超标,所导致的结果是:
长期在室内进行艾灸治疗,无论是被治疗者还是理疗师,罹患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癌的风险都非常高。
结语
每次谈到传统药物的毒性,总有人会用“抛开剂量谈毒性是在耍流氓”进行反驳。
这句话在大多数语境下是正确的,但在具有“药食同源”传统的我国,却具有极大的误导性
据上述多项研究发现,艾叶的肝毒性和生殖毒性所产生的危害,很可能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即便每次剂量不大,但在长期服用(使用)的情况下,毒副作用的累积效应都是相当可观的。
“药食同源”的思维模式,又容易让人忽视掉很多传统药食的毒副作用而大量服食。
由于化学成分极为复杂,直到今天,我们对于很多传统药物的毒副作用依然所知甚少,常常要到悲剧发生,才会有所警觉。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药物的有效性、毒副作用的检验工作交给现代科学?又何须效仿神农、以身赴险呢?
参考资料
[1] 艾. 《中国植物志》 第76(2)卷 (1991) 
[2] 孙建.中国艾文化遗产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 2016.
[3] 竺叶青等,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4] Wang CC, Li L, Tang LY, Leung PC. Safety evaluation of commonly use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during pregnancy in mice. Hum Reprod. 2012 Aug;27(8):2448-56. doi: 10.1093/humrep/des180. Epub 2012 May 30. PMID: 22647451.
[5] 郭敏. 艾灸和打印机产生的室内空气典型有机污染物特征与解析. (硕士论文). 2013.
[6] 黄剑. 艾灸诊室 PM_ (2.5) 物理化学特征与毒理研究. 20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