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稻地河滩的水适应性历史与愿景
注:本文为删减版,不可直接引用。原中英文全文刊发于《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2021年第4期“水生态修复与绩效研究”专刊。获取全文免费下载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参考引用格式见文末。
导 读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境内的稻地河滩蕴含了丰富的人-水互动历史信息,但也面临典型的乡村城镇化趋势与问题。本文以稻地河滩为实证对象,介绍了适应性的概念及基本研究框架,从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参与者三个方面梳理了适应性的研究趋势,运用空间制图、问题和解决方案树等参与式方法,对洪水、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文献资料与实地验证相结合的证据收集与分析,提出一系列发展愿景。
关键词
水适应性;河滩;京西;参与式方法;空间制图;问题和解决方案树;景观;文化
从河滩到新城
——京西稻地河滩的水适应性
历史与愿景
From Flood Land to New Urban Area:
Water Adaptation History and Visions for Daodi Flood Land in the West of Beijing
张晋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刘蔚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生态景观规划所工程师
LAF
01
前言
水适应性(water adaptation)是适应性研究中的重要专项,可理解为“对实际或预期的水环境变化及其影响进行调整的过程”,简单来说,水适应性是人-水相互适应的过程及其表现[1]。
稻地河滩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属京西永定河自三家店出山后的一片相对独立的洪积滩地区域,面积约650hm2。本文选取稻地河滩进行水适应性研究的主要原因为:首先,该区域在历史上是永定河流域最大的一处河滩,其空间范围与人居环境呈现动态变化特征。第二,近代以来,该区域整体人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三,该区域是门头沟新城重点发展区域,其所承载的生态及历史文化价值需进一步挖掘与重塑[2]。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将适应性研究框架下的水适应性作为研究视角,以京西稻地河滩为研究对象,以期为景观适应性研究提供新思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全面梳理研究区域的水适应性历史;2)记录并分析各历史阶段的水适应性策略及限制因素;3)结合区域发展战略提出研究区域未来的水适应性发展愿景及策略。
02
研究区域与方法
研究区域
稻地河滩位于永定河下游流域,其具体范围为西河与永定河主河道之间所夹梭形河滩地。辽金时期潭柘寺的僧人在此引浑河(永定河旧称之一)水灌溉淤地种植水稻,形成寺产租地,由此得名“稻地”[3]。西河是历史上形成的永定河分支河道[4],至迟在元朝就已经产生,由永定河出山后的洪水冲刷而成,容易产生“断续不常”的情况[5]~[7]。
永定河河道变迁(自汉朝至今) © 刘蔚
永定河源流全图中的稻地河滩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永定河水量减少,西河逐渐断流,原河道遗址被破坏殆尽。后门头沟新城实施大规模城市建设,如今仅保留了西河南段绿海运动公园及金安路以南的小股渠化河道,周边村落的居民也已大多迁至他处,仅原有村名得以沿用。
稻地河滩现状。图片拍摄自稻地河滩南端卧龙岗村山顶,图中的高层住宅是河滩未来城镇化图景的缩影 © 张晋
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采用参与式方法进行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基于历史影像的空间制图,其次是基于适应性研究框架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树(problem and solution trees,以下简称PAST)构建。
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通过美国地质调查局照片数据库获取了研究区域最早的1964年的黑白卫星影像;而后通过谷歌地球获取了研究区域2002年与2020年的卫星影像,以确定研究区域的确切范围,并探究河滩受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和河流水量变化;最后在空间制图的基础上,采取样带行走[8]的方法,与当地居民共同进行现场验证,以建立对场地空间及景观的认知。
PAST是借助图表制作进行研究的参与性工具[9]~[11]。在“树”的构建过程中,首先初步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的水适应客体、适应主体、适应过程及方式,以及适应性限制及障碍;在此基础上,通过针对当地居民的开放式问题访谈进行补充与修正。开放式问题访谈的主要对象为现存侯庄子新村、卧龙岗村的村民,以及安置于新建小区的原部分村民,受访者年纪大多在50~80岁之间。
研究区域实地考察开放式访谈问题总结(左右滑动查看) © 张晋 刘蔚
2020-2021年开展的开放式问题访问 © 刘蔚
03
研究结果
基于空间制图的
景观特征区域识别与特征描述
从1964年的黑白卫星影像来看,城子村以南此时可见若干大小不一的河滩地。侯庄子村所在位置应为古时该区域的北侧起点。从2002年的卫星影像图来看,研究区域的形态虽随上述河道的变化而改变,但整体仍保留了较易识别的特征,同时河滩上的村落也基本得到保留。从2020年最新的影像图及河滩土地利用现状来看,西河原有的采沙区已恢复为绿地与水道,研究区域的东、西、南岸也基本固定下来,而原有村落由于新城建设几乎全部重新安置。
1964年、2002年和2020年的稻地河滩情况概览。左侧卫星图主要体现村落分布,右侧分析图主要体现水系、交通与村镇肌理 © 张晋
稻地河滩现状分析 © 张晋
在上述景观特征区域识别的基础上,样带行走主要选取了研究区域东西边界处的两条路线——永定河西岸的现状河堤路(路线一)和西河西侧的现状滨水小路(路线二)——同时开展开放式问题访谈。就路线一而言,永定河西岸大部分已实施绿化工程,但整体建设较为简单,且滨水绿地与研究区域联系较弱。在路线二中,现状河道与居民活动区域相隔较远,人流较少,而受访者对西河历史所知甚少,仅提到近十几年来河道水量锐减,并将原因归结为降水减少和城市建设阻碍了雨水的下渗。
基于文献资料的PAST构建
历史轴中的典型阶段与事件
本研究中PAST的构建强调历史轴的置入。初步框架中的历史轴以研究区域形成初期为起点,共分为7个阶段。
稻地河滩的水适应性PAST(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 张晋
问题轴中的典型问题与影响
(1)洪水
与其他河滩地相似,洪水是历史上困扰研究区域水适应性的首要问题之一。永定河及研究区域所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极易受大规模洪水威胁,但历史上有关该区域大规模洪水灾害的记载极少,主要原因是历史上永定河在山前平原出山口漫流所形成的众多分支河道起到了分水与降低流速的作用,有效疏解了瞬时的大规模洪水。
(2)农业灌溉
在研究区域中,依托于水资源的农业灌溉与洪水问题相伴而生并长期共存,是该区域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水适应性问题之一,同时也造就了该区域主要的水适应性景观。
20世纪60年代以前,农田之间如何建立整体、高效的灌溉系统成为该区域农业水适应性的核心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历史上先后修建了两条系统性水利灌溉渠道—稻地渠和城龙灌渠。1956年,下游河道断流,为解决水源缺乏问题,由官方主导连接城龙灌渠主干渠与稻地渠,统一由三家店水库供水。稻地渠的修建是农业水适应性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结束了该区域缺乏系统性灌溉设施的历史。
(3)水资源利用
自20世纪60年代末,研究区域的水适应性问题发生了急剧转变,不得不通过超采地下水来进一步满足用水需求。面对水资源枯竭,自21世纪初开始,区域及地方层面的积极措施开始实施,包括河道生态补水、河道沿线绿化工程、通过改扩建水厂设施接收南水北调水源等,有效缓解了水资源困境。
基于现场验证的PAST构建
有关洪水与防洪的实地证据
针对洪水问题,当地居民对于研究区域洪灾的最后印象集中于20世纪50年代,但洪灾发生次数较少且均未对区域内村庄造成重大损失。这些与文献记载及研究者推断基本吻合。
针对防洪设施问题,年纪较大的受访者提到研究区域的防洪设施主要为毗邻永定河西岸河滩地区域村落自发修建的防洪堤坝。这些堤坝由河滩区域顺水流方向斜伸入河道之中,但之后逐渐废弃消失。
有关农业变迁的实地证据
对于研究区域最为重要的农业灌溉设施稻地渠,当春秋两季需要用水时,泄水坝关闭,渠水流向灌溉田地;夏季雨多时,泄水坝开启,主渠渠水流回永定河。稻地渠通过分级设渠、分时控水的建造与管理方式缓解了灌溉及生活用水问题。
有关水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实地证据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研究区域中几乎村村打井,后逐渐改为机井。而对于现阶段的生活用水来源问题,部分居民认为主要来源于三家店拦河闸的放水,部分居民认为主要来源于机井开采地下水,而对于文献中的南水北调水源绝大多数居民并不了解。未来随着区域内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用水方面仍存在较大隐患。
对于现阶段永定河的生态补水问题,部分居民提出永定河的生态补水主要用于补充地下水,对于生产生活用水的补充效果不大。对于现阶段西河的水源问题,当地居民指出共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水厂处理后的中水,二是来自西侧山体的汇水,部分河段常年处于无水状态。因此水源仍是现阶段制约西河恢复的关键因素。
04
稻地河滩的水适应性愿景
在过去,洪水与农业灌溉是主要的水适应性问题,未来区域内的水资源管理、永定河及西河等重要水系结构的复兴、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等将成为新的水适应性问题。综合空间制图与PAST中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从景观与文化视角出发的水适应性策略。
水适应性景观的重建
研究区域的水适应性景观的重建主要包括三点策略:
1)东西串联,重建人-水空间连接。目前两条河道与稻地河滩之间的空间联系十分微弱,建议通过架设空中连廊及河道护坡改造等方式,打通人-水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2)通过“海绵建设”促进地下水涵养。稻地河滩需在建设过程中避免对水文地质结构的二次破坏,同时在建设后促进区域地下水的涵养。建议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利用稻地沙质土层的径流下渗优势,通过“海绵建设”策略,通过多尺度绿色下渗界面的置入促进地下水涵养,与河道生态补水形成互补。
构想的稻地河滩水适应性景观空间模式图 © 张晋
3)广纳水源,生态净化,促进西河复兴。建议进一步恢复冯村沟至中门寺沟之间的西河河段,将周边泄洪汇水及水厂中水作为补充水源,结合水体自净功能的河道生态化改造,增强其可达性与景观功能。
水适应性文化的重建
适应性实际上是文化实践的一部分,其过程与结果本身便是一种适应性文化的体现。文化的重建也主要包括三点策略:
1)“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凝聚适应性发展的地方性共识。建议通过政策宣传与科普教育,同时强调自下而上的多方参与,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区域发展的协作。
2)由“绿化”到“文化”,加强永定河、西河蓝-绿空间的社会生态功能。建议在严格保护蓝-绿空间、延续独特历史景观特征区域的基础上,增强绿地的防洪、排涝功能;同时对区域水利景观进行展示性重建,传承历史文化景观特色。
3)由“河滩”到“人居”,建立完善的制度与技术保障。目前,重要生态景观及人居环境系统等方面的关注度不足,建议制定专项保护制度与法规,为保护与开发提供支撑。
部分参考文献
[1] Zhang, J. (2020). Cognition and Research Framework of Water Adaptive Landscapes with the Case Study on the Mentougou District, Beij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8(1), 56-71. https://doi.org/10.15302/J-LAF-1-020017
[2] Mentougou District People’s Government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2019, November). Mentougou District Planning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2017–2035). Retrieved from http://www.bjmtg.gov.cn/bjmtg/zwxx/ghjh/201912/1037083/files/fe9700b203f64db883b35996de1ad82b.pdf
[3] Beijing Mentougou Village Cultural Records Editorial Board. (2008). Beijing Mentougou Village Cultural Records. Beijing, China: Beijing Yanshan Press.
[4] Zhu, Z. (2011). Yongding River and the City of Beijing. Beijing, China: SinoMaps Press.
[5] Song, L. (1976). History of the Yuan Dynasty. Beijing, China: Zhonghua Book Company.
[6] Yu, C. (2017). General Annals for Areas near the Capital. Beijing, China: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
[7] Chen, C. (2013). Chorography of Yongding River. Beijing, China: Xueyuan Publishing House.
[8] Newing, H. (2011). Conducting Research in Conservation: 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NY: Routledge.
[9] Al-Qubatee, W., Ritzema, H., Al-Weshali, A., van Steenbergen, F., & Hellegers, P. J. C. J. (2017).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to assess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Al-Mujaylis, Tihama Coastal Plain, Yemen. Water International, 42(7), 810-830. https://doi.org/10.1080/02508060.2017.1356997
[10] Basu, M., Hoshino, S., & Hashimoto, S. (2015). Many issues, limited responses: Coping with water insecurity in rural India. Water Resources and Rural Development, (5), 61. https://doi.org/10.1016/j.wrr.2015.07.001
[11] Snowdon, W., Schultz, J., & Swinburn, B. (2008). Problem and solution trees: A practical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potential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population nutrition. Health Promotion and International, 23(4), 345–353. doi:10.1093/heapro/dan027
本文引用格式 / PLEASE CITE THIS ARTICLE AS
Zhang, J., & Liu, W. (2021). From Flood Land to New Urban Area: Water Adaptation History and Visions for Daodi Flood Land in the West of Beij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9(4), 50‒67. https://doi.org/10.15302/J-LAF-1-020050
本文为删减版,获取全文免费下载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编辑 | 王颖 田乐
翻译 | 王颖 田乐
制作 | 顾芗 王颖
END
点击此处了解
“水生态修复与绩效研究”专刊
▽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订购
注:本文由作者及来源机构授权景观设计学前沿发布,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文种在其他印刷版、网络版等媒介发表,如有违反,本刊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若有转载,请后台回复关键词“转载”联系授权。
如果你喜欢本期推送,
请点“赞”和点亮“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