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00亿航天项目落地武汉,中国航天启动第三极

犀牛家族 泰伯网 2021-04-28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在此次论坛上总签约额超500亿元,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火眼位置低轨导航卫星增强系统、驭龙科技商业火箭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批重量级项目签约落户基地。

泰伯网 综合报道

Tryul 责编



9月26日至28日,第四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举办。本届论坛以“引领商业航天 纵览产业发展”为主题,聚焦商业发射服务、航天生态圈、卫星互联网、空间信息应用等领域。

首日签约500亿

论坛首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举办项目签约仪式,共签约项目22个,签约金额超500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16个,签约金额逾300亿元。

据悉,此次签约项目中最具看点的是投资25亿的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项目,该项目占地200亩,建筑面积近7万方,将在基地建设载荷及分系统装配测试厂房、卫星AIT厂房、微小卫星制造厂房、推进系统装备测试厂房等,主要产品有虹云工程、快响应小卫星及微纳卫星、新型空间运输飞行器等,届时将实现“汉产卫星”一飞冲天。

作为中国航天科工五大商业航天工程之一,“虹云工程”是基于星间互联的低轨星座构建的具备全球服务能力的天基信息网络,系统以互联网接入为基础功能,为用户提供通信、导航增强和遥感信息综合服务。整个虹云工程计划在 “十四五”完成部署和运行,届时将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互联网/物联网按需接入服务,实现网络无差别的全球覆盖,实现在高铁、飞机上等环境也能像在家里一样使用wifi。

此外,上海火眼(火眼位置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驭龙科技(商业火箭研发生产基地)、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宇航研究院产学研合作)等多个项目在论坛上签约入驻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航天第三极强力启动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共同谋划,新洲区人民政府联合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于2016年8月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定位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航天产业新城。

“我们看重这里的产业基础和这里的人才优势。”驭龙科技首席运营官罗毅说。

根据规划,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以商业航天、高端装备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等主导产业,以快舟运载火箭为基础,面向微小卫星提供廉价快速、响应灵活的商业航天发展服务。

截至目前,基地已初步形成8平方公里以商业航天为龙头的产城融合示范区,航天大道以南市政道路:航天二路、航天四路、航天五路、航天南路已建成通车,产业港公园高品质建成并对外开放。火箭产业园主体结构已封顶,年底可建成;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公司卫星AIT中心、燕拓减振、和泰新材料等项目下半年陆续启动。同时,航天产业港(一期)主体结构已封顶,航天科工行云公司、中遥智图、瀚氢动力、优利麦克、德华芯片等项目将于年底入驻。

发展航天事业,武汉正在成为与上海、西安并列的国家三大航天基地之一。

长征十一号明年海上首发

在主论坛报告环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宇航部部长尚志介绍了集团公司在商业航天方面的最新发展情况。

据介绍,在商业发射服务方面,航天科技集团微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捷龙号”将在年底前发射,其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50千克,单发价格不超过2500万元。“捷龙号”火箭瞄准微小卫星发射市场,将为微小卫星的验证、星座组网和补网提供更加灵活、经济、迅速的渠道。

尚志还介绍了未来将有望用于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的长征系列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情况。小型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将在明年上半年实施首次海上发射。火箭具备发射准备周期短、发射模式更加灵活的特点,可填补我国低倾角航天发射能力的空白。新一代中型液体运载火箭——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和长征八号将在2020年实现首飞,几型火箭采用全新测发模式,将大幅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安全性,缩短发射周期。

据介绍,在服务模式上,上述火箭系列可根据不同用户需求提供专车(专属定制)、拼车(组团发射)、顺风车(搭载发射)服务;在产品能力上,为全面满足市场需求,陆续推出的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新一代运载火箭将覆盖各个轨道发射需求,并逐步替代现役常规运载火箭。

鸿雁星座年底发首颗试验星

在通信卫星应用方面,航天科技集团正在推进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建设。该系统即“鸿雁星座”计划,首颗试验星将于今年12月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搭载发射,到2020年完成9颗卫星构成的试验示范系统建设,到2023年完成系统一期建设。

通过该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移动终端通信、宽带互联网接入、物联网、热点信息推送、导航增强、航空航海监视等六大应用服务,并将首次使我国卫星通信覆盖领域扩展至远洋甚至两极地区。

在高轨通信卫星方面,尤其是高轨高通量卫星的商业化步伐将同步推进,按照计划,“十三五”末,集团公司在轨运营的高通量卫星将达3-4颗。2019年计划发射中星18号高通量通信卫星,与已发射的中星16号卫星结合,总容量将达到30G,实现对我国全疆域的覆盖。2023年前后再发射两颗超大容量同步轨道高通量卫星,在轨高通量卫星系统容量不小于500G。

在商业遥感卫星方面,航天科技集团自主投入的商业遥感卫星系统第一阶段已完成建设,4颗0.5米光学高景一号卫星在轨组网运行,具备1天重访的全球观测能力。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量产:造车新势力的阿喀琉斯之踵



精读

谁在“杀死”注册测绘师

长光卫星打了科技企业禁欲主义的脸

谷歌快递与顺丰地图

地理信息产业在自动驾驶革命中的机遇和挑战

共享单车“歪”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