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香港特区资讯科技总监杨德斌:智慧城市如何以人为本?
「
导读·本文涉及以下问题:
① 如何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配合政策与政府建设智慧城市?
② 要把自身建成其他城市参考经验的智慧城市典范,香港该如何做?
③ 怎样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实现“以人为本”?
」
泰伯网 陈启临 报道
Tryul 责编
2016年起,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启动了智慧城市的规划工作。作为香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前香港特区政府资讯科技总监杨德斌,参与了其中的调研和蓝图设计工作,带领着一支政府团队明确了香港智慧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在第三方数据智能服务商TalkingData近期举办的T11 2018数据智能峰会上,杨德斌以TalkingData顾问团成员身份首次亮相。据悉,杨德斌将参与TalkingData智慧城市业务的顶层设计和大数据应用相关的咨询工作。此前的6月底,TalkingData在战略发布会上确立了由四大业务组成的新战略布局,智慧城市业务正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普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杨德斌,就已经较早地接触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学,其后取得西北大学行政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他一直供职于硅谷科技公司,直至1995年回到香港,三十年来在产品研发、创新孵化、投融资、科技园区管理等多个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经验。2015年7月,杨德斌正式加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电子化政府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管理,科技创新的政策制定,以及研究如何推动香港科技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也得以围绕着这些工作内容而有序展开。
接受泰伯网采访时杨德斌提到,数字化技术、大数据和当前最为火热的人工智能,都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持手段,而在这当中最主要的还是如何利用好这些技术,并配合政策和政府的管理理念去实施。政府管理理念中一向倡导的“以人为本”,意味着香港特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不仅要以技术为驱动,更要保留有温度的一面,利用先进的科技加强与城市居民的互动,并能够让人们都有机会感受到城市因科技而变得更安全、更舒适和更有活力。
据杨德斌介绍,香港的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分为智慧政府、智慧交通、智慧环境、智慧生活、智慧市民六大版块,在同步发展这些细分版块的同时,香港还将结合城市发展的切实需求和城市基因,形成自身的建设特色。除了向国内外的智慧城市试点借鉴经验、取长补短之外,香港的目标,更是在于要将自身建成可在未来成为其他城市参考经验的智慧城市典范。
将再次涉足商界的杨德斌认为,通过有效组织和利用各方资源及技术,并配置恰当的政府规划决策,每一座城市的智慧化进程都将有着独到的亮点。站在新的起点上,杨德斌表示希望可以结合过往在政府、企业的工作经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践行和见证中国智慧城市的一一崛起。
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杨德斌看来仍将贯穿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成为每一位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以下是泰伯网对杨德斌的采访整理。
泰伯网:在您看来,香港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最主要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杨德斌:
我觉得香港在城市管理方面一直做得很好,包括政府各部门在信息化层面已经有了相应的基础;而在城市整体的规划方面,政府能够与居民进行很好的互动,在发生天气灾害时政府也能和居民一起有效做出应对,让城市有极高的复原能力。
香港发展智慧城市,客观来说就是进一步利用好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来帮助政府提升城市管理,与此同时让城市居民感受到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改变。
对政府部门来说,香港的政府部门有70多个,每个部门都有相对独立的职责,有自己的一套业务和数据要管理,但各部门之间的数据还没有连接起来。对一座城市的智慧化管理来说,需要有一套城市级的管理系统,这套系统能够根据需要,从各个细分领域或不同的部门抽取数据和信息,用于政府决策的制定,让城市管理变得更加完善。
对城市居民来说,无论是立足于智慧城市所设立的政策,还是来自政府与合作企业所提供的服务,都应该突出有温度的一面,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城市所提供的便利性、安全性和活力。这也是香港政府希望的要“以人为本”去建设智慧城市,所以本质的需求,还是去服务好城市的居民。
泰伯网:在早期调研阶段,你们见到了哪些智慧城市的案例正在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杨德斌:
我们当时去了不少国家进行调研。很多城市乃至整个国家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我们探访了上世纪90年代初才宣布独立的爱沙尼亚。我们了解到爱沙尼亚在立国初期就确立了政府IT化的战略,他们逐步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整个国家一百多万人口的管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他们2000年左右面向全国公民推行的电子身份证系统。电子身份证将每位公民相关的信用信息、健康信息和财务信息进行打通,这意味着公民仅凭这一电子化的身份证明,就能消费、就医,以及做更多的事情。
我们发现很多国家以及他们的城市,在建设多元化智慧城市的同时,也在基于城市的历史基因和切实需求,展现出他们最具特色的一面。
例如我们探访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主要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建设智慧城市;英国伦敦则从金融和科技创新的角度切入;美国纽约则提出以大数据来驱动城市的运营;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则建立了全城的物联感知网络。这些具有特色的发展路线,最终都会将价值反哺于城市居民。
泰伯网:以香港为例,您认为其智慧城市建设将有哪些特色?
杨德斌:
香港的智慧城市规划蓝图基本上分为了智慧政府、智慧交通、智慧环境、智慧生活、智慧市民六大版块。这些在当时是参考了全球的发展情况,从多元化的角度确定的方向。
结合香港发展的历史,我们能看到香港在金融、贸易、旅游等领域的优势。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将沿着这些优势去构建相应的设施和服务。比如香港政府已经颁发给16家企业电子支付牌照,例如内地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香港本地的八达通、美国的PayPal以及其他银行企业。今年9月,获得牌照的这16家支付渠道,相互之间可以通过统一的金融平台进行清算和转账,从而实现高效的实时交易对接。而如果支付渠道愿意开放他们的相关数据,还可助力于对香港市场环境的分析。有了互通统一平台后,市民就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电子支付工具了。
结合社会的现状,大家可能注意到香港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大概达到了16%,20年后这个数字可能会上升至30%以上。所以医疗保障也将是香港发展智慧城市的一个主要方向。香港政府希望把每个人的病例都存放到云端,建立线上的档案库,这样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其一,即便每次看病时面对不同医院的不同医生,也无须进行重复性检查,从而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其二,云端数据库还会与用于连接监测健康情况的智能硬件,这些监测数据也将为医疗提供参考;其三,人工智能有望参与到医疗数据的分析和健康预警中,而云端数据将提供支持。
总而言之,智慧城市的特色化发展,仍是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务实地结合人们的需求去实践。
泰伯网:从您个人的角度,您对智慧城市发展有怎样的期望?
杨德斌: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应该有所谓的“起点”,也不会有每个人心目中的“终点”,它始终是一个延续的过程。
对于当时我们制定的香港智慧城市建设蓝图,我们首先放弃了那种5年或者10年的长期规划,取而代之的是以做互联网产品的“版本思维”来定义智慧城市发展的状态,例如现阶段香港智慧城市被定义为1.0版本,那么以后就一定会有2.0、3.0等等。
而之所以这样去定义,在我们当时看来,是因为我们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依托于信息化技术的迭代与进步,以及政府部门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新技术所做出的决策,所以新技术的出现可能随时颠覆以往的模式。从根本上看,建设智慧城市的“版本思维”比短、中或者长期的规划,要更容易针对技术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快速做出应对和取舍。
回看我个人对智慧城市的期望,同样我会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是持续迭代、颠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将是不断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让生活变得更好的过程。
泰伯网:在您看来,面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大潮,企业正在迎来怎样的机会?
杨德斌:
全球不同的城市终将向着多元化的智慧城市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实施的技术方案也将是多种多样、不断丰富的。这个潮流还正在起步期,这对企业来说是很好的机遇。
值得关注的应该还是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公司的崛起,而且能够看到这其中的一些公司体量越来越大。他们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会带出更大的商机。
市场越值得期待,就会有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企业要想在智慧城市市场中分一杯羹,势必要与政府合作一些能展式“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项目。这个时候,能否了解城市管理并从技术、模式等角度脱颖而出,仍然是制胜的关键。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