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商业冷怼航天

陈丽君 泰伯网 2021-04-28


导读·本文涉及以下内容:

① 靠小卫星带不来民营火箭的春天。

② 政企合作是商业航天的必由之路。

③ 运营体系是卫星最大价值的突破口。

④ 商业航天的本质是盈利。

泰伯网 陈丽君 报道

Tryul 责编


10月27日,蓝箭航天发射了我国首枚商业运载火箭,但因三级出现异常导致卫星未能入轨。

紧随其后,29日,天仪研究院四颗星、国电高科“天启一号”以及国星宇航的AI星都随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同时升空。

之前,9月7日零壹空间自主研发的第二枚商用亚轨道火箭——OS-X1火箭在酒泉点火升空。

入秋以来,我国商业航天迎来一波新的发射潮。在资本涌入、企业宣传及媒体的争相报道下,商业航天正被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点。现阶段多数商业航天创企都保持着高度自信,以及对商业化的巨大热情。然而,越是纷扰越需要冷静,产业需要更多不同声音和态度。

近日的正弦沙龙上,来自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家坐在一起,针对商业航天现存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方向进行了冷静的分析。他们是:

空气动力学家、航天技术专家、技术评论家黄志澄,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陈小洪,国电高科董事长吕强,零重空间总经理张北,成都迅翼卫通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星正通信技术公司创始人李庆安,零壹空间CEO舒畅,零壹空间副总裁周先亮等。


黄志澄:光靠小卫星市场不能为民营火箭带来春天

对于小卫星和小火箭的发展,黄志澄提醒大家要“谨慎乐观”,尤其是在中国的环境下。

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曾为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并曾在国防部五院下属的研究所任职。他认为通导遥要实现一体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展通信卫星,它相当于太空的高速公路,只有把卫星宽带网络这个高速公路建好,其他类型的卫星才能在这上面正常运行。

中国目前的国情是天星地网,地面4G网络覆盖已经达到98%,5G也形成了标准,很快就会建成。如果要想最终实现天网地网,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高轨低轨之间要实现标准化,宽带窄带之间也要标准化,还有天网地网的标准化。

在美国,地面上并未实现全覆盖,所以卫星网络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而中国则不同,中国地面通信已经非常发达,所以留给卫星网络的市场空间极为有限。同时中国地面网络都是国有企业主导,相反卫星网络吸引了很多民营企业参与进来。虽然大家提到,海洋可以算是卫星网络的一个大市场,但在公海上,中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将是国际化竞争,况且已经有很多国外企业率先进入这一领域,竞争将会异常激烈。

黄志澄认为,小卫星组网带来的小火箭发射需求并没有大家设想的那么大。一方面小火箭适合应急发射,美国的经验是要求其发射频度很高,例如每年能发50次。另一方面,很多国内外的卫星组网计划目前仍都停留在纸面上,有很大水分。同时,由于每家企业规划的星座都是全球覆盖,在频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际能成功的也只可能是两三家。根据美国卫星工业协会的报告,在2017年整个太空经济市场中,整个产值只增长了1%。美国有专家认为光靠卫星市场,不大可能带来太空经济的春天。

因此,他建议民营火箭企业要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除了小卫星业务,还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在整个太空领域中思考更新的应用,比如太空旅游和资源开发等等。


陈小洪:政企合作是商业航天的必由之路

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的陈小洪,长期研究企业改革发展政策,他指出航空航天、食品、医药、通信等领域,是政府管制比较重要的领域,在这些领域的企业要想谋求发展,必须依靠三个原则:

首先,做好政企合作,商业策略和政策策略结合。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很重要,斗争也很复杂,所以企业要把自身诉求和政府管控结合起来,甚至比政府想的更远、站的角度更高,提出系统性建议,有助于加快决策进度。

第二,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涉及很多竞争,有些指导思想尚未统一,最后会变成企业的天花板难以逾越,企业认为的小问题往往关系到大体制,就事论事解决不了问题。比如民营火箭企业设想的每年大批量发射目前还难以实现。

第三,政府需要协调航天航空产业内部的问题。目前这一领域全球总体是竞争的,但基本上是寡头竞争,因为需要产业链,所以既需要企业之间紧密合作,也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协调。美国是先有市场后有政府监管,而中国是先有计划体制,然后再发展市场,所以产生的矛盾相对较大,因此不是政府保守、不改革,而是面临的国情不一样。

此外,陈小洪还强调战略比战术更为重要,企业要首先打通行业技术关键点,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同时,商业投资也不单是概念,是要运作的,除了技术以外,要重视工程的重要性,很多人搞研发搞的是技术而非工程,应该分清商业化技术和非商业化技术的差异。


吕强:选择民营火箭的前提是安全性和性价比

2012年,由时任型号总师助理吕强参与论证的中国首颗民用大容量宽带卫星项目正式立项,这颗卫星就是中星16号,单颗星容量20G,同时卫星使用了小平台,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验证。中星16号于2017年4月13日发射升空,现在由中国卫通公司运营。

中星16发射结束后,吕强开始创业,成立了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改为从事小卫星的研发工作。吕强认为,传统卫星通信服务对象是人和大型行业部门,但如果服务于物体,即实现万物互联,这个市场会更高更宽泛。因此,公司规划了包含38颗卫星的天启星座,将实现全球实时覆盖,成为物联网通信传输通道。目前,公司已经获得相关频率资源和增值电信运营许可,首颗卫星也已于10月29日发射升空,计划2020年底完成38颗星全部发射任务。

吕强介绍,在运载火箭的选择上,他会考虑长征六号、捷龙和其他民营火箭,但选择民营火箭的前提是他们需要在安全性和性价比上证明其更高的优越性。


张北:运营体系的搭建是卫星发挥最大价值的突破口

北京零重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北介绍,公司的技术团队来源于芯片领域,所以公司在创立之初的定位很简单,就是做电路板、星上综合电子部件等产品,后来公司在选择方向时,结合了自身的技术储备、规模、资源等优势,最终定位于遥感卫星领域,并将美国Planet公司(原Planet Labs)作为对标企业。

张北引用了商业航天投资人永远会问的三个问题:商业航天能不能走通?怎么走通?凭什么你能成功?

对于这三个问题,张北的回答是:第一,商业航天肯定能走通,这是信心问题;第二怎么走通,每个公司有不同的渠道,要么提前占位、要么有财团支持、要么是在体制内有丰富的资源等等。第三,在与Planet对比的过程中,零重团队起初认为最需要向Planet学习的是其卫星制造技术,因为Planet的产品在24个月内迭代次数高达40次,一个3U的小卫星対地通信能力竟能达到200M。但后来零重团队发现,遥感卫星发展最需要突破的并非卫星制造技术,而是搭建符合商业市场运营逻辑的卫星运营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服务于各行各业。

比如,目前Planet公司的200颗卫星只有7个人在管理,全球十几个地面站基本都是无人站,每天超过7T的数据从全球各站下载下来。虽然这些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难度,但中国目前缺乏的是工程经验,在卫星运营体系的优越性上还存在很大差距。


舒畅:商业航天的本质是盈利

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CEO舒畅介绍,作为创业型的火箭公司,零壹空间成立的宗旨就是为微小卫星提供高性价比的发射服务,自成立以来,公司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今年年底M系列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舒畅说,自己是做投资出身,也希望将商业和市场上好的东西带到这个行业,激发行业活力。

另外,舒畅也对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做了一些剖析。他提到目前在国内3000家上市公司中,有一半公司股权质押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资金面临断裂的风险。而今年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硅谷,融资总量下降了70-80%。以前,商业火箭企业只要成功发射一枚火箭,就能成功吸引融资,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大家更关心的是商业本质,即企业通过提供服务获得盈利的能力。零壹空间也希望将来与业内企业紧密合作,一起做好商业化,真正实现中国商业航天的腾飞。

零壹空间副总裁周先亮表示,在全面满足现有企业的卫星发射需求的前提下,公司也要与小卫星公司一起去其他行业探索和开发新市场,比如和商业航天企业多去参加其他行业的展会,挖掘卫星的潜在应用。

对于未来市场规模,周先亮信心十足,同时,他透露零壹空间已经获得近10个订单,并与国内多家主流卫星研制及应用服务机构和企业达成意向发射服务协议。


李庆安:通信星座的突破取决于天线技术的突破

成都迅翼卫通公司董事长、北京星正通信技术公司创始人李庆安认为,目前卫星通信和遥感的终端产品与用户良好感知还相差很远,要想服务于大众用户,就必须要提升用户感受。此外,李庆安也强调了卫星通信终端价格的重要性,只有用户能接受的价格才能实现卫星终端的大面积普及应用。

李庆安表示,下一步卫星通信的焦点就是电子扫描相控阵天线,所以他组合了新的公司,全力以赴研制推广下一代宽带卫星通信终端。他认为,宽带卫星星座上天之后,抛物面天线技术不适用,所以下一代卫星通信天线将变成平板阵列,一体化、智能化、小型化的卫星通信终端将成为主流。

李庆安认为,在极地、海洋、沙漠等共80%的地球地表及移动物体上,约20%的人口都无法使用地面4G或5G服务,因此卫星通信市场潜力非常大。但低轨通信星座的应用不会是家庭和个体客户直接应用,低轨星座将来一定是电信运营商移动网络基础传输设施的重要部分。

此外,李庆安指出,通信星座的业务突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终端卫星天线技术的突破,天线技术突破又将带动下一代卫星终端的突破,智能化、一体化卫星通信终端将会像现在的智能手机一样彻底改变用户感知。

未来五年,随着Ku\Ka波段高轨HTS卫星和低轨宽带星座陆续投入服务,卫星空间段资源的供给将远远大于需求,届时卫星空间段的价格、覆盖、带宽都不是问题,发展了60年的卫星通信工业面临关键性供需转换节点,但卫星通信的普及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程全网、天地一体和终端的多样性,消费者用户只会为便宜、好用的终端和服务买单。

另外,虽然目前各主流基带系统和终端均不能互联互通, 但可以预计,在卫星通信网络融入电信运营商网络的进程中,未来5年,全球卫星通信形成统一的空中接口、传输、协议、终端标准是大概率事件,这将会促进整个卫星通信产业的飞速发展。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外媒评蓝箭发射:成本、交易便利性和可靠性决定成败



精读

解雇女老板:北斗龙头救赎之路

铩羽IPO沉寂半年,建通测绘拟被上市公司收购80%股权

珞珈一号03星:去2020年寻找全民遥感市场

谁家的高精地图采集车“蹭”了港珠澳大桥?

三调新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