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家火箭买保险了吗?

神璐璐 泰伯网 2021-04-27


导读·本文涉及以下内容:

① 10月底朱雀一号因三级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卫星未能入轨。

② 保险公司对纯商业的小火箭、小卫星业务抱有浓厚感兴趣,但仍在观望。

③ 国内航天创企正处于商业化的关键阶段,急需保险力量的助力。

泰伯网 神璐璐 报道

Tryul 责编


10月27日下午,蓝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中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发射过程中,一二级火箭、二三级火箭都正常分离,但因三级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导致卫星最后未能入轨。

“朱雀一号”此飞是我国2014年底决定向民营资本开放运载和小卫星领域航天活动后,我国民企首次开展入轨发射的尝试。据报道称,“朱雀”此次研制工作耗资约1400万美元。


首发商业航险损赔“谁买单”

由于商业航天的高风险、高投资特性,航天保险在企业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在发射前的两个月,蓝箭“朱雀一号”三级运载火箭发射第三方责任保险便已安排启动,江泰保险经纪携太平洋保险、人保财险、中国平安、中华联合、国寿财险、阳光保险、永安保险、都邦保险等保险公司进入蓝箭总装现场,并提出发射风险解决方案,这也成为国内首个为民营运载火箭发射飞行安排的第三方责任保险项目。

针对本次发射风险与文中提及的第三方责任保险,有业内人士向泰伯网解释,第三方责任保险相当于火箭在发射过程中或掉下来对地面的人或者物产生了伤害,需要对受害者进行赔付,和企业自身关系不大。而且第三方责任险的风险不高,发生的概率接近千分之几。对于新火箭来说,本次发射在酒泉发射,人烟稀少,因火箭掉落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在第三方责任保险并不足够承担风险的情况下,仍需发射险为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提供一定的保障。

毕竟,如果由保险公司承保火箭发射,那么一旦发射失败,保险公司一般是按照整个火箭的价值来进行偿付。

据泰伯网了解,在商业航天市场,目前保险公司基本会保第三方责任险。由于商业火箭发射的风险比较大,对于新型火箭来说,前几次的发射风险,保险公司一般不会进行承保。 

究其原因,太平洋保险方面做出相应解释,表示航天保险并非靠赌博去支持企业的行业,而是基于企业若干次发射经验与数据基础上进行发射险承保。

为此,泰伯网就本次发射投保问题联系了蓝箭航天相关负责人。蓝箭方面明确表示,火箭发射确实进行了投保,以一家保险公司为主,但具体信息不便透露。他表示,目前未入轨的原因还在排查,检测之后才能商议保险赔付问题。


险企正在消化技术革新带来的影响

事实上,早在2004年,我国航天保险市场便回归了商业模式。这一年,保监会对航天保险市场化的发展需求做出了回应,同意投保人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按照商业化原则安排卫星发射的保险和再保险业务。自此,国内航天保险领域进入了“半政策、半市场”时期。 

但当时并没有纯商业发射业务。2014年后,国家对相关政策调整,逐渐放开对商业发射的管控,国内才陆续出现做商业发射业务的公司,包括翎客航天、零壹空间、微纳星空、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

随即,纯商业发射保险业务市场于2015年前后开始启动。

泰伯网从太平洋保险北京分公司方面了解到,商业航天领域很有可能是未来市场的主流,由此保险公司对纯商业的小火箭、小卫星业务抱有浓厚感兴趣。他表示,未来太平洋保险的工作将着力要进入这个开放的市场,但目前还处于了解民营航天企业对发射保障的需求阶段。

不可否认,航天发射市场的变化,影响到了航天保险公司的传统业务节奏。

事实上,商业航天发射业务与传统国家队的业务存有较大区别,包括发射技术、商业模式等。这意味着保险公司需要根据民营航天企业火箭、卫星的新状况,对自身的承保做出一些积极的变动来适应新兴市场,来满足企业对保障、保险以及风险管理方面的需求。

具体来讲,以往保险公司在承保卫星、火箭时,尤其是卫星,单个价值高,而且一旦形成卫星支持平台以后,卫星的基础改变不大。几年前发射与后面发射的卫星,卫星平台和比较固定的卫星载荷所用到的飞行零件,具有较高继承性,与火箭搭配的技术稳定性也毋庸置疑。

而纯商业的小火箭、小卫星企业,优先考虑投入与产出比。在保证稳定、实用、可靠且经济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以往国家队需要5-8年才能应用的技术,民营航天企业可能1-2年就要实现。从而达到降低发射成本,实现商业化的目的。

由此,技术革新带来的不可预知性,对航天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往单个卫星的高价值,一家保险公司全部承保的风险过于集中。由此组成共保的模式,由多家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卫星的风险。保金平分,从而做到风险分散。

因技术、重量等因素,如今商业航天的卫星、火箭价值,大概一个亿、几千万就能实现其原有功能,这就有可能使保险公司完全具备了单个承保能力。

然而,商业发射不断按下快进键。在承保过程中,保险公司需要根据民营航天企业的商业模式、商业合同谈判计划,不断调整承保节奏,拟定新的保险费率定价方式,并承担中间因素变化的风险。

加之,市场的开放使卫星与火箭承保不断分离。这意味着火箭的运营方和发射卫星的公司,各有自主投保的自由。甚至存在这样的可能,火箭和卫星公司预计自己未来发射的数量,通过打包投保的方式,获得相对优惠的价格。

对此有保险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的环境下,以一个确定的业务量与保险公司谈判的发射模式,只是商业航天发射市场放开后诸多商业模式的一种,未来商业市场会陆续出现多样化的投保方式。


航天保险是不可或缺的助力

不过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多样化的市场下,与民营航天企业的合作并非无路可寻。

从风险角度来说,保险公司在承保时一般会考量企业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发射任务、使用的运载火箭。

民营航天企业发射火箭或卫星所应用的新技术、新燃料,可以称得上是大概率风险的携带者。对于应用新技术的火箭,比如磁能的火箭、小型的固定发射火箭及新燃料,或者发动机里加了新燃料配比的火箭,都成为保险公司必须考虑的因素。

其二,民营航天企业的具体投保需求。

在投保时,航天企业需给保险公司明确的投保内容定义,诸如保全部损失或部分损失,并对任务失败与损失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发生损失的具体环节进行阐述。

其三,卫星载荷的一般性技术描述与完成任务能力。

在这一指标中,保险公司通过卫星燃料、功率对地面的检测能力,判断发射损失产生的概率及卫星可靠性。

其四,载荷使用零件的生产制造商和供应商。保险公司对不同的零件供应商和制造商所提供的零件、技术特性、稳定性有部分评估。

当然,卫星技术平台的测评,如卫星平台的技术描述与继承性描述,同样不可或缺。

然而,现阶段民营火箭亟待实现成本上的突破。

目前商业航天市场上,基本所有火箭、卫星企业都处在一个技术迭代和研发的关键期,导致公司在研发或者技术方面的投入成本较高。在这个阶段,保险与真正的研发成本相比,可能占比并不突出。

但对于民营航天企业来说,首发保险仍旧是痛点。

因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企业研发、技术力量、资金实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公司跟前端的客户去谈的商业模式不一样,这直接反映到最终的保险模式层面。

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对于成功率高的火箭,其发射保险费率最低仅2%;而对于新型火箭,承保发射保险费率高达10%以上。

事实上,自2015年起,财政部、工信部、保监会三部门便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成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提供的定制化创新型综合保险产品,而投保该险种的企业可获得中央财政最高80%的保费补贴。

不过,首台套保险尚未应用在航天保险中。如果能有效利用首台套政策,保险成本或将大幅降低,而对于航天创企的发展也会有更多保障。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日本版GPS误差仅几厘米,全自动驾驶加速在日本落地



精读

商业冷怼航天

多规合一遭遇2018

高精地图公司DeepMap再获6000万美元融资,估值跻身独角兽

不动产登记中心的“奇葩”承诺

日本版GPS误差仅几厘米,全自动驾驶加速在日本落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