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院士:小鱼游小缸,大鱼进大江 | 年终策划②
泰伯网 刘小贤 报道
Tryul 责编
改革开放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这其中包括李德仁。
如果不是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李德仁很有可能会一直在河北省测绘局做一名工人。但改革开放让他重新回到大学,成为他人生中的关键时刻。
1985年他从德国留学归国时逢“七五计划”,随后几年他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第一批GIS软件GeoStar的研制,打破进口GIS软件的垄断局面。此后,中越边界勘界、资源三号立项发射、汶川地震、奥运会等他都参与其中并做出贡献。
接受泰伯网专访时李德仁说,“反正每一个创造性的成果、解决国家需要的成果,我们都能赶上,这很高兴。”
时代洪流中,他被卷至潮头;在潮头上,他又代表了这个时代。
谈三次改革:大鱼进大江
时间回到1997年,那时李德仁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也称武测,现已并入武汉大学)的校长。千禧年,在全国高校合并的大浪潮中,武测选择与武汉大学合并。作为武测校长的他当时说了一句话,“测绘地理信息的三条小鱼儿游进了大池子。”
李德仁口中的“三条鱼儿”,指的是测绘地理信息的三个重要分支:一是大地测量与导航,二是摄影测量与遥感,三是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
李德仁告诉泰伯网,之所以将它们比喻为鱼儿,指的是这“三条鱼”越是进入大的池子,活动空间就越大、就越能创造价值。武测并入武汉大学,就是小鱼从测绘局管辖的“小池子”游进了部委直辖的“大池子”中。
2012年,在时任局长徐德明的推动下,测绘局正式更名为测绘地理信息局。天地图、海洋测绘、地理国情普查等也纷纷被推进。这些尝试被外界评价为从“小测绘”到“大测绘”的转型。在李德仁眼中,鱼池子更大了。
在今年机构改革中,新自然资源部组建的同时,撤销了测绘地理信息局。这对全体从业者而言都是一次非常重大的变化。
“我们大学里有数学专业、物理专业、化学专业、计算机专业,为什么没听说过国家有一个数学部、物理部、化学部、计算机部?”在李德仁的心目中,当一个学科具备了普适性,主管部门设立的必要性也会随之降低。技术角度而言,主管部门的消失也意味着技术普适性的增强,其应用范围也将逐渐扩展至自然资源部意外的其他部委。
但这也意味着挑战。“过去有主管部门‘撑腰’。从业者即使不那么努力也有饭吃。但现在从业者再不努力,普适技术也有可能变为边缘技术,最后被遗忘。这时就需要从业者有自觉性和责任心。”
不能一边欲跨界,一边言冲击
自己努力,这是李德仁一贯笃信的行动原则。即使在动荡的文革期间,被分配至水泥制品厂当工人的李德仁也没有停止努力。他通过自学和实践,逐步掌握了特种水泥制造技术,与国家建材研究院的同伴们一起研制 “新型铝酸盐水泥系列”产品并取得成功,后来还获得改革开放后第一届国家发明二等奖。
笃信努力二字的李德仁,不认同IT技术或互联网公司对测绘地理信息的“威胁论”。
李德仁回忆,过去测绘技术因其专业性而显得有些神秘。最早人们用精密仪器做测量,没经过训练过的人无法从事测绘工作。但现在北斗、GPS都被装进了系统,任何购买系统的人都可以做高精度测量工作。一些测绘专业人员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铁饭碗”可能保不住了。
“如果还认为测绘就是我们原来这几个人的事,是不对的。马云也可以做,我们也可以做。公平竞争,谁做的好谁来。做不好的、不努力的就会被时代的浪潮击垮。”
上世纪80年代起,有计算机学者提出“面向对象编程”,李德仁意识到这一技术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他很快带领龚健雅组织起“面向对象的GIS”,并研制出相应的软件,GeoStar就此诞生。
不久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兴起,武汉大学的教材中很快就出现了“网络GIS”课程,与此同时李德仁带领的团队也研制出了相应软件。智慧城市理论出现后,智慧地理信息系统GeoSmart也很快诞生。
“计算机等基础技术的革新对行业总是促进的。包括未来的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李德仁说,走到潮头去利用这些技术,就能成为弄潮儿,逆势而为就会被击垮。
谈苦恼
“我甚至跟人大委员长也反映过这个问题……政府欠款不利于产业的发展。”虽然他强调自身努力的重要性,但他也认为有些问题需要外部解决。
对于主要客户来自政府的测绘地理信息产业而言,政府欠款问题已被久为诟病。李德仁有很多学生都去创业开公司,但很多人都收不回款。甚至有学生向他求助,希望他能够出面呼吁。
我认为进一步扩大的改革开放中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他说,“政府号召民营企业不要欠农民工的钱,我也号召政府不要欠民营企业的钱。这个问题要解决,民营企业才能有健康的发展。”
他还认为,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成交价普遍偏低,目前平均仅能达到国家标准价的40%-50%。这也是整个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产业内产值超过10亿的公司很少,1亿-5亿的有一些,但大多数都是1亿以下的中小型企业。本来成交价就低,还有大笔大笔的应收款收不回来,产业的发展就难了。”
谈不足与期待
李德仁认为,要充分和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就一定要按照国家和人民的需求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利用遥感技术光是搞清楚灾区在哪儿,就花了36个小时。李德仁回忆,即便遥感手段几年内进步显著,但在去年的九寨沟地震,获取影像也得4个小时。
“但老百姓需要的是马上就知道啊!早知道早救人啊,对不对?”,在李德仁眼中,实时性不够已经成为了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中的一大问题。
而要达成这个目标,他认为目前包括卫星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够,至少需要300颗低轨通讯卫星和200颗实时视频遥感卫星才行。软件方面也要在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攻关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化。这些需要每五年三、四百亿的财政作为支撑。
别看要花的钱不少,在李德仁眼中,如果测绘地理信息最后能实现4个R,即在正确的地点和规定的时间内、把正确的信息送到需要的人手上去(Right time,Right Place,Right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to Right person),就等同于拥有了大众服务能力。到那时,等待全行业的将是一个万亿级的消费级蓝海市场。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再生长 | 泰伯智库发布2018最具投资价值企业TOP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