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卫星落地之迷思

刘小贤 泰伯网 2021-09-21

泰伯网 刘小贤  | 报道

Tryul | 责编


3月11日,政协委员王权发出建议,建设全球、全天候、全天时、全要素、全尺度的“五全”自然资源卫星观测体系,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保障。

透过这份提案的背景以及王权的身份可以更加清楚这份建议的诉求。

今年1月31日,自然资源部整合了其系统内的三家卫星数据分发单位,分别是地质调查局卫星应用研究中心、卫星测绘应用中心和土地勘测规划院。

这次机构整合目的很明确,即“由过去独立运行变为一体化运行,主要负责自然资源陆地卫星遥感应用。”而王权委员正是整合后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的主任。

这样的整合有其合理性。除上述三家,本次合并前自然资源部共有5家这样的卫星应用中心。还包括我国三大卫星应用中心之一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林业规划院。

地面应用系统与卫星、运载、发射、测控一道,被称之为卫星工程五大系统,负责接收卫星数据、初步处理与分发。也就是说,用户一般都要经由卫星应用系统获取遥感数据。

这些数据也有层级之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专项把遥感数据分为三级,0级指原始数据,1-2级数据为初级数据,其中1级为预处理级辐射校正影像,2级为初级几何校正影像,3级及以上产品为高级产品。除高分数据外,大多数遥感数据分级方法也与之相似。

而不同卫星应用中心的权限、等级也各不相同。在自然资源部中,作为我国三大卫星应用中心之一,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权限最高,可以分发高分1级数据。三大中心里的中国资源卫星中心有更高权限,可以分发高分0级数据。三个中心数据按需求分发至二十余个行业分发中心和省级分发中心。

自然资源部中地质调查局卫星应用研究中心就是这些行业分发中心的成员之一,但权限也相对较小。中心成立于2015年,知情人士翟柯告诉泰伯网,中心成立初衷主要针对高分数据。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接收高分一号、高分二号等卫星的1级数据并经过处理后,再向地矿领域用户单位分发2级几何校正影像和3级数据,也就是所谓的专题图。

资料显示,地调局卫星应用研究中心除了分发高分数据外,还分发另一颗卫星数据,即地质调查局拥有的资源一号02C星。虽然于2012年交付的该星设计寿命为3年,但资料显示,直到2018年地质调查局还在对其进行共计146695景影像的数据质检。

翟柯告诉泰伯网,地质调查局卫星应用研究中心的分发对象均为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没有商业用户。当地矿领域用户有需求时,需要开具相应介绍信,中心接受需求后免费向其分发。

自然资源部内成立于2009年的卫星测绘应用中心则资历更深。由于自然资源部是资源三号卫星业主单位,因此其拥有资源三号原始0级数据(也需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接收)。该卫星数据主要用于测绘和资源调查。数据的原始拥有者通常在分发层面也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该中心有着市场化的数据分发方式。

中心在2014年成立了北京国测星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门向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分发资源三号卫星影像。目前,在该公司运营维护的“自然资源卫星影像云服务平台”上,用户可以直接查找卫星影像并在线咨询。

对于数据分发的顶层设计思路而言,翟柯认为,“分有分的优劣,合有合的优劣。只是顶层设计思路不同,谈不上哪个更好。”例如对于多家应用中心而言,各个行业的用户有专门的分发中心为其服务,获取数据更加便捷。但他也坦言,这样在操作层面也会增加一些数据流通成本。

数据流通成本可以用两个例子很好地解释。当客户需要同一区域的两种专题图时,需要向两家卫星应用中心申请数据。在接受申请后,两家应用中心在互不知情的前提下,即使是同一区域但也将利用各自卫星资源拍摄,从而造成原始影像重复。

另一个增加流通成本的例子出现在“影像融合”领域,这是一种常见的遥感技术。雷达卫星专家告诉泰伯网,由于雷达卫星影像呈现黑白效果,因此通常与可见光遥感影像融合后可以得到最佳呈现效果。但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就需要向两家应用中心申请影像。对于申请一份影像都要学习许久的非专业用户而言,多次申请的难度可想而知。

而经过合并后,不同部门之间的卫星实现了规划、拍摄计划和生产三个层面的统筹。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王权透露,合并后卫星影像获取能力提高了30%左右。对陆地国土的覆盖从年度覆盖变成了季度覆盖,我国北方地区甚至实现了月度覆盖。这些助于违法用地等行为的早发现,支撑和服务自然资源管理。

但这样的合并只是在自然资源部内实现了资源整合。从级别来看,最高级别的卫星应用中心即海洋卫星中心并不在此次合并范围。因此我国陆地、海洋、气象的三大卫星影像数据分发体系并未受到影响。

把视角提升一点可以看到,这三大中心背后是更重量级的机构。陆地观测从属于工信部下设的国防科工局,海洋观测从属自然资源部下设的海洋局,气象观测从属于国务院直属气象局。它们均从属于不同的部级单位。一个部委内资源整合尚需大力推进,而部级资源整合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有两会委员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副院长顾行发在两会期间也提出倡议,我国应加快建设全球卫星应用商业平台,有效应对美欧国际竞争。

当前美欧都在积极扶持企业打造全球卫星应用商业平台。例如美国总统特朗普2018年发布“简化商业利用航天的监管”2号航天政策指令、欧盟2018年发布《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推动谷歌、亚马逊等巨头分别投入巨资打造谷歌地球引擎、亚马逊云服务地面基站等全球性卫星应用商业平台。

卫星应用商业平台不仅有助于推动行业应用,也将推动大众应用。顾行发说,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自主卫星应用,在部委和省级政府层面基本实现了工程化、业务化应用。但这仅仅覆盖了10%左右的用户,对于剩下的地方、企业和大众而言,卫星服务平台的商业开发与社会服务严重滞后于卫星系统建设,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看,现有的政府卫星服务平台能力也亟待提升。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王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卫星获取的观测信号要变成有用的影像,必须依靠地面应用系统进行精细的处理。而卫星观测影像必须做到当日观测、当日处理、当日质检、当日发送。目前,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每天都要处理超过40T的数据,这对数据处理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面应用系统建设投入的严重不足。”王权说。(文中翟柯为化名)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测绘企业又一波福利: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测绘进入冲刺收官阶段


精读

变革兴起,开源GIS挑战商业软件传统势力

两会直击 | 陆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即将全面启动

两会聚焦营商环境,“零元中标”拖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三调成果核查:自然资源部将出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来自诗和远方的遥望:中国商业航天(火箭)的探索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