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之都”贵阳:大数据产业退烧,谋创贸易之城、制造之城
大数据之都贵阳正谋划新的大战略。贵阳市披露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贵阳市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了2018年有所下降。这意味着,在全国各大城市大数据产业都前追后赶的情况下,对于大数据资源的争夺也日益激烈。也意味着,基于大数据发展的基础上,先行者贵阳必须再进行自我提升、谋创新路。
01
“言大数据必谈贵阳”
过去6年间,贵阳扛起了发展大数据的大旗,以“大数据为特色引领的创新型中心城市”作为发展目标。
2013年被称为中国大数据元年,随着数个发达国家纷纷布局大数据产业,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中国也提出发展大数据。
地方政府中,贵阳最早嗅到了先机。
那一年9月,贵阳市政府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在贵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揭牌,此举被认为拉开了贵阳发展大数据的序幕。
当时提出发展大数据的贵阳主打两个区位优势:气候凉爽、电价便宜。贵阳全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空气质量良好,是数据中心空调最节能的地方之一,同时有着丰富的水电资源,可以为数据中心提供充足的电力供应。
更早之前,贵阳主打的城市发展口号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而发展大数据这一“数字经济”兼具了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需要。
当时的贵阳市领导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贵州工业基础比较差,发展一般的工业既有可能破坏环境,同时也会凸显贵州物流成本高的劣势。“所以我们就发展电子信息业,拉上一根光缆、接上一个电缆,我们和世界的距离是一样的。”
除了经济上的诉求外,贵阳发展大数据还有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目的。2015年,贵阳提出建设“数据铁笼”工程,期望利用政府数据,监督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执法行为是否规范、公正,以此来改善政务服务。
大数据的政务应用上,贵阳市政府数据目前已实现100%共享交换,政务系统全部接入“云上贵州”平台。
在贵阳,大数据被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力推进,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开放的统一云平台,率先开展大数据地方立法,颁布实施《贵州省大数据应用促进条例》。
过去几年,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常能看到贵阳干部不遗余力推介大数据的身影。
致力于车货匹配信息的平台“货车帮”,彼时还是一个初创企业,是贵阳2013年发展大数据以后引进的首批互联网企业之一。5年多后的2019年8月23日晚,已是全国人大代表、满帮集团董事局副主席的罗鹏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在“货车帮”的发展过程中,他看到了贵阳自上而下对大数据的拥抱,对新兴产业的学习能力和态度。
罗鹏回忆,2018年,他收到了贵阳市某区领导寄来的一本《集装箱改变世界》,区领导询问他倘若中国未来货物运输集装化率提高,货车帮将如何发展?
已在货车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罗鹏有些吃惊,“若不是对货车行业以及货车帮大数据模式有着深度了解,领导是问不出这些问题的。”在他的印象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短短几年间,大数据在贵阳迅猛发展,贵阳被工信部列为全国唯一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区,国内首个大数据交易所在贵阳挂牌成立。
每年春夏之交在贵阳召开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已成功举办4届,并于2017年正式升级为国家级展会活动,展示着大数据发展的成果。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等企业也将大数据中心建在了贵阳。
2018年5月27日,一年一度的“数博会”上,马云称赞贵州和贵阳将是未来中国最有意义、最富有的地方之一。“因为他们懂得未来,他们愿意去努力,他们敢于挑战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通过几年推进,行业内已形成“言大数据必谈贵阳”的局面。
02
“需要长期经营的财富”
但大数据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引发的争议也从未断过。贵州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杨岗营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过去几年大数据的发展,虽然为贵阳聚集了人气,也推动了向上的势头,但发展大数据始终未找到一条核心产业链,难以完成向GDP的转化。
“地方建数据中心,还应该将人才、应用等成本考虑进来,否则容易造成盲目性重复建设。”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宁家骏就曾通过媒体表示,大数据的核心说到底是“用”,而不在于数据中心放在哪。
早在2016年9月出台的《贵阳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就提到大数据产业链尚不健全: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时间较短,缺乏集成电路等核心环节,缺乏互联网信息服务龙头企业。对贵阳来说,最要命的是大数据技术与人才不足。
2016年10月,贵州省人大财经委开展过全省大数据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调研报告显示,贵阳大数据信息产业在发展较快的同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瓶颈,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调研报告指出,大数据产业产品附加值低。虽然有不少知名大数据企业在贵州落户,但重大项目、引领性的项目少,产业幅不宽,产业链不长。2016年1至9月贵州全省手机产量7234.64万台,但智能手机不到15%,每部手机平均产值仅为200元左右。加上大数据优强企业支撑不足,随着市场竞争加大,市场逐渐饱和,电子信息终端制造的中小品牌正逐步退出市场,贵州电子信息终端制造将难以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2017年8月,贵阳市人大常委会也提出,虽然贵阳市的大数据产业业态不断丰富,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但总体规模小,水平不高,大多处于扶持培育期,缺乏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项目的支撑,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上成效不明显。
多名受访官员表示,贵阳大数据发展目前面临的瓶颈与软肋,不仅是贵阳的问题,是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存在短板,都在面临新兴产业市场不成熟的挑战。
一位接近贵阳市政府的大数据研究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大数据如何产业化、如何变现是整个行业都在思考的难题。
据其介绍,在大数据发展面临困难的一段时间内,贵阳还曾试图推动人工智能、共享经济、区块链等“新兴产业”在贵阳落地。
这位研究人员还称,过去几年,大的互联网企业在贵阳的投资仅限于建设数据中心的机房。2013年底,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数据中心相继落户贵安新区,2017年8月,华为也在贵阳启动了数据中心的项目,2018数博会开幕前,苹果公司在贵安开建亚洲最大数据中心。
但扎堆的数据中心建成后,大数据还是难以具体应用到各种商业场景中,“导致机房经济成了贵阳大数据产业的支柱,机房建成后,存储的大数据很难在贵阳创造后续价值。”前述研究人员指出。
满帮集团董事局副主席罗鹏认为,“想要大数据‘落地生根’,关键在于大数据和产业的结合,大数据与地方产业发展不能是‘两张皮’。”
2019年6月,贵阳市主要领导曾前往贵阳经开区和高新区调研两地的发展情况,在这两个大数据企业云集的开发区,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赵德明讲话时强调的是“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调研组也考察了货车帮。罗鹏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来调研的市领导让他思考一个命题——“货车帮”如何从线上做到线下。在罗鹏看来,领导目前思考的是,大数据的聚集和融通在贵阳实现以后,怎么在产业上予以应用。
2019年9月14日,中秋小长假第二天,贵阳青岩古镇迎来客流高峰。
03
强化实体经济 补足最大短板
04
“新型工业化是绕不开的”
05
“如芒在背 坐立难安”
2018年底,贵阳市提出了“一品一业、百业富贵”的发展愿景,决策者们期望,该市能够形成以中高端消费为主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和以中高端制造为主的新型工业体系。
根据贵阳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的规划,到2020年,贵阳将新引进培育30家中高端制造和商贸服务领军企业,以中高端制造为重点的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到2025年,建成一批以中高端消费品制造为特色的产业小镇,以中高端制造为主体的工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
全会将“市场引领、贸易先行、以贸促工、工贸并进”作为“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在那次全会召开前夕,2018年11月,贵阳市委考察团先后赴广东省东莞、深圳、云浮三市考察招商。
彼时,率队考察的赵德明担任贵阳市委书记不足半年。2018年5月,赵德明从广西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任上转岗贵州,任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此前一直在广西工作的赵德明,长期任职于金融系统。
考察期间,赵德明反复强调“要充分认识贵阳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大意义”。
在互联网行业发达的深圳,考察团没有到访和大数据、互联网相关的企业,他们先后去了观达眼镜公司、集美新材料公司、雅视光学集团,了解了眼镜配件等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的情况。
考察团发现,随着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中高端消费产品的市场在不断扩大,贵阳要学习深圳的先进发展经验,“推动‘小产品’做成大产业,助力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在东莞和云浮,他们考察的企业也均为制造业。
邓建华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2019年以来,贵阳市已在两项数据上对各区设立了指标,要求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的比例须达到25%、引进实际到位资金中工业项目资金的比例须达到30%。
2019年2月18日,贵阳市举行2019年第一次工业项目集中开工投产仪式。此次集中开工及投产工业项目55个,总投资374亿元,涵盖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轻工建材业、医药制造业、磷煤化工业等多个产业类别。55个集中开工投产工业项目实施后,预计年新增产值667亿元。
2019年7月22日,在贵阳市半年经济工作会上,赵德明针对贵阳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感慨地说“大家要有如芒在背、坐立难安的紧迫感,有坐不住、等不起的危机感”, 他向在场的领导干部们一连抛出“十问”,十个问题中有两个直接点到了具体的产业发展。
赵德明问道:“有没有真正按照‘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全力招引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中高端日用品制造业?”“有没有真正按照打造‘爽爽贵阳、消费天堂’的要求,谋划和推动消费升级的商贸业项目?”
会上达成的共识是:贵阳要“要像抓脱贫攻坚工作一样,打好实体经济发展三年攻坚战。”
【来源:南方周末】
投资人逃离人工智能
《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