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药企危境,智能制造助其续命?

午夜犀牛 泰伯网 2022-05-16

不一定能活下去,不变却肯定要完。

01

药企拥抱智能制造

9月底常州四药启动了206智能制造项目,项目总投资2亿元,分两期实施,利用原有的1万平方米厂房进行CGMP改造,用于新制剂生产。为此,公司购置进口了6(台)套全自动制药生产线等设备,有望年产片剂5000万片、控缓释胶囊1亿粒、滴眼液5000万瓶、新型脂微球注射剂5000万支。
一个月前,在距离四药百公里外的上海,上海医药信息化条线召开了2019年度工作会。
2019半年报显示,上海医药今年上半年营收超过920亿元、净利润接近23亿,同比增长22%、12%。在国内的医药上市公司中,去年上海医药营收排名第三、净利润排名第五,员工数量超过4.7万人,国内排名第三。
从2014年起,上海医药就提出“数字化上药”的建设目标。为进一步提升公司数字化能力,去年该公司又编制了三年信息化规划(2019 - 2021)。
不仅仅长三角的药企在行动,东北的药企也在加快脚步。
年初,东北制药的“大宗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智能制造新模式”国家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于2016年被确定为国家智能制造领域重点支持项目。为此,东北制药联合浙江中控、沈阳新松机器人、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组成研发联合体,建立了联合攻关项目机制。
该项目建成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五大系统,实现了细河园区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装置的综合监管,以及各类信息系统集成以及与集团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消除了“信息孤岛”“应用孤岛”。
据了解,制药装备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国内传统的制药装备多是单体、孤岛式的。为了给制药企业提供更多柔性化生产的设备和技术,当前一些制药装备企业开始部署自动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投资建设智能制药装备产业园、无人工厂。
目前,智能制造正在改变制药行业的生产模式,除了利于生产管理,保证药品质量可追溯以外,还简化了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02

大洗牌倒逼药企转型

上周医药领域发生一件大事:“4+7”带量采购扩围。
“4+7”指的是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的试点城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以及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7个省级城市。
2018年11月,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出台,方案以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院年度用药总量的60-70%,交换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及原研药的最低报价。简单讲,就是国家以团购的方式,用地区用药总量来换取药品的低价。
今年9月24日,国家医保局主导的4+7扩面在上海开展联合招采,2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与扩围(福建、河北此前已自行跟进试点),试点扩大范围到全国。
联合采购办公室公告显示,在首轮4+7带量采购平均降幅52%的基础上,药品价格降了25%。在具体品种上,降幅最大的为阿托伐他汀,齐鲁制药在4+7中标价的基础上又降价78.18%。
本次采购共有77家企业参与,规定采购报价最低的三家企业将获得拟中选资格(申报不足3家的,以实际为准)。根据规则,本次25个中选药品首年的约定采购量,独家中标获得采购总量的50%、2家中标获得60%、3家中标获得70%份额。理论上,落标的企业还可以争夺剩下的30-50%的市场。
从本次中标的情况看,中标的40余家药企瓜分了中选药品50-70%的市场份额,剩余的市场则交给其他企业去竞争。
制药行业内普遍的观点是,4+7会加速仿制药市场格局变化,不出意外仿制药市场洗牌加剧,头部企业优势明显会胜出,或出现新的超级巨头,而小的仿制药企将会被淘汰。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总体仿制药市场规模达到5000亿元左右,占总药品消费市场的约40%。然而我国现有的18.9万个药品批文中,95%是仿制药批文,制药企业几乎以仿制药为主。而且现在我国药品市场上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严重,在3244个化学药物品种中,262个品种占据了注册文号总量的70%。
“整个医药工业实在是太散、太乱了,所以国家想弄一个及格线,鼓励大家做一致性评价,提高整体药品质量。如果企业通过不了一致性评价,今后的利润空间几乎是没有了,只有通过了才能有机会参与4+7,进入集中采购。”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说道。
随着4+7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的持续实行,全国药品集中采购已经成为大势。在带量采购、一致性评价持续推进等政策背景下,未来大量药企降低药价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如何降本增效就成了摆在药企面前的大问题。尽管在这一过程中,药企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实现,但是使用先进的设备,选择性价比高的设备产品,无疑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结合2019年上半年药企的情况来看,不少药企都在设备升级、提高自动化水平以及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发力:
海正药业从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引进高精尖装备,多个生产车间全面实行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形成了装备数控化、管理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九洲药业持续开展自动化升级改造工程,提升本质安全,实现人员精简;海翔药业实现生产流程全程自动化控制,车间作业人员减少一半以上……

03

机遇也是挑战

4+7带量采购正在成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分水岭,倒逼我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这对于制药设备行业来说,是一种挑战,亦是一种机遇。
8月底,在楚天科技TOP车间内,预灌封无菌生产系统正在进行调试,只见装着一个个小巧药瓶的四方盒通过传送带送入设备,通过撕膜、去内纸、灌装、加塞等一道道全自动工序,很快一个个戴着蓝帽小盖的成品药品就排着队列输送而出。据了解,该系统于2016年2月研发下线,目前已更新到第三代,是国产的无菌医药智能生产装备。
“未来智能机器人将逐步完成医药装备行业无菌生产系统的全替代,实现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以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新建智能化工厂,这是我们在制药装备工业4.0时代的智能制造模式。”该公司副总裁周飞跃说。
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化制药成为大势所趋。“根据计划,智能工厂将在今年年底进行验收。项目建成投产后,我们就会拥有检测机器人、灌装机器人、无菌转运机器人等多种制药机器人,并用来装备柔性制造生产线、个性化制药装备的智能工厂。”周飞跃表示。
山东省第一家粉针剂生产企业瑞阳制药,此前公司的工业化与信息化关联度较低,设备与设备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设备与系统之间的联动性并不高,信息孤岛问题阻碍了企业的转型进度。“无法实现数据集成与统一,就不能建立大数据池,无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数字化转型也就无从谈起。”该公司信息中心主任赵新江说。
从2017年开始,瑞阳制药大规模投入了包括图像识别、机器人,以及自动称重、自动调节配药和自动灯检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并通过模块控制、伺服驱动、网络连接等方式,加快物联网全面升级,实现车间设备的智能联动。
瑞阳制药成立了三个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选一个车间先进行智能化改造。以其中一个车间为例,经过一年的设备升级,车间人员从150人减到60人左右,通过全面的自动化人数最终可减至40人左右。虽然减员,但车间整体生产效率却提升了15%以上。
在智能化改造后,其生产设备每年减少异常停机10万余次,人为干预减少1.5万次,各项费用节省了超300万元,产能提升约1200万支。
另外车间还采用视觉成像技术,通过一系列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分别对灌装、轧盖、贴签质量进行360度成像,保证产品合100%格率。此外,借助集中化控制系统,瑞阳制药还实现了对生产各项数据的数据化、可视化管理,通过整合关键操作设备、EAM系统以及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远程在线实时监控与控制、数据采集、分析、自动生成记录报表、数据审计追踪、无人化值守等功能。
当前,为适应医药工业发展及政策监管趋严的大环境,制药装备行业正朝着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转型升级。
据预计,在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高端制药装备市场渗透率将逐步提高,传统落后的装备将会被淘汰,未来2-3年中国制药装备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将在20%左右,至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300亿元。
深入阅读|点击图片或标题

聚数成湖

《精读》

我做测绘这30年

To B市场这一年:雷声大雨点小

马斯克&马云:隐藏在对话中的理想与命运

智慧城市的一体两面:东莞“数字政府”VS福州“城市大脑”

7分体验,10分思路,中国版“谷歌地球”问世

一场田间地头的数据“邂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