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盲区的航天创企,是时候拼“逆商”了
报道数字经济
定义转型中国
银河航天总融资额近80亿元,长光卫星累计融资超24亿元.....
隐匿在这一串数字背后的,还有一群缺乏资金的民营航天初创企业的落寞。
从2014年民营商业航天领域第一家企业问世,到这一赛道逐渐成为资本的新宠。抛开有重金傍身的头部企业,那些在赛道上艰难求生的小企业还在寻找破局的答案。
错失风口
“以前天使轮、 Pro级别的资金还比较活跃,18年赶上行业的一波大浪淘沙”,那一年开始创业的某商业航天项目负责人王亮(为化名,下同)着实感受到了融资的艰难。“我们已经成立三年了,到现在还没有拿到真正的风投,都是合伙人自己出资投入,同时申报一些相关的项目或者参加一些比赛获得资金,还是比较艰难的。”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商业航天探索者,世域天基通信CEO郭正标在回忆16年创业初期时表示,当时早一批的商业航天公司最初也都是从概念或者PPT开始。“但是他们是资本圈子里出来的,从资本基因上来说,更容易获得投资。”
某种程度上,当时商业航天的早期融资站在了国家金融体系发展的风口。2015年以前,互联网金融作为国家产业长远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2015年7月开始,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发文,加紧相关的政策监管。
当时,一些要募资的P2P公司开始寻找创新项目,便有了和商业航天公司的合作。有业内人士表示,“即使后来P2P公司暴雷,但借助早期阶段一些比较灵活资金的航天创企成长起来了。”
错过早期通过互联网金融、数字货币信息发展起来的机会,不少公司尝到了一些苦头。郭正标称,“我们不是资本圈子里面出来的,早期创办过互联网公司,那个时候也没拿到多少钱。”
后来,商业航天领域的第二波创业——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体制内专家带着创始团队出来创业了。“我们也去引进了一些人才,开始做一些产品。这个时候,人家又会讲,有的公司卫星都发了、火箭都测试了,你们现在还没有发过卫星。”郭正标感慨道。
再到后来,公司也开始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尝试从地方推动江苏一号卫星。“但这个时候,早期的红利已经被分享完了,资方的要求又提高了,即开始用产品营收或具体的考核指标来评估要不要投这个公司。”
而那段时间被郭正标认为如“摸着石头过河”般艰难。正是“作为行业的开创者,开局还不错,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错过了三次风口”,缺乏资金持续升级导致自己总是觉得自己很“丑”,被资本机构等认为“不够优秀”。
资本抱团
即便这样的状态下,郭正标更想强调,创业企业背后的艰难之处在于,公司在做的事情并不是资本所看到的一页纸那么简单,有些东西只有真去做的企业才能体会。这也是为什么航天跑道堪比新能源汽车,玩家却没几个的原因。“在商业航天领域,特别是卫星通讯方面,公司提出系列重要解决方案的背后,是大量技术创新和行业累积,这是一个系统级的解决方案,很难被替代。”
“承认自己不够优秀,更要埋头工作,在产品、技术上做的更专业、更好才行。但是没有资金支持,我们所谓的提高自己还是有限度的。”郭正标指出。
王亮也坦言,企业确实有一些问题,包括团队比较薄弱,还没跑出适合的商业闭环,资本的支持比较保守。“陆续有过几家公司尽调我们,不过后面在做决策的时候,对方可能还是需要我们能进一步达到一些关键的里程碑。”
在郭正标看来,当下资本圈子已经形成利益群体,“哪怕砸再多的钱,大家就扶持这么一两家,不会再花精力去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引发互相竞争的局面。把这家公司给扶持起来,最后套现走人就行了。”
也有做投资的朋友告诉王亮,现在的资金向头部聚集,对于之前达到一定体量的企业来说,不论这条赛道能不能跑通,资方可以帮他辅导到相应的阶段,比如说科创板上市。
从这一角度讲,与其说新资本不愿意进入,不如说所形成的利益体系令其他资本萌生退意。
不过,押注商业航天的资本愈发多元,一些传统制造企业正在寻找这类小体量且具备专业性的团队。“在创业一年左右,有一家公司主动联系我们,表达了想要合并团队的意向,也给我们开了比较高的薪酬。今年也有一些做科技转型的上市公司,想通过科技转型改善他们在机电等传统行业每年缴税率较高的困境,需要在公司的内部部门里补充一些科技团队。”王亮表示。
“给的待遇都不错,但我们拒绝了。”相比于资金,王亮更明确了“推动商业航天制造领域自主化”的念头和使命。
坚守赛道
“我们每个月拿着两三千的工资在做这个事情,还是很艰难的,但更希望自己能够控制公司和整个项目的发展,坚定继续创业。”王亮称。
这也是为什么郭正标多次强调,公司融资底线就是投资机构必须认同投资的对象是创业者本人,在公司第一笔钱进来之前绝对不分股权。
怀揣着创业之初的热情,王亮认为,低谷也是好的时机。“在一些创业大赛上,我们近两年获得了一项国家级奖项以及一些省级创业创新大赛的荣誉,今年也获得了某高校三创大赛前三名等奖项。这是我们宣传和学习的一种方式。”
眼下,公司正在跟某大学合作,与高校的合作成为王亮维持公司生存的一个方向。“学校的研究机构算是我们的股东之一了。公司首先以技术为主,沿着技术方向和路径持续推进,顺便整合我们项目落地当地的一些资源,包括竞赛资金等。我作为毕业5年以内的大学生,政府这边针对大学生会有一些资助,其他的政策还在兑现当中。”
从在体制内从事三网融合项目,到其商业卫星公司成立近五年的时间节点往回看,郭正标也已经可以平和地说出:在这个时间档口是要保证公司能活下去,这是一场持久战。“第一个,要适当控制公司的规模。第二个要寻找一些开源节流的方式,比如通过参与联合招标、设计方案等方式开源。公司一方面还是要面向社会寻找适合我们的机构和资本,同时也会继续跟我们的龙头单位——中国卫星网络集团要做好结合。”
或许“缺钱”引发的焦虑并不会短时间减缓,但是企业的韧性决定了其在生存与方向把控的“艰难平衡”中能走多远。对于业内创业群体来说,“不光是资本,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谁也不能完全预测未来会遇到什么问题,但团队确定了公司的方向,与之相应的技术、人才、资本积累才能慢慢涌入。”
加群提示
▶泰伯网目前建有七大领域社群:GIO企业家群、科技大厂公关群、资本机构群、汽车出行群、新航天探索群、云服务与智慧产业群、测绘地理信息群,入群请加泰伯小姐姐(微信:17864105751),同时备注您想进的群。
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送至邮箱:news@taibo.cn
商务合作:18500135491
法律顾问:京师律师事务所 盈科律师事务所
《精读》
⊙李书福在下一盘什么棋⊙回望航展,民营航天从边缘到中心⊙实景三维:未来数字世界的基础设施⊙百年宝沃苦寻下一站⊙商业航天:战略俱备,只待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