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箭头指向的“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关注我
“解放”在古汉语中就已经存在。《唐宋词百科大辞典》对“解放”的解释为:解开,解除束缚。张鎰《水龙吟•夜梦行修竹林中》:“解放微官系缚,似笼槛、猿归林草。”刘翰《好事近》:“东风吹尽去年愁,解放丁香结。惊动小亭红雨,舞双双金蝶。”[18]《中国古代法学辞典》对其的解释是:免罪释放。《三国志•魏书•赵俨传》:“太祖以俨为朗陵长。县多豪猾,无所畏忌。俨取其尤甚者,收缚案验,皆得死罪。俨既囚之,乃表府解放,自是威恩并著。”[19]大致来说,“解放”在古汉语中就包含解开、释放之类的含义。在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思潮的传人,“解放”一词被用来翻译西方的“liberation”,其动词“liberate”的含义是“使自由”,与自由“liberty”有相同的词根。1910年之前,现代意义上的“解放”还很少使用,我们制作了“解放”话语在不同年代的使用分布图(图1)。该图显示,最早使用“解放”概念是在1907年的《天义报》。这是“女子复权会”的机关报,该刊的宗旨是“破坏固有之社会,颠覆现今一切之政府,抵抗一切之强权,以实行人类完全之平等”。它率先倡导男女的平等。1907年该报的七、八、九、十期连续发表了笔名为“震述”的《女子解放问题》的文章,是该数据库能够查询到的最早使用“解放”的文章。1919年,是“解放”话语使用的第一个高峰期,使用数量急剧增多。但从20世纪初期直至1919年左右,“解放”的使用主要是在女权领域,即主张女性的解放和妇女的改造,带有很强烈的启蒙色彩,《华铎》、《戊午周报》、《新青年》等报刊都发表了不少有关妇女解放的文章。1919年9月在上海创刊的《解放与改造》刊物所致力的就是社会的解放与改造,也发表了大量与妇女有关的文章。
在1950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全面的国家建设和改造运动,“解放”的使用迅速下降,但并没有被摒弃。这一概念已经进人了中国的政治话语体系中,在历史教科书、影视宣传等文本中可以经常看到这一话语的身影。但理解这一话语的日常化过程及其传播效果,还必须结合另外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便是“翻身”。
从传播的接受性来看,与“解放”相比,中国老百姓更容易理解“翻身”的含义,首先,“翻身”更为直观形象,这也是为什么“翻身”主要在乡村社会传播的原因。其次,中国古语和民间谚语中也有“翻身”的说法,虽然古语的“翻身”不具有阶级色彩,但其本质含义与阶级翻身的含义相差无几。《常言道》一六中有:“瓦片也有翻身日,困龙也有上天时”,这比喻的就是处于困境、逆境中的人总有好转的时候。[24]清代缪莲仙在《梦笔生花》第二编第六卷中说:“彼一时,此一时,十年身到凤凰池。这教做瓦另尚有翻身日。”[25]瓦爿的意思就是瓦片。蔡东藩《元史演义》第三回说:“你休与脱朵延同一般见识,须知瓦片尚有翻身的日子。”[26]可见,古汉语中的“翻身”虽然不具有阶级的含义,但却可以非常容易地被用于阶级解放上。
微信编辑:邹迪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