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传播研究

其他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征稿函

点击上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可订阅《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是国内以政治传播研究为特色的专业学术集刊,由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主办,受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支持。本刊致力于为中国政治传播研究者提供公开、专业的学术交流与争鸣园地,推进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政治传播研究领域的形成和发展。至今已经出版3辑,第4辑也正在编辑出版中。本刊刊发的文章已经被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正在产生日益广泛的学术影响。为更及时、广泛地反映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提升本刊的专业水平,打造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权威专业期刊,从2022年开始,本集刊改为半年刊,分别在每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出版。现向学界公开征集第5期原创稿件,诚请各位专家学者赐稿。对于高水平稿件,本刊将支付优厚稿酬。一、期刊栏目为了突出引领性和创新性,《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将重点关注以下内容,并开设相应的专栏。
2022年5月10日
其他

贾哲敏、孟天广 | 信息为轴:新冠病毒疫情期间的媒介使用、 信息需求及媒介信任度

道消息;海外网站/媒体(推特、脸书等);⑦基层政府、村居委会的通知/公告”。从多各方面来衡量公众媒体使用的多样性。因子分析显示,媒介使用行为由官方媒介使用和社会媒介使用两类构成,第四部分将予以分析。
2020年6月7日
其他

张爱军、方凯 | 互联网环境下网络政治传播与公众情感表达探析

其实现需要以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实现作为基础。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个方面的内容。2、网络政治传播的独特价值数字媒介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国家政治传播的方式,
2020年6月3日
其他

荆学民、于淑婧 | 自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秩序及中国调适

Nordenstreng)所言:"新秩序是传播研究领域的绚丽乐章,新秩序概念越能经受住政治斗争的洗礼,就愈加清晰透彻。"【6】现在看来,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2020年5月31日
其他

赵洁、荆学民 | “群众路线”的政治传播意蕴新解

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R].http://www.xinhuanet.com/2019-03/19/c-1210086206.htm,2019-03-19.[22]
2020年5月20日
其他

钟剑茜 | 面向青年社群的政治传播困境及政治话语创新研究

2014/0731/c64102-25374736.html。[6]朱芳婷:《构建融媒体的政治传播框架》,《编辑学刊》2017年第3期。[7]Carlson,M.
2020年5月13日
其他

外文橱窗丨政治传播研究前沿

2020https://doi.org/10.1080/1369118X.2020.1757132相关文章:外文橱窗丨政治传播研究前沿第十三期外文橱窗丨政治传播研究前沿第十二期近期文章:陈龙
2020年5月10日
其他

陈龙 | “借题发挥” : 一种中国特色的网络舆论话语生成模式

发挥”出了非洲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以及违法乱纪、传染艾滋病等主题,直接质疑我国现有的国际交流政策。由此可以看出,借题发挥所做的不仅是叙事,更重要的是提供话语。二、新闻基模转型、话语勾连与事件定性剖析
2020年5月6日
其他

邵梓捷 杨良伟 | “钟摆式回应”: 回应性不足的一种解释——基于S市地方领导留言板的实证研究

邵梓捷,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科研博士后。杨良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全媒体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
2020年5月3日
其他

王菁 | 媒介使用与民众政治支持: 面向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证分析

大多数中国人支持中国加大全球传播力度。⑬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相关新闻频繁使用对于进一步了解假定影响模型下中国民众媒介使用和政治支持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研究场域。基于此,
2020年4月12日
其他

董石桃、蒋鸽 | 渐进性调适:公众议程、网媒议程和政策议程互动的演进过程分析——以“网约车”政策出台为研究对象

日,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围绕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简称《指导意见》)和《征求意见稿》两个文件举办了出租车行业座谈会,来自全国9
2020年4月8日
其他

李锋 | 网络空间公民利益诉求的对象选择与行为特征 ——以全国网络问政平台的大数据分析为例

语境与机理:公共舆论的理论分析编辑:张振娇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硕士生校对:叶可慧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硕士生
2020年4月5日
其他

洪宇 | 后美国时代的互联网与国家

[14]乔尔·S·米格代尔(2017)。社会中的国家:一种为支配而斗争的分析途径。载郭忠华,郭台辉(主编),《当代国家理论:基础与前沿》(第96-128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年4月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张涛甫 | 语境与机理:公共舆论的理论分析

London,pp104-105。[15].安德鲁•海伍德编:《政治理论教程》(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8
2020年3月22日
其他

国晓光、弓联兵 | 中国政治语言中的数字修辞 ——一种政治传播学的分析

框架、情感与归责:焦点事件在政治话语中的意义建构编辑:张振娇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硕士生校对:宁志垚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硕士生
2020年3月18日
其他

外文橱窗丨政治传播研究前沿

2019https://doi.org/10.1080/15456870.2019.1709463相关文章:外文橱窗丨政治传播研究前沿第十二期外文橱窗丨政治传播研究前沿第十一期近期文章:侯光辉等
2020年3月11日
其他

周庆安、卢明江 | 制度场域构建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基于2019年政府新闻发布的观察

也是2019年政府新闻发布的一个明显特征。由于社会治理的维度在不断增多,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单一主体的政治传播,在逐渐让位于政治传播的一种“合唱”“交响乐”。在国务院新闻办截至11月20
2020年3月4日
其他

赵洁、白文刚丨中国对苏传播中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中苏关系演变 (1949-1964)

2015:42.),其关心的都是苏联的利益。④因为从新中国成立至斯大林逝世共1251天,因此为了缩小误差,第二个阶段便起始于赫鲁晓夫执政的第1天,结束于其执政后的1251天,即1957年2月5日。
2020年2月23日
其他

荆学民、赵洁 | 特质与效能:中国政党政治基础上的政治传播析论

-568.[21][31][39][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沈宗美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2、344、31页。[22
2020年1月12日
其他

2019年度报告 |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2019年推文年度报告

感谢过去一年您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微信公众平台的关注和支持!本平台谨代表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祝您元旦快乐!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微信公众平台致力于分享经典和最新的中国政治传播研究,2019年(1.9-12.30)我们共推送了92期推送,其中72篇学术论文,涉及40余种学术期刊。2019年,关于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您最关注的文章排名:2019年,关于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我们推送了以下话题:本所成果与资讯荆学民
2019年12月31日
其他

单连春、郎娇 | 新中国宣传标语的功能演进及其价值诉求——基于标语政治学的视角

能否保卫和巩固新生政权,能否应对残酷的自然灾害,能否在国际上维护主权和民族利益,能否落实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这些都成为摆在领导人面前的首要和迫切的问题,毛主席曾乐观地将其总结为:
2019年12月25日
其他

吴靖 | 《战狼》涅槃:主旋律与主流的双重合奏

用中国文化来改造电影这种西洋技术。早期电影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又具有传奇性和商业潜力的,就是武侠、戏曲和神怪题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火烧红莲寺》《火焰山》等,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类型
2019年12月22日
其他

史安斌 胡宇 | 极化与裂变:法国政治传播生态的现状与趋势

PC等)。周边媒体指的是那些频繁引用核心媒体消息,自身也偶尔被核心媒体引用的媒体集群,内部又有右翼与左翼之分。右翼周边媒体包含了少量比法国传统右翼媒体更激进的媒体,这些媒体捍卫保守派(Valeurs
2019年12月16日
其他

朱庆跃 | 民主革命时期庆祝仪式在中共政党文化构建中的运用

为纪念十月革命节中央在其所发的通告第二十五号中,就提出了“接受苏联对于中国民族解放的援助”、“中国被压迫的民族应与苏联的革命工农结成亲切互助的关系”等六条口号标语〔9〕;为庆祝“五一”节,1927
2019年12月4日
其他

徐圣龙 | 从载体更新到议程再造:网络民主与“大数据民主”的比较研究

2016,p.1.【5】[英]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等:《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页。【6】David
2019年12月1日
其他

外文橱窗丨政治传播研究前沿

2019https://doi.org/10.1177/2057047319884122相关文章:外文橱窗丨政治传播研究前沿第十二期外文橱窗丨政治传播研究前沿第十一期近期文章:张爱军
2019年11月24日
其他

张爱军 秦小琪 | 自媒体传播与公平正义演化

作者:张爱军、秦小琪摘要:自媒体具有传播公平正义之责。自媒体与制度、观念、利益在公平正义方面具有互动性。一方面,制度决定自媒体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走向、公平正义观念不断向自媒体渗透、利益成为自媒体追求公平正义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自媒体传播推进制度公平正义化、观念公平正义现代化、利益公平正义差序化。自媒体传播公平正义具有直觉主义特点,受阶级、阶层、后真相、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追求公平正义理念与现实构成紧张关系,追求公平正义的形式与内容互不相符,呈现出事实上的矛盾性与冲突性。在自媒体、制度、观念、利益四个方面寻求公平正义的共识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关键词:自媒体;公平正义;政治传播;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自媒体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中国的自媒体以博客、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主体。自媒体是每个人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通过点对点或者点对面的方式将信息进行自由的采集、过滤、加工并传播给他人的个人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具有个体性、自由性、多元性、平等性、便捷性和快速性等特点。自媒体与制度形态的公平正义具有形式和内容的一致性。自媒体与公平正义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研究课题。目前,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没有从宏观上进行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社会舆论、司法公正、新闻传播层面,对制度与观念、制度与利益方面的研究也停留在初始阶段。在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传播的公平正义观点对社会各个层面都具有广泛的影响,自媒体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偶然性上影响着制度的变迁、观念的变化和利益的调整。而这些变化都与自媒体传播的公平正义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自媒体传播的公平正义观点与制度、观念、利益具有良性互动性。另一方面,自媒体传播公平正义的极端化与制度、观念、利益具有恶性互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自媒体必须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才能把恶性互动降低,并把恶性互动转化为良性互动。一
2019年11月20日
其他

专题 | 白文刚:文明传播视野中的“中国模式”与“中国故事”

点击上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可订阅哦!本期推送的是白文刚副教授《文明传播视野中的“中国模式”与“中国故事”》一文。该文是“政治传播专题研究”组文之一。
2019年11月10日
其他

喻国明 | 再造主流话语形态的关键:用户本位、构建魅力、营造流行

、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本文原刊于《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9期。相关推荐
2019年11月6日
其他

葛荃 | 话语构建和走向文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断想

政治传播中话语战胜的内在机理——清前期正统性辩护话语策略的理论启示荆学民
2019年11月3日
其他

张洪忠 段泽宁 杨慧芸 | 政治机器人在社交媒体空间的舆论干预分析

阿拉伯之春后的叙利亚战争或许是世界上第一场数字机器人介入的现代战争,叙利亚安全部门被指使用大批政治机器人对反对势力进行舆论干预,政治机器人也用于阻碍新闻记者通过推特来获得战争动态信息。[12]
2019年10月23日
其他

丁柏铨 | 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监督观 发展轨迹、基本内涵和未来走向 ———基于对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和现实的考察

舆论监督则同样可以产生促人心向和聚的积极性效果。(五)舆论监督类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这属于实际操作层面的内容。新闻舆论监督所含舆论监督类报道,应该是基于确凿的事实所进行的监督。如同习总书记所说
2019年10月20日
其他

张 健 朱子微 | 范式的变迁与危机 ——“四史”编写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张健教授)张健,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政治传播、新闻传播史论、视听节目类型与创新等;朱子微,苏州大学传媒学院2017级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近期文章推荐:史安斌
2019年10月13日
其他

史安斌 王沛楠 | 社交媒体峰会与美国政治传播的变异

298-308作者简介: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沛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作者之一史安斌教授)本文出处:《青年记者》,2019年9月上。相关文章推荐:荆学民
2019年10月9日
其他

方飞|中国青年网络公共表达的动因与呈现—基于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理解

点击上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可订阅哦!摘要当下,中国互联网上公共议题涌现,青年公众日常而广泛的公共表达成为网络时代的社会行动。为进一步研究公共表达的行动意向和网络呈现,借助韦伯对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分类,本文把公共表达行动分为四类。在情感行动中,网络公共表达发生得非常快,几乎与议题产生同步,以简短的情绪化表达为主,情感成为一种动员方式。在传统行动中,网络公共表达体现出遵循“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等话语传统和互联网“部落”化新生成的传统的特征。在工具理性行动中,公众通过公共表达追求个人利益和社会救济;在某些敏感政治议题上进行脱敏隐语表达和戏谑“抖机灵”表达以求安全;同时也会消费热点公共议题来贩卖焦虑以谋私利。在价值理性行动中,产生了追求公共利益、富于社会责任感并且理性表达层次不断深入的表达,但由于转型期社会思潮纷乱、价值立场多元和评论区低质量意见过多等原因,这些表达产生后又面临着难以进行再讨论的问题。理解青年的网络公共表达的分类呈现为重新审视网络公共参与和舆论治理提供基础认识。关键词网络公共表达;社会行动;韦伯;理想类型互联网带来了传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网络评论和讨论成为众多严肃的社会政治议题曝光后青年公众选择的参与方式,并成为中国青年进行日常生活的公共行为。公共表达在互联网时代的性质需要重新审视,它不再是青年公众使用网络时的偶尔消遣或漫无目的的随意浏览,而是自觉地通过网络发布信息,了解政治社会新闻并进行评论,发出自己的意见和声音的主动性行为。青年群体借助自媒体积极介入和影响公共生活,“媒介化生存”已成为新的“在世”方式,狭窄的政治参与范围转向更为广阔的日常生活空间。这种网络公共参与形态有了“生活化政治”(life
2019年10月6日
其他

拉尔夫·施罗德 | 数字媒体理论视野下的政党政治:基于印度、美国、瑞典的探讨

年奥巴马总统的竞选活动进行了类比,两者都在最基层展开了与选民直接接触的竞选活动。他们认为,这种与选民直接接触的策略在北方邦的这次选举中十分关键,如此才可以在达利特与婆罗门之间建立信任,
2019年10月2日
其他

林淑娟 | “两级传播”对新时期国际传播实践的启示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媒体承担着打造大国传播的历史使命。经过几十年努力、借力互联网信息传播发展,当前我国国际传播在硬实力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中国媒体的能见度在全球的信息采集和传播网络中大幅提升,但在软实力方面,我们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中国日报》社长周树春曾著文阐述,如何实现从“信息传播”到“价值传播”的飞跃,如何彻底扭转外界特别是西方舆论场中“镜像中国”与立于东方大地上的“真实中国”之间的偏差和反差,把“中华民族昂扬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崭新姿态完整地呈现在世界面前”,是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本文通过梳理过去几年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尤其在针对国际社交媒体内容创作和推广的实践认为,新时期中国媒体作为国际传播的主体,应当“直线传播”“两级传播”双管齐下,除利用全媒体矩阵平台持续发力之外,还应该以退为进,不急于影响那些对中国尤其中国媒体存有偏见的国际人士,而是重点培养和发挥国内外民间意见领袖议题设置和人际传播的作用,打造中国对外传播的民意舆论场,通过他们的分享和日常交流促成对目标读者的有效传播。一
2019年9月29日
其他

沈红萍 | 现行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革新、议题与趋势编辑:叶可慧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硕士生校对:李书龄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硕士生
2019年9月25日
其他

外文橱窗丨政治传播研究前沿

2019https://doi.org/10.1080/15377857.2019.165222413Government
2019年9月22日
其他

学术资讯 | 第二届比较传播研究国际研讨会征文启事(内有政治传播比较研究议题)

点击上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可以订阅哦第二届比较传播研究国际研讨会征文启事主办方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传播与创意学院协办方《跨文化传播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会议宗旨“比较传播研究国际研讨会”由武汉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联合创办。第一届会议于2018年在墨尔本举办,第二届会议将在武汉大学举办,中澳双方每年交替举办该学术会议。该会议旨在以中澳比较传播研究为起点,努力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比较传播学者的学术对话。传播研究在全球不同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语境中积极展开,并且衍生出一系列与传播实践相关并受益于传播理论的研究领域,如:媒介研究、公共关系、新闻研究、广告研究等。传播研究作为母体学科,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历史、发展路径、理论、实践以及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广泛影响值得进行深入地比较。本次研讨会将继续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学者搭建交流和对话的平台,以此推动比较传播研究的发展。会议议题本次研讨会将围绕以下主题(但不限于)展开:1.
2019年9月18日
其他

专题 | 庞金友:面对大变局时代的政治传播: 革新、议题与趋势

世纪后,欧美各国外来移民的利益诉求变本加厉起来,从最初被动的权利平等和非歧视,到主动向实质平等甚至差异公民和特权身份升级。出乎意味的是,随着移民群体所获权利越来越多,移民群体的不满和愤怒却不降反增;
2019年9月15日
其他

2020年硕士招生 |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招生开始啦

点击上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可订阅哦!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招生开始啦~欢迎报考!本所简介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是全国第一所以政治传播命名的专业学术研究机构,由荆学民教授担任所长。本所在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增设政治传播招生方向;在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增设政治传播招生方向。自2008年开始招生。目前研究所已毕业博士研究生10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33名。在读博士生5名,在读硕士研究生19名。来,感受下师兄师姐的风采吧~2017届毕业生学位论文精彩集锦2018届毕业生学位论文精彩集锦2019届毕业生学位论文精彩集锦招生计划:2020年我们将招收5名政治学理论专业政治传播方向硕士研究生!其中,推免名额2名,欢迎符合条件的同学申请,推免办法我们将及时发布,欢迎关注!注:今年的初试科目有所变化,请考生注意哦~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所以荆学民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形成了包括政治学、传播学、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互动、多视角碰撞交流的创新研究团队。团队以白文刚副教授、谢进川教授、苏颖讲师等各骨干研究人员为支撑,实行研究与教学的融合,形成囊括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内的研究新力量,致力于实现政治传播研究的发展与延续。研究所基于政治学与传播学两个学科视界融合的理念,在政治与传播同一的高度把握政治传播研究方向,凸显政治传播研究特色,形成独立的政治传播研究领域。接下来,研究所将依托学校直属学院“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开展教学工作、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大力发挥“政治传播”的优势和特色。我们的丛书
2019年9月11日
其他

白文刚 | 美国的“衰落焦虑”与中国对美传播的话语创新

点击上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可订阅哦!摘要“国家形象”的概念在美国最早出现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其旨趣是基于国家安全和利益,判断其他国家敌友身份、形成刻板印象,以便迅速做出决策。这样的用法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人对于国家形象的理解。出于对其霸权地位的维系和大国竞争历史的记忆,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了愈演愈烈的“衰落焦虑”心态。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的中国成为美国“衰落焦虑”的主要对象。这样的状况决定了美国把中国视为其利益和安全最主要的威胁者和敌人,并依照这一身份来刻画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在美形象也就不可避免地日趋负面化。中国对美传播由于在事实上与美国共享大国竞争的世界史观而面临着话语困境。因此从文明对话的新世界史观重构世界史叙事和记忆,成为中国创新对美传播话语、改善中国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国家形象关键的一步。关键词政治传播;衰落焦虑;国家形象;文明对话;新世界史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美国的国家形象一直是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的重点之一,改善中国在美形象也是中国对外传播一直努力的主要目标之一。其原因不言而喻——中国在美形象好坏对中美关系,中国的发展,乃至世界的未来均有深刻的影响。但梳理现有研究成果,我们难免会感到有些失望和焦虑。因为学界最大的共识是当下中国在美国家形象不尽如人意,或者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美国的国家形象主要是负面的,而近10多年来,这种负面性在持续增加,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在逐渐降低,恶感度在不断上升。[1]中美贸易战的爆发,也从一个侧面充分证明了学界关于中国在美国家形象的判断是准确的。相对于对现状的准确把握,中国学界对中国在美形象负面化的原因分析相对还比较薄弱。现有思路,往往或者泛泛地归因于当代中国对外传播能力不足,或者归因于中美两国在政治立场、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国家利益、新闻理念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但是,不论是归因于中国的对外传播能力,还是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静态差异,都不能解释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在美国的国家形象曾经以正面为主这一事实,毕竟当时中国主动对美传播能力并不比今天的中国强,而两国的差异,同样和今天一样存在,甚至还要更大。理解这样的矛盾,或者说分析中国在美形象负面化的原因,寻求改善的可能性,既需要从中国方面找原因,又需要从美国方面找原因。就美国方面而言,我们只有准确理解影响美国人对中国看法的心态和知识结构,才有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在美国家形象日趋负面化的原因,并有可能对症下药、有所作为。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希望秉承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依据相关文献对美国面对当代中国的主要心态及其认识论根源做比较准确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对美传播的根本困境及其破解思路。概括来说,本文提出如下主要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1世纪最近10多年来,美国的“衰落焦虑”是导致中国在美国家形象持续负面化的一个关键因素。这种焦虑心态是由于近30年来中美两国在全球实力的消长变化而引发的,而美国人对国家形象的概念理解及其背后基于大国竞争世界史观形成的大国兴衰的历史记忆和历史规律认知,更加剧了这种焦虑。中国由于在事实上与美国共享大国竞争的世界史观和大国兴衰的历史记忆,无法从新的世界史观和世界历史叙述中令人信服地解释中国的崛起和复兴不会谋求世界霸权地位,因而在对美传播中缺乏有效的话语创新和形象改善能力。基于世界历史事实,从文明对话的世界史观重构世界史叙事和记忆,恐怕是中国改善对美传播话语、改善中国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国家形象关键的一步。一、
2019年7月28日
其他

学术资讯 | 第三届“政治与传播”研究生论坛-“政治传播:回到原点,守正创新”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点击上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可以订阅哦第三届“政治与传播”研究生论坛“政治传播:回到原点,守正创新”学术研讨会邀请函在第六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举办的同时,沿袭往年惯例,将同时举办第三届“政治与传播”研究生论坛,面向国内外各科研院校新闻传播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公开征集会议论文,
2019年7月26日
其他

学术资讯 | 第六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政治传播:回到原点,守正创新”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点击上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可以订阅哦第六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政治传播:回到原点,守正创新”学术研讨会邀请函2019年极具历史意义,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新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后再出发的新起点。回望这些重要历史进程,传播活动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在政治沟通、政治思想传播、政治活动的动员与整合等方面,都显现出媒介与传播的重要作用。以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中国政治变迁为背景,以已有的政治传播基础理论为依托,发展具有解释力和与国际学术界对话能力的政治传播理论,探索创新性的政治传播研究方法,是开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传播学学科话语体系的基础路径之一。同时,自2014年第一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召开以来,这一学术交流活动已在五年间连续举办五届。过去的这五年,我们也目睹了在明确的“政治传播研究”这一旗帜下相关研究由兴起到蓬勃的发展过程,目前在中国的对外政治传播研究(含国际话语体系中的话语权及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及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共产党人新闻舆论思想研究、舆论/舆情研究、互联网治理研究、新媒体政治参与研究、政务新媒体研究、媒体政治传播业务实践研究、政治话语研究等多个主题上已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对上述成果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和方法总结也正当其时。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治传播研究中心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以“政治传播:回到原点,守正创新”为主题,召开第六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科研院校及机构的学者围绕政治传播研究的史、论、方法展开学术交流。现面向全国学界同仁征集论文,热诚欢迎专家学人与会。会议安排如下:一、
2019年7月26日
其他

孟天广 赵 娟 | 大数据时代网络搜索行为与公共关注度: 基于 2011 - 2017 年百度指数的动态分析

点击上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可订阅哦!摘要大数据时代,网络数字痕迹成为彰显公众议题关注及政策偏好的新途径。本文以网络搜索行为为例,基于百度搜索数据采集了
2019年7月21日
其他

本所资讯 |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2019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成功举办

点击上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可订阅哦!7月10-12日,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2019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在京成功举行。本届夏令营吸引了全国多所著名高校25名青年学子踊跃报名,经过综合评定、严格筛选,最终确定了全国知名高校的9名优秀大学生相聚传媒大学,入营参与活动并完成了最后的考核,本届夏令营报名和参营人数较往年均有所增加,学科也涵盖到政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报到、参观、开营、面试、笔试,9名营员和研究所的老师、在校同学们度过了三天丰富、充实的夏令营时光。第一日7月10日下午,政治传播研究所2019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正式开营,全体营员们首先一起进行了“破冰游戏”。“真假难辨”“谁是卧底专业名词版”等精心设计的游戏使营员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相互熟识,为接下来两天的夏令营生活更好地开展奠定了友情基础。接着在政治传播研究所博士生赵洁、陈胜勇及硕士生孙晓萌、胡柏等代表的带领下,夏令营营员们参观了中国传媒大学独具特色的传媒博物馆和中国传媒大学校史馆,经过一下午的参观,营员们对中国传媒大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营员参观校史馆和传媒博物馆第二日7月11日的活动由开营仪式、外语听力口语测试以及综合面试组成。政治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白文刚老师主持了整场开营仪式。他首先欢迎有潜力的同学一起加入政治传播研究所,与研究所同进步、共发展。接着主持介绍了参与开营仪式的各位老师。白文刚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了对夏令营的认识,希望大家以平和积极的心态参加并融入到此次夏令营中。随后白老师主持介绍了本所夏令营的举办初衷、本所的基本情况、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并分享了自己对学术研究的认识。白文刚老师还从当前中国及世界面临的形势出发,鼓励同学们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和时代脉搏,深刻认识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始终坚守学术品格,努力做出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学问。随后本所讲师苏颖老师介绍了政治传播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她表示政治传播研究所是充满不同思想观点碰撞交流与包容共进的学术共同体,欢迎各位营员的到来。随后就政治学理论专业政治传播方向、师资团队、学生培养等方面向营员做了详细的展示和介绍,展示了研究所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在导师寄语环节,谢进川老师基于自身的学术研究历程,结合现实生活就政治与传播的关系阐述了政治传播的研究前景及研究意义。同时指出,中国传媒大学和政治传播所有着丰富的学术资源供大家使用,希望营员们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资源帮助自己成长。他还对大家今后的学习生活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在研究生代表发言环节,政治传播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于淑婧同学结合自己在研究所五年的硕博学习生活,从课程学习、研究氛围、实践教育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并代表研究所全体研究生欢迎大家来到研究所一起成长进步。硕士研究生代表宁志垚同学则从培养模式、师生关系、研究定位及研究成果四个方面详细分享了自己考研的选择原因,也分享了自己在研究所学习生活一年来的理解和感悟。营员们认真聆听了老师们的介绍。在交流环节,营员们分别就自己的个人情况、学科背景以及学习生活设想等方面进行了自我介绍,并就政治传播专业、研究方法等问题与老师和在座的研究生代表展开咨询和交流。最后,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荆学民老师代表研究所向参与夏令营的营员表示肯定与欢迎,介绍了政治传播研究所近年来的“小精尖”的培养模式。荆学民老师还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传播研究所接下来将依托这一新的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新的布局中政治传播将成为更重要的学科和专业,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对政治传播有全面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在综合面试环节,营员们首先根据自己在本科期间的学习和实践,选择自己最满意的论文或研究设计等进行了详细展示,并回答老师们的提问。随后在英语口试环节,选题围绕指定专业英文文献依次进行了英语口语测试。第三日7月12日上午营员们进行了综合笔试。笔试秉承公平公正地给不同学科背景的营员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的原则,设置了选答题和必答题。选答题是二选一,照顾到营员学科的多样性:一道偏向政治学,从政治传播与“好政制”的关系考察学生对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一道偏向传播学,考察营员们对媒体的影响和政治传播关系的理解和思考。必答题则考虑到营员学科背景的不同,选择了不同学科所涉及的共性问题。该题以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先生作的纪念碑铭为材料,请营员谈谈对知识分子品格与使命的认识。笔试结束,营员们顺利办理了退宿和离校手续。此次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圆满结束。本次夏令营将根据营员参加的各种测试,最终确定2-3名优秀营员,优秀营员名单将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网站统一公布。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已成功举办两届。夏令营的举办旨在促进国内相关重点高校优秀大学生来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学习交流,近距离接触政治传播研究所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术科研环境,给有志于从事政治传播研究的青年学子提供优质资源与渠道,为选拔中国具有从事政治传播研究潜质的优秀人才搭建平台。新闻稿:郭梦、于淑婧照片:仪修通、赵
2019年7月14日
其他

任剑涛 丨 寻找中国的位置:70年中国政治学国家主题的显隐

点击上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可订阅哦!摘要:与人民共和国相伴随的中国当代政治学走过了70年历程。这是一段前接晚清、民国肇始的现代政治学,后启与中国主题凸显的政治学建构的发展过程。中国当代政治学的国际与国家主题出现两轮循环,首先是受到苏联政治理论的决定性影响,让中国的国家话语受制于国际话语;其次是受到美国政治理论的全方位影响,让中国的国家话语再次处于蛰伏的状态。直到跨越21世纪的门槛,当代中国政治学的主题从国际转变为国家,在国家主题中凸显中国主题,这是中国硬实力显著增长的产物。政治学“中国”的建构属于国家软实力建设范畴,还处在一个起点上,需要中国政治学研究共同体久久为功,做出艰苦努力。关键词中国
2019年7月7日
其他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简介

点击上方“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可订阅哦!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是全国第一所以政治传播命名的专业学术研究机构,由荆学民教授担任所长。研究所基于政治学与传播学两个学科视界融合的理念,在政治与传播同一的高度把握政治传播研究方向,凸显政治传播研究特色,形成独立的政治传播研究领域。本所致力于整合全国各地政治传播优质研究资源,形成动态联盟研究机制,旨在搭建中国政治传播研究高端学术平台。接下来,研究所将依托学校直属学院“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开展教学工作、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大力发挥“政治传播”的优势和特色。01研究宗旨搭建中国政治传播研究高端学术平台02研究团队研究所以荆学民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形成了包括政治学、传播学、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互动、多视角碰撞交流的创新研究团队。团队以白文刚副教授、谢进川副教授、苏颖博士等各骨干研究人员为支撑,实行研究与教学的融合,形成囊括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内的研究新力量,致力于实现政治传播研究的发展与延续。研究团队入选中国传媒大学“优秀创新团队培育工程”项目,获得政治传播学界众多认可和好评。03研究成果本所自成立以来,潜心于政治传播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有效推动了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发展。(一)学术论文自2008年以来,本所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发表在CSSCI刊物的6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红旗文摘》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的文章20篇。(二)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策略体系研究”本项目由本所牵头申报,由本所荆学民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是我国第一个以政治传播为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该项目于2011年10月获准立项,主要着力于中国特色政治传播基本理论的构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于2016年10月圆满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自媒体时代中国政治传播新秩序及转型研究”本项目由本所荆学民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于2017年6月获准立项。本项目是对重大项目的延续与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从宏大到聚焦、从探索到建设,两个课题遥相呼应,持续发力推进中国政治传播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前进。另外,本团队成员李彦冰副教授的课题“多民族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内部生成机制与传播研究”获得2017年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立项。除此之外,本团队已结项目中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其他各类项目和资助若干。(三)丛书研究团队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国学界第一套以中国政治传播研究为主题的丛书——“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丛书。目前丛书已出版6本,分别是《政治传播活动论》(荆学民著)、《中国古代政治传播研究》(白文刚著)、《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巡检》(荆学民主编)、《作为国家与社会沟通方式的政治传播——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路径下的探讨》(苏颖著)、《政治传播中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研究》(刘小燕著)、《政治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李彦冰著)。团队研究成果“政治传播研究前沿书系”一套(共7册)也正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出版有《中国政治传播策论》(荆学民著)、《政治的微传播研究》(李彦冰著)、《中国古代传播政策史》(何勇著)。《政治传播研究方法论》(荆学民、祖昊著)、《政治传播经典著作导读》(白文刚著)、《比较政治传播研究》(苏颖著)、《英国传播监管研究》(李丹林著)也即将出版。(四)学术交流本所持续组织有关政治传播的学术沙龙,邀请全国政治传播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的学术研讨。本所分别于2015年5月16日、2017年5月13日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学术论坛”和“第二届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学术论坛”,并将论坛成果集结出版为《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第1辑),第2辑也在出版中,努力打造一份展示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精品的学术论辑。首届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学术论坛第二届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学术论坛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学术论坛系列会议,受益于学界业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初步成为中国政治传播研究领域的标志性论坛,为促进中国政治传播学界与业界的交汇贯通、促进中国政治传播研究领域政治学研究与传播学研究的交流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04学生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所走的是“小精尖”道路。在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增设政治传播招生方向;在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增设政
2019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