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录片的破圈与聚焦|何苏六专栏

何苏六 综艺报 2021-02-14



在纪录片产业跨界与破圈现象渐成常态、纪录片的“公众时代”进一步坐实的趋向下,作为纪录片人的我,也不由得会有一种冷思考:产业化背景下的纪录片“破圈”,是一次创新大胆的远征,还是一次本性的远离?
“跨界”“破圈”,成为纪录片产业化探索的关键词,频频被提起,并常常成为论坛主题。今春,我受邀主持腾讯短视频创作联盟首期大师班圆桌论坛,主题就是“纪录片2.0时代如何‘破圈’”。参加论坛的嘉宾《奇遇人生》导演赵琦、《了不起的匠人》新媒体运营总监张忌安,以及短视频内容品牌Figure创始人张锐,他们所运营的热门项目,一定意义上也都是行业“破圈”现象的代表。

近几年纪录片界出现的一个又一个热点话题、爆款作品,背后也多与“破圈”这个话题相关。一方面,纪录片与娱乐类节目等其他影视文本元素嫁接,形成新的泛纪实内容形态产品;另一方面纪录片被纳入大影视产业甚至其他行业领域中,形成跨界化学反应,成为释放其产业价值的重要抓手。这似乎已成为纪录片发展突破瓶颈的有效良方,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了必由之路。

当前产业化语境下的纪录片“破圈”,至少有两个层面的解读:首先是产品层面的类型融合与伴随而来的产业边界突破;其次是用户思维下的纪录片观众培育与圈层拓展。

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推出的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就提出“纪录番外篇”概念,用以描述“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纪录片或纪实元素以各种衍生形态被纳入大影视产业链结构中的行业现象”。事实证明,这一类型产品在当下正成为一种模式。根据网综真人秀《创造101》打造的纪录片《成团:中国第一女团诞生之幕后故事》;优酷依托其知名综艺IP打造的衍生纪录片《这!就是舞者》《灌篮吧!兄弟》;腾讯出品傍焦风行电视剧《如懿传》推出的纪录片《生活在古代·乾隆与如懿》等,这些跨界破圈产品因为傍焦热点,融入更多娱乐元素,赢得了远超传统纪录片的关注度,继而成为“爆款”的聚集地。

来自其他行业、领域的破圈与跨界合作不断出现,以“真实”或“记录”为基底的“纪实+”将成为纪录片商业模式的新常态,“大纪录片产业”或“泛纪实内容产业”概念浮出水面。以纪录片为核心的泛纪实内容无疑会吸引更多用户和观众,受众的培育与圈层拓展将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热播之时,真人秀观察式纪录片《这!就是舞者》播放量近2亿,表明纪实内容符合主流年轻人的审美习惯和关注点时,极易产生爆款。

我曾在“舌尖(一)”播出后预测,中国将进入纪录片“公众时代”。事实也证明,“舌尖” 效应瞬间发酵,持续升温,终演绎成一种现象。“舌尖”现象点燃的绝不仅仅是社会对于纪录片的热爱,还有对纪录片产业化甚至政治化的期待;也不止于唤醒国人对于美食的热爱,还有弥漫的乡愁和社会心理的重构;也不只是创设纪录片的新体,还因此改变了媒体纪实与娱乐节目的生态。

然而,市场话语的不断强大,正在改变纪录片的美学样貌,也一定意义上重塑着纪录片产业的边界和内涵。在纪录片产业跨界与破圈现象渐成常态、纪录片的“公众时代”进一步坐实的趋向下,作为纪录片人的我,也不由得会有一种冷思考:产业化背景下的纪录片“破圈”,是一次创新大胆的远征,还是一次本性的远离?

捋清纪录片本体内涵与产业外延很重要。对于纪录片本体而言,当下的“破圈”现象,一定意义上是一次基于纪实内核的同心圆式的延展,对于整个大文化产业而言,则是各行业领域交叉圆间的化合反应,它们的核心动力都源于市场和商业力量的驱动。

纪录片是多元价值的统一体。这个话题将在以后专门探讨。对纪录片产业而言,无原则地迎合资本力量,肯定不是行业发展长久之计。只有谨守纪实本真,才能真正占据市场、拥有用户,才是可持续的生存之道。这是纪录片特殊的生命周期和长尾效应所赋予的,也是纪录片的清奇和良心。

纪录片破圈,不应淡忘如何守正。只有聚焦纪录片最为根本的美学品性和社会责任,并以此作为产业化发展的核心资源和能量,才是真正的生存智慧。



推荐阅读

聂辰席总结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成就与经验


直击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 “合作共赢未来”主题推介会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