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广电《海洋公开课》开讲,沉浸式、趣味性展现海洋文化
6月8日,由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指导,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华网联合出品,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海洋文化类知识交互节目《海洋公开课》在东南卫视和海峡卫视播出。
近100分钟的电视公开课,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戴民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等海洋科学权威专家,科研机构专家,人民海军官兵开讲,不仅输出了海量鲜为人知的海洋“冷知识”和海洋故事,还结合AR、XR等虚拟现实技术,带领观众沉浸式探索海洋世界。
节目播出当晚,根据索福瑞欢网(实时收视)统计,节目在同时段卫视收视中最高排名第三。节目播出后,全网传播量超过1.7亿,其中#海洋公开课#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6000万,收获全网热搜榜单超过15个。同时,节目在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网在内的30个网络直播平台,直播观看总量超过5000万。此外,节目短视频播放总量破6000万,节目相关话题登知乎热榜前十。
海洋知识博大精深,如何做到专业性与可看性相融合?如何通过创新的形式讲好“海洋公开课”?《海洋公开课》的传播价值在哪里?带着诸多问题,记者采访了节目主创团队。
讲好海洋故事
彰显媒体担当
“福建作为海洋大省,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是‘智慧海洋’和海洋经济的示范省份。在迈向海洋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有责任宣传海洋,让国民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谈及节目的创作初衷,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主任、东南卫视总监李灿宇如是说。
在李灿宇看来,做《海洋公开课》,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域与海洋的贴近性、专业的制作力量、丰富的海洋类节目制作经验,以及长期和拥有海洋专业的高校交流合作的宝贵经验,都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能做好这档节目的重要因素。“节目不局限于福建的这片海,而是辐射到中国,乃至世界的海洋。”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品先
《海洋公开课》项目于2022年6月启动,其间,节目组经过充分的调研、走访活动,不断完善节目方案,于2023年3月在北京完成录制。“节目要做给谁看?”是筹备阶段制片人卢捷思考的首要问题。为了明确节目创作方向,创作团队征求专家意见,分析数据,搜集网友反馈,“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对海洋有兴趣的观众,都可以看这档节目,”卢捷希望做一堂通俗易懂的海洋公开课。输出什么样的观点?由谁输出观点?以什么形式授课?对于讲好这堂课,至关重要。
为此,节目组不仅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戴民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等专家学者,中国首位“蛟龙号”深潜女科学家唐立梅,蛟龙号总指挥刘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奎等海洋科学家,还邀请了环保志愿者李波,临沂舰战士、也门撤侨亲历军人代表郭燕,也门撤侨亲历公民代表王莹莹、李禹霏,第三代“南昌舰”首批舰员边显亮等不同领域的嘉宾,“他们的表达不是说教式的,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不同视角传播海洋知识,讲述自己与海洋的故事。”卢捷表示。
“蛟龙”号总指挥
刘峰
也门撤侨亲历军人代表 郭燕
与也门撤侨亲历公民代表 李禹霏
海洋环保志愿者 李波
“海洋是维持整个地球能量平衡的核心”“不管经略海洋,还是应用海洋,都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命的起源在这里,人类的未来一定是跟海洋密切相关的”“我们油气田的开发模式改变了全世界”“我们应该走中国自己的路,应该形成中国学派”……节目中,专家学者金句不断,输出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给观众带来思想启迪。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海洋石油开发专家 周守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厦门大学讲席教授 戴民汉
“科研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科研工作者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奎栋看来,《海洋公开课》会聚了一大批海洋领域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利用多媒体向观众介绍我国海洋多个领域的研究进展,立意高远,品质精良。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奎栋讲解奇妙的海洋生物
拓展叙事空间
沉浸式探索海洋世界
“我们希望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海洋知识,”卢捷介绍,节目组从100多个选题中筛选出10多个主题,从海洋国土、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生态等不同维度,选取近年来与海洋相关的重大新闻事件,输出大量鲜为人知的海洋“冷知识”,趣味十足的海洋故事,宣传海洋精神,推广海洋教育。
海底最深的地方是什么样?海中放牧的鱼群是什么味道?出征远洋、采集能源用到了哪些“黑科技”?《海洋公开课》中的海洋知识让观众大开眼界。
同时,技术赋能让这堂“海洋公开课”更加生动有趣。节目组运用AR、XR等虚拟现实技术,带领观众沉浸式探索神秘浩瀚的海洋世界。《海洋公开课》播出前,酷炫、恢宏的先导片先声夺人,引发网友围观。节目开场,主持人进入XR技术构建的“海底世界”,讲述生活中与海洋相关的内容,强调海洋国土意识的重要性,创意十足。
沉浸式上海洋课
“我们希望通过特殊的拍摄技巧让影像‘讲故事’,用升降格的处理加强叙事的艺术性,全方位、立体化展现宝藏般的海洋世界,充分调动观众对海洋的探索欲。让观众怀着好奇与探索的心,与主持人一同开启充满未知的海洋之旅。”卢捷表示。
从潜水器到水族箱再到海浪意境,《海洋公开课》的舞美设计几易其稿,最终通过XR技术,将波澜壮阔的海洋世界“搬”上舞台,构建沉浸式视听空间。据卢捷介绍,舞美的经节目组反复沟通,最终手绘了海浪的舞美设计方案,为了将设计稿变成具象舞台,节目组采用了大量异形屏幕。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内容板块,舞美也在不断变幻,实现内容与舞台的巧妙融合。
舞美独特的海浪设计
例如,当唐立梅讲述自己乘蛟龙号深潜的故事时,画面变幻为深海观光电梯。跟随观光电梯的视角,观众深入海底,认识海底世界。在录制现场看到AR场景时,唐立梅很兴奋,“没想到设计方案中展示的场景会变成真的,”据其介绍,录制过程中,节目组要求台词和场景严丝合缝,语速语调有变化、有节奏。为此,节目组请专业老师培训,最后的录制几乎一次成功。“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为了一件事众志成城的精神特别打动我。”
中国首位大洋深潜女科学家唐立梅乘坐深海观光电梯
此外,海上课堂、远程连线、权威试验等方式,拓展了《海洋公开课》的叙事空间。例如,节目组通过外景拍摄,让科学号科考船船长梁喜祥为观众带来海上课堂。从前甲板到驾驶舱,再到船尾甲板、中控实验室,场景转换间,梁喜祥依次介绍了科学号的生活设施、动力定位操作系统、可预测未来的“潜标”等,干货满满。
科学号科考船船长 梁喜祥
权威实验同样看点十足。节目中演示帕斯卡实验,让观众感受深海压力恐怖的威力;为了让观众能直观了解“半潜式”浮台是如何在水中抵御洋流冲击保持平稳工作状态,节目组专门设计了一套微缩浮台来模拟水中作业原理……丰富多元的节目形式,让“海洋公开课”生动有趣。
微缩浮台模拟水中作业原理
放大主流声音
开启海洋科普热潮
“希望通过《海洋公开课》这样的形式,邀请几代海洋人共同授课,满足大众对海洋的好奇心,提升全民海洋文化素质。”在李灿宇看来,对海洋知识的科普不是一蹴而就的,大众对海洋知识的了解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希望每年6月8日海洋日,都能推出一堂《海洋公开课》,不断为观众带来丰富的海洋知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卢捷看来,《海洋公开课》在海洋知识的传播路上迈出了一小步,主流媒体有责任宣传海洋,让国民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增强大众的蓝色国土意识,自觉维护海洋权益。
为强化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节目组在知乎等平台发布了海洋相关的讨论话题,收集网友的意见和反馈,融入内容创作。同时,节目不仅在主流媒体平台大力推广,还以短视频形式在网络端广泛传播,进一步提升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据悉,从今年3月起,节目组根据节目嘉宾、主题,奔赴北京、上海、青岛、杭州、三亚、厦门等多地,拍摄制作超过10条短视频,并根据主题和不同渠道制作创意海报和推文等物料。
与知识交互类头部平台知乎深度合作,
节目话题登知乎热榜前十
卢捷告诉记者,当节目组带着《海洋公开课》的方案去找媒体、高校、海军部队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时,大家都认为,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给予节目大力支持。
谈及节目的传播价值,唐立梅认为,电视受众覆盖面广,卫视频道权威性强,再加上专业的制作团队和专业人士的讲解,《海洋公开课》对海洋知识的普及具有显著效果。“有一些专业领域的人,虽然有科普之心,但没有专业的制作团队来实现。所以媒体和专业的结合,是非常好的方式,希望以后有更多类似的合作。”
中国首位大洋深潜女科学家 唐立梅
徐奎栋表示,通过电视公开课传播海洋知识,开展科普教育,是个新形式、新事物,受众面广。但也存在观看不长久的问题,可在播出后,利用多媒体等形式提高其节目的存续性和易观赏性。
《海洋公开课》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在内容创作上的一次创新,不仅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创作主题,也为大众了解海洋知识打开了一扇窗,引发大众对蓝色国土的关注。同时,这也是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践行主流媒体责任担当的又一次积极尝试。这两年,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在主旋律传播、主流化叙事方面频频亮剑,先后推出《柴米油盐之上》《上新吧,福味》《中国这么美》等一系列具有家国情怀的精品内容,不仅做到以小切口彰显大主题,也让主旋律内容实现破圈传播。未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将如何进一步彰显地方媒体的责任担当,值得期待。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购买请见微店
一大波续集电影“来袭” 国产电影走向工业化、品牌化
《熟年》:聚焦中年家庭的悲喜与温情
喜满客CEO:连锁院线将重现疫情前繁荣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