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题为“光影连接世界与中国”的开幕论坛。行业大咖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建设电影强国的道路上,中国电影如何持续应用科技创新,实现电影工业实力的多维度飞跃;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新时代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近两年,《长津湖》系列、《流浪地球》系列等国产电影屡屡刷新票房纪录,优秀国产片备受青睐。有数据表明,从2020年至2022年,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保持在八成以上。
究其原因,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认为,从2003年中国电影市场化起步至今,主流观众增长了20岁。主流观众更容易对中国故事、对身边的人和事产生共情、共鸣。加之国产电影的创作能力、创作方式不断提升,满足了很大一部分观众需求。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说,国产电影更能吸引主流观众。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提到,近年来电影类型结构发生转变,动画电影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光线影业基于转变,深耕动画电影市场。他透露,未来光线影业计划每年推出3—4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及“中国神话宇宙”体系首部作品《小倩》均计划明年上映。“希望动画电影能够稳定占据中国电影票房的15—20%。”
在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看来,现实题材作品贴近生活,关注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是国产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如上影参与出品的《爱情神话》,深受城市白领女性观众喜爱。影片精致、优雅、多元、包容、有烟火气,塑造了前卫独立的女性形象。今年推出的动画作品《中国奇谭》广受年轻人喜欢,其中《小妖怪的夏天》主角设定是打工人,很有代入感。他透露,《小妖怪的夏天》大电影已启动。
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于冬介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培养了一批核心电影观众,“这批观众是大学时代就追剧看电影的一群人,现在的消费主力就是这群人。”他以今年春节档为例,电影《无名》午夜场票房销售取得不错的成绩,“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群体是观影主力。白天照顾好老人,晚上安顿好孩子,两口子一起出门看一场电影。”于冬谈到,博纳影业近些年尝试“新主流大片”,即在主旋律中融入类型元素,以好莱坞类型片的方式讲故事。“希望未来中国电影在类型突破、美学突破上走得更扎实。”
多元化也是当下电影市场的重要特点。中国移动咪咕公司总经理刘昕认为,观众对产品供给达到满足后,需要多元化消费。“技术发展会推动多元化表达和消费,观众需求也会不断提升。”“谁AI概念讲得好,谁家股票就涨得好。”论坛现场,于冬的话引得一片笑声。当下,AI接替“元宇宙”,成为电影技术变革新风口。AIGC、苹果MR头显等科技话题,是论坛的高频词。“我目前关注技术对电影两个方面的改变:一是AI对电影制作技术的改变,二是VR对电影发行放映的改变。”作为国产动画大户光线影业的掌门人,王长田对技术带给动画电影的提质增效感受深刻。“一位动画导演跟我讲,原来需要成熟美术师1个月做出的场景图,通过培训AI,如今一个晚上可以输出几千张。AI对动画制作的改变是非常令人惊讶的、完全想象不到的。” 王长田直言,在动画电影主要环节,AI能提升约50%的效率;在整个动画电影制作周期中,AI能提升30%的效率。“也就是说原来我们计划每年上映3部动画电影,现在有机会做到4部。”
VR还将改变未来电影放映方式。“未来,你在猫眼上买了一张电影票,既可以选择到电影院观看,也可以选择在 VR设备上观看。猫眼可以把影片直接推送到你的 VR 设备上,你在家里可以看到跟电影院相媲美的效果。影院上座率,营销、发行、推广会有根本性改变。”王长田认为,近日苹果头显的发布,让这种可能性变得更为可见。
王健儿在论坛上表示,AI时代的到来为电影行业带来极大影响,电影人唯有入局才能破局。“属于艺术+科技的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在他看来,AIGC、虚拟拍摄、VR、引流互动、全息投影等应用将很快渗透到电影产业中,未来电影产业可能会成为电影“智”造业。基于此,上影未来发展的三大战略,除了精品内容和大IP开发,还有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傅若清看来,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产物,“电影行业每一个流程都要高度关注和重视技术。用新技术、新拍摄手法留住观众,让观众感觉影院才是最好的视听场所。”
谈及如何推动新时代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傅若清直言,“我们应该让电影回归到本体,回归到基本文化产品的商业属性,然后再去评估和投资。”他认为,谈电影高质量发展,其实就是谈供给侧改革。“要创作更多、更丰富、更多类型、更具备独特艺术魅力的电影,同时也必须尊重市场,尊重观众。”
刘昕表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通过创新驱动,创新的目的是要满足观众需求。“技术是帮助和辅助创新更大范围地发生,用户最终需要的是故事。”刘昕认为,不管科技如何日新月异,创作者都不会被取代,电影行业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将更大程度拓展人类想象力。王长田认为,“电影观众在逐渐流失,我们需要共同培养观众,用更好的电影产品来调动观众热情。”他在随后的讨论中谈到了两个愿望。第一是希望有关部门及行业共同努力,制定一整套向内容方倾斜的政策,包括票房分账比例调整、内容产业的税收优惠、电影专项资金使用的情形、内容审查效率的提升等;第二是推行分线发行、放映。“每年有八九百部影片取得发行许可证,但只有四五百上映,很多还是´一轮游´。分线发行可以给观众更多选择空间,也能让中小体量、探索性的艺术影片获得更多空间。”
王健儿坚定认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要走IP开发道路。“首先要有生产、创造大IP的能力,同时要有长线规划,要把大IP持续的‘长尾效应’做出来。”在他看来,随着AI时代到来,“IP+AI”可能是一条新路。他介绍,今年是谢晋导演100周年诞辰,上影集团开发了数字人谢晋;上影集团还试图通过AI技术打造葫芦娃数字人舞团。于冬关注到剧集对电影行业的冲击。“2000年以后,英美剧的崛起将好莱坞电影推向特效浪潮与超级英雄宇宙。当下中国电影产业也处于相似的分岔点。今年热播的《狂飙》《漫长的季节》等剧集,讲故事的质量越来越高,覆盖面越来越广;包括博纳也在拍剧集《上甘岭》。这时候。我们怎么去跟长剧集比?”在于冬看来,中国电影发展要回到讲故事的本体,“现在并非拼特效的时代,应该靠讲故事、塑造人物来推动内容创作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