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5亿美元豌豆荚终被“贱卖”!为什么它成不了伟大的公司?

2016-07-07 米龙谷



干货

案例

人物

热点

深度


落定!7月5日消息,应用开发平台豌豆荚宣布,其应用分发业务将并入阿里移动,双方已经签订并购协议。豌豆荚的独立之路就此宣告终结。

 

曾经,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写过130多页的PPT,结论是豌豆荚会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但最终还是敌不过现实,倒在了“差一点”三个字面前,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时间回到2013年7月,91无线被百度19亿美元收购之时,王俊煜正在老家潮州办婚礼,他发微博回应:

 

“所以即使别人能用更少的用户卖出天价,也跟我们没有关系——既然你们所追求的地平线上的那座高山,并不是同一座。”


但仿佛从此背上了某种摆脱不开的“诅咒”,在91交易之后,豌豆荚成了下一个被收购的绯闻对象,并且愈演愈烈。

 

王俊煜几乎接待了所有名字响当当的互联网公司投资部门的人,询问是否愿意接受收购或者投资。

 

经过数次洗牌,75日,豌豆荚正式宣布,其应用分发业务将并入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以下简称阿里移动),双方已经正式签订并购协议。由此,曾经几度拒绝被收购的豌豆荚终于委身阿里。而根据此前媒体消息,此次阿里收购豌豆荚的价格是2亿美元,与估值最高时的15亿美元相差甚远。

 

命运开了个恶意的玩笑,明明看起来几乎马上就会成为伟大的公司,究竟是什么阻挠了这个进程?让它永远停留在了“差一点”上?


  

美好的幻像出现了裂痕


“比王俊煜更出名的是他的猫”,这是诞生于2009年豌豆荚刚推出不久后媒体对豌豆荚的赞美。彼时,作为李开复和创新工场最“宝贝”的项目,豌豆荚给整个互联网注入了最小清新的空气。

 

在产品上,豌豆荚抓住了智能手机普及时期与电脑连接的红利。虽然当时的91手机助手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高于豌豆荚,但是凭借简洁、清新的设计,豌豆荚迅速成为了市场和用户的宠儿。有数据显示,截至 20137月底,豌豆荚用户规模突破两亿,收录不重复应用超过 65 万,应用每日分发量超 3500 万,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应用商店。

 

而在公司里,因为“谷歌元素”的融入,让豌豆荚几乎成为了最令互联网人艳羡的公司。它的工作氛围好到让所有跟它打过交道的人都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止于它小清新的装修风格,几十只猫在宽敞的办公室走来走去,遇到没有雾霾的天气就任性放假,永远塞满零食的免费食品区,以及管一日三餐。它的文化中最深入人心的,是“开放有爱。豌豆荚的各种数据都向员工开放,所有员工都能看到公司在做什么业务,业务进展如何。

 


这样的管理并不意味着这家工作强度小、速度反应慢。豌豆荚CEO王俊煜在Google工作时,一个强烈的感受是Google中国内部做事太慢。豌豆荚的工作时长是一周6天,这被写进了合同,却并没有引起豌豆荚员工的反感。在知乎一个讨论此事的问答里,有不少豌豆荚员工主动站出来维护豌豆荚,说这可比不明说但实际要求加班的公司文明得多,而且大家都不介意跟自己喜欢的同事多hang out一天。

 

这种富有魅力的公司文化,以及行业里中上水平的薪资,使得豌豆荚在只是一家拿到A轮融资的创业公司时,就已经牛人云集。一名原本在百度工作了数年的工程师受前同事邀约,去豌豆荚看看,看完之后,他决定加入豌豆荚。类似的事情不少。

 

在当时,豌豆荚就如同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让人们对其充满了希望。

 

然而,一切幻象的破灭要从百度19亿美元收购91手机助手开始。

 

2013年年中,百度以19亿美元收购91手机助手,成为当年最为轰动的收购案——通常,估值能达到10亿美元就已经很了不起,可以被称做独角兽了。应用市场是当时盈利能力最强、且掌握着其他应用生杀大权的入口级产品,炙手可热。这意味着豌豆荚很值钱,当时,市场上所有人都在问,豌豆荚要不要卖?

 

当时的BAT还在汲汲寻找移动互联网的船票,在当时就有传言,腾讯和阿里分别开出了15亿美元的价格寻求收购豌豆荚……同样是10亿美元的巨额现金、同样是高管和员工们的转手套现,但是豌豆荚的决定是,放弃!


  

一念之差,为今日结局种下伏笔


豌豆荚CEO王俊煜长于产品体验,这使得豌豆荚的体验和口碑都很棒。私下讨论时,豌豆荚的工程师们私下觉得它的对手91简直“烂爆了”;而论规模,豌豆荚的用户量、分发量一度是超过91、排名行业第一的。

 

王俊煜写了130多页的PPT,结论是豌豆荚会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做一家独立的公司是对员工负责、对投资人也负责的选择”。他当时对媒体解释说,“哪家公司的技术能帮我们做成这件事?好像没有。我们现在的流量也是靠用户的口碑起来的,我们自己建立生态系统。巨头的产品业务线太长了,我们专心做手机搜索,独立会更好。一个独立的、蓬勃向上的公司,和被巨头收购后的公司,两个故事哪个听起来更有戏?”



 

2014年,豌豆荚完成了总额为1.2亿美元的B轮融资,估值10亿美元,就这样,从2014年开始,王俊煜带领着他们的豌豆们,开始爬他们梦想中的那座高山——虽然它可能压根都不存在。

 

不为多少人知道的是,豌豆荚和360之间这样一个段子:

 

2010年中秋节,创新工场投资的几家公司的创始人,被李开复带到360CS练习场联谊,和360团队对战,书生们毫无悬念地惨败了。中午吃饭时,周老前辈鸿祎剑客教育大家说:“在中国互联网要做成事,你们这些“书生”是不行的,太阳春白雪是打不了仗的,是成不了气候的。”而豌豆荚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崔瑾表示,“面对360和百度我们不一定输,虽然我们不适应360那一套,但他们也不适应我们这一套……”

 

实际上,在2014年豌豆荚拒绝卖身,拿了1.2亿美元融资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豌豆荚会有今天这样的结局。

 

豌豆荚当时之所以能够如日中天,出色的产品体验固然重要,还有一点更为重要的是站在了“风口”——BAT们刚刚意识到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来临,正在焦急的为自己的核心业务在移动互联网上登陆;移动应用分发是很多刚刚转型智能手机的用户最强烈的需求;手机厂商还在为硬件利润打嘴仗,并没有对应用商店能够赚钱有太多的意识……这些林林总总的原因,成就了彼时的豌豆荚。

 

然而,在2014年之后,我们看到了什么,腾讯推出应用宝,几乎动用了腾讯所有的资源,记得当时微信好几个版本更新,都是在应用宝独家首发;百度收购91助手之后,百度利用页面搜索为百度助手导流;360用安全裹挟着用户,一次又一次的以安全之名让用户下载360手机助手;就连反应最慢的手机厂商,对于应用商店的重视也超出以往……对比这些,豌豆荚似乎除了小清新之外,还剩下什么优势?

 

当一个产品被赋予了超出它本身范围以外的期望,并且错过了最好的逃脱时机,那么这款产品到最后一定会是悲剧。

 

可以这样说,作为一个移动应用分发平台,豌豆荚本身就意味着其未来很难承载太多的理想和包袱。


帝给了豌豆荚一段最为美妙的发展时间——2009~2014,甚至安排好了出生和脱身,但是强加的理想,让豌豆荚在本该结束的2014年开始了一段并不属于它的生活。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今天的结局。


  

对移动搜索的热妄,成了压倒性的稻草


当时,支撑豌豆荚选择不卖的底气还在于曾经在谷歌就职的王俊煜对于移动搜索的期望。

 

豌豆荚前5名成员之一的孙桥在2013年离开了豌豆荚。他发现,当腾讯和360开始做应用市场后,它们上升很快,豌豆荚的名次已经有些下滑。他当时从做技术改去做社交化探索,做了一段时间不见起色,觉得这个方向“有点漂”。

 

此后的事实证明,应用市场是个流量的生意。应用市场本身并不是很有技术门槛,而产品功能和UI上的模仿则更快产品能力并不足以形成护城河,豌豆荚的前工程师说,“对手都盯着我们抄,我们都习惯了。”而腾讯、360、百度本身的技术产品能力不弱,模仿一个新功能,快的话只要一个月时间,而且它们都有流量上的优势。

 

豌豆荚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王俊煜所说的“伟大的公司”,跟他的做移动端内容搜索的计划有关,它们希望能够靠搜索技术,把消耗大量用户时长的内容,包括小说、音乐、视频、游戏,都抓取到豌豆荚的平台上。20141月,豌豆荚发布“移动内容搜索”战略及豌豆荚4.0版。



 

抓取热门内容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用户黏性,但这些热门内容本身已经是被争抢的对象,而且市场基本被大公司瓜分了。最大的三家视频网站各自归属于BAT中的一方;小说和音乐的状况也类似,而豌豆荚跟BAT的任何一家都没有结盟关系。这个计划遇到了版权难题。

 

而在应用分发领域,除了BAT的争夺,小米、华为这样的手机厂商,也在抢去豌豆荚的市场份额。应用市场是手机系统工具中最有价值、也最有盈利能力的一块,而小米引领了一股手机厂商自己做系统做应用、靠软件盈利的潮流。

 

之后的2015年,豌豆荚曾围绕应用搜索业务孵化出了豌豆荚一览、Snap效率锁屏、开眼、Snap Tube等多款产品,甚至采用分拆的方式让这些产品自主发展,但最后都不温不火。

 

所以,这是一种典型的乌托邦式理想。它的错误不在于在整个公司推进和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在整个公司的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偏差。记得当时王俊煜提出的概念叫做“跨应用搜索”,即使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我们依旧看不到有任何一个依靠这种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公司。

 

对于移动搜索的过分渴望,让王俊煜和豌豆荚莫名拥有了超乎常人的自信,最终却将其逼到了一个黑暗的胡同。


  

写在最后


6月,也就是距离阿里收购豌豆荚的前一个月,王俊煜在他的个人博客上写到,“回头看这五六年的时间,确实走了不少弯路。”“但我们不想沉浸在反思之中,也不会否定自己,因为我们还需要往前走。”

 

对于王俊煜和他的豌豆荚,这是一个让人值得怀念的公司,同时这又是一个让人沮丧的故事。相信在未来的某个瞬间,大家一定会想到曾经有一个很文艺范、很谷歌范叫豌豆荚的公司,曾经给这个寸土必争的互联网江湖带来过一抹亮色,但同时大家也会念起,曾经这样一个潜力无限的公司却有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

 

不过,即便失败,市场上也永远有下一个机会。“我们每次尝试失败、关闭项目,总带来的是团队的愤怒和离开,那个idea就会被永远打入冷宫……这是一个线性因果论的世界观。”王俊煜在他的最新一篇微信文章里写道。他想说的是,即使暂时失败,但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可能成为未来的基础。


本文综合自网络资料,米龙谷编辑整理。

* 米龙谷尊重版权,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果版权人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点击下列关键词阅读更多

”车易拍“大幅裁员背后 | 当过保安掏过粪终逆袭

全国知名投资人联系方式汇总 | 雨润集团大败局

10亿美金教训 | 投资人一夜撤资 | 创业明星陨落

酒仙网7轮融资秘诀 | 中国就缺这种创业疯子


广告/商务合作请加微信:minigee1

BP投递:xiangmu@minigee.com

投稿邮箱:joyce@minigee.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