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火拼滴滴,从融资到裁员再到盈利,e代驾如何“死里逃生”?

2016-07-28 米龙谷


干货

案例

人物

热点

深度


在2015年7月28日之前,起步于2011年的e代驾绝对是代驾领域的领头羊,甚至几乎成为了“代驾”的代名词。2014年,连58同城也感受到了压力,向e代驾投资2000万美元,并把自己的代驾业务并入e代驾。


7月28日,迅速覆盖出行服务的滴滴宣布开通代驾业务,击碎了e代驾的美梦,经历了3个多月的烧钱大战,e代驾做出了裁员20%的决定。随后,e代驾在业内几无声音。一度,人们都以为e代驾死了,或行将死去。

 

但事实上,e代驾从2016年1月份亏损开始逐渐收窄,在5月份基本实现盈亏平衡,最终在6月份正式实现盈利。

 

作为从一片O2O死尸堆里爬出来的“幸存”项目,如今的e代驾已恢复了正常商业逻辑,并开始正式盈利,这被杨家军视为是e代驾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拐点。


大敌当前,恐慌导致预判失误


2015年7月28日,已经推出了出租车、快车、顺风车和巴士服务的滴滴宣布开通代驾服务,一时间,滴滴代驾所到之处,哀鸿遍野。


之前e代驾一家独大的代驾市场格局俨然要变换秩序了。




无论是哪个时间段,滴滴给出的起步价都要比包括e代驾在内的公司低2-3元。凭借这个优势,滴滴至少不会迅速落败。但是滴滴的财大气粗还不止于此,很快,它就与原先的霸主e代驾拉开了烧钱大战。

 

作为现象级公司,滴滴在出租车、专车等领域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给从来没有真正打过仗的e代驾团队带来很大压力。当时,e代驾公司全部员工为450人,恐慌与压力,让e代驾管理层决定大量引进人才,快速补齐业务短板,备战滴滴。

 

从2015年年初至今,e代驾团队扩张了近700人,然而让e代驾管理层没有想到的是,人员的扩张,非但没有带来公司内部效率的提升,反而公司效率越来越低。职位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也成了日后大幅减员的导火索。


代驾市场上的烧钱战争


自上线起,滴滴就推出了全民首单免费的政策,企图迅速拉拢一批新用户。e代驾也及时做出回应,728日起,推出了“8.08”快计划,即每日20时至22时,代驾司机808秒无法抵达用户指定位置,用户即可享受免起步价优惠。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仅仅隔了2天,e代驾就宣布8月的每周三,在全国25个城市200元以内免单。尽管这一活动遭到司机的猛烈吐槽,他们认为该活动“实际上是变相把司机收入提前预支给e代驾做促销。”但从这里可以看出,e代驾真的有点恼怒了。

 

除了对用户的各种补贴外,e代价还邀请黄晓明和宋丹丹做代言人,二位的肖像迅速攻占了网页和电梯间,e代驾的广告也不惜重金投放于国内各大知名综艺节目,如《极限挑战》《中国好声音》等平台,去吸引新用户。




面对e代驾不惜重金的宣传推广,进入8月后,滴滴也迅速有了新动作,从8月17日起,启动“桔色星期一”的优惠活动,并请高晓松、白百何、姜武、包贝尔、林永健、李光洁一起呼吁大家,喝酒别开车,开车找代驾。打了一手漂亮的公益牌。

 

烧钱并没有烧出未来,e代驾在进行持续的补贴2个月后发现市场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订单量并没有获得爆发性的增长,长期维持烧钱状态又没有价值。

 

更严重的是,e代驾在2015年8月份的补贴狂欢,直到9月份才看到结果,仅仅一个月,烧了1个多亿,这个坑一直到10月中旬才真正填完。

 

补贴和宣传,双方都做得很到位,但代价归根结底比拼的是司机资源,为此,滴滴在吸引司机方面花了大力气,在部分地区,对加盟司机给出每单均价收入超60元,月入8000+红利的承诺。此外还表示将为每位代驾员工免费办理人身险和医疗险。凡成功加入滴滴代驾的司机还可获得100元奖励。

 

代驾业务上线20天后,滴滴宣布已覆盖全国80个城市,注册司机过百万;而e代驾方面,在对司机进行严格筛选的制度下,通过注册的司机只有20万左右。

 

既然两家都注重用户体验,那么后来者滴滴为何迅速占据市场份额,成为了e代驾的最强对手呢?

 

在滴滴尚未进入代驾领域之前,e代驾之所以成为行业领头羊,是因为很好地利用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把用户体验做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获取了大批用户。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代驾需求旺盛的地点和时间段,为司机的实时调度打好基础;LBS的调动,让司机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用户,大大缩短了用户的等待时间;用户评价体系又促进司机提升了服务质量。

 

今天,这些服务大多数代驾公司都可以实现,专注出行服务的滴滴更不在话下,再加上滴滴对司机和用户都有更优惠的补贴,它确实对任何代驾公司都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除了价格和数据优势,滴滴的迅速成长还离不开它具备了更多的衍生服务。由于一线城市的限行政策,有代驾需求的用户实际上不能每天都开车出行,这使得他们成为了有打车需求的用户。能装一个应用解决打车和代驾,我为什么不用滴滴呢?相信这是很多用户的想法。更何况,你都不需要装一个应用,因为微信里就有滴滴的入口,微信你是必用的吧。

 

滴滴以迅猛的态势吞占着e代驾的市场份额,后者在危机面前不得不迅速做出调整。

 

e代驾也猛然意识到,补贴战像一个无底洞,若不踩刹车,半年后就没钱花了。“相比滴滴这样有几十亿美元融资的企业,你会发现多少钱都不够用”。


新业务试错失败


在跟滴滴大战的同时,e代驾还同时进行新业务的探索。而这些探索后来几乎一无所成,加剧了e代驾的危机。

 

作为低频的代驾业务,杨家军一直被“高频打低频”的互联网理论所困扰,他要找到高频的业务。

 

2014年下半年,e代驾开始上线洗车业务,“但这就是一个荒唐的业务,跟了风。” 杨家军说。没过多久,这项业务就停了。

 

2014年初,e代驾派人到韩国做市场调研,发现韩国代驾市场是一个业务体量达到每天七八十万单,年200-300亿元规模的市场。

 

2014年8月,e代驾在韩国专门招了一位美籍韩国人,此人曾在谷歌工作,他专门负责e代驾在首尔的本地化团队搭建,人员最多时也有二三十人,“也是烧了一些钱”。问题出在了保险上面,这种每个月两三百块钱的保险一直搞不定。



 

原来,韩国有规定,代驾司机要进入一家新公司必须重新购买保险,但因为没有利润,保险公司并不愿意出售这类保险。“我们都以为这个保险很好买,去买的时候发现几十个保险公司没有一个愿意卖给你,哪怕你跟小保险公司说我贴钱都不卖给你。”

 

保险问题迟迟未解决,只好找有保险的个人做司机,但数量远远不够,当时e代驾在韩国,司机每天上线数都是个位数。而韩国代驾市场的充分竞争,让韩国人已经养成了代驾随叫随到的习惯。e代驾在韩国首尔的最好战绩是一天100多单,连首尔每天30多万单的零头都没有。

 

2015年12月,e代驾果断砍掉了韩国业务。“我们以为拿了自己开的是收割机去收割韩国市场,其实是拿的是镰刀。”杨家军自嘲。

 

2015年7月,e代驾还做了一个类似达达的同城众包配送业务,叫“我快到”。杨家军认识同城快送公司闪送的创始人团队,熟悉其运营套路。当时美团、点评、饿了么等平台都没有搭建自己的配送团队,杨的想法是,搭建一个众包物流平台,接这些大平台的订单。“我们干了2个月,高峰期每天订单就达5万单。”后来,这些大平台为了提高服务品质,每家都开始自建配送团队,“我快到”没订单了。2015年9月,杨家军将其关闭。

 

当然,也不是没有留下的新业务。主打汽车保养的e管家现在被杨家军列入未来业务。它的模式区别于原来e代驾高管高峰出来做的e保养,让司机帮车主把车开到4S店做保养。

 

经历了之前从未有过的“狂风暴雨”,杨家军开始反思,意识到e代驾的运营要回归到生意本质,即公司挣钱要和人员工资、市场投入要逐步匹配,如何进行补贴,市场费用该如何花,城市经理如何管理,都需要精细化。

 

这一切的思考引发了e代驾2015年11月的那一场裁员。这是e代驾不得不做的选择,业务必须要健康发展,投资的花销必须可控,否则就会眼睁睁的跟着公司战车冲下悬崖摔死。


要裁员就一次裁到骨头里去


201511月,e代驾裁员事情被曝光,随后杨家军发布内部信,确认裁员一事,并把裁员的原因归咎于,从2015年初到现在,公司人员增速过快,导致部分机构臃肿,岗位重叠,效率低下。为提高效率,e代驾目前主动进行部分人员优化。

 

“这个错误的最大责任人当然是我,在一年内大量招人大量减人这是极不负责的行为,我为自己的错误向大家真诚道歉。”



 

e代驾前员工描述,创业者通常是夙兴夜寐的代言人,很多高管每周至少贡献60小时工时。然而e代驾的高官们却有时间去旅游、兼职创业等等。e代驾高管团队的问题已经成为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而这个事情已经引起投资人的警觉,有可能影响下一轮融资。

 

先说e代驾三个合伙人孙景川、黄宾、杨家军,虽然名义上孙景川上一份工作是井川物流公司,而事实是孙景川身兼二职,同时任职e代驾和自己的“闪送”创业项目。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

 

另外一个兼职的更加夸张,是负责人事的高管兼职创业一家人事代理公司,专门为e代驾服务。透露信息的员工表示,不排除市场、公关高管也自己开个相关公司洗钱。这家人力服务公司每年有数百万的营业额来自e代驾。

 

而杨家军和黄宾不和也已不是秘密。e代驾实际控制人是黄宾,杨家军是后期加入的。前者喜欢旅游,动辄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三两个月都不见踪影,期间完全不问业务。待游玩回来,又要突然插手。这让实际出力的杨家军颇为不满,常常以甩膀子不干相要挟,为此二者经常会产生矛盾。

 

二者的矛盾直接影响到的公司团队,产品、运营、市场三个部门分别属于二者的不同派系,在杨家军外出的阶段,负责区域的市场部门就会被“削权”。比如说地方城市经理有权决定所有免费代驾卡、物料等跟钱相关的,而市场人员则需要组织人员把物料送下去。

 

而在杨家军回来之后,权力又会重新分配。二者几番角力下来,中层跟着动荡不已。大规模离职事件已经发生了2次。在职的员工也发愁站队问题,随时担心自己工作不保。

 

因为高层的不作为,而代驾业务离钱又比较近,所以e代驾内部腐败特别严重。一个城市经理动辄年收入近百万。但是在e代驾的司机要提现却是千难万难,e代驾号称日订单40万,然而每天提现名额只有1500个。代驾司机表示提现难度不亚于购买春运火车票。

 

e代驾员工表示,拖延代驾司机提现,不一定是资金流吃紧,也可能是高管想捞更多的钱到自己的口袋。毕竟代驾离钱很近,如果不打仗,很快就可以实现收支平衡。而打仗除了抢占市场份额之外,还给了相关高管更多捞钱机会。

 

除了结构臃肿,还有愈演愈烈的派系争斗e代驾在裁员过程中犯了一个错误,在已进行过裁员情况下,又进行了一次裁员,尤其是后一次裁员,对团队士气打击太大

 

杨家军说:“第一次裁员时,我跟财务说,要这么花下去,钱肯定不够,我们要裁员,那个时候很简单,晚上开一个会,大家定了指标就开始行动,一个星期后就裁完了,我们还觉得没啥事。”

 

第一次裁员后成本却没降下来。原因是,管理人员真正执行裁员时,往往越是工资高的人越舍不得裁,最终裁员人数够了,但成本空间却没有到,继续持续下去e代驾整个支撑不起。

 

不得已,e代驾在一个月后又启动了一次裁员,而这一次裁员给e代驾公司造成了很大伤害。

 

杨家军回忆说,当时很多高管心情特别郁闷,还得把自己的的刀子再重新举起来一次,大家都不敢走出办公室,那怎么办,还是得去,大家就强忍着泪水重新来裁。

 

“我自己都觉得特别恶心,当时就感觉自己犯了巨大的错误,第二次对高管的伤害,对我们自己心情打击,对员工情绪伤害比较严重,裁两次,最终打击的是留下的这些员工。”

 

裁员事件让杨家军很受伤,觉得自己冷酷无情。裁员后,e代驾留下的是精英,但对于这些人而言,不愁找不到工作,在经历两次裁员风波后,2016年春节刚过,很多心凉的人走了。

 

这次裁员风波给杨家军带来深刻反思:即裁员就要一刀砍到骨头里,把肥肉全部割掉。


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


相对而言,e代驾还算是O2O领域幸运的,过去1年O2O行业发生很大变化,烧钱模式不再受认可,不仅美团点评这些“大腕”合并,连曾经估值6亿美元的博湃养车也宣布倒闭了。


如今,e代驾业务已进行了调整。原来200人的呼叫中心已全部外包,客服也持续外包。加上之前的裁员及人员的流失,e代驾真正的员工有500多人。

 

杨家军说,人员大跃进时,人越来越多大家还觉得人不够,裁完后大家反而效率更高,该干的事一点没少。现在大家得有信心慢慢爬起来,这对所有经历过的人都是最难能可贵的经历。

 



“我现在挺享受这个过程的,人生能慢慢爬起来,然后又跌下去,再开始爬起来,我们一直前行,慢慢的开始有一定的影响,忽一下狂风骤雨来了,没把我们打死。”

 

e代驾官方则表示,过去半年公司虽然只有600人左右,但订单增长量比裁员前近1500人时还要高。此外,公司获取新客成本也从2015年下半年平均60元降低到现在的20元左右。

 

外界似乎已经认定,e代驾在这场跟滴滴的战役中惨败了,“就这个,我们一点招没有。”主动发出裁员邮件的杨家军很难去辩解什么。“凭什么低频的,天天苦逼干活,用心服务客户的公司就该被滴滴这种公司打死,我们就不信。”杨家军坚定地说。

 

如今,e代驾新业务都围绕车主来服务。第一个是跟4S店合作,机动车保养,这个业务在不断增长;另一个是跟平安保险公司合作,e代驾的司机是高品质司机,可帮助平安做查勘。

 

e代驾还在尝试向酒后场景化营销,如帮忙客人做年检验车,e代驾也尝试做出售一些商品。

 

e代驾感悟是,商业要回归本质,要做真正能为客户满足刚性需求的服务,且服务本身能赚到钱,足够支持运营,意识到这一点后,e代驾开始建立Erp系统,进行精细化运营。

 

2016年6月,e代驾开始实现小规模盈利曾经因裁员遭遇打击的员工信心也开始恢复。杨家军不愿意透露具体的数额,“我们现在必须表现出一副穷苦的样子。”

 

e代驾盈利的来源并不复杂,代驾司机的佣金。e代驾以前每一单收15%,滴滴一进入就收22%,e代驾跟随性地把佣金比例提高到了20%。

 

他开始向世人宣告,“创业公司的‘死人堆’里还有一个人活着,并慢慢爬起来。”而跟滴滴交锋之前,杨家军知道结果只有两个:要么生,要么死,杨觉得死的可能性更大,“但是你准备死并不代表你不准备疯狂,该烧的钱得烧。”带着公司走过一次鬼门关后,杨发现,代驾是重服务和偏运营的业务,就跟神州专车靠安全理念和自购车辆运营可以跟滴滴专车PK一样,e代驾也可以不用死。

 

重新归来的e代驾开始找到自己的出路,“O2O行业首先是活下来,剩者为王。”一位业内人士点评说,对e代驾而言,最大竞争对手并不是滴滴,而是自己。经历了这一番波折后,e代驾必然会迎来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综合自品途网、雷帝触网及其他网络资料,米龙谷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 米龙谷尊重版权,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果版权人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点击下列关键词阅读更多

资本市场变天了 | 他的公司超京东和阿里总和

知名投资人联系方式 | 奶茶妹亲自为他站台

“伪”创业公司 | 又一传奇破灭 | 警惕管理死

4000万血泪教训 | 从负债2.5亿到身价500亿


广告/商务合作请加微信:minigee1

BP投递:xiangmu@minigee.com

投稿邮箱:joyce@minigee.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