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民出身、中国最土首富逆袭:花30亿招了300人,干到了3000亿

2017-03-24 米龙谷

深度

案例

人物

政策

动态

与传言中不修边幅的“土豪”形象有着巨大反差:他身着大一号的西装、皮鞋,戴300块钱的手表,走路带风,沉思时目光深邃辽远,大笑时如顽童般两眼眯成一条缝……

 

的确,这个曾经赤贫到连几块钱学费都交不出的农村少年,有身处社会最底层的辛酸过往。而今,已届耳顺之年的他,身价千亿却异常低调。他用大半生的奋斗和努力,对“土豪”二字做出了全新的诠释。

 

他就是被誉为“南中国房地产业航空母舰”、中国房地产十强企业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的掌舵人——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

  

农民出身却干起房地产,出奇制胜走出困境


1954年10月,杨国强出生在广东佛山顺德一个农民家庭,排行老六。在那个全国人民饿肚皮的年代,带着6个孩子嗷嗷待哺的孩子,家还能过成什么样?

 

所以,杨国强直到十七八岁都没穿过鞋子,没吃过糖果,“自己没有亲手花过两分钱”,衣裤都是兄长穿旧的和香港亲戚穿旧寄来的。

 

虽然家境贫穷,没有一分零花钱,但杨国强自小就酷爱读书。什么《三毛流浪记》、《西游记》、《封神演义》、《呐喊》……少年杨国强如饥似渴,来者不拒。这样读书,涉猎广博,眼界见识随之开朗,“虽然没有读过大学,但那些书给了我重要的精神滋养。”他眯缝起双眼,仿佛又回到了当年。

 

没有什么擅长,深深知道房子对中国老百姓重要性的他,决定在这个领域学习和发展自己。

 

1978年,在哥哥杨国华的帮助下,20岁的杨国强进了北滘公社房管所当施工员,干泥瓦匠。

 

倒混凝土、粉刷墙面,杨国强经常累得连筷子都拿不起来,不过他干活从不马虎,哪里墙面抹不平,即使不睡觉,也要重新再抹。

 

1986年,仅干了两年的杨国强因出色的表现坐上了包工头的位置,身边也聚拢了四、五十号农民工。

 

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沿海开放的几个城市,出现了一股房地产投资和开发的狂潮。也正是这个时候,杨国强开始了自己的房地产创业之路。



当年年底,顺德三和物业在碧山山脚下买了一块1300亩的地,取名碧桂园,准备建4000套别墅。

 

消息一出,顺德四、五家工程队都抢着要吃这块肥肉。杨国强决定来把狠的,他天天蹲在三和公司的门口。南方的梅雨季你知道的,天天下雨,杨国强就天天干着出门湿着回家。

 

人心都是肉长的,3个星期后,三和的老板看不下去了“归你了”。不过,三和老板却没有现钱付工程款,要杨国强先垫付。

 

1993年的宏观调控让这一轮房地产热迅速烟消云散。杨国强接手的碧桂园亦是如此,4000套房只卖出了3套,几成烂尾楼。

 

生死抉择之际,杨国强找到了时任新华社记者王志纲,希望他写文章吸引购房者。王志纲看到杨国强的焦虑和诚恳,提出兴建一所贵族国际学校,吸引有钱人的儿女就读,并以此带动学生家长到穷乡僻壤买楼定居。杨国强此后采纳了这一建议。

 

于是先启动碧桂园学校,通过招生收取教育储备金,筹措开发资金滚动发展。8个月时间盖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学校,按时开学,而且很快学生人数突破5000人。

 

碧桂园学校还向每名学生收取30万元的教育储备金,并规定学生在毕业后才能取回。这个零息融资的方法,是杨国强的得意之举,也为当时陷入困境的碧桂园带来一笔不菲的流动资金。凭借此举,他成功地将楼盘卖光。

 

再后来,杨国强就成了碧桂园的主人。


  

一夜间成为中国首富,把开发模式推向全国


1998年,中国取消福利分房,其后几年,中央和各地陆续发文叫停集资建房。单位自建房的取消,使得房地产开发的空间变大,土地购买的秩序趋于自由合理。

 

于是,杨国强带领已经初具规模的碧桂园低调进入广州,“用生产商品的方式来盖房子”。第二年春节,广州碧桂园开盘,以每平方米3000多元的均价推出自带花园的洋房,这个价格甚至比同一地段的毛坯房还便宜。超低价格使其创造了70栋楼两个多月销售一空的奇迹。

 

2001年,碧桂园凤凰城项目公开销售。杨国强继续打着“价廉物美”的大旗,以“50万元就可以住别墅”的口号大卖别墅。尽管楼盘当时离广州市区有近1个小时车程,但开盘当日,众多客户趋之若鹜,曾有一分钟销售一套别墅、一天之内创造了销售额7.5亿元的销售神话,至今这一纪录仍无开发商可以打破。对此,业内形容为“像卖白菜一样卖房子”。

 

2006年,杨国强迈出了全国扩张的第一步。湖南、湖北、安徽等10省全部开工,当年杨国强就净赚16亿。

 

2007年1月,碧桂园在港上市的前三个月,杨国强去地产大亨郑裕彤家,陪彤叔、李兆基锄大地。彤叔把把赢,一开心话就多了“你怎么有空来玩?”,“碧桂园要上市了”。

 

郑总一拍桌子“我买10亿”,旁边的李总一看,也拍起了桌子“我也来10亿”。这边地产大佬一出手,那边68万投资者就开始排大队购买了,杨国强自然一夜之间就成为中国首富,身价暴涨到492亿。

 

此后,在资本驱动下,杨国强把他的开发模式推向了全国。



2008年,杨国强看上了香港邵氏在清水湾价值54亿港币的土地,最后以125亿的价格将清水湾4个地块收入囊中。

 

不过,随后的美国次贷危机不期而至。杨国强的碧桂园一下子资金吃紧,怎么办?

 

杨国强有办法,他从香港恒隆地产挖来了财务总监,这位大神和各大银行关系铁得很,一开口,几十个亿的资金就流进了碧桂园的账户,杨国强安然度过了资本的寒冬。

 

转眼到了2009年的国庆黄金周,杨国强也进入收获季节。他在安徽和江苏的交界处和县建了600套度假别墅,并现场请来了汤唯助阵,结果合肥的、南京的有钱人蜂拥而至,现场足足有3000人,分分钟打破南京度假别墅的销售记录。

 

此后,杨国强一路向北,在烟台海阳开发了碧桂园十里金滩,五星级酒店、滨海公园、俱乐部游艇应有尽有。据说,首期开盘一个小时之内销售出去4800套,平均1.5秒卖出一套,堪称中国地产史上的奇迹。

 

此后,碧桂园成了全国地产界的一头猛虎,业绩更是一路飙升,2014年销售额1288亿,2015年1402亿,2016年更是高达3000亿。

 

如今,碧桂园早已将触角伸向海外,目前有7个项目落地亚、非、拉五大洲;同时,碧桂园正在拓展印度、英国、越南等市场。


  

300亿魄力招30个人,缔造出3000亿公司


在碧桂园官网上,杨国强在2017年元旦致辞中写道,“有人才有天下!”。接近杨国强的人说,对于人才越发重视,是近几年来他最大的变化。

 

商界大佬之间的谈话,往往异常珍贵。2013年春天的一个下午,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国强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之间有一场简短对话。那时,没人能预测,这场对话将怎样改变碧桂园之后的命运。

 

两人在一场高尔夫球赛间隙交流,那时58岁的杨国强问了同龄的马明哲一个管理问题。10年前,杨国强把女儿杨惠妍推向了中国首富的位置,但面对业内最受追捧的保险公司掌门人,他态度谦逊。

 

杨国强问:“你管理平安万亿资产,有什么秘方?”

 

马明哲说:“我能有什么秘方,就是用优秀的人。我这有很多年薪千万的人。”

 

回去后,杨国强对时任碧桂园人力资源总经理彭志斌说:“我给你30个亿,你去给我找300个人来。”

 

彭志斌的任务是从头建设人力基础体系,以提高碧桂园人才团队的职业化程度。

 

此时,碧桂园刚从金融危机裁员创痛中走过来,总部200余人,坐落在顺德这样的三线小城,无论是企业形象、团队建设、还是对外吸引力,都几度飘摇,人心惶惶。

 

杨国强对人才的渴求,也到了迫不及待的顶点。他对彭志斌说:“你能不能帮我搞一个盒子,把一个人装进去,然后按钮一按,出来就可以知道这人行还是不行,是60分还是70分?”但世上没有这样的盒子,优秀人才到新环境不一定就成功,融入组织更需要过程。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简称GE)在1990年发动全球人才招揽计划,其万里挑一的选拔方式,最初启发了彭志斌及其人力资源管理团队。

 

2013年,他们拟就一个“全球30%硕士、70%博士”的新招聘计划。这个计划深刻影响杨国强,促使他做了一个新决定——启动“未来领袖计划”,在全球广招名校博士,碧桂园给这些人才以高薪和高职业前景承诺,其力度与广度,为中国地产行业所罕见。



到2016年底,入职碧桂园的博士已超过400人。但只有高中学历的杨国强仍不满足,他向内部发出了一个最新的动员令:2017年碧桂园还要新招300名博士,其中至少有200名博士是海外招聘,海外启用。

 

这是一份沉重的招聘工作,它意味着在2017年,按10%的选拔率,彭志斌和人力资源管理团队需要面试大约3000人,平均每天面试至少30人,这还不包括面试其他管理层人员。过去3年来,他总共面试了一万多名博士生,这也成为碧桂园人力资源部门最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

 

在彭志斌看来,这些博士的共同点是情商与智商同高,人际互动能力强,较少愿意投入科研工作,而希望快速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属于学术派博士中的另类,这也正是碧桂园的博士选拔标准,“我们要的都是‘奇葩’”,彭志斌说。

 

这群“双商”皆高的学霸,在碧桂园的生长路径各不相同,他们带有光环,培训与升迁机会更大。“未来领袖”们都有企业高管作导师,有人会被选去杨国强身边当秘书。轮岗培训后,再下到一线练兵带项目,表现优异者会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擢升。

 

最近两年,博士生开始进入碧桂园的区域总裁队伍。比如碧桂园澳洲区域总裁胡国韬,就是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毕业的博士,加入碧桂园不足3年。曾在世界银行工作的森林城市首席战略官于润泽博士,加入碧桂园也不过两年多。碧桂园内部目标是,到2017年要培养超过100名博士成为项目总经理、区域总或更高级别的管理者。

 

通过超常规的人力建设,碧桂园建立起一个远超同行的“青年近卫军”,他们在一个曾经被认为是家族企业的公司内部得到“火箭式”升迁,向内外发出的信号颇为强烈,这个队伍中将有人会成为碧桂园的高层管理者,他们是碧桂园数千亿规模目标的把关人。

 

同时,资深职业经理人继续受到重用。最近6年碧桂园的规模跃进,有很大一部分就源自资深职业经理人的贡献。杨国强拉起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从2010年的空降总裁莫斌开始,一路壮大。到2016年底,碧桂园多出1400多名外来职业经理人,他们多在碧桂园找到了职业存在感。


不同于同行大多习惯于内部培养、提拔区域总,碧桂园的内部培养速度赶不上发展速度。因此区域总裁有不少是外部空降。这些职业经理人往往有优秀的业绩历史,一旦被赋予封疆大吏的权责利,往往能在一个表现平淡的区域市场,重新开辟一片天地。

 

2016年,在碧桂园各区域业绩内部排名中,山东区域表现一般。整个山东市场规模大约6400亿元,而碧桂园占比不到0.7%。集团助理总裁庄青峰随即空降山东兼任区域总,他是来自中海的明星职业经理人,他曾用5年时间,仅靠一个地产项目,便为中海赚取近170亿元。

 

碧桂园江西、山西等区域总裁,都由2016年的新晋外来者执掌。业绩导向下,人事替换随时发生。各区域也开始裂变,一些业绩表现不佳的区域,会被并入周边业绩较好的区域。

 

在碧桂园,区域总裁引咎辞职与论功行赏的故事一样多,碧桂园的游戏规则就是大浪淘沙。“我们有很多老队员离开了,业绩不行就是要被淘汰的,而且你只有一年期限。”碧桂园一位人力资源人士透露。“碧桂园是结果导向,通过压力竞争,促使新老碧桂园人融合。”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总设计师黄宇奘说。

 

从外部引进的职业经理人中,碧桂园最为青睐有中海、中建系工作背景的人。仅仅在高管团队中,就曾有三席有此背景。现任总裁莫斌曾任中建五局董事及总经理,执行董事朱荣斌曾任中海地产董事,不久前刚离职的碧桂园首席财务官吴建斌此前是中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各大区域总裁中有中海、中建背景的也不在少数。

 

中海地产以其精细化管控和高利润,被当作业界标杆,中海人也多被认为行事稳健而忠诚度高。彭志斌说,碧桂园和中海地产企业文化接近,都简单务实。“碧桂园就像10年前的中海。”


  

写在最后


几十年人生下来,杨国强认为,会做人比会做事对一个人的长远影响还要大。他说,在商业世界奋斗,商业策略甚至手段自然必不可少,但这些策略和手段应该在做一个正直的人,被欢迎的人,对他人有益的人之下去设计和进行。


广州市市长曾问杨国强为何能成功,他的回答是,大概是因为我对人好,对社会好吧。我父亲从小就教育我,如果我只有2块钱,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饭,也要我去付钱,不然会没有朋友。他回忆。


做事方面,杨国强的理念是,不管选择哪一行,都要脚踏实地,从在现有岗位,努力做到最完美开始。只有做好小事,才能做大事,成功是一步一步过来的。



杨国强说,成功一定要勤奋,舍得付出。创业是很艰辛的,我曾经连续十年每天中午吃完饭开会,安排工作。” 


他对年轻人的建议是:要不怕吃苦、不怕吃亏,要相信你多付出20%,最终将获得远远超过200%的回报。

曾经草根都不如的杨国强,期待处于低处的青年人:不要抱怨社会何自己的环境,而应奋力发挥好自己。他说,遇到问题和困难,不见得天就塌下来;人生充满了体验,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甚至,他认为,出身苦一点反倒会让人生更有意义。


如果一出生,红地毯就伴随着你,下雨有人替你打伞。那种日子又有什么意思吗?过不了多久你就腻了。你不用那么艰苦去奋斗,但也少了奋斗与成功的喜悦感。就像爬山,爬山是很辛苦的,要出汗,但到了山顶在树下吹着风,就会发现这是很惬意的事情。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受苦、奋斗,就在于体验整个过程。他说。


本文内容整理自一勺言、硕士博士圈、经济观察网、和讯网、新华网等,仅作参考。

* 米龙谷尊重版权,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果版权人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点击下列关键词阅读更多

沙县小吃走下神坛 | 80后首富力压王思聪

老干妈退股 | 靠滚床单生意做到全国第一

“伪”创业公司 | 他半路被截胡让出8000亿

友友用车倒闭 | 败给黄光裕后再造百亿企业


投稿邮箱:joyce@minigee.com

BP投递:xiangmu@minigee.com

广告/商务合作请加微信:minigee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