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产将如何生活?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经过近30多年的经济狂飙突进,中国已经催生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产阶层。

《经济学人》杂志称“中国的中产阶级共有2.25亿(家庭年收入在1.15万到4.3万美元之间);

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甚至预测“到2020年,中国中产队伍将达7亿人”。


众所周知,作为“橄榄型”的主体,中产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主流文化的传承,因而该群体被视为稳定社会的超级力量,科幻电影中“拯救世界”的英雄如超人、蜘蛛侠等也都是中产。


然而当下,伴随着全面小康的到来,虽然越来越多的群体挤入了“中产”的经济指标,但似乎在生活方向上“迷失”了:


上流中产阶层过着花园别墅、私人飞机的奢侈生活,高调中产者炫车、炫包、炫羽绒服,“新中产”偏爱“性冷淡”的极简主义,还有一部分中产享受“少而精”的精致生活。


多种生活作风下,“中产”似乎也变成了一个很微妙的词,有人沾沾自喜,有人唯恐避之不及。未来,中产究竟将如何生活?


过去的30多年,是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期,同时也是中国人物质财富大爆发的黄金期。

统计局统计,全国GDP规模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为2016年的744127亿元,增长204倍;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长到33616元,增长了98倍。

从食不果腹到“天天喊减肥”,从有钱人骑自行车到普通中产都是有车一族,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不过,由于财富来得太快,相当一部分先富阶层都被冲晕了头,开始消费各种并没有太多实际用途的物品,如过分的装扮,营养过剩的餐饮,矫情而矜贵的奢侈消费等。

按理说,每个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只要是自己合法所得,选择怎样的生活都无可厚非,但其带来的影响却没有这么简单。

君不见,全国多达17个省市自治区遭遇雾霾天气,遛狗者自嘲“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手,狗叫我才走”;

小情侣感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

学者恍然大悟“‘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的清华校训自带光环”;

更有标题党号呼“中华民族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将是一场比八年抗战更漫长的战争”。


面对重污染,当政府和社会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时,殊不知生产方式来源于生活方式,倘若没有对豪宅的抢购,开发商又怎会大肆搞基建?倘若没有对SUV的偏爱,厂商何苦生产大排量车型?


雾霾不仅仅是衡量生产方式正确与否的标准,所有粗放式的生活与生产都是雾霾的源头。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统计,预计到2020年,每年癌症新发病例总数将达400万左右。

生命的本源是什么?一方面是要生理健康地活着,另一方面更要精神充实地生活。

然而,在“一夜暴富”下,我们竹篮打水般收获财富又消耗财富,在物质享受中越来越忘乎所以,并且一次次冲破环保底牌,却最终连“活着”这条底线都保不住,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提到未来生活,或许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都有一幅美好的蓝图,即马克思描绘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共产主义社会。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且不说,地球资源是有限的,用一点少一点。

按照世界已探明能源储量和可开采年限计算,石油、天然气、煤炭可供开采年限分别为43年、63年(高成本气田是452年)和231年。

另一方面,小康、中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物质消耗的极限。


克林顿曾说“中国人不能享受与我们一样的生活”,奥巴马也表示“如果13亿中国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那将是灾难!”


虽然其中不乏对中国存有偏见和鄙夷之意,但却有一定道理。

能耗


据统计,美国年人均能源消耗量6.7吨,中国1.6吨,世界平均1.9吨;

粮食


粮食方面,美国年人均消费量1046公斤,中国445公斤,世界平均400公斤;

住房


住房方面,美国人均住房面积67平米,中国40.8平米,老牌发达国家约35平米。

不难估算,倘若中国人真的“过上”美国人的日子,全球的能源和资源都将逼近极限,“灾难论”也将一语成谶。


然而近几年,在以双11为代表的“购物节”造势下,中国人“买买买”不止,剁手族、代购族、海淘族比比皆是,甚至陷入“为消费而消费”的疯狂。


事实上,中国中产不仅不可能延续暴富后的奢侈、炫富生活,就连过美国中产的生活也是全世界不能承受之重,这是中国人的宿命。


当然,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发达国家其实也经历过粗放式的生产和生活阶段。

一方面,大规模工业化,过度生产致使市场上商品泛滥;

另一方面,消费上去了,灵魂落在后面。


面对眼花缭乱的商品和铺天盖地的广告,人们对物质享受的欲望极度膨胀,各个阶层都在拼命地用生命和时间换取更多的物品,最终反而被物质所累,心灵的宁静、愉悦也被烦躁、焦虑占据,很多人甚至不堪压力而患病。


当然,所谓“物极必反”,商品经济的快节奏、高频率、满负荷,对资源的过度汲取及对精神生活的抽空也孕育着“反商品经济”的极简主义。


上世纪80年代,西方极简主义风靡欧美,本世纪初,与“极简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断舍离”文化也开始在日本悄然盛行。


不同于奢华和炫富对物质的依赖,极简主义的宣言是“少即是多”,即用最简单的形式、最基本的处理方法、最节省的材料等达到艺术化效果。

如极简主义者衣橱里只有那么几件黑白灰衣服,平常穿搭也不会超过3种颜色,在生活和工作中,他们无法忍受杂乱的环境,更不会累积问题和没用的物品。

表面上,极简似乎与环保有关,但又不止步于此,因为相比奢侈生活,极简不仅仅是抵制物的异化这么简单,而是更关注生活本身。


所以,极简又不是苦行僧,因为它并不否定物的作用,只是要更好地利用物为生活本身服务。


“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梭罗名著《瓦尔登湖》百年前的娓娓道来,却在当今转型期的中国显得越发深刻。


尤其是在“社会评价”威胁之下,由于社会的不平等、攀比心理的强盛,被边缘化的穷人希望用消费来增加自信,让他人看得起;而反腐高压下,内心惶恐的官员有钱不敢花,各种哭穷喊穷,各个阶层都在他人评价中失去了自我。


事实上,生命是单纯的,生活更是简单的,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为了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甚至将其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至于听不到生命本身的声音了,而极简主义就是“化繁为简”,重新回归心灵世界。


从这些层面来看,极简反而是时尚潮流中最深刻的部分,因为相比穿衣打扮的外表时尚,尊重生命、活出真我才是高级而有内涵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中产将过上“极简生活”。

且不说要求所有中产阶层“视物质于粪土”是不可能的,更关键的是,崛起中的中国正处于“万马狂奔”中,从中央和地方都不可能“踩刹车”,未来还将加快步伐融入世界。


在这种背景下,竞争还将是社会主旋律,极简很难被普遍接受!


综上,量大面广的中产走不了“物质至上”的奢侈和炫富生活,也过不上“回归纯粹”的极简生活,非典中国或将在生活方式上走出一条勾兑之路——精致生活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