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环保“动真格”?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事关“人命国安”的环保这次“动真格”了。

继中央巡视组反腐“打老虎”之后,中央环保督察组又开启了“利箭行动”,囊括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每个督察组均由正部长级领导带队,从规模到规格都堪称史上之最。

8月15日至24日,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8个省、自治区,累计交办转办群众举报13826件;

相关地区立案处罚2115家,处罚金额9449.24万元;

立案侦查122件,拘留146人;约谈1113人,问责1797人。


毕竟,中国的环保问题早被顶在杠头上:

环保部发布的《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5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5.1%。

也就是说,338个城市中,超过7成的城市不达标;而京津冀13个城市在三大区域中,空气质量最差。

2016年,京津冀13个城市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43.2%,其中,重度污染为7%,严重污染为2.2%。


根据环保部发布的这一数据,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的近亿人口,在2016年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生活在超标的空气中。

近年来狂飙突进的快递业也成为海量垃圾的“神助攻”。

从2012年到2016年,中国的快递业务量已经从56亿件飙升至312亿件,2017年更是直奔400亿的目标而去,这意味着2017年会产生400亿件快递垃圾。


外卖行业产生的塑料垃圾制造量也不容忽视。

仅美团外卖一家的日订单量已经达到1200万单。按每单外卖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达到惊人的72万平方米,刚好能铺满整个北京故宫。


目前国内对于快递垃圾的处置方式基本上都是填埋或者焚烧,在此过程中就是对土地与大气的污染。


中国对于危废的有效处理能力仅15%,远低于发达国家45%以上的平均水平,也即是说有八成危废将成为污染源。



环保问题说起来很严峻,事关每人说起来也很重要,但干起来却分歧巨大。


就这场保风暴而言,关于“环保该不该一刀切”、“力度大不大”各方阵营卯足了劲激辩:

反对者认为:环保“一刀切”切掉了污染也切掉了税源,制造业将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

支持者认为:该切的还是要切,以往对于违法违规企业就是因为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才让这些企业总能以各种借口逃避处罚和监管。


无论各方如何争议,都不可否认此次环保“一刀切”行动是相关部门的无奈之举。在现行体制设定的游戏规则内,环保的“猫鼠游戏”始终无法根除。


长期以来,污染物减排目标都是通过国家环保总局与各省区政府签订减排责任书的形式分解下达,各省区政府按照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分解指标程序再一级级分解下达。


这种主要依靠政府考核制度来达到减排的方法缺乏保障机制。


结果导致2016-2017年,中国几乎所有与大气污染物有关的指标的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全世界都是第一。

在这种行政减排方式下,环保部门以排污许可制控制污染物排放,企业根据排污定额超排罚款、减排奖励,但是罚款与奖励的数额都不高,对企业没有明显制约效果。

有些地方甚至滥用奖励政策,把收上来的排污费和罚款再返还给企业,而企业治理污染的设施建起来后,往往由于运行成本过高而被关掉。


一轮一轮的规划中贡献GDP的重点项目重要,还是环保重要,在现行考核升迁制度下,结果不言自明。


因此,地方政府就以“三不查”(老百姓不上访不查、媒体不揭露不查、高层领导不批示不查)为污染企业的“三不怕”(不怕环境监察、不怕行政处罚、不怕给老百姓造成损害)开道。


而最难受的竟然是地方环保部门,他们有“三个不敢查”:

对开发区不敢查,对重点保护企业不敢查,领导不点头的不敢查。


环保局长往往是“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甚至有人调侃:中国环保部已经成为全球四大尴尬部门之一。


“全球四大尴尬部门”

是指美国国土安全部、俄罗斯民族宗教部、中国环保部以及台湾地区的“外交部”。


说到底还是因为环保牵着地方经济的筋骨,扯着就业的经脉。

如四川绵竹市,高污染的磷化工业可以说是当地的经济命脉,该市有磷化工企业49家,磷化工产业总产值、利税总额等主要指标均占全部工业45%以上,至少有3万人在这条产业链上就业谋生。


即便是在短期内减少磷化工业的投入,GDP下跌、部分工人失业,是必然要经历的。


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或初创企业来说,限产或停产就能直接把企业推向生死一线间。


因此,这不仅是场环保战,也是场产业升级的经济战。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