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经济进入临界态?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市场经济从最初的跌跌撞撞到后来的高歌猛进,其间也有兜兜转转,如今进入了一种临界点——往前进一步,就是真市场经济;往后退一步,就将陷入伪市场经济。
理论上的市场经济体系
是指最终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价格机制所引导的市场,但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路径有其“非典性”。
建国前,我们还是一个传统小农经济国家,建国后,外部遭遇西方封锁,内部又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基础,要培育、发展市场经济根本不现实,不得不靠计划经济、举国体制振兴经济。
改革开放后,我们开始市场化改革,但由于计划经济根深蒂固,政府和市场的“二人转”成为前30多年的主要特色,如造城运动、招商引资和土地财政等深深烙着政府的影子。
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有其历史必然性,但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从无到有再到慢慢壮大,尤其是崛起中的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迫切需要切换频道。
君不见,“政策经济”导致供需错位,同质化、产能浪费严峻,从更大格局看,无论是巨大的过剩产能,还是天量的人民币,越来越多中国元素在走出去,贸易自由、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都是市场化进一步递延、深化的必然趋势。
一言以蔽之,市场经济的权重在历史腻腻歪歪的发展中已累积了质变的大能量。
”市场经济进入临界点,而不是其它转折词,如拐点,其涵义有本质不同。
所谓“临界点”是指事态发展的待变状况,不是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性质转变成另一种性质。
同时,临界点是一个无限逼近的过程,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方向是明确的;二、最终目标无限趋近却又很难达到,“这么近,那么远”。
现实中的市场经济亦是如此:一方面,早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文提出“到2020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最终目标的实现充满了各种纠结:
首先,“二人转”中的政府依然发挥重要影响力,其“拐点”尚没有转过,政府在很多领域没有退出来,诸如教育、医疗、金融、通信、能源产业等等。
其次,“退”的风险太大、成本太高。早在2012年,央行宣称资本账户开放迎来战略机遇期;2015年,“金融闯关”全面开启,如股市“去杠杆”、“8·11”汇改等轰轰烈烈,怎奈大刀阔斧的“闯关”非但没有实现市场化,反而损失惨重,2016年“闯关”转向“全面收敛”。
最后,经济危机证伪了西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这意味着市场化虽然不可逆,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又不可能“重复西方的道路”,这是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就像临界点一样,无限逼近的目标却充满了未知。
也就是说,政府之“拐点”尚未转过,而西方世界引以为傲的“标杆”又被证伪,现实世界不可能那么精准、一刀切,时间或在一个年代之内。
但看不见的市场力量正在形成并日渐强大,伴随着临界点而来的,或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华丽一跃。
不过,在那之前,新旧势力的博弈将十分激烈,乃至带有悲情色彩。
对于市场而言,越逼近临界点,遇到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因而在市场化进程中出现反复、回潮也都是常态。
正如福卡一以贯之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以否定之否定的态势螺旋上升,这是历史的辩证法,虽然无情却很客观。
总而言之,市场化是条不归路,市场大变局不可阻挡!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