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回1968?

新媒体中心 福卡智库 2022-06-10



史学界讨论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有个“类假设性”议题—— 清末的中国到底该走“英国路线”还是“法国路线”?许多学者认为,中国最终走了辛亥革命、北伐、解放战争这样一条以“革命”为主旋律的“法国路线”—— 其核心可以归纳为“暴力反抗”和“造反有理”这八个字。


不过,也有人认为,若清末的时候可以学习英国“光荣革命”式的渐进路线或许国家发展可更为平顺。这种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康梁为主的“君主立宪派”。但还是有不少学者坚持认为,走上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把革命路线称之为“法国路线”可见法国真的是一个革命之乡。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可谓拉开了世界近现代政治史的序幕。而后近230年的时间里,从拿破仑到“五月风暴”,法国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革命和街头运动。


革命和运动已经深入法国的政治文化。


 

今年恰好是“五月风暴”的五十周年,就当2018年快要过完的时候,法国人民用另一场“风暴”为1968年那场“混乱的浪漫”做出了自己的纪念。


11月17日,塞纳-马恩省两位男子通过Facebook发起了一项叫做“封堵路段”的活动,以抗议汽油和燃油税的增加。没想到仅是抗争活动的第一天,法国就有17万人穿着黄背心参与。


接下去两个周末,又分别有16万和14万的“黄背心军团”在全国各地抗议 —— 从左到右什么政治光谱的人士都有。


这一系列的抗议在巴黎被推向高潮和骚乱。目前总共导致4人死亡,750个民众受伤,100名警察受伤。

 

法国总统马克龙不得不在G20峰会后,用最快的速度赶到街头混乱的现场。他和总理爱德华菲利普都表示尊重民众的和平示威及自由表达,但是绝对不容忍暴力。马克龙甚至一度思考要不要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此次“风暴”的源头是,在油价上涨的情况下,政府还要继续抬高油税。


过去一年,法国不同类型的燃油都上涨了至少14% - 22%。其中三分之二是因为全球能源价格上涨,三分之一是因为征收碳税。


而近期政府又考虑2019年柴油方面继续加税。这样,柴油的价格将涨到与汽油差不多的价位。


由于汽车对于许多法国非大都会人民、特别是乡村人口来说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碳税”直接影响许多人每个月最基本的生活成本。


从法国政府的角度来说,其中一些税种是延续之前奥郎德政府的政策。之所以没有改变,甚至加码追税,本质上就是为了应对环保危机。

 

“马克龙总在思考世界的终结,对我们来说生死问题是每个月的终结”,一位参与抗争的法国人对路透社记者说的这句话可谓是参与抗议民众的共同心声。


 

然而,“黄背心”如此气势汹汹的背后,更深层次问题绝不是简单的开车开不起了—— 就好像1968年的“五月风暴”的真正原因绝对不是因为学生希望拥有“做爱权”。(注:法国“五月风暴”最早的导火索是大学生不满意学校过于严格、针对男女生互动尺度的规矩。)


第一个深层问题就是“消费降级“。此次媒体追访了多位参与”黄背心”的民众,他们最大的不满就是 —— 穷。以前赚的钱,生活必须品用完后还有点余钱,可供小夫妻浪漫一下、小家庭温馨出游一下。现在许多家庭衣食住行的钱用掉后,工资也就差不多了。这是民众不满情绪的核心问题。


换言之,要么工资在缩水,要么生活成本在抬高,要么赚钱少的同时,生活成本却在提高。这种现象在法国已经出现好多年了,且遍布从城市到乡间,甚至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巴黎太贵,令巴黎人跑去波尔多,导致波尔多的房价、物价上涨;于是,波尔多人逃离波尔多去更小的城市或乡下,导致那些地区的生活成本上涨。

 

第二个问题是城乡距离—— 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国家不同世界”。法国历史上就存在巴黎“天龙国”人与法国乡野人民的认知差距。现在这种都会区与农村地区的距离越拉越大。


巴黎人不一定能理解涨点油价至于“搞革命”吗?就好像许多抗议人士一直认为,马克龙这个优渥背景下长大的小青年根本不能体会民间疾苦,讲出来的话都是“高大上”的,动不动要拯救人类的。也就是说,百姓最在乎的议题,都市人、精英分子却不能感同身受。


事实上,去年法国大选以勒庞为代表的极右翼势力能够进入选举第二轮,正是利用这股认知和感受差距。反过来,乡野人民也的确对世界、技术更新的认知不够,容易被一些族群议题挑唆。而夹在都会区和乡间,并且往往也是都会人士一份子的是移民人口。他们生活的世界与都会区传统法国人有重叠,但又不同。他们当中走出了像姆巴佩这样为法国立功的足球英雄,但还有许多人面临着融入社会的问题。


这种“一个国家不同世界”的格局让法国社会在许多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以便化解。


 

第三个问题是“无解性”。首先,马克龙的确操之过急。他没有认知到当时在第二轮选举能够拿到66%的选票,更多是因为全国上下要防止极右派的勒庞当选。在第一轮选举中,他的选票并没有陷丑闻风波的前总理菲永多出多少。换言之,他获得的民众支持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扎实。


但单纯从碳税争议来看,背后有一种“无解性”。一方面,马克龙的思路没有错,环保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不去处理灾难就会一步步接近我们。另一方面,贫富差距、生活成本增加同样是一个紧急问题。在这方面民众的情绪也没有错。


从政策面来考量,我们常常听到“环保与发展不矛盾”这样的豪言壮语,但在现实处理层面,至少不是每个环保政策都能够与发展经济不矛盾。没有碳税的确难以抑制碳排放;上了碳税,不论是国家的基础建设,还是民众的经济状况,都无法消化这样的负担。如此,现实的情况就是,环保与发展存在悖论,政策层面左右不是。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无解性”更多还是被现实羁绊,缺乏超越当下矛盾化解问题的思维。关于如何化解环保与民怨的问题,在本公众号《不“环保”被“骂”,“环保”还被“骂”,问题在哪?》一文中有详细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法国发生的情况其实具有普世性。贫富差距西方有,东方也有,以致一个国家内部形成完全不一样的“世界”,移民国家和多元国家更是如此,甚至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北上广与内陆地区某种程度就是“不同的社会”,人们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或者落差。


至于问题的“无解性”,其实也是普世的。相关问题解决不了,一些国家的民众就把未来赌在了民粹领袖或民粹行动上。


“脱欧”搞了半天,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发现,硬脱欧不如软脱欧的方案好;而英国多数民众更是开始认定留在欧洲才是良策。


特朗普上台近两年,美国内部冲突升级,经济数据漂亮、贫富差距仍在,蓝领工人和农民也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好处。



 21世纪,人类将面临的问题从环保到贫穷,已经不是哪个国家推出一些政策,哪个领袖振臂一呼就可以解决的。


有些问题的源头来自全球经济体系,其化解需要整个体系之力,但显然整体性行动困难重重;有些问题的本质是技术所致,相应地,解决问题也需要技术进一步的更新。


此次“黄背心”事件不容小觑,它的外溢效应已经在意大利、荷兰和比利时发酵。


1968年的“五月风暴”最终造成了全球联动式的运动,2018年“黄背心”的深远影响将徐徐展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