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环保”被“骂”,“环保”还被“骂”,问题在哪?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摘要:新一轮环保风暴“很绿很暴力”,搅得百姓怨声载道。事实上,中国的环保前提已经具备,未来在“三个替代”的作用下,环保与民怨也将“一笑泯恩仇”。

 

环保舆论生变

近年来,随着相关问题的暴露,人们对以往对环保不管不顾的发展方式口诛笔伐。而在问题倒逼下,自2016年开始,有关部门开始在环保上发力,肇始于2017年7月份的新一轮环保风暴更是以“很绿很暴力”的雷霆之势刷新了国人对环保的原有认知。


这从有关方面公布的环保成绩单中就可见一斑。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第一阶段环保督查“回头看”成绩单显示,截至今年6月15日,6个保护督察组收到群众举报12817件,受理有效举报10608件,其中立案处罚641家,罚款5807万元;拘留58人,约谈365人,问责630人。其中江苏省被罚2452.3万元,金额是第二名河北的三倍;超过三分之一的约谈、问责对象都在河南。


另外,根据媒体,此前,在2016年、2017年两年间,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实现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开出超过14亿元“环保罚单”


不仅“环保罚单”“成绩斐然”,还有大批企业倒在了环保风暴里。


根据媒体,随着环保风暴越刮越猛,中央督察组无孔不入,最近已经有30家纸包装厂被查出环保问题,已有工厂被关停,有老板被刑拘。


事实上,自环保风暴以来,已经有一批企业被关停。而据不完全统计,由于环保施压,到2018年底,预计单是化工园区数量就将减少为480家左右。有媒体甚至放言,“环保严查,关停失业开始!2018年吓死一批、累垮一批,倒下一批。”


然而,人们还未来得及感受一下环保风暴带来的净化环境、青山绿水的美好,倒率先尝到了因一批企业倒闭、供应减少而出现的原材料等价格上涨的苦头。


截止目前,山东、江苏、安徽、四川、广东、河北大面积环保关停化工污染企业,导致部分化工产品紧缺涨价。


而从去年7、8月份开始,原材料出现大幅上涨。从塑料颗粒、热熔胶、无纺布、化纤等材料,再到运费,几乎无一例外都在上涨,创下年内新高。随着2018年环保继续收紧,限产、限排、关停也将再次袭来,原材料价格或许将再次上调。


原材料价格上涨不仅直接影响企业,也传导到百姓的生活中,就拿家装来说,环保税开征成本增加、原材料涨价、燃料涨价等,一系列因素将导致家装全国性涨价。


这搅得百姓怨声载道。抛开地方政府运动式执法、暴力性执法不谈,环保风暴未停、安监(安全生产大检查)风暴又起,一轮接一轮的巡查惹得钢铁、冶金、纺织、造纸、包装等多个行业抱团涨价。即便如此,还有人调侃“能买到货你就偷着乐吧”,君不见,铝价过高加上环保风暴,让电池厂商产量锐减;环保风暴席卷纺织业,有钱都买不到货。


于是,去年一篇质疑“环保风暴”“一刀切”的博文瞬间引爆舆论。类似的舆论由此多了起来。


反对者认为:环保“一刀切”切掉了污染也切掉了地方政府的税源,制造业将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支持者则认为:该切的还是要切,以往对于违法违规企业就是因为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才让这些企业总能以各种借口逃避处罚和监管。但毋庸置疑,传说中的“环保大限”似乎真的来了!


虽有怨言,但环保已势在必行

其实,环保风暴也并非什么新鲜事,但“屡刮屡败”的事实已然让国人对环保提不起半点兴趣,甚至有人调侃:中国的环保部已经成为全球四大尴尬部门之一。岂料此次环保风暴不但动静大,至今也没有丁点要退让的意思,这又是为何?实际上归根结底还在于:

中国经济结构正由工业经济切换到服务经济、体验经济,过去工业经济背景下上马的污染项目,现在遭到清算。

以往中国迫于经济赶超型发展,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不仅承接发达国家的高耗能转移,还大干快上房地产、钢铁制造、汽车等高污染产业。可如今经济正在“退二进三”,环保税开征步入倒计时,上海环境污染罚款上限拟提至100万元……供给侧改革放大招、行政强制淘汰,重环保成了政府调结构的关键指标,也宣告了工业污染大限已至。

政府“唯GDP论政绩”的速度情结,致使环境污染抵达临界点,倒逼环保去产能。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以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单纯的GDP指标作为政绩的考核评价标准。尤其是当政府与企业组成利益共同体,各自以财政收入及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更是一拍即合。盲目追求“黑色GDP”的结果造成环境急剧恶化。“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等监管政策的陆续出台,实际上就是在倒逼产能过剩行业、高污染企业转型升级。

“重经济”在向“轻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新污染触目惊心。

互联网电商以及外卖平台所带来的互联网链式污染已成为事实上的环保主战场。


从2012年到2016年,中国的快递业务量已经从56亿件飙升至312亿件,2017年更是直奔400亿的目标而去,这意味着2017年会产生400亿件快递垃圾。快递包裹用的胶带总长度能绕地球赤道425圈,包装垃圾能铺满20万个足球场。


当整个国民都在渴望绿色GDP,叠加改革政策的去产能,衍生到宏观经济层面,就是由过去的低端、粗放式经济结构,逐渐走向绿色、可持续的中高端经济,这必然意味着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要遭淘汰,环保风暴势在必然。



为什么环保好事却招致怨言?

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只是迷恋于抵制式的环保逻辑,寄希望于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一劳永逸地解决环保问题,却忘记了环保是个需要耐心和精耕细作的宏大工程。”最终导致环保“民怨”沸腾,此次环保风暴也概莫能外。


就业危机依然是环保民怨的首要着火点。毕竟,最过剩的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职工就超过千万,按照1月份国务院部署再压缩粗钢产能1亿到1.5亿吨,目前中国钢厂人均产钢300吨,此轮钢铁去产能意味着,将有50万左右的钢铁职工失业。过剩且重污染的行业除了钢铁、煤炭还有电解铝、化工、水泥等行业,更严重的失业潮一触即发。


可事实上,比停工失业更让人焦虑的还有如今酷爱存钱的中国人正背负着各种累加的债务,如房贷、车贷等。


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居民净存款仅剩26万亿元,境内居民人民币贷款已经从2010年的8.8万亿元飙升到现在的36.4万亿元,房贷占居民收入的68.3%。艾瑞咨询数据也显示,2016年选择分期付款购车的消费者比例已经超过了53.3%。


本指望着靠就业支撑的债务,如今却突然被环保冲塌,百姓对环保风暴的抵触可想而知。


不单百姓抱怨,饱受内外夹击的众多中小企业同样对环保风暴怨声载道。

一来环保叠加去产能,往往财大气粗的国企拥有资金来购进环保设施,遭殃的恰恰多是中小企业。

二则环保与去产能导致企业上游多种原材料“集体涨价”,2017年天然橡胶价格的涨幅达122.2%,铁矿石两个月上涨了约20%,纸箱包装价格涨幅70%-80%,原材料涨价潮传导给位于中下游的众多中小企业,结果就是资金链断裂、关停倒闭。让人费解的是,中央一面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保就业,一面又拼命抓环保、关停企业,这让实体企业和老百姓怎么做才好呢?


污染到临界,“三个替代”来化解


不可否认,环保风暴势必会带来一定阵痛,但环境污染已达到社会可承受的临界点,倒逼环保问题破局,而破题的关键就是“三个替代”,即:

市场替代

虽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却不能越俎代庖替代经济。真正的绿色、环保、低碳经济最终仍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来驱动。有利可图的市场本性正让清洁贸易逐步替代自由贸易,从而推动绿色环保经济的繁荣。“环保税”实际上就是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

产业替代

低碳既意味着大阵痛,也意味着大市场。无论是万科、万通等房企的“低碳变革”,还是GE、IBM的“生态跟进”,又或者是有机蔬菜带来的生态农业、回归自然催热的低碳民宿、健康环保的生态服装……都昭告了新旧产业的更替正当时。那些从事环保材料生产、环保技术开发的企业更能八面玲珑、玩转低碳市场。

就业替代

目前,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年产值是3万亿元,吸纳就业人口3200万人。根据《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预测,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带动就业人数也将超过1300万人。


事实上,目前仅光伏行业全产业链就业人数就已经达到了165.2万人。绿色消费正带动新的绿色环保产业腾空而起,开辟了就业的新空间。


当“三个替代”落地之时,环保风暴与环保“民怨”也将一笑泯恩仇。


显然,“三个替代”预示着环保的势不可挡,而环保风暴又最有可能成为诱发体改的“吸引子”,势将倒逼中央政府主刀“顶层设计”。而如何协调好各方的利益,让市场和政府都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也是环保继续推进的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精彩推荐

环保“动真格”?

要暖气还是要空气?——30亿吨煤的政治经济

穷人错在“穷人思维”?可有多少人看懂了贫富差距、财富集中的大趋势?

洗牌早已开始,城市竞争靠什么?

火热的不仅有世界杯,还有中国蓄势待发的体育产业


世界杯背不起电影票房差的锅——不“抓心”的影视文化作品只能自娱自乐

没有美丽老人,哪来美丽中国?

原以为有钱就能过上好生活,现在小康了却不知道怎样生活了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