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以为有钱就能过上好生活,现在小康了却不知道怎样生活了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摘要:炫富不但带不来安宁反而会加重焦虑,而极简生活又离现实无比遥远,相比之下,介于两者之间的精致生活最符合“小康”,因为精致与物质有关,但又不完全依赖于物质,是一种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和能力。

 

“小康”了,却不知道如何生活了

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小康生活,是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目标。今年3月份,《光明日报》刊文,《“小康生活”就是现阶段的“美好生活”》。


那么,到底什么是现在的“小康生活”或者“美好生活”呢?


有媒体列了一个小康的标准,即,参照世界上对中等收入者的判断基本标准,有房有车,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并且有一定的金融资产,那么,在中国达到这个标准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


另外,根据交通银行联合尼尔森市场调查公司发布的《中国财富景气指数》,北上广深家庭税后收入在12万元以上,成都10万元以上,其它城市8万元以上,即为小康家庭。也就是说,全家税后月入一万,过的就是“小康生活”。


这样来看,中国已经有一个规模不小的群体过上了“小康生活”。


这是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买买买”成为一个流行词汇;另一方面,越来越多人的人逐渐发现自己为并不需要的东西花了钱。每年“双十一”的狂欢,集中地反映了这种现象。一些人在摩拳擦掌、熬夜秒杀抢了一堆东西后,又后悔不迭,秒杀的物品除了从快递手里接过来的时候碰了一下,就再也没有摸过。


于是,当下社会就出现一种互相背离的现象:一边是一群人“买买买”,另一边是一群人开始念叨起“断舍离”。


显然,对于已经过上“小康生活”的群体来说,如何过好“小康生活”竟然成了问题。

当下社会追捧的潮流生活

事实上,由于起点和路途的不同,不同收入阶层心目中的“小康生活”其实是个“万花筒”,各有各的美丽。


从目前看来,人们疯狂追捧的时髦生活模式大致分为三类:

奢华

从郭美美、“雅阁女”到“小龙少爷”,从“男子烧钱点烟”到“医生晒万元羽绒服”,朋友圈一言不合就炫富仿佛成了一种潮流,乃至“如何优雅地炫富”都是一门“学问”。确实,中国崛起了,神州富人遍地是,“有钱就任性”本无可厚非,但新富阶层中的土豪、暴发户比比皆是,一掷千金、比阔气、摆排场等奢侈生活泛滥成灾。


事实上,19世纪末,当美国的经济总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时,美国人也被英国人视为“只有钱、没有脸”的乡巴佬,谁让“财富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呢”?灵魂落在物质后面也是阶段性的必然。

精致

精致生活既不同于炫耀性消费的奢华,更不是克制性消费的节俭,而是一种着眼于细节的生活,它可以是一杯陈年红酒、一套高档礼服,也可以是看花、听雨、品茶、闻香的体验。


总而言之,生活可以简陋,但却不可以粗糙,恰如香港沦陷时张爱玲还在“满街地寻找冰激凌和口红”,文革时期林巧稚“冒天下之大不韪”携带咖啡下乡,时势可以乱,但对生活的讲究却丝毫不懈怠。


当然,这里的精致生活并不等于小资生活,后者更强调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和享受,而精致的生活只为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

极简

“要想生活简单明了,守住30%恰恰好”,事实证明,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是多余的;一栋豪华别墅,70%的面积是空闲的……当眼花缭乱充斥着现代生活时,人们反而更渴望复杂中的简单。


于是乎,“断舍离”被奉为宇宙真理,性冷淡变成人生哲学,追求“少即是多”、讲究“有效取舍”的极简主义大行其道,甚至有美国高富帅“扔掉了90%家中物”以坚守极简。


事实上,极简主义不是简单的禁欲主义,也不是一味的苦行僧主义,更不是贫穷和节俭,不论是“一身孝”的无印良品,“一键万能”的苹果手机,还是德式包豪斯建筑,从某种程度上看,“极简”反而被贴上贵族或精英的标签。


“小康生活”的本真

那么,小康生活究竟“魂归何处”?1979年,邓小平首次用“小康”一词来描述中国现代化。此后,在党的十二大、十三大上“小康”被频繁提及,并最终在十六大中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事实上,“小康”最早出现在《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后孔子在《礼记》写到“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 ……是谓小康”。


从字面理解,古代小康的内涵相当广泛,意指“国家、家庭和人心的安康或安宁”。


以此推之,“小康生活”是指可以“令人安然度日的生活”,这里就包含两个层面,即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生活的充实。


对比这样的标准,骄奢淫逸的奢华生活必然不是小康。且不说,从心理学角度看,炫富者本来就是一种缺乏自信、只能仰仗他人的羡慕来判断自己身份的扭曲。


就社会现实看,炫富不但带不来安宁反而会加重焦虑,在这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戴块名表丢官、开辆名车被刮”的仇富现象屡见不鲜,你还敢拿奢华称小康?


那么,“抵制物的异化”的极简生活是否就是小康生活了?单就精神层面看,极简生活确实能够获得心灵和精神的安慰,但又不得不承认,真正的极简主义者都离现实生活无比遥远。尤其在消费主义价值观大行其道的今天,他们只是和当代人生活格格不入的边缘化个体。因为对于面大量广的小市民而言,未曾获得如何舍弃?极简生活最终还是属于“阅尽繁华”的小众而已。


更现实的是,极简生活在现代商业利益的熏陶下早已变成了“为简而减”的跟风,扔掉90%的物品就一定会幸福吗?未必见得。


相比之下,介于奢华和极简之间的精致或将最符合“小康生活”的标准(这里的小康生活更多偏向于沿海一二线城市生活)。

一方面,伴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浪潮,老百姓的消费观念日趋开放和国际化,加之腰包鼓起也在支撑更讲究的生活到来;

另一方面,精致生活与物质有关,但又不完全依赖于物质和金钱,而是一种创造理想生活的观念和能力。哪怕物质上贫穷一些,但却可以在一盆花、一簇草甚至一顿家常便饭等细节中调制出精致神韵。



“小康生活”本就多样

终是归于内心诉求

更进一步分析,精致生活又不仅仅是一种私人生活,倘若每个个体、家庭都过上了有品味、有质感的生活,个体对干净的水、新鲜空气和有序、整洁公共环境的“讲究”也会令整个社会焕然一新。


从这一层面来看,精致或者小康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部分,于个体有益、于社会有序、于国家有利。


当然,虽然“小康是共同的未来”,但事实上,小康没有统一标准。当上海市民任由思绪在咖啡中曼妙时,或许北京人正在品味茶的余香,东北人正在享受“酸菜炖肉秧歌酒”,西安百姓则在“喝着泡馍话桑麻”……


或高雅、或实在、或豪气,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是在非典的华夏大地。


所以,精致不精致,小康不小康,谁都说得不算,关键是自己内心的一把尺。


总而言之,就像一句广告语所标识的:小康从来不是强求的东西,你也无法衡量,他让很多人魂牵梦绕,却也让更多人梦碎……但每个人都有追求它的权利,即使是暂时的满足也好。


精彩推荐

中产将如何生活?

快时尚式微与新消费主义崛起

她时代到来!

物质极大丰富:消费主义的胜利

大家都盯着减税,却不知道还要增税

城市洗牌只是结果,城市变了才是根本

年轻人注定“穷命”?

还在鄙视文科生?文科生可要扬眉吐气、拯救世界了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