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不仅有世界杯,还有中国蓄势待发的体育产业
摘要:中国体育产业的大火已被点燃,未来烧起的不只有数万亿的经济价值,更在于“生命在于运动”的人生真谛。
小足球,大经济
四年一次的世界杯是一场全球性盛宴,不仅是球迷的,更是广大商家和资本的。
早前,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就曾说过:“在绿茵场上滚动的不是足球,而是黄金。”德勤的报告就显示,足球是体育产业最大的单一项目,全球年产值超过5000 亿美元,占体育产值比重超过40%,是“世界第17大经济体”。
当“第17大经济体”遭遇“第2大经济体”,更将迸发出不可限量的能量。单是转播权费用的变化就可见一斑。2002年、2006年两届世界杯,央视花费2400万美元购得转播权。2010年、2014年,世界杯中国区转播权价格上涨3.79倍,至1.15亿美元。有分析估计央视为2018年和2022年世界杯独家全媒体版权花费大约在3亿~4亿美元。如此一路看涨的高昂转播费背后当然是巨额收益。有媒体统计,2014年世界杯央视收入超过15亿元。
这背后是中国体育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单就世界杯来说,2014年巴西世界杯,中国球迷贡献独立用户数达到5.3亿,是2010年南非世界杯两倍。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
从更广阔的视角和发展趋势来看,对标全球体育产业最发达的美国,中国体育产业与其的巨大差距恰恰意味着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
从产业规模看
美国体育产业与石油、汽车、钢铁业比肩,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15年产值高达4980亿美元,是汽车产业的2倍,影视产业的7倍,占全球总规模的33%,对本国GDP的贡献超过3%,增速是GDP增速的3倍,带动130万人就业。而中国体育产业2015年总产值刚及600亿美元,占GDP比例仅为0.7%。
从产业结构看
美国体育产业结构均衡,体育各领域的贡献值势均力敌。上游由体育赛事构成产业核心,中游由体育营销、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形成产业纽带,下游则是由各种衍生产业组成;而且各环节都拥有多个变现出口,如企业赞助、转播收益、球星代言、周边产品等。2014年美国职业体育共创造收入 369亿美元,其中四大联盟(NFL、MLB、NBA、NHL)获得收入 260亿美元(占比 71%);2015年体育广告赞助总支出高达349亿美元,诞生了世界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CAA和全球体育营销巨头IMG。而中国体育产业主要集中在低端领域,体育用品制造及销售一家独大,占到79.1%,在赛事组织等高端领域的贡献值微乎其微。
从产业带动看
美国体育产业通过产业辐射带动众多消费领域。以全球最具商业价值的赛事 “超级碗”为例,除创造3亿美元的直接收入外,还能给主办城市带来4亿美元的经济收益,旅游人口100万;其是全美感恩节外的第二大食品消费盛宴,全球下注额超过100亿美元,还是美国最新高科技的试验场,中场秀更是代表全球娱乐文化巅峰的娱乐盛宴。而中国体育产业在去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46号文”)中,首次被定位于拉动内需和经济转型升级的“特殊”产业,赋予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
从参与人数看
美国有3.05万个健身俱乐部,拥有会员数529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7%,也就是说每6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是俱乐部的会员,其中大约40%的人经常(每年多于100天)去健身俱乐部锻炼。而中国的健身会员目前仅有350万人,占人口比重不到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不到20%,人均消费不到美国的1/50。
从制度空间上看
美国职业体育从 19世纪初就开始商业化进程,在商业化运作、职业化发展上早已成熟,可谓“点球成金”、“造梦工厂”;而中国体育仍以行政管理为主,尚处于几乎无市场、无产业、无大众基础的“婴儿期”。不过,“46号文”喻示中国体育将从行政化向市场化、产业化转换,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制度红利,如“放宽赛事转播权限制”,并将之列为优化市场环境的重要举措,才有乐视、腾讯竞争国际赛事IP,瓦解央视“一家独大”地位。
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进一步而言,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不仅得益于产业红利与制度红利,还在于体育时代本质切换带来的发展机遇。
从追求成绩到追求体验
中国体育历来奉行的是“金牌战略”,一味地追求比赛成绩,以奖牌数量作为行动指挥棒和政绩硬指标;而现代人更愿意在运动、健身中享受挥汗如雨的过程,感受生命蕴含的爆发力,释放工作生活压力,磨炼意志、舒展灵魂;热衷于欣赏球星的高超技艺、奔跑在运动场上的矫健身姿,被赛场上的澎湃激情昂扬斗志感染,甚至运动员的肌肉与颜值也备受推崇。
从竞技运动到大众运动
当下竞技运动走向极端,体育总局成为中国体育的唯一玩家,建立起由少体校、体育局、省队、国家队构成的举国体制,采取个别挑选、重点培养的选拔方式,体育成为小部分人的事;还把资金、精力投入到冷门项目(更容易包揽奖牌),而足球、篮球、网球这些更受大众欢迎的体育项目却常年积弱。这与通过运动愉悦身心,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大众运动已是背道而驰,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其实就是运作那些大众喜欢的、痴迷的、可参与的、可互动的、观赏性强、震撼力大的运动。
从体育事业到体育产业
中国体育被搞成“光荣的事业”,屡屡高呼“为国争光”,其背后是政府的大量投入,以及“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壮。据估计,培养一个奥运冠军大约需要7亿元财政支出。而走职业化道路——运动员组建自己的团队,训练自主、教练自主、参赛自主,收入大部分归自己的团队所有,只需将商业开发收益的12%和比赛奖金的8%上缴国家——更能遵循体育本身的规律,发挥运动员的能动性。
从政府经营到商业运作
传统体育依靠行政管理运行,“内定”、“黑幕”、“假哨”不断,甚至出现过何智丽不配合“让球”远走日本这样的事件。由市场主导、依靠运动创造商业价值的现代体育模式实现了运动员的自由发展,如过了黄金运动期才脱离体制单飞的李娜,依靠背后的教练和商业团队,参与国际职业体育比赛,反而获得了亚洲人从未染指的网球大满贯冠军。
体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综上,体育产业的爆发似乎已“万事俱备”,但未来能否“东风与便”,实现爆炸式增长,成为“风口上飞起来的猪”还取决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一是体育改革是大刀阔斧还是虚晃一枪?
中国的改革往往是在继承和否定中螺旋式上升,通常“进两步、退一步”,所以作为改革“当头炮”的体育改革能否按规划推进尚待实践检验。
二是体育投资是一时兴起还是长远布局?
体育产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需要打持久战,即使像NBA依托于发达的市场和制度,从乱象丛生、濒临破产到全球瞩目、盆满钵满也花费了30多年时间,进行持续的投入才实现。更何况中国资本往往急功近利,最好今天投,明天见效,不尊重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以致浅尝辄止,来去匆匆。如中国足球联赛20多年来,投资过职业俱乐部(包括赞助一年以上)的企业超过150家,其中大部分都已退出,易手率之高大概没有哪个行业可以“媲美”。
三是商业化的度如何把握?
商业的最大目的是利润,而体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文化传承,过度商业化容易陷入投机和炒作,反而影响发展。如进行“半调子”改革的中国足球,其商业化就被无限放大,伴随而来的是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将中国足球带入了彻底堕落的深渊。
四是社会大众的心理基础是否接纳?
由于运动员从少儿开始就扔下课本、离开课堂、脱离社会,进入“金牌制造车间”,社会对于运动员的印象还停留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缺少学识和修养的层面;退役后满身病痛,缺乏谋生手段,生计无法保障,甚至沦落到卖艺、乞讨的地步;更何况某些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打人、吸毒、涉黑等被曝光,所以家长更愿意让孩子从事更有“钱途”的行业,这还需要从体育的经济价值到社会价值的传导来改观这种认识。
即便如此,中国体育产业的大火已被点燃,未来烧起的不只有数万亿的经济价值,更有“生命在于运动”的人生真谛。
精彩推荐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