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杯背不起电影票房差的锅——不“抓心”的影视文化作品只能自娱自乐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摘要:没有成功的文化,只有时代的文化。在精神、情感的欲望压倒物质欲望,主流意识形态框架难以收敛人心,多元化、创新成为“必修课”的时代背景下,影视文化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

 

世界杯背后的冷暖差异

这一边,世界杯魔力四射,异常火热。中国球迷的购票数量已经超过40000张,位于世界第9。同时,中国企业的赞助费用高达8.35亿美元(53.5亿人民币),总体占比35%,是美国赞助商的2倍。


另一边,六月电影票房惨淡。截止到6月14日,6月累计票房仅报10.29亿,比去年同期暴跌38%。往年六月,虽然除了儿童节没有热门档期,但票房的总体表现还都十分不错,连续三年月票房都在33亿以上(去年更是接近40亿),单月破5亿的大片往往有两到三部,破10亿的重磅作品通常也至少有一部。


对此,有分析认为,世界杯冲击电影票房,因此,很多新片上映都会避开世界杯。然而,过往的情况表明,世界杯期间一样会有影片热卖。


比如,2014年6月13日,《哥斯拉》虽然和世界杯正面碰撞,仍拿下6.13亿票房;6月27日上映的《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以19亿票房刷新了当时内地的票房纪录,同天上映的《分手大师》尽管口碑一般,但最终也拿下了6.6亿票房。其中,《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的表现尤为强势,世界杯1/8淘汰赛也没有挡住它一路吸金,开画第二、三周单周票房都达到7.6亿、3.53亿,7月14日决赛当天周一大盘达到6900万。


事实上,赛事对电影票房的冲击似有还无。2016年奥运会期间,开幕式当天上映的《盗墓笔记》最终豪取10亿票房,《使徒行者》、《微微一笑很倾城》、《爱宠大机密》、《谍影重重5》等影片均表现得不错,八月整体票房破40亿,在当年单月票房中排名中位列第4。


而今年同样和世界杯“撞车”、曾经万众瞩目、在影片量级上被视为是今年上半年唯一一部与《复仇者联盟3》同等级别的好莱坞大片《侏罗纪世界2》,虽然预售仅4850万元,与其莱坞大片身份很不相符,但随后情况就开始逆转,上映后内地票房4天破9亿。


得粉丝者得天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直观上,其差别在于能否抓住粉丝经济。


当下的移动互联网使得万物实时连接,在某个特定领域有着共同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的人群借助某个中心连接起来,粉丝经济大行其道;并且基于“人气是最直接、有效的生产力”,得粉丝者,往往得天下。正如有了大量“果粉”,iPhone6才变成了“肾6”(卖肾买iPhone6);有了发烧的“米粉”,小米才登上“中国手机之王”宝座。


背后则是能否适应体验经济的较量。物质消费年代,人们只瞄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及功能,“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物质充裕、财富富裕年代,人们看重的却是情感、心理的体验,体验经济势不可挡。


借助互联网,一旦消费者内心深处的某个软点、痛点、敏感点被戳中,就会转变成对产品或服务的虔诚信仰,并对外产生“滚雪球效应”,催生粉丝经济。可见,移动互联仅是成就粉丝经济的平台、工具,体验经济才是粉丝经济的内核。


不可阻挡的时代之变

而从深层意义讲,这揭示出格局性的时代背景之变。


首先,精神、情感的欲望压倒物质欲望。

信仰与物质存在“此消彼长”的关联,物资匮乏时期,信仰饱满成为物质缺失的对冲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五常”、“民族的脊梁”、“民族民权民生”、“共产主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都曾是人们的精神支柱。


然而,伴随着物欲追逐,物质充裕并走向过剩,“理想、信念、精神”反而逐渐消逝。物质富裕的人们亟需寻找精神之锚,对情感寄托、内心感动、人性化体验的追求上升。


其次,主流意识形态框架难以收敛人心。

萌芽于农耕文明、物质短缺时代的“民族精神”、“国家意识”与现代工业经济、市场经济脱了节;阶层分化、精神世界的唤醒、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滋生多元诉求。


官方宣讲主旋律、正能量、老传统,百姓可能当作浮云;官方用样板戏、忠字舞强势洗脑,百姓可能低调调侃。文化意识形态化的路子越走越窄。


再者,多元化、创新是大势所趋。

个人精神、体验需求碎片化、多元化,文化作为承载精神消费、体验消费的载体,多元化、创新势在必然。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兼容并包,兼收并蓄。


也就是说,当下影视文化作品的市场反响经常冰火两重天,根本上是众多影视文化产品没有“投时代所好”,难以打动人心。



影视文化的发展趋势

没有成功的文化,只有时代的文化。上述时代拐点、社会变局为未来影视文化定形,既要相互之间拉开差异度,又要讲究内在创新,还要契合消费者的情感、心理,更要跳出高调宣教的窠臼,由此或呈现以下趋势特征:

俗化

文化起源于民,传承于民,发展于民。只有被大众认同和接受,文化才有持久生命力。鉴此,文化有大众化、通俗化的倾向。


既然是大众化、通俗化,就要有大众式的文化语境,而大众受累于现代工作和生活压力,亟需以一种轻松、开心、娱乐的方式释放,俗文化风生水起,这也满足了底层百姓的精神需求。


于是,电视剧、话剧、脱口秀、综艺巴士等通俗文化形式裹挟着插科打诨、喜剧脸谱登堂入室。不过,通俗不等于沉迷于俗套、也是需要适时创新,更不等于低俗、粗俗。赵本山作品长期依赖“差势笑料”(残次身体上的差势、呆傻憨痴智商上的高低、城乡身份的差势),缺少新意;赵家班出演的电视剧处处是“婚外恋”、“斗情敌”、“自我出丑”,落人低俗化口实。俗而不滥、俗而不庸、俗而不谬,通俗也。


雅化

多元化文化必然既包括草根文化,又包括大众文化,还包括精英文化。草根文化犹如绿遍山野的“草木”,“大众文化”犹如不高不矮的“灌木”,“精英文化”犹如直插云天的“乔木”,“乔木”与“草木”、“灌木”融为一体,才得以构造良性文化生态。


文化的雅化除精英文化外,还指草根文化、大众文化的高雅化。无论是像舞剧、音乐会这样内涵丰富、格调典雅的庙堂文化,还是民间戏曲、流行音乐等文化的高雅式表达,都能挑起、经营特定人群的欲望,填补人的情感空虚。上海中心城区的交响乐、原生态歌舞、音乐剧等艺术走热,已然成为城市的窗口。

虐心化

从个性找到普遍性是科学,把普遍性通过个性来表达是文艺,将情感体验的普遍性用鲜活淋漓的个性表达出来则是虐心的文艺。


虐心的文艺或制造善良人面临苦难、追梦人遭遇挫折、亲情与爱情间痛苦抉择等情节令人揪心,或传播伟大的母爱、青春励志、浪子回头等故事使人暖心,或安排穿越、恐怖、悬疑、妖鬼等戏码让人惊人。不管如何,都扣人心弦,使观众的情感得以释放、心灵得以慰藉、人性得以满足。


如仙侠神剧《花千骨》描述的是神级玛丽苏女主与禁欲仙师违逆天命搞起“师徒恋”、结果引发一系列人世浩劫的故事,尽管剧情虚幻、无厘头,甚至被批为“脑残剧”,但因迎合了中国人从最初的图腾崇敬到始终如一的自然信奉过程中塑成的“中国式仙鬼情怀”,一神一仙之间的虐恋征服了青春期少年的心,收视率大获全胜,其原著小说的手机阅读下载量也稳居同类第一。


生活化

“民族精神”、“传统道德观”、“某个纲某个线”等已难以聚拢国人的思想,甚至盘守正统阵地对他人行为评头论足、或者站在道德高地对外居高临下的说教还会让人反感。


毕竟,互联网已掀起去中心、去权威的潮流,平民化社会加速到来。因此,文化也将走平民化、亲民化的路线。而平民化、亲民化的有效切入口就是生活化,只有接近生活、穿透生活,才能接地气、穿透人心。


韩剧以细腻笔墨、含蓄意境、幽默温情为三板斧,宛如潺潺小溪般陈述家庭琐事,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没有悲壮的英雄事迹,却让人倍感亲切与认同,使人产生情感共鸣,以致“韩风”袭卷世界各地。


中国论国史、论疆域、论人土风情、论社会百态,比韩国都胜出一筹,这就意味着中国文化的生活化有着更大的纵深空间。一旦向生活、人性深度挖潜,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将为时不远。届时,“华流”或后来者居上,在全球蔚然成风。


精彩推荐

中国影视业从井喷到失速——大文娱时代到来

文化自信,三个阶段

烂片烂剧横行就因为缺这些

网红经济的“三生三世”

电影是一部IP、资本与人性合谋的大戏

中国新“文艺复兴”——世界新力量

火热的不仅有世界杯,还有中国蓄势待发的体育产业


没有美丽老人,哪来美丽中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