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年释放的信号|穿透2018看未来

新媒体中心 福卡智库 2022-06-10


我们要如何总结2018这个年度?

是彷徨?还是充满希望?

是沮丧?还是倍感荣耀?


不管你是否感受到变化,时代变革的烙印都已经打在了我们穿行过的岁月。


回过头去看,2018年注定是历史的变奏节点。


在2018年12月14日由福卡智库和第一财经共同主办的《大时代·新枢纽》大论坛上,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王德培教授将这一年定义为大时代序幕(关于此次论坛,可参见《座无虚席、无人退场,这个论坛凭什么让听众坐一下午依然热情高涨?》)。


今天,先从那些引发我们关注的一些重要人物说起。


  • 霍金

  • 金庸

  • 李敖

  • 老布什

  • 斯坦·李

  • 单田芳

  • 麦坎恩

  • 刘以鬯

  • 樱桃子

  • 纪梵希

  • 保罗·艾伦

  • 李咏

  • 蓝洁瑛

  • 饶宗颐

  • 高锟



上面这份名单并不完整,但都是海内外影响一个领域、一个时代、一份记忆的人物。他们均在2018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这些人物的离去,在舆论领域或多或少掀起波澜,有些还引发矛盾、争议。而在舆论波澜的背后,一个崭新的时代正悄悄拉开序幕。


只是,很多人倾向于从“好”或者“坏”的角度来看待正在发生的变化和款款而来的新时代。


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泾渭分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愈发错综复杂的人类社会,不论是国与国之间,亦或者是人与人之间。


这一年,相关矛盾不可避免地爆发。对于中美之间的矛盾,舆论用了许多词汇去定义。不论是“战”,还是“摩擦”,是拔高矛盾,还是淡化危机,两国之间的紧张氛围超出了一些人初始的预期。


世界第一强国与第二大国之间的矛盾硬生生地横亘于世,关键是双方如何处理矛盾,建立某种程度的互信机制。


十九世纪末德国与英国争霸,最终以一场惨烈世界大战收场。中美之间并非没有看到历史可能存在的“经典再现”,所以中国一早就呼吁了“太平洋可以容纳中美两国”。


但是,从美国一系列动作来看,围堵中国就是美国这近十年来的战略核心,若不是911事件“横插一杠”,这样的战略布局可能还要提前几年。



许多人就中美关系把矛头指向特朗普,但实际上,美国并不会也没有因为一两个总统的变更而改变对华总体战略。只不过,不同人主导下的美国政府在具体策略和手法上会有所调整。


奥巴马是透过外交联盟一步步对华形成包围圈,并且合纵连横试图建构以美国为首的跨太平洋经济圈(TPP-跨太平洋经济协议);特朗普(及2018年全新的外交国防团队)的不同在于,他力道更大、反复无常,甚至有些不计后果,“先怼再说”。


中国的确享受到了全球化的红利并顺势崛起,而美国从罗斯福总统(1901-1909)时期开始,就从来没有允许过任何国家挑战其区域霸主乃至随后的世界霸主的地位。不论是和平还是不和平,中国这样量级的国家“崛起”本身就是美国难以容忍的。


中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仍将继续。对此,人们担心最后难逃一战。


福卡智库认为,虽然中美之间生存空间的互相挤压是根本性冲突,但大概率上,中美之间不会爆发冲突。核心原因在于,中国还不具备和美国发生战争的条件,而美国在各种利益掣肘下也不会轻易动手,双方之间今后矛盾和冲突的呈现方式更多是战略挤压。




不过,这样世界级的矛盾也让中美各自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无遗。在此,本文着重讨论中国面临的问题。中美贸易争端无疑对沉浸在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辉煌成就中的一部分社会情绪是当头一棒。不得不承认,虽然中国快速崛起,但依然存在诸多软肋。


中国有完整的工业产业链,在部分科技领域也有卓越表现。比如,在5G方面,针对华为的捉对厮杀,反向印证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成就。


但是,中兴事件也让人们猛然惊醒,看清自己在科技面的落后。科技上的全面突破不是单靠举国之力或者搞“大跃进”就可以实现的。“硬实力”的底气不足对当下的中国也是“硬约束”。


除了在科技发展中的不足,在社会发展层面也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以及毛泽东同志诞辰125周年。过去四十年波澜壮阔、成绩斐然。正如习总书记所述,中国在过去四十年来多项指标里的成绩不论是全世界横向比较,还是从历史的维度纵向比较,都是值得骄傲的。


但是,这些成就也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的一穷二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物质需求的满足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要求也前所未有地提高。


疫苗事件、《我是药神》和年末发生的权健争议等,之所以引发强烈关注,就是因为社会开始从较为单一的、一味追求经济发展成就的、粗线条式的发展阶段,进入到多维度、多层面、精细化发展阶段。



这样的变化其实已经折射在国家层面对于效率和公平的权重调整上。


对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十三大”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十四大”、“十五大”总体上延续“十三大”的方针,分别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十六大”则有所调整,进一步发展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到了“十七大”就已经变成“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


“十八大”延续“十七大” 的基调,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为切实缩小贫富差距而努力。”


出现这样的调整,正如本公众号《这句话框定了未来改革样貌,很多人却还没有注意到这句话有多重要|一周趋势看点》一文中所指出的,“当下中国经济社会更加复杂化、多元化:经济上,既存在市场化不足,也存在市场化过度,还有伪市场化搅合;社会诉求上,当年相对单一、集中的发财致富奔小康的要求早已分化成机会、财富、保障、公平等多元化的需求。”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改革开放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但从总体趋势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中国市场经济仍处于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只是,“改革将是双向的,既会强化市场,也会强化政府。”



除了前述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今年社会对技术及手握技术的企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前所未有地关注。脸书接受美国国会质询、谷歌被欧盟重罚、滴滴接连出现奸杀事件、“头腾大战”等,都是代表性事件,这些事件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未来科技及相关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某种程度上,今年科技企业一改此前顺风顺水的发展态势,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舆论和监管压力。科技股更是年底熊市的主力部队。


我们与其单纯从商业模式角度去思考问题,不如说2018年是一个民众彻底对信息技术发展负面性的全面觉醒。当然,从美国选举到数据泄漏,科技的“反乌托邦”属性在过去几年已经逐渐被人们认知。科学是需要人文性的,科学也是要讲究伦理的。


过去多年,科技公司高举科技乌托邦的意识形态气质和假装“技术纯粹是中立”的论调,让它们一方面改变了世界,也敛取了财富。


只是,当人类逐渐被技术同化后,我们认识到技术这个工具还是需要人自身的价值去引领。这也是为什么科技公司人文化成为了新的趋势,硅谷也开始寻找招聘更多的文科生。


不过,关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种种争议也在警示我们,对待科技要小心谨慎,但也要穿透迷雾看透大势,避免重蹈当年视铁路为怪物,把英国商人杜兰德修建的铁路买下来拆掉的覆辙。


当年,因为拒绝工业经济,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中中国落败,最后挨打。今天,面临生物经济、生命经济的潮流,如何把握好方向又是一次考验。


不论您的2018是顺遂,还是曲折,穿透2018年的纷繁复杂,看懂时代的脉动,将为更好地把握2019做好铺垫。


形势愈发复杂,福卡智库坚持“破解复杂,指点迷津”的理念,为广大用户透过迷雾,看清真相和本质贡献更多的智慧。


福卡智库感谢您这一年的陪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