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低生育率到底有多可怕?——到了开发新人口红利的时候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 敞开一颗心,打开一扇门······


导读


当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权重急剧消退,却试图脱离其经济前提、硬要重新拉高人口,本质是反自然的。


01

低生育率之忧


低生育率让社会忧心忡忡。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新增人口数量和人口出生规模连续第二年出现萎缩,出生率创历史最低,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创新高,劳动人口数量也首次出现下降。


2018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与2017年的1723万人相比,整整减少了200万人;与2016年的1786万人比较更是减少了263万人。


10.94‰的人口出生率不仅远低于阶段高点2016年的12.95‰,甚至不及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之前的低谷11.90‰,创下了历史最低。


最近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如果中国总和生育率(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一直保持在1.6,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2027年。


该绿皮书还指出,对于中国的人口而言,21世纪上半叶发生的最大的人口事件莫过于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到来。


尽管业内专家对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观点并不统一,但中国的生育水平已经在全球倒数是不争的事实。


国际上认为,2.1的总和生育率是实现和维持代际更替的基本条件(2.1以下人口总数最终将开始萎缩)。


若说1.8的生育率是民族慢性自杀,那么近两年低于1.3的生育率无疑是急性自杀。


而相比当年“光荣妈妈”年代,6.0的生育率让中国人口由千万级增至13亿,即便按照1.3的生育率速度,不仅中国人口坐上降至千万级的“过山车”,而且前后将只经历两个200年。


到时,人口骤降、生产停顿、产能过剩,中国经济是否也将进入没有活力的衰退期?


02

时代转变,标准切换

按照传统观念,年轻人代表生命力,老年人往往被比作迟暮夕阳。正如毛主席所言,“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因此,“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相反,老年人则成了需照料的弱者,不仅身体“日暮西山”而需吃药护理,而且退休后也只能在家无所事事,仿佛被社会“抛弃”,因而颇有“枯藤老树昏鸦”之悲,“风烛残年”之感。


然而,这一经典观念仍沿用农耕文明或工业经济的标准——以体能为主、以生理的活力为主,但时代变迁让社会早已不以生理体能为标准。因为相比老年人因体能走下坡路面临正常的生老病死,年轻人承受的社会压力更大,反而长期处于亚健康、白领病、甚至是“过劳死”的阴影中。


何况据国外大脑功能研究显示:老年人的大脑功能不仅没有减退,在处理棘手问题时反而远胜于年轻人。


而21世纪主要产业是以脑力为核心的科技体验、文化创新等非体能型产业,甚至有着轻生理、重智力的产业趋势。


这一产业背景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釜底抽薪,不仅弱化了老年人的体能劣势,更让老年人与年轻人站在同一起跑线,共同争夺起了“键盘”等脑力岗位。


如此按新标准看,老年人未必“前景黯淡”。


一则,随着物质生活富裕、医疗水平进步,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延长至如今的72岁。


人越来越长寿,让老年人的年龄段不断后移,联合国就已将中年人调至45-65岁,而老年人还分小老年(60-74岁)、中老年(75-89岁)、老老年(90岁以上)。


据联合国预测,2300年中国人寿命将达百岁,届时,50岁才刚走完人生一半,哪能算老年人?


二则,从现代心理学、思维学角度看,创新活力不仅仅在于生理,而更重在心理。


相比年轻人缺乏阅历,经验不足而有勇无谋、心理脆弱而半途而废、积累不多而无法创新,老年人凭借多年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处事更圆滑,才有了“姜还是老的辣”之说。


何况智慧地球背景下,21世纪产业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化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再生资源利用,这需要的不是体力而是智慧。


而年轻人一开始积累的只是知识,无法融会贯通,即便成功也可能因心智不成熟而功亏一篑。待到历经社会洗礼、职位晋升,年轻人也早已“黑发熬成白发”,大器晚成将成时代潮流。


因此,逐鹿21世纪的关键不是青少年,而是如何开发和开放老人。


03

开发老龄潜力,激活老龄活力

但当前对老龄化的态度总以悲观者居多。


市场普遍认为中国靠“人口红利”崛起,但伴随人口老化,2010年20岁-29岁的年轻劳动力已较2000年缩减近15%,2000-2013年的人口红利贡献率仅为0.4%,未来就将进入负值。由此,人口红利衰竭让劳动力优势消失,主流专家以此推导中国可能重蹈日本老龄化覆辙。


但日本经济长期底部徘徊、社会活力匮乏,本质上并非老龄化所致。日本的真问题在于缺乏战略纵深的国土、处处受制于美国的畸形政治,以及保守的文化知识与国策体制的不匹配。


日本问题显然不能用老龄化来“背锅”,而老年人也不应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国策中的负面性问题,而应转化为正面、积极的战略方向。


实际上,任何竞争的胜出者大多在于不对称战略、非路径依赖。


虽然在国民禀赋的田忌赛马中,中国在OEM时代凭借人口红利基本取得完胜,但在国家主义崛起的新竞争中,如何把所谓最大规模的老龄化负作用化解成最大规模的正效应,这不是价值取向性问题,而是决定21世纪中叶胜负的“潜规则”。


由此,面对人口减少,中国国策面临重大抉择,是仅仅绞尽脑汁在生育率上做文章?还是顺其生育率的自然积极开发老年人?


从历史看,世界人口从千万到10亿用了上万年,但从10亿到70亿只用了两百年,这种人口爆炸源于工业文明的进化(人口增长提供劳动力又产生消费市场,进而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市场经济的贪婪(劳动力作为资本而出现过剩)。


鉴此,当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权重急剧消退,却试图脱离其经济前提、硬要重新拉高人口,本质是反自然的。


至于“计划生育”虽然也反自然,但即便按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发展,本世纪末全球人口总数也将突破100亿,单中国人口爆炸就需三个地球的资源。


因此,与其推动人口爆炸,不如将老龄化转化为新人口红利,或是解决之道。


何况,老龄化既然是未来的时代性问题,那就不只是国策之类的宏观问题,而在于微观、法人、个人再启动与否的现实问题。


一方面,从家庭构成看,“421”结构(一对年轻夫妻抚养一个孩子、赡养四个老人)是在方方面面现实约束条件(如独生子女政策、生活成本提高、粮食等资源有限)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但这一结果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啃老,甚至出现“隔代抚养”。因而,“421家庭”其实是在养老压力下将老年人推上了自力更生的边缘。


再说,倘若真要“让一切创造生产力的源泉充分涌动”,老年人又何尝愿意在无聊的家庭琐事中消耗时光?


另一方面,从政府角度看,鉴于老年人的“智慧”更能在未来产业中游刃有余,相关方面很可能调整当前不合适宜的机制和政策。当下首先就可以调整退休年龄,从男女平等到放宽到65岁。因为人生把工作经验的长处发挥得最好的时机是40-60岁左右,提前让老年人退休无疑是人才浪费。


其次,对中小老年人(60-79岁)实行弹性工作制,从工商管理到劳动人事向老年人开放,或能形成老年人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老年人自身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勇于自我变革和开发。而这一基础则是转变思维、不要以为老了就不中用了,保持年轻心态,或能让自己容光焕发。


毕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者不在少数,老年人与其在公园里拍拍树、踢踢腿,不如在社会中从事力所能及之事,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精彩推荐

粤港澳大湾区凭什么兴起?

别被“传说”误导啦!真实的日本其实是这样的······

特朗普赢得了民心却将搞砸美国?|形势精要

中日再续友好“前缘”?|形势精要

中日之间六大难题

如何才能让中国人吃上物美价廉的好药?

过去,因为缺乏信息总是错失机会;如今信息满天飞了,为啥还和机会绝缘?

从贸易摩擦到制造业大战,谁将决胜未来?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