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涨价、猪瘟、贸易摩擦······食品问题是天大的事,如何确保安全?

王德培 福卡智库 2022-06-10

▼ 没有引发任何行动的思想都不是思想,而是梦想

导读


对于中国而言,食品尤其是粮食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食品安全成为心头患


2018年菜价暴涨、牛奶飞升、白酒沸腾。那时,还有网友抱怨今后只能“多吃肉少吃菜”了。可是,随后“非洲猪瘟”的肆虐,让网友惊呼,不但菜吃不起,这下连猪肉也不敢吃了。


到了2019年,人们赫然发现,对非洲猪瘟的恐慌虽然逐渐消停下来,猪肉貌似安全了,却又涨到快让人吃不起了。


今年2月中旬以来,猪肉价格就加速上涨。过去三周内,农业部发布的猪肉批发价格即上涨14%,同时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数量大幅减少。


有机构研究认为,根据历史生猪价格对供给变化的弹性,供给收缩可能推动今年生猪价格上涨30%-60%。


除了猪肉价格上涨,进入3月,就连辣椒也火爆上涨,短短十几天,就从8元多/斤涨到11元/斤。


另外,粮食缺口如鲠在喉。以其中最为敏感的品种玉米为例,库存消化很快,特别是2018年,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信息,玉米库存消化进度超出预期。


而接连发生的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更是让人揪心,虽然随着事件的发酵,孩子们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重视,校长陪餐最近已成中小学幼儿园“标配”。但围绕食品的跌宕起伏,难免让人对舌尖上的中国产生质疑,我们的食品安全是否有保障?


天灾“人祸”


仔细梳理各类食品问题,表面上看与天灾、“人祸”脱不了干系。

 

一来全球气候“极端”导致供需失衡。极端强降水从南下到北,高温带热浪、一浪高一浪,一个又一个创纪录的极端天气,让向来“靠天吃饭”的六大小麦主产区全部“遇害”,蔬菜之乡受灾,食品供需关系失衡,价格又岂有不涨之理?

 

二则制度结构性调整缺位致使粮食供给失衡。农民减少、农田撂荒,可农业现代化却未跟上,粮食收储系统“猫腻”还多。前有中央储备粮南阳向东直属库光武分库16000多吨粮食因被“遗忘7年”,全部霉烂连猪都不能吃;后有2018年小麦“掉台阶”式减产,而当收储系统平抑物价的功能被打折扣,粮食减产过度依赖进口,市场任何风吹草动便可能引发食品危机。

 

三是国际垄断巨头的操控。中国的种业、农民、加工企业散、小、差,外资运用产业链战术,打开其中一个环节,整个产业就全被拿下了。就拿大豆来说,国际巨头凭借资本与经验优势,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方式,已完成对上游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的绝对控制,短短几年就拥有了中国大豆的定价权。近期食品价格上涨显然也少不了上游原料、成本等刚性因素上涨的催化作用。


食品问题被贸易摩擦顶在杠头上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中美贸易摩擦将中国的食品危机顶在了杠头上。


中国80%的进口大豆来自海外,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美国,中国第三大海外猪肉供应国也是美国,2017年中美两国农产品的贸易总额更是高达241亿美元,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你来我往,就让大豆价格承压。


中国对美国农产品进行贸易反制容易,但如此大的缺口谁来补?就算中国肯花大价钱,长此以往其它国家也未必支撑得了。

 

且不说,联合国的调查显示,2018年受极端气候影响,全球的粮食供应量和使用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死亡交叉”,全球多个地区面临粮食供应不足的严峻形势,供需出现缺口,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人口基数实在太庞大,而全球还有70多个国家严重缺粮,8亿多人口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中国随便进口百分之几的产量,全球市场可能就会发生大震荡


可见,离开了全球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国美国的补给,其它国家一时半会真扛不起来。即便有不少国家打起“小算盘”向中国兜售同类商品,比如,去年贸易摩擦初起,巴西曾向中国的猪肉出口实现了同比增长139%,俄罗斯也有24万吨猪肉补缺。可旋即首例“非洲猪瘟”就在中国爆发,并迅速由点及面。

 

虽然非洲猪瘟病毒最终进入中国的源头可能是多个国家,但中美贸易摩擦伊始,中国刚限制美国猪肉进口之时,就出了这档子事,中国食品的转口贸易安全问题,以及全球粮食危机经由中美贸易摩擦被一再放大,无疑将加重国民对于食品危机的忧虑。


粮食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对于有着近14亿人口的中国而言,食品尤其是粮食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毕竟,“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从刚性需求看,食品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百姓对食品问题最敏感,“我能不开车不买房,但不能不吃饭啊!”即便能用进口转向来填补,那也得多个国家、多个渠道的“东拼西凑”,可此前英国的“疯牛病”、还有 “非洲猪瘟”已是前车之鉴,多渠道、新渠道进口,单是食品安全监管这一关都不容易。

 

从时代发展逻辑看,伴随消费升级,消费者对于高质高价的食品消费愈发渴望,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消费粮食也在增多,饮食结构更加丰富,需要消费更多、更高品质的肉、蛋、奶,也需要更多饲料。

 

可国内食品不单产能不足,品质不及美国,国内外粮价还严重倒挂,中美贸易摩擦拿农产品来开刀,食品供应都成问题,还何谈消费升级,更遑论实现十九大满足人民美好幸福生活需要的愿景。

 

从政治格局来看,国人的饭碗事关国之重器,在任何历史阶段,食物尤其是粮食始终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


可反观美国,早已将“坐地起价”的筹码牢牢握在手中,买来买去中国反而可能花费更多的资本去补食品缺口。


有人说这次贸易摩擦,教训特朗普,不进口美国大豆,咱进口巴西大豆,可殊不知,操控中国粮食市场的美国三大粮商,至今已经完成了对全球大豆领域的全产业链控制,巴西也概莫能外。

 

因此,美国以汇率、金融牵制其它国家反制中国食品进口,控制你的粮食、控制你的种子,这些也都有可能,避来避去终究逃不过美国。可食品安全又迫在眉睫,基于此,中美“架可以打,但粮必须稳”。

 

如此,我们看到,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美国增税,中国反击,美国再度升级,中国再次采取反击,你来我往,但最后还是坐下来开始谈判,并承诺进口美国大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从中国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针对美国农产品的反制措施多少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意味。


且不说,如果食品价格变动大了,其它商品的价格全部得改,这就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了,而是新经济制度要适应新经济变化了。一旦食品安全尤其是粮食出现危机,由此所引发的事情也就更复杂了。

 

第一,引发社会动荡。这已有前车之鉴,比如,2007年阿根廷总统大选期间,数百万阿根廷人抗议西红柿价格上涨超过肉价。再比如,2008年4月,海地南部莱凯市爆发饥民暴力抗议活动,随后蔓延至海地各大城市,其总理亚力克西被迫下台,成为全球因粮价上涨而倒台的首个总理。


第二,转口贸易“授人以柄”。在此次中美贸易摩擦中就表现的特别明显,随着美国大豆逐渐退出中国市场,巴西可算逮住机会狠狠赚中国一笔。因为没了美国,它作为中国大豆第一进口国的地位更加难以撼动。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巴西大豆涌入中国市场同比暴增了128%。但就在尝到了中国市场的甜头同时,它却突然抬高价格,趁火打劫。

            

第三,激发全球性的政治“地震”。当今世界的食品危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食品生产不足的危机,而是食品分配、贸易和供应上的危机。


中国在世界上“抢粮”早已衍生出一波威胁论。如今地缘冲突、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更加重了各国对粮食安全的顾虑。


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地缘冲突和气候变化是造成全球粮食危机的主要因素:2017年由冲突引发的粮食危机事件占全球总数的60%,影响了7400万人。


中国的食品危机,再经由全球性粮食危机、地区冲突放大,极可能造成国际形势、国际关系紧张。 


从打票仓到锚定未来


如今,中美之间虽然紧锣密鼓地进行谈判磋商,但中美之间的矛盾难以通过几次谈判、通过几份协议来化解。


但由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摩擦也迫使中国重新评估内外部形势,让美国对中国巨额顺差的发难,化作变革和自我超越的力量。


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摩擦这一记重锤将倒逼中国,在食品领域,自力更生,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确保粮食安全,弱化粮食的供需风险。

 

更为关键的是未来除了将聚焦于战略新兴产业,摆脱美国在前瞻性新科技领域的扼喉之痛外,还将创造更多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增加更多可供选择的谈判筹码,而非一味盯着农产品,拿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


要知道,中国只有能够确保自身“稳”,才是谁也动摇不了的最大一张王牌。


精彩推荐

苏大强得的那个病可不只是剧情需要!我们正面临一颗“定时炸弹”

干掉中层只是序幕!更大的变化还在后面!

关于那场“10亿赌约”我们说对了什么?

“惹是生非”的美国终将自尝第四次金融危机的苦果

土耳其“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小国之殇?

为何这两条微博引发这么大的争议?

独角兽概念不热了,但为什么依然无法忽视它?

两件大事一个新格局

(福卡原创,欢迎转载;原创视频内容请关注“德培论趋势”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