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史的另一面


博物馆既要展现艺术史为人熟知的一面,也要撩拨观众去窥探陌生一面的好奇心。这就是博物馆常会以不同视角来呈现艺术品的理由,越多维度和视角,越能还原艺术品、艺术家、风格、时代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莫奈到苏拉热》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个展览的作品,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下半叶,涵盖了西方美术在这段时间里几乎全部的风格,可以看见主流美术史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但这个展览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简单陈列我们熟悉的艺术家和作品,而是编织一个更宏观的经纬,这恰恰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展览既呈现了艺术史的“正面”,也给我们一窥其“侧面”甚至“反面”的机会。


最重要的艺术家和最著名的艺术作品,借用本雅明的词汇,就是被赋予了神圣的独一无二的“光晕”,而这些大师的同代人——他们的朋友、对手——的作品,包括他们自己不那么著名的作品,都让他们还原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是那么神圣,高不可攀。很多时候,这些“光晕”其实是我们认识他们的障碍,而我们了解到他们不那么为人熟知的作品,甚至他们不那么高明的作品之后,仍然无损于他们的伟大。


这些作品的非典型性让我们看到艺术家的不同方面,以下选出部分展品略微谈谈。


▲ 田园景色/古老风景   古斯塔夫·库尔贝   约1840


这张作品是库尔贝的早期作品,有很重的学生气。画面中心的树和人物带有牧歌式的情调,这种美学还是18世纪法国风景画家洛兰的那套。但是,他个性的一面已经在不加修饰的前景和远景部分展现出来,用笔肯定、厚重,开始不那么唯美了。这张作品揭示出他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的这个过程,非常宝贵。


▲ 睡莲   克劳德·莫奈  1907


除了呈现给我们艺术,这些作品还隐约勾勒出他们的时代。十九世纪中期巴比松画派的兴起,其实和他们城市化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城市化让人和乡村生活变远,大家开始怀念田园;另一方面,铁路的铺设又让城市的人能很便捷地去乡村,这就促成市民阶层对风景画的需求,这些风景画开始是怀念乡村的静谧,后来变成对城市生活的赞美。所以印象派的画中,可以看到很多现代生活——莫奈画过蒸汽火车头,汽船、繁忙的街道,周末在塞纳河边休闲的人们。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世界各地联系越来越频繁,莫奈笔下的睡莲来自于他设计的日式风格的池塘,他也画过身着和服的夫人。


▲ 泰晤士河   詹姆斯·马克尼尔·惠斯勒   约1870


惠斯勒是美国人,但他大部分时间待在欧洲。可能是美国人大大咧咧的性格,喜欢他的人很喜欢他,讨厌他的人很讨厌他。他在主流艺术界——包括英国和法国——都不怎么受待见。他最重要的作品是《灰黑色的改编曲:画家母亲的肖像》,这张画非常有名,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肖像画作品之一。其实,惠斯勒在风景画和装饰艺术方面都有惊人之作,前者导致了他与英国艺术批评家罗斯金的著名官司,后者让他失去了最重要的赞助人——利物浦航运大亨弗里德里克-理查德·雷兰德。惠斯勒可算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先驱者,象征主义的艺术家、爱好者都受他影响——虽然这种影响源自他作品的少,源自他性格的多。


▲ 贝勒岛的城堡  亨利·马蒂斯  1896


马蒂斯的这张作品是年轻时画的,他当时27岁,还远远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格,看不见典型的野兽派风格——鲜艳、夸张的原色,率性的笔触,也看不见平面化、装饰性的处理方式——反而很像印象派画家的一张普通作品。和库尔贝一样,画家年轻时都会受到前辈或者同时代最流行风格的影响。看不见的线索将艺术史上一代又一代的风尚,一位又一位的大师串联起来。


▲ 穿白裙的女人  阿尔伯特·杜波依斯-皮勒   1886


▲ 圣莫里斯的洗濯船   阿尔伯特·杜波依斯·皮勒   约1885


几张肖像画虽然不那么传统,但是它们还是得益于学院的训练,颜色、构图、造型都很扎实,但在手法上比当时学院的主流向前迈进了一步,一是平面化的倾向,另一个是寻找属于画家自身的独特语言。阿尔伯特‧杜波依斯-皮勒(国内通常译作杜布瓦‧比埃)是点彩画派,也是新印象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使用了点彩手法,这张作品也出现在1886年引起轰动印象派画展上,他们几个风格相近的年轻人被称为“新印象派”,以示和莫奈、雷诺阿等人区别。他们比印象派理性得多,按照光学的原理,在画面上使用纯色,不在调色板上调混颜色,这样中间色是在观赏者(离画面有一定的距离)的眼中自然混合而产生的。按理说,这种画法表现自然和外光更好,但阿尔伯特‧杜波依斯-皮勒还将它用在室内人物画中,也就是说,吸引他的是形式本身,胜过对真实的科学还原。


▲ 孤独   阿方斯‧奥斯伯特   1904


▲ 海   亚历山大‧塞昂   约 1903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席卷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夏凡纳、莫罗和雷东以及现在常被归入后印象派的高更。象征主义是对自然主义的一次反击,先是在文学领域掀起,随后波及于造型艺术领域。象征主义的绘画作品都有诗意,有隐喻,带着很重的世纪末颓废情绪。阿方斯‧奥斯伯特亚历山大‧塞昂都可以被归入这一潮流之中,前者是“玫瑰十字沙龙”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这两张作品,可以明显看出分别受到了夏凡纳和莫罗的影响。


▲ 静物:壶、玻璃杯和橙子   毕加索   1944


▲《维纳斯与爱神》第二版   巴勃罗‧毕加索   1949


▲《维纳斯与爱神》第三版   巴勃罗‧毕加索   1949


走到二十世纪,最重要的风格出现了,这就是毕加索和勃洛克的立体主义。如果说象征主义离不开画家对文学的引申、图解、渲染,那么立体主义完全是视觉性的,跟文学、跟以前许多绘画中具有的叙事性完全不同。它也是一种对物质、客观对象的解构和重组,但这种办法并不是完全理性,具有某种法则可言,而是艺术家个人化的表达:艺术家不再受制于客观对象了。他将客观对象的投影(绘画)提升到于对象同样的位置,完全独立于客观对象。虽然名为立体主义,其实绘画彻底走向平面。只有特别大胆、特别敏感的人才能将绘画一下从对象里解放出来。德加晚年看到立体主义的绘画,深表佩服,他说,“这好像比绘画更难”。毕加索的艺术是一直开放,不断扩张的。除了这张立体主义风格的小画,大家不妨看看这两张版画,他比较早地使用了“戏仿”这种手法,以古典绘画为母本,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变体。他晚年致敬委拉斯贵兹《宫娥》的变体作品有十几张。


▲ 阿梅德‧奥占芳 《纯粹主义者静物》 1921


与毕加索同时代的西班牙画家阿梅德‧奥占芳在现代绘画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作品中可以看见对立体主义的吸纳和提纯。他比毕加索更加理性,无论是在对客观对象的解构、重组,还是对色彩的运用,他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他非常善于使用各种灰色,以面积、形状、穿插来组织画面。他在1918年发布了纯粹主义宣言,将形式的价值进一步提升。虽然他的画中还能看出描绘的对象,但是他绘画的思路离纯粹的抽象也只有一步之遥了。


 ▲ 手与手套   伊夫‧唐吉  1946


维克多‧布罗纳《客观的主观性》1952 


最受瞩目的超现实主义大师无疑是达利,不过这一风格的先驱者是意大利人基里科,伊夫‧唐吉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开始创作的。《手与手套》里,梦境般的奇异形体组合在一起,未来世界般的金属光泽,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他的许多作品中透露出海洋和天空的气息,这显然与艺术家早年的航海经验密切相关。维克多‧布罗纳也是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


  ▲ 绘画G.G.(石块)  阿尔贝托‧马涅利  1935


阿尔贝托‧马涅利一生中尝试了几乎所有的现代主义风格,野兽派风格、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原始主义和后来的抽象风格。他同那个时代各种艺术的代表性画家都有来往,跟谁交往,他的作品中就明显受到那个人的影响,他像一只艺术的“变色龙”。


 虚幻的风景   让·杜布菲   1963


杜布菲的原生艺术受到毕加索的影响。毕加索又是最早向非洲艺术吸取营养的大师之一。杜布菲作品中的涂鸦感有回到儿童和人类早期洞穴壁画的倾向,但他这种“原始感”、“幼稚感”是非常缜密的布局、斟酌后得出来的,不是完全靠感觉。以完全的抽象赋予画面逻辑,非常考验画家。杜布菲的早期作品像儿童玩具的拼接,明媚,快乐,非常自觉地玩味点线面的组构。他的这张滴彩风格的画,比美国的波拉克显得文雅,有欧洲传统绘画的教养。


▲ 1979年6月19日画作   皮埃尔·苏拉热   1979


苏拉热的作品介于抽象到极简之间,因为是黑色,作品又多以宽阔的线条分割、穿插、组织画面,容易联想到中国的书法,类似禅宗的美学。1979年开始,苏拉热只使用黑色作画。印象派和一大批受其影响的艺术家致力于以丰富敏感的色彩捕捉光线,苏拉热却将黑色作为光线的源头。他以黑色的颜料在画布上形成不同形状的表面,从不同角度反射光线。《1979年6月19日画作》中,就体现了这种思路,除了边缘部分留白,他用肌理浓重的黑色铺填整幅画面。色层的厚度,纹理的走向和变化,都是在探索绘画的边界。


《从莫奈到苏拉热》一部分展现的是十九世纪的绘画,一部分展示的是二十世纪以来的绘画。 十九世纪法国社会处于巨大的变革中,新的绘画风格开始出现, 尤其在十九世纪中叶之后,绘画的发展开始脱离物象,不再将反映客观世界作为责任,不再以传递信息和价值观为目的,而是具有了独立的美学功能。当审美从对象中独立之后,风格的发展和变化成为美术史的另一种逻辑,也成为许多艺术家终其一生的探索目标。步入二十世纪,绘画越到后来风格更新得越快,而且艺术家越来越把风格作为一种自觉,不断变化,不断超越。


这次展览的第一件和最后一件作品风格如此悬殊,单看这两件,我们不可能理解这次展览,更不可能由此获得在美术史层面的认知。但是,当看完全部展品,回顾展览之时,我们会大致清楚印象派、后印象派、象征主义、立体主义、原始主义、未来主义、和极简主义的面貌与逻辑,我们会知道这五十多件非典型作品之间——通过明显或者隐晦的关联性——展现出一段典型的美术史。这些丰富鲜活的视觉载体,印证了我们对艺术史的理解,能够引发观众向前、向后、向它的周边进行追问的好奇,并且向我们暗示出整个艺术史的生长方式。


                                                     

作者简介:

马萧,1980年出生于四川。200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油画系。2007年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2015年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学位。2013年及2017年分别在杭州西湖美术馆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现为清华美院吴冠中艺术中心博士后。




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1800-1980)



展览时间

2017年5月7日 – 2017年9月15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1-2-3号展厅

特展票价

60元(清华校内师生30元,校友50元)

特展门票可参观特别展览、常设展览和普通临展

展览总策划

冯 远

策展人

玛蒂娜·穆赫-丹瑟(法)   杨冬江

项目统筹

王晨雅   安-赛琳·卡伦(法)   王   鹏

视觉设计

王   鹏

展览设计

王晨雅   安-赛琳·卡伦(法)  伊娃·拉·勒施(法)

策展执行

许   诺 王   兆 伊娃·拉·勒施(法) 钟子溦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支持单位

法国驻华大使馆







入馆通道:

8月15日至9月初,请您从美院东侧临时开放校门的艺博参观临时专用通道进入。


开馆时间: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春节期间,除夕至初十闭馆)


温馨提示:根据法国圣艾蒂安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要求,一层特展展厅温度为18-20°C,请您注意调整着装。


地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近邻学校东南门。


地铁路线:

13号线  五道口站,A(西北)出口出站。

15号线  清华东路西口,C(西南)出口出站。


公交路线:

五道口站 508、307、331、375、429、549、562、630、86、运通126。

清华东路西口 333、355、438、466、594、运通110、快速直达专线82。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官网:

http://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


图片摄影/肖非

觉统筹/王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带您走进艺术的殿堂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